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不同时代风格的服饰,其形成有着历史与文化的多方面原因,具有强烈的民族性。我们研究服饰风格,研究的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服饰在形式和内容方面所显示出来的价值取向、内在品格和艺术特色。
关键词:服饰;风格;哥特;洛可可;民族性
1服饰造型的起源
服饰造型艺术的起源与发展规律,是从同质到异质的变化。史前的造型艺术往往类型区分胶着混沌的状态,艺术与实用混为一体,审美从属于实用,胚胎状态的美学思想极为简单幼稚,形式谈不上鲜明的风格分类,基本上是模式化、公式化的。古希腊艺术作为西方艺术的源头,从人体之美中创造发现,塑造了具有代表性的爱奥尼式、多里克式、柯林斯三大古希腊柱式。这和古希腊人重视体育是分不开的,对于健全身体的追求、人体美的热爱,创造了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艺术造型。服装和配饰的发展变化也是如此,它的产生之初即要求实用。在满足了基本的生活需求、遮体御寒的功能之后,人们才逐渐将美观放到一个从属的地位。最初是用石子,兽牙,兽骨,海绀等串在一起佩戴,又逐渐学会了用纹饰装扮自己,经过蒙昧、野蛮,经历了悠久而灿烂的发展历程,人类缓缓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随着人类社会的进化、编织工艺的发展,服装和饰品在不同时代中受到环境变化、宗教信仰、文化形态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实际应用而不断演变进化发展,成为代表人类审美追求和不同时代风格特征的重要标志。
2不同时代的服饰风格
不同时期的服装与配饰都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所谓风格指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服装在形式和内容方面所显示出来的价值取向、内在品格和艺术特色。服饰文化是人类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变迁,其风格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历史与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1)哥特时期风格,最初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用来区分中世纪的艺术风格。哥特艺术风格的产生于宗教密切相关,最突出的表现即是教堂。其基本构件1)尖的拱門,2)有棱筋的穹隆,3)飞梁扶壁,4)大型彩色玻璃窗。尖拱和肋架拱顶像一个个飞向天空的箭头,而彩色玻璃镶嵌的花窗也为祈祷着营造一种向上升华更接近天国的幻觉。哥特式建筑的魅力来自于比例、光与色彩的美学体验,即通过对光的形而上的沉思,通过对数与色的象征性理解,使灵魂摆脱俗世物质的羁绊,迎着神恩之光向着天国飞升。可以说哥特风格的诞生与发展都受到了宗教文化的深刻影响,是文化与艺术的一次融合。宗教对建筑有需求,建筑上的审美直接影响了人们对衣着打扮的追求。当时的男子服喜上重下轻,女性流行长袍和高腰的拖曳裙,都呈现三角形的轮拖,色彩上受到彩花玻璃的影响,男女装的颜色非常鲜艳,衣身、垂袖和裤袜常常采用作用不对称的颜色,女性拖曳在地的裙裾也常用不同颜色的衣料来拼贴装饰,上下左右的特案和色彩都追求着教堂中彩色玻璃的奇妙韵味。配饰上,女性常常戴着高耸尖顶的安妮帽,男性也以饰布在头顶缠绕作成鸡冠样的造型,或是有长长帽尖垂下的罩帽披肩。同样追求高耸入云拔尖之感的还有尖头鞋,在当时越长的鞋尖越能代表身份地位的高贵,王族的尖头鞋是脚长的两倍半,因为过长有时还需将鞋头系在膝盖上。这种对细长锐角的追求应该是希望能如同教堂的尖顶一样,更接近心中圣洁的天国吧。
(2)十八世纪的法国,沙龙文化是当时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的社交产物,女性是沙龙的中心,因此以女性为中心的洛可可服饰风格与当时矫揉造作的沙龙文化一样,浮华撩人。夸张的裙撑、打褶的花边、春光乍现的衬裙、紧身内衣……以沙龙为舞台,女性们挖空心思地装扮自己,紧身胸衣与裙撑再次活跃起来,经过巴洛克时期的休整,如同反弹一般愈发夸张。裙撑越来越大,紧身胸衣的制作技术也愈加精湛,整件衣服缀满蕾丝与花状饰物,被称作“行走的花园”。将丝带与人造花朵装点全身;衬衣里袋装着小玻璃瓶让腰部点缀的鲜花一整天不会枯萎;为了做出标新立异的发型而用面粉糊制固定,天熱散发出的气味则用香水掩盖……洛可可时期的女性周身充斥着无尽的繁复细节,这种行为和沙龙文化倒是“相得益彰”:百无聊赖的镀金贵族以沙龙社交打发时间。进入沙龙的宾客都应言辞优雅、举止得体,这被视为品位的标志。这种社交文化导致的后果是,沙龙完全成了一个人工的世界:人造和干涩。自然性被排斥,一切都是改造过的、雕琢过的,从装饰、服装、仪态、声调、话语、观念到情感,莫不如此。服饰和文化的相互影响,在这个时期显得尤为契合。在沙龙中的一切布置,都是社会生活的直接反映,是社会思潮的折射。反过来沙龙的衣着打扮审美情趣又影响了社交圈乃至平民百姓对服饰的追求,人们崇尚华丽的风气,比巴洛克时期更为讲究,更为矫饰,也更为柔弱。宫廷中女性对服装与配饰的品味引导贵族阶级的流行趋势,进而诱发了全社会民众对服饰的审美标准,这是帝制社会最常见的一种服饰流行规律。因此,像法国这样自帝王就崇尚奢侈挥霍的国家,沙龙中卖弄修养,生活中则极力追求服饰新奇,竞尚奢华也就成了一种全民风气。
3造型艺术与民族性
对于艺术的追求,对于美的感受,和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美国作为一个殖民国家,没有太多悠久的历史痕迹,他们生产的家庭用品往往简单实用,这令部分厌倦了过度装饰家具的欧洲人赞叹不已,当然也被部分崇尚装饰主义的欣赏者嗤之以鼻。欧洲早期传承下来的桌椅起伏不平充满了古典的装饰主义,这和文艺复兴之后奢华的穷奢极侈有着极大的联系,这让一战后才富裕起来的美国人无法从骨子里融进这样的装饰因子,他们更注重产品的简洁性和技术正确性。造型总是带有地方色彩,在意大利或地中海一带,由于常有明朗澄澈的光线,尤其在万里无云的晴空之下,能见度绝佳,因此希腊人会产生那种总精于描写自然的雕刻,意大利人也会产生以透视法为基础的绘画。而在我们中国,由于中国境内湿气大,所以常有水墨画中出现的“山在虚无飘渺间”的景象,也是由于湿气大,使人无法看清楚远方的景象,于是远近之间变无法比较研究出透视的法则。再例如埃及人,他们生活在一望无垠的大地之上,若是纤细的工艺只会迷失在沙漠之中变成沧海一粟,因此单纯与巨大的规模成为了埃及人建筑造型的最大前提,金字塔就是在埃及人如此强烈的抽象冲动中诞生的。这种地域色彩极浓的艺术特色,和一个民族所处的地域环境息息相关。地域特征、历史文化,这些都是一个民族的重要命脉,和这个民族所产生的艺术特质息息相关。服饰艺术是造型艺术的一部分,它的产生与发展,和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时代风格息息相关,是时代特色、社会面貌及民族传统的综合审美体现。因此我们研究服装与配饰的风格,研究的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或一个流派的服装在形式和内容方面所显示出来的价值取向、内在品格和艺术特色,是从艺术作品整体上所呈现出来的代表性特点,它是由独特的内容与形式相统一。服饰的时代风格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如影随行,它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浓缩,研究不同时代服饰所呈现的风格,研究其背后所包含的民族性,可以更好地深入研究服饰历史和服饰风格设计。
参考文献:
[1] 华梅,要彬.西方服装史[M].中国纺织出版社.
[2] 刘瑜.中西服装史[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3] 王菊生.造型艺术原理[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作者简介:沈思思(1984—),女,上海人,硕士, 讲师,研究方向:人物与造型。
关键词:服饰;风格;哥特;洛可可;民族性
1服饰造型的起源
服饰造型艺术的起源与发展规律,是从同质到异质的变化。史前的造型艺术往往类型区分胶着混沌的状态,艺术与实用混为一体,审美从属于实用,胚胎状态的美学思想极为简单幼稚,形式谈不上鲜明的风格分类,基本上是模式化、公式化的。古希腊艺术作为西方艺术的源头,从人体之美中创造发现,塑造了具有代表性的爱奥尼式、多里克式、柯林斯三大古希腊柱式。这和古希腊人重视体育是分不开的,对于健全身体的追求、人体美的热爱,创造了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艺术造型。服装和配饰的发展变化也是如此,它的产生之初即要求实用。在满足了基本的生活需求、遮体御寒的功能之后,人们才逐渐将美观放到一个从属的地位。最初是用石子,兽牙,兽骨,海绀等串在一起佩戴,又逐渐学会了用纹饰装扮自己,经过蒙昧、野蛮,经历了悠久而灿烂的发展历程,人类缓缓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随着人类社会的进化、编织工艺的发展,服装和饰品在不同时代中受到环境变化、宗教信仰、文化形态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实际应用而不断演变进化发展,成为代表人类审美追求和不同时代风格特征的重要标志。
2不同时代的服饰风格
不同时期的服装与配饰都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所谓风格指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服装在形式和内容方面所显示出来的价值取向、内在品格和艺术特色。服饰文化是人类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变迁,其风格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历史与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1)哥特时期风格,最初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用来区分中世纪的艺术风格。哥特艺术风格的产生于宗教密切相关,最突出的表现即是教堂。其基本构件1)尖的拱門,2)有棱筋的穹隆,3)飞梁扶壁,4)大型彩色玻璃窗。尖拱和肋架拱顶像一个个飞向天空的箭头,而彩色玻璃镶嵌的花窗也为祈祷着营造一种向上升华更接近天国的幻觉。哥特式建筑的魅力来自于比例、光与色彩的美学体验,即通过对光的形而上的沉思,通过对数与色的象征性理解,使灵魂摆脱俗世物质的羁绊,迎着神恩之光向着天国飞升。可以说哥特风格的诞生与发展都受到了宗教文化的深刻影响,是文化与艺术的一次融合。宗教对建筑有需求,建筑上的审美直接影响了人们对衣着打扮的追求。当时的男子服喜上重下轻,女性流行长袍和高腰的拖曳裙,都呈现三角形的轮拖,色彩上受到彩花玻璃的影响,男女装的颜色非常鲜艳,衣身、垂袖和裤袜常常采用作用不对称的颜色,女性拖曳在地的裙裾也常用不同颜色的衣料来拼贴装饰,上下左右的特案和色彩都追求着教堂中彩色玻璃的奇妙韵味。配饰上,女性常常戴着高耸尖顶的安妮帽,男性也以饰布在头顶缠绕作成鸡冠样的造型,或是有长长帽尖垂下的罩帽披肩。同样追求高耸入云拔尖之感的还有尖头鞋,在当时越长的鞋尖越能代表身份地位的高贵,王族的尖头鞋是脚长的两倍半,因为过长有时还需将鞋头系在膝盖上。这种对细长锐角的追求应该是希望能如同教堂的尖顶一样,更接近心中圣洁的天国吧。
(2)十八世纪的法国,沙龙文化是当时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的社交产物,女性是沙龙的中心,因此以女性为中心的洛可可服饰风格与当时矫揉造作的沙龙文化一样,浮华撩人。夸张的裙撑、打褶的花边、春光乍现的衬裙、紧身内衣……以沙龙为舞台,女性们挖空心思地装扮自己,紧身胸衣与裙撑再次活跃起来,经过巴洛克时期的休整,如同反弹一般愈发夸张。裙撑越来越大,紧身胸衣的制作技术也愈加精湛,整件衣服缀满蕾丝与花状饰物,被称作“行走的花园”。将丝带与人造花朵装点全身;衬衣里袋装着小玻璃瓶让腰部点缀的鲜花一整天不会枯萎;为了做出标新立异的发型而用面粉糊制固定,天熱散发出的气味则用香水掩盖……洛可可时期的女性周身充斥着无尽的繁复细节,这种行为和沙龙文化倒是“相得益彰”:百无聊赖的镀金贵族以沙龙社交打发时间。进入沙龙的宾客都应言辞优雅、举止得体,这被视为品位的标志。这种社交文化导致的后果是,沙龙完全成了一个人工的世界:人造和干涩。自然性被排斥,一切都是改造过的、雕琢过的,从装饰、服装、仪态、声调、话语、观念到情感,莫不如此。服饰和文化的相互影响,在这个时期显得尤为契合。在沙龙中的一切布置,都是社会生活的直接反映,是社会思潮的折射。反过来沙龙的衣着打扮审美情趣又影响了社交圈乃至平民百姓对服饰的追求,人们崇尚华丽的风气,比巴洛克时期更为讲究,更为矫饰,也更为柔弱。宫廷中女性对服装与配饰的品味引导贵族阶级的流行趋势,进而诱发了全社会民众对服饰的审美标准,这是帝制社会最常见的一种服饰流行规律。因此,像法国这样自帝王就崇尚奢侈挥霍的国家,沙龙中卖弄修养,生活中则极力追求服饰新奇,竞尚奢华也就成了一种全民风气。
3造型艺术与民族性
对于艺术的追求,对于美的感受,和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美国作为一个殖民国家,没有太多悠久的历史痕迹,他们生产的家庭用品往往简单实用,这令部分厌倦了过度装饰家具的欧洲人赞叹不已,当然也被部分崇尚装饰主义的欣赏者嗤之以鼻。欧洲早期传承下来的桌椅起伏不平充满了古典的装饰主义,这和文艺复兴之后奢华的穷奢极侈有着极大的联系,这让一战后才富裕起来的美国人无法从骨子里融进这样的装饰因子,他们更注重产品的简洁性和技术正确性。造型总是带有地方色彩,在意大利或地中海一带,由于常有明朗澄澈的光线,尤其在万里无云的晴空之下,能见度绝佳,因此希腊人会产生那种总精于描写自然的雕刻,意大利人也会产生以透视法为基础的绘画。而在我们中国,由于中国境内湿气大,所以常有水墨画中出现的“山在虚无飘渺间”的景象,也是由于湿气大,使人无法看清楚远方的景象,于是远近之间变无法比较研究出透视的法则。再例如埃及人,他们生活在一望无垠的大地之上,若是纤细的工艺只会迷失在沙漠之中变成沧海一粟,因此单纯与巨大的规模成为了埃及人建筑造型的最大前提,金字塔就是在埃及人如此强烈的抽象冲动中诞生的。这种地域色彩极浓的艺术特色,和一个民族所处的地域环境息息相关。地域特征、历史文化,这些都是一个民族的重要命脉,和这个民族所产生的艺术特质息息相关。服饰艺术是造型艺术的一部分,它的产生与发展,和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时代风格息息相关,是时代特色、社会面貌及民族传统的综合审美体现。因此我们研究服装与配饰的风格,研究的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或一个流派的服装在形式和内容方面所显示出来的价值取向、内在品格和艺术特色,是从艺术作品整体上所呈现出来的代表性特点,它是由独特的内容与形式相统一。服饰的时代风格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如影随行,它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浓缩,研究不同时代服饰所呈现的风格,研究其背后所包含的民族性,可以更好地深入研究服饰历史和服饰风格设计。
参考文献:
[1] 华梅,要彬.西方服装史[M].中国纺织出版社.
[2] 刘瑜.中西服装史[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3] 王菊生.造型艺术原理[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作者简介:沈思思(1984—),女,上海人,硕士, 讲师,研究方向:人物与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