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解决当前居住小区邻里问题,本文从小区邻里空间问题入手,首先分析了小区邻里的交往行为,对邻里空间进行了层次划分,最后对每个层次的邻里空间的设计,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居住小区 邻里空间 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一 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居住小区建设的迅猛发展,市民的居住条件得到很大改善,然而由于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原来和睦的邻里关系、宁静的生活氛围被打破,邻里之间人情味越来越淡漠,对居住区人际关系的重构,成为人们迫切关心的话题。
二 居住小区邻里交往行为
1 人的交往心理
人在空间中处在什么样的位置才能感到安全和愉悦,是其进一步参与交往的必要条件,这种在空间中确定位置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心理基础。一般认为,人愿意在半公共、半私密的空间中逗留,这样,一方面有安全感,对所处空间大体可以控制;另一方面,对公共生活有参与感,愿意的话可以随时参与。人们在空间中的定位具有以下心理特征:
(1)中心恐惧感:一个空间的中心往往显示出特殊的意义。生活中人们手拉手围成圆圈时,空出来的是中心,有趣的是,在原始聚落住宅的分布里,也能发现类似的特征。当人们处在一个匀质空间的中心,会感到方向感减弱,整个人暴露在众人之前,无所依从,觉得缺乏安全感。因此一般人不会轻易选择在此久留。
(2)背部防卫:人的眼睛只能看到身体前部,而背部安全场薄弱,对环境的反映比较迟钝,缺乏防卫能力,因此人们总在寻求身体后部的掩蔽,如果现实中不具备这种条件,人们就会主动地去创造。
(3)人看人:扬•盖尔认为,“有机会耳闻目睹众生相,结识各种各样的人,是市中心区和步行街上最吸引人的特点”。人们总是喜欢处在可以观看他人的位置。
人的这几种心理,直接影响了空间中人群的分布情况。人们在空间中逗留的位置是由这几种心理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为交往空间的分布、形式及其中设施的摆布提供了依据。
2 人的交往行为
人的行为多种多样、纷繁复杂,不仅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也与周围的环境有一定关联。交往行为是一个社会人的基本行为之一,不同形式的交往行为对于空间有不同要求。住区中居民是生活的主体,这里发生的交往行为存在着显著特点,对于住区交往空间的设计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公共空间中缺乏各种低强度接触形式,介于个人活动与群体活动之间的各种形式也就会销声匿迹,孤独与交际之间的界限变得更加明确。人的行为涉及到社会、经济、生理、心理、习惯、气候、道德、文化等诸方面因素。
交往空间中人的活动可以分为三种:(1)必要性活动,如:上下班、上放学、购物等。这些活动是必要的,发生和环境几乎没有关系,但是这一类型活动大多与步行有关,因此,一处好的环境会增加这种活动持续的时间,以及人们相互接触的频率。(2)自发性活动:只有在人们有参与的意愿,并在时间、地点可能的情况下发生的活动,如:散步、呼吸新鲜空气等。这种活动特别有赖于外部的物质条件,因此,只有外部条件适宜、天气和场所具有吸引力时才可能发生。物质空间的规划设计,对于此活动的支持具有重要意义。(3)社会性活动,是在公共空间中有赖于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交谈、互相打招呼等。任何仅由个人参与的活动,不能成为社会性活动,只有人与人之间发生接触、联系,进而发展成为共同的活动,这样才可以称之为社会性活动。社会性活动必由前两种活动引发,因此,若要提高社会性活动的发生,只要改善公共空间中必要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的条件,就会间接促成社会性活动。
三 邻里空间的层次划分
邻里交往空间从属于邻里空间,是邻里空间的一部分。因此为了更科学、更方便地研究住区邻里交往空间,可以根据人们在邻里空间中的不同领域的心理感受、交往方式、交往人群差异,将户外邻里空间分为由公共到半公共再到半私密的三个空间层次,以便进行研究,即:
(1)中心邻里空间:是指整个邻里的中心场所,可与小区中心空间对应理解,属于邻里空间中的公共领域,包括邻里空间中的主要道路、绿化、设施等区域,空间内的交往对象包括整个邻里的居民。
(2)宅前邻里空间:是指邻里中住宅建筑周围的场所,属于邻里空间中的半公共领域,包括住宅楼入口区域、住宅楼周围的节点等空间,空间内交往对象主要是本住宅楼的居住者。
(3)户前邻里空间:是指住宅入户门周围的场所,属于邻里空间中的半私密领域,包括入户前的庭院、走廊、平台等空间,空间内主要是相邻住户间的交往行为。
四 邻里交往空间的设计建议
1 邻里中心交往空间设计建议
居住区邻里中心交往空间是邻里交往的第一层次,为邻里中所有居民服务,交往行为也最丰富。这一层次的交往空间,需要营造一种大的空间氛围,使人们乐意走出家门,愿意在邻里中停留。在邻里中心交往空间的设计时应注意:
(1)安全舒适的邻里道路设计
道路交通的安全是影响人们出行与活动重要条件。交通量低的街道,邻里间互相了解和帮助,人们称它是“友好的街道”;交通量高的街道,人们深居简出,邻里关系十分淡漠。居住区中慢速交通的街巷空间,就远比汽车飞驰的现代住区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邻里空间是居民日常出入、活动最频繁之地,为保证居民安全的活动和交往,最优选择是采用人车分离的交通组织方式,为邻里提供安全的步行交通。
居民交往行为与人们在户外的停留时间成正比,通过性的出入行为虽然参与人数最多,但其中派生的交往行为却最低。延长居民的户外逗留时间,才能有效提高交往频率。因此改善单调乏味的道路,提高道路的功能多维性,是延长居民户外停留时间,满足居民户外活动需求的有效手段。
(2)实用多样的邻里绿化场地设计
邻里绿化场地包括邻里绿化和活动场地两部分,是居民在户外邻里空间中主要的活动场所,因此也是邻里交往空间的设计重点,对促进交往的邻里绿化场地的设计,应从以下两方面来考虑:
首先,邻里绿化设计。保证绿地的实用性和合理的树种配置。绿地的实用性是指邻里中的绿地不仅是视觉景观环境的美化,而且还是居民进入其内活动的场所。要避免空旷、无用的大草坪式绿化,也要减少“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图面绿地。树种的配置既要注重景观效果,更应能具有实用性:可以利用植物改善小气候,为居民的户外活动创造更好的环境;也可以用植物创造邻里中的标志物,强调空间的可识别性。注意小尺度的细部设计,为居民的户外活动交往,提供不仅优美而且舒适的环境。
其次,活动场地设计方面。配备适当的锻炼器械,能丰富居民的户外活动,为居民提供外出的理由,延长户外活动时间。采用带孔的植草砖与其他硬质铺地相结合的方法,使活动场地既方便实用和又生态环保。保持功能多样化,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3)完善的相关设施
户外邻里空间中的配套设施,包括坐椅、灯具、垃圾箱、报栏等等物件。这些配套设施的设计,对居民邻里交往也起着或多或少的作用。座椅是促进邻里交往的重要工具,调研发现也是邻里空间中居民最需要的基本服务设施。对座椅的设计在满足数量的要求和人体工学的要求外,对促进人们的休息和交流还应注意:停放的位置要有“依靠”,要能提供交流的方便,要许多辅助座位形式。照明设计是创造良好夜间交往环境的重要条件,在邻里空间中照明,要满足正常的视觉要求,不能因光线太强或太暗妨碍居民的活动。灯具的选择和放置要合理,避免采用商业照明灯具。
2 宅前邻里交往空间设计
(1)宅前交往节点设计
宅前交往节点设计是对宅前空间场所感的营造,为居民创造一个亲切、自然的家园氛围,也是宅前邻里交往的主要场所。利用宅前邻里空间中的道路交叉点、架空底层空间、中庭空间、内凹住宅单体、绿化布置等,都能创造出富有生气的节点空间。宅前交往空间虽然形态各异,但促进人们交往的空间特征是相同的。
交往节点应设立在人经常出入、通过、活动的区域内,空间的围合要保证视线的开敞、方便居民的进入,使外面的人能看到其中的活动,从而产生参与的愿望,并能方便地进出。此外,还要保证具有安全感和领域性,保证交往行为正常进行。具有一定的交往设施,交往设施不仅是交往活动的辅助工具,而且能赋予空间个性,使不同人群的活动空间有所区别。交往设施的设计要满足基本的交往需要,还要为居民自我利用和改造空间提供可能。
(2)宅前花园绿地设计
宅前花园绿地包括私有花园绿地和公共花园绿地。邻里交往一般只出现在相邻住户之间,远离道路的私有花园,是户前邻里交往的场所。当私有花园临近道路时,能与周围邻居相互交流,才属于宅前邻里交往的场所。对这类花园绿地设计,在保证私有领地安全的前提下,绿地设计不能太过封闭,因为视线与声音的流通是交往产生的保障。同时空间设计应具有灵活性,使住户能自主处理为开敞通透的花园绿地,又能处理为相对封闭的私家宅院。而当宅前绿地为公有时,既要提供邻里交往的良好场所,也应维护小区的绿化设施。
(3)宅前出入口设计
宅前出入口是一个充满感性的空间,许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忙完一天工作急匆匆地往家赶,当走到楼梯口时仿佛就己看见家人温暖的笑脸,闻到诱人的晚餐,感受到家的温馨。楼梯口就像一个由外到内的中转站,是内外两空间的分隔和联系,是不同使用空间的沟通和界定,是不同领域的局限与交融。出入口的设计,应保持富有领域感的活动空间设计和精致的细部设计,通过全面改善单元出入口的交往环境,促进宅前邻里交往行为的发生。
3 户前邻里交往空间
户前邻里交往空间是邻里交往空间的第三层次,直接联系每一住户。这一层次的邻里交往行为具有交往距离最近,范围最小,交往的深度也最强等特点,是住户相识的重要途径。在设计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丰富的空间设计
公共空间单调乏味,不鼓励住户们的非正式交往,往往使空间退化为无人区域,增加空间的不安全性。户前邻里交往空间常常处于这种境地,因此提供丰富多样的,帮助人们与隔壁或楼上楼下邻居联系的空间显得尤为重要。在公共楼梯要保证空间形式的多样化和空间层次的丰富度。对连廊住宅户前交往空间的设计,根据调研情况提出两点建议:首先保障住户的私密性是这类住宅中邻里交往的前提;其次要创造丰富多样的空间形式,方法是通过线形长廊与其间扩大的点空间、面空间的结合,使住宅内形成多样的邻里户前交往场所。
(2)精心的细部设计
细部的精心处理,能大为改善户前邻里空间的交往条件,为居民提供方便的交往、舒适的交往场所。户前邻里空间的细部处理包括楼梯栏杆的处理,户前小环境的设计,设施设备的配套等等方面。
柔性边界设计能使居民在对外的交流中,把握观望与参与的自由,满足与人交往的安全感和自由感,是促进户前邻里交往的重要条件。柔性边界的设计方法,是通过空间的多层次转换,软化不同性质空间给人的差异感。
五 结论
人群非均质的特征,使居住环境里人们的生活方式、活动特征、交往方式也各不相同,空间环境的优劣,最终只能由使用者来评述。邻里交往空间与小区中心活动场地所处位置的不同,决定了服务对象的不同和使用方式的不同,但都是整个住区空间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缺一不可。由于每一层次邻里交往的交往人群、交往方式和交往特点的不同,使得各邻里交往空间的设计有所差异,但对空间的处理原理是相同的。邻里交往空间的设计,必须体现空间的可塑性,从而促进居民对交往空间的关注,激发居民的创造力,使交往空间具有持续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常怀生:《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2] 刘延枫、肖敦余:《低层居住群空间环境规划设计》,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 王受之:《当代商业住宅区的规划与设计——新都市主义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4] 杨贵庆:《上海大都市居住区更新重建中的社会学问题研究》,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教师学术论文集。
作者简介:
朱宇超,男,1988—,浙江湖州人,浙江万里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建筑学。
李科专,男,1987—,浙江余姚人,浙江万里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建筑学。
关键词:居住小区 邻里空间 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一 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居住小区建设的迅猛发展,市民的居住条件得到很大改善,然而由于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原来和睦的邻里关系、宁静的生活氛围被打破,邻里之间人情味越来越淡漠,对居住区人际关系的重构,成为人们迫切关心的话题。
二 居住小区邻里交往行为
1 人的交往心理
人在空间中处在什么样的位置才能感到安全和愉悦,是其进一步参与交往的必要条件,这种在空间中确定位置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心理基础。一般认为,人愿意在半公共、半私密的空间中逗留,这样,一方面有安全感,对所处空间大体可以控制;另一方面,对公共生活有参与感,愿意的话可以随时参与。人们在空间中的定位具有以下心理特征:
(1)中心恐惧感:一个空间的中心往往显示出特殊的意义。生活中人们手拉手围成圆圈时,空出来的是中心,有趣的是,在原始聚落住宅的分布里,也能发现类似的特征。当人们处在一个匀质空间的中心,会感到方向感减弱,整个人暴露在众人之前,无所依从,觉得缺乏安全感。因此一般人不会轻易选择在此久留。
(2)背部防卫:人的眼睛只能看到身体前部,而背部安全场薄弱,对环境的反映比较迟钝,缺乏防卫能力,因此人们总在寻求身体后部的掩蔽,如果现实中不具备这种条件,人们就会主动地去创造。
(3)人看人:扬•盖尔认为,“有机会耳闻目睹众生相,结识各种各样的人,是市中心区和步行街上最吸引人的特点”。人们总是喜欢处在可以观看他人的位置。
人的这几种心理,直接影响了空间中人群的分布情况。人们在空间中逗留的位置是由这几种心理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为交往空间的分布、形式及其中设施的摆布提供了依据。
2 人的交往行为
人的行为多种多样、纷繁复杂,不仅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也与周围的环境有一定关联。交往行为是一个社会人的基本行为之一,不同形式的交往行为对于空间有不同要求。住区中居民是生活的主体,这里发生的交往行为存在着显著特点,对于住区交往空间的设计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公共空间中缺乏各种低强度接触形式,介于个人活动与群体活动之间的各种形式也就会销声匿迹,孤独与交际之间的界限变得更加明确。人的行为涉及到社会、经济、生理、心理、习惯、气候、道德、文化等诸方面因素。
交往空间中人的活动可以分为三种:(1)必要性活动,如:上下班、上放学、购物等。这些活动是必要的,发生和环境几乎没有关系,但是这一类型活动大多与步行有关,因此,一处好的环境会增加这种活动持续的时间,以及人们相互接触的频率。(2)自发性活动:只有在人们有参与的意愿,并在时间、地点可能的情况下发生的活动,如:散步、呼吸新鲜空气等。这种活动特别有赖于外部的物质条件,因此,只有外部条件适宜、天气和场所具有吸引力时才可能发生。物质空间的规划设计,对于此活动的支持具有重要意义。(3)社会性活动,是在公共空间中有赖于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交谈、互相打招呼等。任何仅由个人参与的活动,不能成为社会性活动,只有人与人之间发生接触、联系,进而发展成为共同的活动,这样才可以称之为社会性活动。社会性活动必由前两种活动引发,因此,若要提高社会性活动的发生,只要改善公共空间中必要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的条件,就会间接促成社会性活动。
三 邻里空间的层次划分
邻里交往空间从属于邻里空间,是邻里空间的一部分。因此为了更科学、更方便地研究住区邻里交往空间,可以根据人们在邻里空间中的不同领域的心理感受、交往方式、交往人群差异,将户外邻里空间分为由公共到半公共再到半私密的三个空间层次,以便进行研究,即:
(1)中心邻里空间:是指整个邻里的中心场所,可与小区中心空间对应理解,属于邻里空间中的公共领域,包括邻里空间中的主要道路、绿化、设施等区域,空间内的交往对象包括整个邻里的居民。
(2)宅前邻里空间:是指邻里中住宅建筑周围的场所,属于邻里空间中的半公共领域,包括住宅楼入口区域、住宅楼周围的节点等空间,空间内交往对象主要是本住宅楼的居住者。
(3)户前邻里空间:是指住宅入户门周围的场所,属于邻里空间中的半私密领域,包括入户前的庭院、走廊、平台等空间,空间内主要是相邻住户间的交往行为。
四 邻里交往空间的设计建议
1 邻里中心交往空间设计建议
居住区邻里中心交往空间是邻里交往的第一层次,为邻里中所有居民服务,交往行为也最丰富。这一层次的交往空间,需要营造一种大的空间氛围,使人们乐意走出家门,愿意在邻里中停留。在邻里中心交往空间的设计时应注意:
(1)安全舒适的邻里道路设计
道路交通的安全是影响人们出行与活动重要条件。交通量低的街道,邻里间互相了解和帮助,人们称它是“友好的街道”;交通量高的街道,人们深居简出,邻里关系十分淡漠。居住区中慢速交通的街巷空间,就远比汽车飞驰的现代住区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邻里空间是居民日常出入、活动最频繁之地,为保证居民安全的活动和交往,最优选择是采用人车分离的交通组织方式,为邻里提供安全的步行交通。
居民交往行为与人们在户外的停留时间成正比,通过性的出入行为虽然参与人数最多,但其中派生的交往行为却最低。延长居民的户外逗留时间,才能有效提高交往频率。因此改善单调乏味的道路,提高道路的功能多维性,是延长居民户外停留时间,满足居民户外活动需求的有效手段。
(2)实用多样的邻里绿化场地设计
邻里绿化场地包括邻里绿化和活动场地两部分,是居民在户外邻里空间中主要的活动场所,因此也是邻里交往空间的设计重点,对促进交往的邻里绿化场地的设计,应从以下两方面来考虑:
首先,邻里绿化设计。保证绿地的实用性和合理的树种配置。绿地的实用性是指邻里中的绿地不仅是视觉景观环境的美化,而且还是居民进入其内活动的场所。要避免空旷、无用的大草坪式绿化,也要减少“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图面绿地。树种的配置既要注重景观效果,更应能具有实用性:可以利用植物改善小气候,为居民的户外活动创造更好的环境;也可以用植物创造邻里中的标志物,强调空间的可识别性。注意小尺度的细部设计,为居民的户外活动交往,提供不仅优美而且舒适的环境。
其次,活动场地设计方面。配备适当的锻炼器械,能丰富居民的户外活动,为居民提供外出的理由,延长户外活动时间。采用带孔的植草砖与其他硬质铺地相结合的方法,使活动场地既方便实用和又生态环保。保持功能多样化,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3)完善的相关设施
户外邻里空间中的配套设施,包括坐椅、灯具、垃圾箱、报栏等等物件。这些配套设施的设计,对居民邻里交往也起着或多或少的作用。座椅是促进邻里交往的重要工具,调研发现也是邻里空间中居民最需要的基本服务设施。对座椅的设计在满足数量的要求和人体工学的要求外,对促进人们的休息和交流还应注意:停放的位置要有“依靠”,要能提供交流的方便,要许多辅助座位形式。照明设计是创造良好夜间交往环境的重要条件,在邻里空间中照明,要满足正常的视觉要求,不能因光线太强或太暗妨碍居民的活动。灯具的选择和放置要合理,避免采用商业照明灯具。
2 宅前邻里交往空间设计
(1)宅前交往节点设计
宅前交往节点设计是对宅前空间场所感的营造,为居民创造一个亲切、自然的家园氛围,也是宅前邻里交往的主要场所。利用宅前邻里空间中的道路交叉点、架空底层空间、中庭空间、内凹住宅单体、绿化布置等,都能创造出富有生气的节点空间。宅前交往空间虽然形态各异,但促进人们交往的空间特征是相同的。
交往节点应设立在人经常出入、通过、活动的区域内,空间的围合要保证视线的开敞、方便居民的进入,使外面的人能看到其中的活动,从而产生参与的愿望,并能方便地进出。此外,还要保证具有安全感和领域性,保证交往行为正常进行。具有一定的交往设施,交往设施不仅是交往活动的辅助工具,而且能赋予空间个性,使不同人群的活动空间有所区别。交往设施的设计要满足基本的交往需要,还要为居民自我利用和改造空间提供可能。
(2)宅前花园绿地设计
宅前花园绿地包括私有花园绿地和公共花园绿地。邻里交往一般只出现在相邻住户之间,远离道路的私有花园,是户前邻里交往的场所。当私有花园临近道路时,能与周围邻居相互交流,才属于宅前邻里交往的场所。对这类花园绿地设计,在保证私有领地安全的前提下,绿地设计不能太过封闭,因为视线与声音的流通是交往产生的保障。同时空间设计应具有灵活性,使住户能自主处理为开敞通透的花园绿地,又能处理为相对封闭的私家宅院。而当宅前绿地为公有时,既要提供邻里交往的良好场所,也应维护小区的绿化设施。
(3)宅前出入口设计
宅前出入口是一个充满感性的空间,许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忙完一天工作急匆匆地往家赶,当走到楼梯口时仿佛就己看见家人温暖的笑脸,闻到诱人的晚餐,感受到家的温馨。楼梯口就像一个由外到内的中转站,是内外两空间的分隔和联系,是不同使用空间的沟通和界定,是不同领域的局限与交融。出入口的设计,应保持富有领域感的活动空间设计和精致的细部设计,通过全面改善单元出入口的交往环境,促进宅前邻里交往行为的发生。
3 户前邻里交往空间
户前邻里交往空间是邻里交往空间的第三层次,直接联系每一住户。这一层次的邻里交往行为具有交往距离最近,范围最小,交往的深度也最强等特点,是住户相识的重要途径。在设计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丰富的空间设计
公共空间单调乏味,不鼓励住户们的非正式交往,往往使空间退化为无人区域,增加空间的不安全性。户前邻里交往空间常常处于这种境地,因此提供丰富多样的,帮助人们与隔壁或楼上楼下邻居联系的空间显得尤为重要。在公共楼梯要保证空间形式的多样化和空间层次的丰富度。对连廊住宅户前交往空间的设计,根据调研情况提出两点建议:首先保障住户的私密性是这类住宅中邻里交往的前提;其次要创造丰富多样的空间形式,方法是通过线形长廊与其间扩大的点空间、面空间的结合,使住宅内形成多样的邻里户前交往场所。
(2)精心的细部设计
细部的精心处理,能大为改善户前邻里空间的交往条件,为居民提供方便的交往、舒适的交往场所。户前邻里空间的细部处理包括楼梯栏杆的处理,户前小环境的设计,设施设备的配套等等方面。
柔性边界设计能使居民在对外的交流中,把握观望与参与的自由,满足与人交往的安全感和自由感,是促进户前邻里交往的重要条件。柔性边界的设计方法,是通过空间的多层次转换,软化不同性质空间给人的差异感。
五 结论
人群非均质的特征,使居住环境里人们的生活方式、活动特征、交往方式也各不相同,空间环境的优劣,最终只能由使用者来评述。邻里交往空间与小区中心活动场地所处位置的不同,决定了服务对象的不同和使用方式的不同,但都是整个住区空间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缺一不可。由于每一层次邻里交往的交往人群、交往方式和交往特点的不同,使得各邻里交往空间的设计有所差异,但对空间的处理原理是相同的。邻里交往空间的设计,必须体现空间的可塑性,从而促进居民对交往空间的关注,激发居民的创造力,使交往空间具有持续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常怀生:《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2] 刘延枫、肖敦余:《低层居住群空间环境规划设计》,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 王受之:《当代商业住宅区的规划与设计——新都市主义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4] 杨贵庆:《上海大都市居住区更新重建中的社会学问题研究》,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教师学术论文集。
作者简介:
朱宇超,男,1988—,浙江湖州人,浙江万里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建筑学。
李科专,男,1987—,浙江余姚人,浙江万里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建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