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电源”教学设计和反思

来源 :报刊荟萃(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5045556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材分析
  “化学电源”一课选自人教版《化学2》第二章第二节,前一课时为“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后一课时为“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本节课可以看成是原电池知识的具体应用,并为《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中化学电源相关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学科指导意见》对本课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为:了解常见的化学电源以及它们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应用;发展要求为:能判断氢氧燃料电池的正、负极和电子流向,并书写电极反应式。
  二、学情分析
  從知识上来说,学生已经学习了氧化还原的相关知识(熟知电子守恒思想)、原电池原理的基础知识(原电池构成条件、正负极、电子流向判断、电极反应式书写等);从能力上来说,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从情感上来说,学生比较喜欢学以致用和科技前沿知识,对本节课内容很感兴趣。存在问题:学生对“氧化还原与原电池原理”理论掌握情况参差不齐;自主探究能力有所欠缺。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常见化学电源及其应用,初步学会制作简易电池,掌握燃料电池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以制作简易电池和氢氧燃料电池为例,运用实验、观察等手段,结合原电池相关理论,利用比较、分类思想,引导学生探究新知识,通过查阅资料、成果展示和实验操作,帮助学生树立较强的问题意识,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动手制作电池,体验科学探究的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化学电源应用”的成果展示,赞赏化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形成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常见的化学电源及应用,燃料电池的组成和工作原理;难点:不同介质环境下(中性、酸性、碱性),氢氧燃料电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五、教法和学法
  (一)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和问题驱动法,即以课本上的“活动与探究”展开简易电池的制作及原理分析,进而螺旋上升至燃料电池的原理研究,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二)学习方法
  一是小组合作法:通过合作,提高团队合作能力;二是归纳比较法:通过资料查阅,对不同电池的组成和应用进行归纳比较,感受化学的贡献与魅力;三是迁移联系法:通过讨论探究和迁移联系,抓住燃料电池的组成和工作原理这一重点,突破不同介质环境下,氢氧燃料电池电极反应式书写这一难点。
  六、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①准备与化学电源相关的科技前沿资料、教学课件;②准备常见电源(实物:纽扣电池、锌锰干电池、蓄电池)、学生实验所需的实验仪器(橙子、音乐卡片、多孔碳棒、电解槽、直流电源、发光二极管、电流计)、实验试剂(铜片、锌片、纯碱、白醋、0.5mol/LNa2SO4溶液)。
  2.学生准备
  ①查阅资料:常见的化学电源及其应用,关注与电源相关的社会热点和科技前沿;②复习氧化还原相关概念、原电池知识,预习化学电源;③设置4人小组,准备一个新鲜水果、两种不同材料的金属丝或金属片、音乐卡片。
  (二)教学过程
  1.实验设计,巩固旧知
  (1)环节展开。化学源于生活,最终造福于人类,为使学生能在课堂中学习知识,体验生活,设计以下两个环节。
  环节一:通过教材“活动探究1——简易电池制作”,组织学生利用自备的生活中的材料(新鲜水果、两种不同材料的金属丝或金属片、音乐卡片)组装一个简易电池,并测试是否能产生电流。
  环节二:回忆原电池原理及形成条件(电极材料、电解质溶液、闭合回路),判断简易电池的正负极、电子流向。
  (2)设计意图。通过环节一,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其感受到化学无处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环节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原电池反应的原理和形成的条件。
  (3)解决问题。通过简易电池的制作与理论分析,巩固旧知,加深学生理解原电池原理、正负极和电子流向判断。
  2.引导探究,突破难点
  (1)环节展开。学生动手制作氢氧燃料电池,书写不同介质环境下的电极反应方程式,为此设计以下四个环节。
  环节一:通过教材“活动探究2——燃料电池制作”,以小组为单位,制订实验方案,完成燃料电池的制作。4人小组交流讨论提出实验方案;组装实验装置;关闭S1,电解半分钟,观察并记录现象;打开S1,关闭S2,观察并记录现象;得出相关结论。
  环节二:问题式引导,展开探究。①打开S1,关闭S2后的现象说明什么问题?说出能量转化的形式;②电解Na2SO4溶液时的现象及生成的产物是什么?③判断正、负极,判断电子流向,并书写Na2SO4溶液中的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
  环节三:知识迁移,突破难点。引导学生思考在酸性、碱性溶液中氢氧燃料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
  环节四:通过氢氧燃料电池制作及原理分析,对比迁移判断“甲醇—氧气—KOH溶液”燃料电池的正负极、电子流向。
  (2)设计意图。通过环节一,借助氢氧燃料电池的制作,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质疑精神,激发探究热情;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精神、实验操作能力、表达能力。通过环节二,借助头脑风暴式提问,暴露认知困难,引导学生理解氢氧燃料电池的反应原理,加深对原电池原理的理解。通过环节三,让学生关注介质环境,暴露学习困难,解决疑问。通过环节四,实现知识迁移,总结燃料电池的正负极和电子流向的判断,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解决问题。巩固原电池形成条件、正负极和电子流向的判断方法;关注电极反应式与电极材料、介质环境(酸性、中性、碱性)的关系;总结其他燃料电池的正负极和电子流向的判断方法。   3.交流讨论,对比迁移
  (1)环节展开。成果展示,将原电池原理应用于生活实际,为此设计以下三个环节。
  环节一:组织学生活动,交流课前准备好的资料(化学电源的组成、特点及其应用);展示常见电源(实物和图片);交流讨论与化学电源相关的前沿问题(如:2分鐘内完成电动车快速充电的电池,航天材料中的高能电池等)。
  环节二:组织讨论,分类研究。通过P43表2-6中各电池的总反应式的异同(“=”、“=”)将化学电源分为一次电池(不可逆:如锌锰干电池)、二次电池(可逆:如银锌纽扣电池、铅蓄电池、镍氢电池),讨论各类电池的特点,并为下一节“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做好铺垫。
  环节三:判断表中各电池的正负极。
  (2)设计意图。通过环节一、二,借助“常见电源及应用”的成果展示活动,培养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确立“本位意识”;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对比、分类、归纳的能力。通过环节三,借助判断常见电池的正负极,引导学生重塑原电池相关概念,训练学生思维的整体性和归一性。
  (3)解决问题。了解生活中的常见电池的组成、特点与应用;运用原电池原理,正确判断各种电池的正负极。
  4.注重环保,回归生活
  (1)环节展开。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化学电源应用广泛,其使用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
  (2)设计意图。设置开放性问题,进行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教育,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3)解决问题。明确“回收废旧电池”的重要性。
  5.板书小结,突出重点
  (1)设计意图。板书服务于教学,通过“图表提纲相结合”的板书模式,展现出本堂课的整体思路,抓住重点,突出难点。
  七、教学反思
  (一)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肯定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学会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即让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逐步形成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
  (二)教学要关注“三维目标”的达成
  新课标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的,要求教师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丰富与更新,能力得到提升和发展,同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课例通过五个活动的设计:趣味实验(水果电池)的制作、探究实验与难点突破(氢氧燃料电池的制作、不同介质下电极方程式的书写对比)、成果汇报及巩固提升(不同电池的正负极判断)、走向生活(环保意识)、板书小结(强调重点),使学生运用实验、观察等手段,结合原电池相关理论,利用比较、分类思想,同化和探究新知识,提高迁移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师要优化教学方式
  顺应新课标要求,探究式、体验式、合作式、启发式等教学方式是我们倡导的主导教学活动方式,实践也证明这些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式时,要关注多样化教学,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课例通过“情景—探究—难点—生成”的活动方式,采用实验探究法和问题驱动法,让学生在实验和原理中寻找结合点,自主总结学习方法,并遵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提高学生对化学的认同感。
  作者简介:张萍(1970—),女,汉族,安徽合肥人,中学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高中化学。
其他文献
利率作为金融市场上的经济变量之一有着非常重要的功能,特别是短期利率,它在衍生产品的定价、央行货币政策传导及利率风险管理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因此构建合适的动态利
在气相法聚丙烯装置上使用PG型催化剂生产聚丙烯1102K,并与装置原来使用的进口催化剂进行了比较,对比评价了催化剂配制情况、催化剂活性、催化剂单耗,对氢气的敏感性、熔体流
基于椭圆曲线密码体制提出一个动态的多秘密共享方案。该方案具有参与者子秘密定期更新的功能,可以动态更新需要共享的秘密,灵活地增加或删除参与者成员,能够在一次秘密共享
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在课文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作文中经常可以用到,它就是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它可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比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19课《秦兵马俑》中写道:“每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端详,神态各异:有的颔首低眉,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摘 要:一直以来,数学都是作为一门主要学科贯穿在学习的整个时期,它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在之前的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好多教师都还在沿用陈旧的教学模式,这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形成的一定的阻碍。在现阶段,我们应当采用恰当有效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改变之前单一的教学思维模式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关键词:初中数学;核心素
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移动领域已经进入全面移动互联网了,全球移动宽带普及率直线上升,随之电信企业更加注重互联网和流量的经营,我国电信业面临转型。在新时代背景下,
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直接影响公司的整体运营,而上市公司又是证券市场的基石,其运营状况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建立财务困境预警模型来预测上市公司的财
为消除模拟电路可测度计算的符号法在应用中的限制条件,提出一种可测度计算的方法。该方法在故障诊断方程分母多项式的最高项系数不等于1的情况下,通过诊断方程的等价变换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