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20例

来源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rrycheng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肩锁关节脱位临床上较为常见,占全身骨折脱位的4.4%~5.9%,在普通人群中约占肩部损伤的12%[1]。肩锁关节脱位是肩部受到暴力之后支持关节的关节囊及相应韧带撕裂所致,如损伤导致喙锁韧带断裂(X线所见肩锁关节间隙≥1.5 cm),应手术治疗。本院自2008年6月以来应用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20例,经随访疗效满意度良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20例,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龄21~46岁,平均30岁。其中合并锁骨远端骨折6例,新鲜脱位11例,陈旧性脱位3例;按Rockwood分型[2]如表1。
  2 治疗方法
  伤肩垫高,常规消毒铺巾,沿锁骨外段并绕过肩峰做切口,做骨膜下剥离,将斜方肌和三角肌附着处切开分离,暴露骨折或脱位,清除碎骨片及关节间组织,将上臂向上,并同时向下压锁骨外端,使骨折、肩锁关节复位,把锁骨钩端钢板插入肩峰后下方,在锁骨上钻孔,植入4~5枚3.5 mm皮质骨螺钉固定。修复肩锁韧带,关节囊和喙锁韧带。术后无需外固定,固定牢靠的患者,术后采用渐进式锻炼[3],有助于肩关节的功能锻炼。1周左右开始被动外展功能锻炼,3周后恢复性功能锻炼。
  3 治疗结果
  本组疗效评价标准,按Karlsson[4]分类分为三级,A级:不痛,有正常肌力,肩可自由活动,X线片示肩锁关节解剖复位或半脱位,间隙小于5 mm;B级:满意,患者诉微痛,功能受限,肩部活动范围90°~180°,X线片示肩锁关节间隙5~10 mm;C级:差,疼痛并在夜间加剧,肌力不佳,肩部活动在任何方向皆小于90°,X线片示肩锁关节仍脱位。经1~2年的随访,疗效评价结果如表2。
  术式及疗效分级A级B级C级满意率(%)
  锁骨钩钢板治疗18例1例1例95
  4 讨论
  肩锁关节的稳定性由三部分维持,一、关节囊及其加厚部分形成肩锁韧带,肩锁韧带提供90%的锁骨后脱位的阻力;二、三角肌及斜方肌的腱性附着部分;三、由喙突至锁骨的喙锁韧带,提供锁骨上下脱位的阻力。当肩锁关节脱位时,肩锁关节关节囊及肩锁韧带损伤或断裂同时也必定伴有喙锁韧带的损伤或断裂,势必导致肩锁关节不稳定,肩关节撞击或疼痛,肩关节前屈和后伸运动受限等情况发生,尤其是伴有锁骨远端骨折时,此情况会更加严重。
  锁骨钩钢板通过穿过肩峰下的板钩端和锁骨远端的钢板固定形成杠杆样作用[5],分散应力对锁骨远端产生持续而稳定的应力,从而使锁骨远端不能向上脱位。此外,关节间隙自外上向内下有50°倾斜角面,生理活动度5°~8°,如此通过钩钢板所形成的杠杆样作用能使肩锁关节的两关节面紧密嵌合,而又不会使肩峰过度向上移位。这样,不仅恢复了肩锁关节的解剖对应关系,为组织提供了稳定的无张力的修复环境,同时还能保留肩锁关节一定的生理活动,提高了关节囊、肩锁韧带、喙锁韧带的愈合质量,为钢板取出后的肩关节生理结构、稳定性提供了基础及保证,患者的早期锻炼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锁骨钩钢板符合锁骨的解剖学特点,即符合锁骨的“S”状外形;符合肩锁关节微动特性,有效固定脱位的同时保留肩锁关节一定程度上的生理活动,是一种动力性固定解剖钢板,固定牢靠,操作简单,本组随访中无一例再脱位、钢板断裂、螺钉松动。本组无一例因疼痛而不敢主动活动肩关节。大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避免了上肢肌肉萎缩,关节活动无受限。
  治疗肩锁关节的脱位既往一直是克氏针固定,但其有极大的弊端:不能给予可靠的固定,一定要伴随4~6周外固定,不利于早期功能锻炼,关节粘连等。我们认为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脱位疗效可靠,优于以往的克氏针张力带固定,完全能够达到操作简单、稳定牢固、创伤小、功能锻炼方便等特点,尤其适合基层医院,成为治疗首选。
  参考文献
  [1] 胡广.骨与关节运动损伤.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25-26.
  [2] S.TERRY CANALE.卢世璧.坎贝尔骨科手术学.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2583-2584.
  [3] 陈永雄,陈瑞.肩锁关节脱位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原因及对策.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4,6(5):591-592.[4] Karlsson J.Acromioclavicular dislocation treated by cocaro aromioligament transfer.Aerch Orthop Trau ma Surg,1986,106:8.
  [5] 曾纪州,曲铁兵,潘江.锁骨钩钢板固定治疗Ⅲ度肩锁关节脱位.中华创伤杂志,2002,9:549.
其他文献
期刊
我院于2005年5月收治1例“因静脉滴注注射用磷霉素钠”过程中,出现胸闷、气促、精神恍惚,自述是因“药物反应”就诊的患者,初步诊断为“过敏性休克”给予抢救,经吸氧、补液、扩容、纠酸、激素、血管活性药物应用等治疗,效果不佳。入院后确诊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给予对症支持治疗,患者病情好转出院。  患者,男46岁、主因发热、咽痛、腹泻1 d,于2005年5月20日6pm急诊入院。患者于当日从外籍到本地的
心搏骤停(CA)是最严重的临床急症,高质量的心肺脑复苏(CPCR)是最为有效的抢救方法。常规心肺复苏(CPR)30 min无效后,延长复苏时间可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如何提高超长CPR患者出院存活率和生存质量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新疆石河子市人民医院急救中心收治1例发生2次CA的患者。该患者于2002年因急性心肌梗死(AMI)突发阿-斯综合征,经35 min CPR成功后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2 h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