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宗旨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新课程标准要求加大阅读量,并且使阅读的过程成为一种丰富自我与自我发展的过程。因为阅读是学生最普通最重要的学习行为,是学生吸收文化财富、获得知识、认识生活、提高智能的基本途径之一。
阅读有很多种,就体裁而言,有诗歌、散文、杂文、小说和戏剧等多种阅读;就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而言,阅读量最多的要首推小说。为了使被各门功课追得焦头烂额的学生从阅读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有必要对中学生的课内外阅读予以指导。在具体指导时要求学生必须首先做到科学安排时间,分清各学科学习与课内外阅读的关系,然后再就小说的阅读予以以下几方面指导:
一、 指导学生阅读小说时要有正确的选择和目的
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对他自己各方面的影响非常大,只有好读、乐读才会有收获,而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消遣,更不是为了寻求故事情节和感官的刺激,所以,要选择得到社会认可的、有价值的优秀作品,以汲取高质量的营养。课程标准在附录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明确提到的名著有十四部,而中国的只有五部,其余九部都是外国的。提名尽管并不能完全说明什么,但能提到名的书应当是阅读的重中之重。一部优秀的作品可以归纳成三个字:感(感动人)、知(让人有所知)、信(让人信服)。善于读小说的人会把小说当成认识人生、认识社会的手段。因为优秀小说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社会性、人文性。好的人物形象能感动人、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如世界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主人公保尔,就曾是千千万万青少年心中的楷模,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年。而小说的社会政治作用也不容忽视,正如马克思所说“现代美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他们在自己的卓越的描写生动的书籍中向世界揭示的社会和政治真理,比一切职业政客、政论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揭示的还要多。”另外,优秀小说不是死板教条,而是一种艺术的美。在这种美的享受中,人们可以认识社会和人生,受到教益与熏陶。
二、 指导学生阅读小说时要抓住人物形象,理解作品意义,并从中学习语言的艺术
人物形象是小说艺术创作中心,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富有典型性,既概括了一定阶级的本质特征又有鲜明的个性。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塑造具有典型性的人物形象是作家反映现实的重要手段。如阿Q的捉虱子、揪辫子、龙虎斗、摸尼姑、偷萝卜、画圆圈等,都是具有典型性格的阿Q在其“精神胜利法”支配下的所作所为,通过这个人物的悲剧,不仅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失败教训,而且让我们看到了阿Q严酷的文化生存环境及他“非人”的生存方式和自我把握方式,看到了阿Q的个体性格积淀着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看到了阿Q不只是反映了本民族的Everyman,还反映了所有文化弱势国家的Everyman的文化人格的普遍性。中外名著的重要艺术成就就是成功地创造了许多具有社会意义的典型人物,这些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带有浓烈的时代气息,具有广泛、深刻的社会意义。再如中国四大名著中的主要人物曹操、诸葛亮、宋江、林冲、宝玉、黛玉、王熙凤以及唐僧、悟空等等无一例外。然而,事实上很多学生在阅读后只能说出一些凌乱的“人物形象”,而且显得语无伦次。对此,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使用“人物形象”分析四步法“,即解决四个问题:(1)是什么样的形象。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及文学形象全面地、立体地把握,进而准确地概括出某一形象。如《祝福》中的祥林嫂可以概括为“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2)性格特征是什么。性格特征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多种。祥林嫂的性格概括为”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物,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3)作者是怎样刻画的。小说里刻画人物的方法很多,有肖像、行动、语言、心理、场面、景物等描写方法。(4)这个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是什么。这一步要结合创作背景来分析概括,进而总结出主题,如上面提到的阿Q。另外,阅读过程中要注意学习作者的语言运用艺术,像钱钟书的《围城》最成功的就是比喻艺术,其比喻的诡奇、新鲜、丰富多彩、妙语连珠已达到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境界。
三、 指导学生弄清小说描写的环境,加深理解环境与人物的关系
小说的环境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时间、空间等自然环境和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人际关系等社会环境。这两种环境的描写对人物刻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环境影响人,环境考验人,环境造就人。如《呐喊》《彷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旧中国广阔的社会历史画卷,是辛亥革命的失败,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几千年封建文化孕育出的国民的愚昧、迟钝、麻木,是觉醒者的抗争,是知识分子对人生道路的苦苦探索,是革命者的前仆后继。
四、 指导学生掌握小说的情节
故事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的历史,是人物性格发生、发展的依附。只有把握小说的情节才能把握人物性格形成发展的过程,为人物形象分析提供依据。读者也由小说的人物、情节获得思想上的收益,调整或改变自己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正是新课标的理念,即对话理论。也就是作者与读者之间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使阅读行为成为人与人的对话与交流关系,让阅读小说的过程成为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过程。比如著名短篇小说《项链》,通过借项链、丢项链、还项链等复杂、曲折的情节,不仅使读者逐渐看清主人公那种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资产阶级思想,而且应能对这种人生追求做出正确的评判,从而在未来的人生中选择一条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之路。
五、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小说主题
小说的主题是作品的灵魂,文学作品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如果在阅读中不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感情,阅读的功能就减少了许多。因此在指导阅读中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重视感受和体验,整体把握,善于从饱含作者思想感情的作品中透视其灵魂。如读鬼怪故事《聊斋志异》,就应从作者塑造的不同人物身上体会到爱恨怨愁,从而抓住不同的主题。像讽科举的《司文郎》、刺朝政的《促织》、说婚姻的《阿宝》、道人情的《二商》等。
六、 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它包括感知、理解、联想、想象、鉴赏、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其中有认读、理解、记忆、技能、速度五个横面;认识、理解、评价、创造四个纵面。所以,教师要因文制宜、因人制宜,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方式和方法阅读不同的作品,诸如:精读、略读、速读、默读、朗读、比较性阅读、质疑问难、查阅资料等等。
总之,在指导学生读小说时,除了强调阅读兴趣和习惯这些主观因素外,更要致力于让情感渗透到阅读中去,因势利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达到三个纬度的交融,让学生在小说中自由驰骋,真正发挥阅读的重要作用,在艺术享受的同时汲取营养,丰富自己。 (东光县职教中心)
阅读有很多种,就体裁而言,有诗歌、散文、杂文、小说和戏剧等多种阅读;就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而言,阅读量最多的要首推小说。为了使被各门功课追得焦头烂额的学生从阅读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有必要对中学生的课内外阅读予以指导。在具体指导时要求学生必须首先做到科学安排时间,分清各学科学习与课内外阅读的关系,然后再就小说的阅读予以以下几方面指导:
一、 指导学生阅读小说时要有正确的选择和目的
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对他自己各方面的影响非常大,只有好读、乐读才会有收获,而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消遣,更不是为了寻求故事情节和感官的刺激,所以,要选择得到社会认可的、有价值的优秀作品,以汲取高质量的营养。课程标准在附录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明确提到的名著有十四部,而中国的只有五部,其余九部都是外国的。提名尽管并不能完全说明什么,但能提到名的书应当是阅读的重中之重。一部优秀的作品可以归纳成三个字:感(感动人)、知(让人有所知)、信(让人信服)。善于读小说的人会把小说当成认识人生、认识社会的手段。因为优秀小说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社会性、人文性。好的人物形象能感动人、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如世界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主人公保尔,就曾是千千万万青少年心中的楷模,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年。而小说的社会政治作用也不容忽视,正如马克思所说“现代美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他们在自己的卓越的描写生动的书籍中向世界揭示的社会和政治真理,比一切职业政客、政论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揭示的还要多。”另外,优秀小说不是死板教条,而是一种艺术的美。在这种美的享受中,人们可以认识社会和人生,受到教益与熏陶。
二、 指导学生阅读小说时要抓住人物形象,理解作品意义,并从中学习语言的艺术
人物形象是小说艺术创作中心,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富有典型性,既概括了一定阶级的本质特征又有鲜明的个性。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塑造具有典型性的人物形象是作家反映现实的重要手段。如阿Q的捉虱子、揪辫子、龙虎斗、摸尼姑、偷萝卜、画圆圈等,都是具有典型性格的阿Q在其“精神胜利法”支配下的所作所为,通过这个人物的悲剧,不仅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失败教训,而且让我们看到了阿Q严酷的文化生存环境及他“非人”的生存方式和自我把握方式,看到了阿Q的个体性格积淀着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看到了阿Q不只是反映了本民族的Everyman,还反映了所有文化弱势国家的Everyman的文化人格的普遍性。中外名著的重要艺术成就就是成功地创造了许多具有社会意义的典型人物,这些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带有浓烈的时代气息,具有广泛、深刻的社会意义。再如中国四大名著中的主要人物曹操、诸葛亮、宋江、林冲、宝玉、黛玉、王熙凤以及唐僧、悟空等等无一例外。然而,事实上很多学生在阅读后只能说出一些凌乱的“人物形象”,而且显得语无伦次。对此,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使用“人物形象”分析四步法“,即解决四个问题:(1)是什么样的形象。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及文学形象全面地、立体地把握,进而准确地概括出某一形象。如《祝福》中的祥林嫂可以概括为“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2)性格特征是什么。性格特征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多种。祥林嫂的性格概括为”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物,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3)作者是怎样刻画的。小说里刻画人物的方法很多,有肖像、行动、语言、心理、场面、景物等描写方法。(4)这个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是什么。这一步要结合创作背景来分析概括,进而总结出主题,如上面提到的阿Q。另外,阅读过程中要注意学习作者的语言运用艺术,像钱钟书的《围城》最成功的就是比喻艺术,其比喻的诡奇、新鲜、丰富多彩、妙语连珠已达到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境界。
三、 指导学生弄清小说描写的环境,加深理解环境与人物的关系
小说的环境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时间、空间等自然环境和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人际关系等社会环境。这两种环境的描写对人物刻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环境影响人,环境考验人,环境造就人。如《呐喊》《彷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旧中国广阔的社会历史画卷,是辛亥革命的失败,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几千年封建文化孕育出的国民的愚昧、迟钝、麻木,是觉醒者的抗争,是知识分子对人生道路的苦苦探索,是革命者的前仆后继。
四、 指导学生掌握小说的情节
故事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的历史,是人物性格发生、发展的依附。只有把握小说的情节才能把握人物性格形成发展的过程,为人物形象分析提供依据。读者也由小说的人物、情节获得思想上的收益,调整或改变自己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正是新课标的理念,即对话理论。也就是作者与读者之间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使阅读行为成为人与人的对话与交流关系,让阅读小说的过程成为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过程。比如著名短篇小说《项链》,通过借项链、丢项链、还项链等复杂、曲折的情节,不仅使读者逐渐看清主人公那种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资产阶级思想,而且应能对这种人生追求做出正确的评判,从而在未来的人生中选择一条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之路。
五、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小说主题
小说的主题是作品的灵魂,文学作品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如果在阅读中不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感情,阅读的功能就减少了许多。因此在指导阅读中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重视感受和体验,整体把握,善于从饱含作者思想感情的作品中透视其灵魂。如读鬼怪故事《聊斋志异》,就应从作者塑造的不同人物身上体会到爱恨怨愁,从而抓住不同的主题。像讽科举的《司文郎》、刺朝政的《促织》、说婚姻的《阿宝》、道人情的《二商》等。
六、 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它包括感知、理解、联想、想象、鉴赏、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其中有认读、理解、记忆、技能、速度五个横面;认识、理解、评价、创造四个纵面。所以,教师要因文制宜、因人制宜,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方式和方法阅读不同的作品,诸如:精读、略读、速读、默读、朗读、比较性阅读、质疑问难、查阅资料等等。
总之,在指导学生读小说时,除了强调阅读兴趣和习惯这些主观因素外,更要致力于让情感渗透到阅读中去,因势利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达到三个纬度的交融,让学生在小说中自由驰骋,真正发挥阅读的重要作用,在艺术享受的同时汲取营养,丰富自己。 (东光县职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