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爱这土地》
艾青,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曾用笔名莪加、克阿等。1910年3月27日,艾青出生于浙江金华县畈田蒋村一个中等地主家庭里。艾青出生后被算命先生测为“克星”,家人把他送到本村一位称为大堰河的贫苦农妇家里抚养。大堰河对艾青的关爱远胜于他的亲生父母,这使艾青从小耳濡目染了中国农民的纯朴与善良。艾青一直到5岁才回家进本村蒙馆读书。1928年,艾青初中毕业后,考进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翌年春天,在院长、画家林风眠的鼓励下赴法国勤工俭学。后来由于家里中断经济资助,艾青在巴黎一家经营中国漆的工艺美术小厂做工,工余自学绘画兼习法文,并大量阅读哲学和文学著作。
1931年9月,艾青在法国参加《世界》周刊主办的左倾集会以及反帝大同盟东方支部的活动,开始接受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由于有感于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他于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回到上海,投身革命文艺运动,并潜心于诗歌创作。1932年,艾青创作的第一首诗《会合》以笔名“莪加”发表于同年7月出版的《北斗》第2卷第3、4期合刊上。随后,艾青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和画家汇丰等人组织、创办的“春地艺术社”,遭到了国民党反动派密探的搜查,7月间,艾青被捕入狱。在狱中,艾青创作了大量优秀新诗,其中《大堰河——我的保姆》表达了诗人对中国广大农民悲惨境遇的深切同情与关切,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1937年至1945年期间是艾青诗歌创作的高潮期。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艾青立即投身于火热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写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优秀诗篇。其间,艾青先后担任山西民族革命大学教师、陕西抗日艺术队队长,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刊物《文艺阵地》编委、《广西日报》副刊《南方》编辑等职。1941年“皖南事变”后,艾青在周恩来的帮助下奔赴延安,受到毛泽东的接见,被选为陕甘宁边区参议员、延安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主编《诗刊》。在延安,艾青结识了工农兵群众中的英雄模范,创作中开始注重表现新的人物、新的世界。抗战期间,艾青创作了《向太阳》、《北方》、《火把》等9部诗集。这些诗歌极富时代感和现实感。1944年,艾青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6年,艾青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副院长、华北大学三部副主任。
1949年1月北平解放后,艾青以军代表身份参与接管中央美术学院,还参加了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筹备工作,后被选为中国文联委员。他还参加了全国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担任国旗、国歌、国徽图案评选组组长。同年10月,艾青任《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1953年,他当选为中国作协理事。
自1976年10月起,是艾青诗歌创作生涯中的第二个高潮期。在六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艾青以极大的热忱,用他那滚烫的赤子之心关心祖国和民族的命运,执著不懈地追求真理、追求光明。艾青用饱蘸激情的笔墨吟诵时代的沧桑巨变,唱响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嘹亮战歌;唱响了新世界的“光的赞歌”;并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唱出了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归来的歌”。艾青的诗歌创作,真实而又深刻地反映了我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巨大变革,堪称时代的史诗。艾青是当之无愧的时代歌手、人民的诗人。他为我国诗歌的繁荣和发展倾尽了毕生精力,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是继郭沫若之后中国新诗的又一面旗帜。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爱这土地》
艾青,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曾用笔名莪加、克阿等。1910年3月27日,艾青出生于浙江金华县畈田蒋村一个中等地主家庭里。艾青出生后被算命先生测为“克星”,家人把他送到本村一位称为大堰河的贫苦农妇家里抚养。大堰河对艾青的关爱远胜于他的亲生父母,这使艾青从小耳濡目染了中国农民的纯朴与善良。艾青一直到5岁才回家进本村蒙馆读书。1928年,艾青初中毕业后,考进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翌年春天,在院长、画家林风眠的鼓励下赴法国勤工俭学。后来由于家里中断经济资助,艾青在巴黎一家经营中国漆的工艺美术小厂做工,工余自学绘画兼习法文,并大量阅读哲学和文学著作。
1931年9月,艾青在法国参加《世界》周刊主办的左倾集会以及反帝大同盟东方支部的活动,开始接受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由于有感于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他于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回到上海,投身革命文艺运动,并潜心于诗歌创作。1932年,艾青创作的第一首诗《会合》以笔名“莪加”发表于同年7月出版的《北斗》第2卷第3、4期合刊上。随后,艾青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和画家汇丰等人组织、创办的“春地艺术社”,遭到了国民党反动派密探的搜查,7月间,艾青被捕入狱。在狱中,艾青创作了大量优秀新诗,其中《大堰河——我的保姆》表达了诗人对中国广大农民悲惨境遇的深切同情与关切,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1937年至1945年期间是艾青诗歌创作的高潮期。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艾青立即投身于火热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写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优秀诗篇。其间,艾青先后担任山西民族革命大学教师、陕西抗日艺术队队长,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刊物《文艺阵地》编委、《广西日报》副刊《南方》编辑等职。1941年“皖南事变”后,艾青在周恩来的帮助下奔赴延安,受到毛泽东的接见,被选为陕甘宁边区参议员、延安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主编《诗刊》。在延安,艾青结识了工农兵群众中的英雄模范,创作中开始注重表现新的人物、新的世界。抗战期间,艾青创作了《向太阳》、《北方》、《火把》等9部诗集。这些诗歌极富时代感和现实感。1944年,艾青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6年,艾青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副院长、华北大学三部副主任。
1949年1月北平解放后,艾青以军代表身份参与接管中央美术学院,还参加了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筹备工作,后被选为中国文联委员。他还参加了全国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担任国旗、国歌、国徽图案评选组组长。同年10月,艾青任《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1953年,他当选为中国作协理事。
自1976年10月起,是艾青诗歌创作生涯中的第二个高潮期。在六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艾青以极大的热忱,用他那滚烫的赤子之心关心祖国和民族的命运,执著不懈地追求真理、追求光明。艾青用饱蘸激情的笔墨吟诵时代的沧桑巨变,唱响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嘹亮战歌;唱响了新世界的“光的赞歌”;并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唱出了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归来的歌”。艾青的诗歌创作,真实而又深刻地反映了我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巨大变革,堪称时代的史诗。艾青是当之无愧的时代歌手、人民的诗人。他为我国诗歌的繁荣和发展倾尽了毕生精力,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是继郭沫若之后中国新诗的又一面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