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寒潮天气过程对深圳沿海地区的局地性影响分析

来源 :广东气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taoxian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梧桐山山脉为分界点,利用山顶及其东西两侧区域自动站探测的常规分钟气象观测资料和香港海表温度观测资料,对2016年1月21—24日广东珠三角地区寒潮过程对深圳沿海地区的局地性天气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气温:山顶>西侧>东侧。(2)气压:强冷空气入侵期间,海平面气压48 h内升高20.6 h Pa,同时东西侧站点海平面气压差有明显日变化,夜间气压差大,白天(尤其午后)气压差减小。(3)风速:可能由于山风和陆风叠加效应,北风阵风达到32.1 m/s(11级),并且东侧>山顶>西侧,这种局地性天气与台风天气过程的风力分布有明显的差异。
其他文献
基于梅县区附近汕头气象站1986—2015年历年各月太阳总辐射和日照时数观测资料,采用最小二乘法建立了梅县站各月太阳总辐射与日照时数的关系方程。用梅县区日照时数观测资料,
瑞德菲尔德(John Howard Redfield.1879—1944年)是一位命运多舛、时运不济的语言学家、工程师、数学家,在组合学中是一位有些神秘的人物。他一生虽仅发表了一篇文章,却预示了十年
利用2015年4月—2016年3月东洞庭湖滨湖气溶胶和同期气象资料,对PM10、PM2.5质量浓度特征与气象条件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对一次典型高浓度气溶胶过程及其成因进行了探讨。结
基于CMAQ空气质量模式的报文资料和江门环境监测站资料,对2013年12月至2014年2月份CMAQ空气质量模式在江门市的应用进行了效果检验,分析了AQI和SO2、NO2、PM10、PM2.5等要素
“万物皆数”.是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重要思想.据说是毕氏等首先从音乐和声规律以及天体运动中总结而成。这种观点自近代至现代都不乏传人,从开普勒、莱布尼茨到爱因斯坦、狄
自地球形成至古生代寒武纪开始这一段时间被地质学家称为前寒武纪,从距今46亿年前至距今5.45亿年前,历时约41亿年,约占地球演化发展史的5/6。前寒武纪亦称隐生宙,包括冥古代、太古
基于前人研究提出的8个水平面日散射辐射月均值估算模型,采用广东省内的8个地区的典型气象年数据,以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绝对误差百分比(MAPE)、相关系数(R^2)作为模型精度的评价
利用广州市从化区国家气象观测站2016年的地面观测资料,运用统计方法分析了从化区大气能见度的变化特征,并结合大气环境监测站的数据,探讨了能见度与各气象要素、污染物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