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哭嫁”是土家族地区特有的风俗习惯,解放前,土家族妇女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而《哭嫁歌》就成了土家族女孩最喜爱的歌唱形式,只有在出嫁的时候,女孩们才可以尽情宣泄心中对封建伦理道德的不满。《哭嫁歌》的思想及艺术、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使《哭嫁歌》彰显出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强大艺术生命力。
关键词:土家族 哭嫁歌 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J642.21 文献标识码:A
一 土家族《哭嫁歌》形成历史
1 土家族的形成简介
土家人是巴人的后代,巴国于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为秦国所灭。《后汉书》记载:“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为蛮夷君长,世尚秦女,其巴氏爵比不更,有罪得以除爵。”灭巴以后,生活在武陵境内的巴人,以火耕水耨、渔猎山伐为业,繁衍生息。这说明秦吞并巴国后仍然以巴氏为君长。可见一部分巴人仍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着,并且还有所发展。史书记载:“在峡中巴梁间者,康君之后也。”(《文献通考》)“巴中有大宗,康君之后也。”(《蛮书》)所谓廪君之后,泛指巴人之裔。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虽颠沛流离但始终为了生存不屈抗争。虽然对土家族的形成有多种说法,但有一点认识是统一的,这就是发展到唐代末五代后,湘鄂西地区土家族已逐步形成为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文化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开始逐渐形成为单一民族。
2 土家族《哭嫁歌》的形成
土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土家族人勤劳聪慧、见物有歌,同时,土家族又是一个注重民族文化传承的民族,传承至今的民俗样式和民俗民歌丰富多彩,最具特色的民歌有丧葬习俗中的“撒尔嗬”,摆手舞中的“摆手歌”,婚嫁习俗中的“哭嫁歌”等等,这些品种都是土家族地区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种类。“‘哭嫁’是土家婚仪中不可或缺的文化事象,是土家族婚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哭嫁歌》则是婚嫁习俗的一种特定产物。是土家姑娘在婚仪上的《撒野歌》和礼仪中的撒野现象”。封建社会的土家族妇女,在娘家时,父母认为女孩是 “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重男轻女,得不到重视。到了婆家,则被看成是一个劳动和生育的机器,没有亲情的关爱和体贴,没有生活的乐趣,长期过着被压制的生活,心中的苦水和不满得不到宣泄,已婚妇女大多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所以《哭嫁歌》就成了土家族女人最喜爱的歌唱形式。
只有出嫁的时候,女孩们才可以尽情地宣泄心中对封建伦理道德的不满,这正是《哭嫁歌》在封建社会最受广大妇女喜爱、最具强烈感染力、能够传承至今的重要原因。土家族女孩从小就随妈妈去参加婚宴,无论走到哪一家,总会遇到感人的哭嫁场面,学哭嫁是土家女孩十一二岁开始必修的功课,回家后会躲在吊角楼上悄悄地学“哭”,在山上打柴、割猪草、放牛羊时,女该们会相聚切磋哭嫁技艺,是否会哭嫁,是检验土家族女孩是否优秀的标志之一。
二 土家族艺术特征分析
1 《哭嫁歌》的演唱程式
由于《哭嫁歌》是唱出来的,不是文人苦吟而成,故语言天然本色,口语成分较浓。语多重叠,调多反复,句式自由,联想、比兴、夸张等手法运用自如,富有感染力。《哭嫁歌》的思想及艺术、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使《哭嫁歌》彰显出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强大艺术生命力。《哭嫁歌》的演变历程,使我们了解到了不同时期的土家族妇女的心路历程,是土家族民歌当中最具代表性的民歌种类。《哭嫁歌》的具体内容不尽一致,但它的音乐表现形式上大体一致,思想内容也基本相同。从程式上,有哭开声、哭爹娘、哭哥嫂、哭姊妹、哭众亲友、骂媒人、哭开脸、哭祖宗、哭穿衣、哭上轿等。“哭嫁”是即将出嫁的女子与父母和亲人在思想和感情上沟通的最好的方式。
《哭嫁歌》是一幕有机组合的大型套曲,有序幕、高潮、尾声。在姑娘出嫁前一个月或半个月,就拉开了哭嫁的序幕,新郎家迎亲的队伍到来使哭嫁达到了高潮,此时新娘触景生情,发出了来自心底里的哭声。
爹娘养我操尽心,可惜我是草籽命,
草籽还是爹娘撒,撒到哪里哪里生。
撒到高坡太阳晒,撒到山沟背了阴,
撒到路边牛马踩,撒到河中难生根。
迎亲的客人吃过早饭新娘就要发亲,一直哭到上轿便进入哭嫁的尾声。《哭嫁歌》是一部土家风味极浓的优秀抒情长诗,是千百年来土家妇女集体智慧创作的结晶,在整个土家族文学史中,《哭嫁歌》是价值颇高的辉煌一章,假如不了解《哭嫁歌》,就不能真正了解土家族文学。《陪十姊妹歌》也是《哭嫁歌》的一个组成部分,出嫁前,新娘的最好的十个姐妹陪新娘边哭边唱,其内容显得更丰富一些,有开台歌、十绣、十杯酒、劝新姐、要嫁妆、教女歌、苦媳妇等,内容多为叙唱父母养育知恩、哥嫂姊妹之情、讲唱为人之妇的知识等等。姑娘中的歌师傅首先唱起五句子开台歌:
“石榴花开叶儿翠,
当堂坐的十姊妹,
姊妹劝我起歌头,
开个口儿带姊妹,
热热闹闹歌声飞。”
接下来便依次独唱,对唱,合唱。又如“《十枝梅》:
一枝梅花雪中托,一劝姑娘孝公婆。
端茶送水莫懒惰,油盐蔬菜要温和。
公婆打骂莫顶嘴,将来媳妇也做婆。……
九枝梅花衬雪梅,九劝姑娘要巴家。
清早开门七件事,油盐柴米酱醋茶。
早起打扫堂前地,喂猪纺棉养鸡鸭。……
《十枝梅》是姊妹们根据家传教诲劝姑娘出嫁后孝公婆、和弟兄、亲妯娌、待宾客、敬乡亲,这种带有浓厚的封建礼教色彩的民歌世代相传,把旧社会饱受压迫、备受煎熬的妇女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2 《哭嫁歌》的音乐特征
(1)“哭腔”
《哭嫁歌》旋律的明显特征就是“哭腔”,几乎每句歌词结尾都有哭腔似的下滑音,是一种带有特殊哭泣悲伤的风格,在每个乐句中的结尾都必出现的带“哭腔”的衬句,歌唱者在哭唱时声泪俱下,以“哭”代“歌”,以“歌”带“哭”,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例《哭爹娘》:
“我的爹呀我的娘,哦咿啊哈咿,我是你的呃咿啊一个儿,哪哦咿啊哈咿。
父母养我啊万苦辛,哦咿啊哈咿,难报父母呃半点恩,也哪哦咿啊哈咿。”
此曲旋律只有612三个音,节奏有×× - ,×× ×× ×.×几种,旋律共有十四小节,前七小节和后七小节大致相同,其中带下滑音的哭腔就出现了七次,歌词共有十段,突出了土家族《哭嫁歌》的感叹性和叙事性特点。
《哭嫁歌》的大部分旋律是由歌唱者即兴创作的,还有一部分是固定的旋律,歌词就是以姑娘们内心的感动和周围的事物为题材临时创作的。《哭嫁歌》的主要音调结构是“三音列”,“三音列”是土家族民歌典型的地方色彩,其主要乐音是6和1。
3 《哭嫁歌》的演唱形式及演唱技巧
《哭嫁歌》的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合唱、轮唱等,对唱是《哭嫁歌》的主要演唱形式,这种对唱更像对话似的一唱一和,歌唱内容反映出歌唱者彼此之间的关系和所处场合。对唱和轮唱是在《陪十姊妹》及其她妇女陪唱中用得最多的演唱形式,而在对唱过程中大部分又是轮唱形式,即一人先唱后,由另一人接唱,其中还有众多妇女的齐声接唱。
常见的独唱形式是新娘敬酒时演唱的女哭娘。例:《六杯酒》(哭嫁歌)
一杯(的)酒(哇)儿奉请我的爹(呀),双手一个扯住(呀呀依哟)爹(呀)的衣(呀)。”
从第一杯酒开始,要敬六杯酒,唱六杯酒,一气呵成,爹、妈、哥、嫂、弟、妹全部奉请到。女哭娘唱完后是娘哭女,姑哭嫂,嫂哭姑。
演唱《哭嫁歌》时一般用真声,演唱过程中音色也有一定的变化,哭唱者说话时声音清脆明亮,但演唱时声音低沉,声音柔和而有张力,像是在低声泣诉。哭唱时,情绪一般显得激动,吐词不是很清晰,颤音比较多,地方特色非常明显。哭唱者体力消耗较大,体现了《哭嫁歌》的演唱难度。
4 《哭嫁歌》的歌词特征
《哭嫁歌》的歌词针对性较强,对象不同,内容就不同,“一破四句七言的传统民歌体,而产生了非诗非词、口语和书面语相结合的自由诗体。这种体体裁句式灵活,长短不一,语多重复,调多反复,不讲究韵律,但又节奏明朗。”
《哭嫁歌》给人似哭似唱的感觉,其唱词就是生活中的语言,加上一定的修饰。《哭嫁歌》与其它民俗民歌一样,都有着依字形腔的特点。土家族女孩继承了先辈们能歌善舞的禀性,见物有歌,除了平常积累下来的哭嫁技术,还能根据现场的变化,临时创作一些与程式不同的句子,以歌代哭,以哭代情,既是作词家,又是作曲家。《哭嫁歌》的演绎,充分体现了土家族女孩的聪慧才智。
三 土家族《哭嫁歌》的传承
1 一般的传承方式
《哭嫁歌》的传承方式一般是“口传心授”,传唱者是已婚妇女,学者是未婚女孩。土家族女孩从小就在观摩、学习如何哭,很小时就开始在婚礼中陪哭。在“哭嫁”风俗世代相传的土家山寨,每当有女人出嫁时,小女孩便和父母一起到到亲戚家去学“哭嫁”技巧,有的父母还私下请新娘躲在一边教导女儿的哭嫁技术。在出嫁前,姑娘如果不会哭嫁,就会受到歧视和讥笑。因为哭嫁技术的精湛与否,是衡量一个土家族女孩是否优秀的标准。
2 土家族《哭嫁歌》的传承与保护
土家族《哭嫁歌》作为土家族民俗文化精髓,是土家族民俗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先进的生活理念和现代文化影响着土家人的生活。很多青年外出打工,城市的现代化生活已成为土家青年的追求目标,年轻人的生活习俗也不断在发生着变化,婚俗习惯也逐渐在汉化或西化。可以说,土家山寨很少能看见“哭嫁”的婚嫁仪式了,眼看着《哭嫁歌》面临着传承危机,如何将土家族《哭嫁歌》有效地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哭嫁歌》,认识土家族的民俗文化,保护好《哭嫁歌》这一土家族民俗文化瑰宝,本人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建议:
(1)建立土家族旅游民俗文化村
土家族地区山清水秀,内含多处名胜古迹,特别是恩施自治州地区,秀丽的风景,宜人的气候,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游客。这里丰富的旅游资源应该得到充分利用,比如“腾龙洞”,由水洞、旱洞、鲶鱼洞、凉风洞、独家寨以及三个龙门、化仙坑等景区组成。专家认为该洞穴系世界特级溶洞之一,是中国最大的溶洞。该洞以其雄、险、奇、幽、绝的独特魅力驰名中外。有沐抚大峡谷,位于恩施市屯堡乡和板桥镇境内,其中百里绝壁、千丈瀑布、独峰傲啸、原始森林、远古村寨美不胜收。巴东神农溪在以险见长的棉竹峡中,难以攀登的峭壁上溶洞遍布,巨大的石钟乳凌空倒悬,河床窄而落差大,4公里航道就有大小险滩30多处。乘舟漂流,令人心跳砰然。大水井位于利川市区西北47公里的柏杨坝区,由“李氏宗祠”和“李氏庄园”两大建筑组成,整个建筑错落有致,工艺精巧,分别建于清道光和光绪年间,总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政府部门可抓住国家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遇,重点开发有特色的景点,建立相应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村。村民们可以给游客表演“哭嫁”婚礼仪式,既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当地人的收入,又对土家族民俗文化传承起到了推动作用。
(2)鼓励现代青年采用“哭嫁”仪式的婚礼
其实,“哭嫁”婚俗仪式离我们并不遥远和陌生,早在我们的孩童时代,生活在乡镇的土家小孩都是听《哭嫁歌》长大的,即使在当代较偏远的山区,还能欣赏到“哭嫁”婚礼仪式,如果政府部门给“哭嫁”婚礼仪式以鼓励和奖励政策,相信有很多青年人会响应政府部门的号召,愿意为传承土家族民俗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土家族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现存的土家族很多民族文化品种都值得我们为之骄傲。《哭嫁歌》只是土家族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土家族的民俗文化瑰宝。作为土家儿女,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去做好保护及传承工作。土家族民俗文化无疑是土家族民族研究的重要课题,我相信,在国家和地方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好形势下,将为土家族民族文化研究提供更广阔的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会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蔡元亨:《大魂之音》,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
[2] 田发刚:《鄂西土家族传统文化概观》,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
[3] 叶梅:《土家女儿哭嫁歌》,《鄂西风情》,四川民族出版,1991年。
[4] 《恩施地区民歌集》,恩施行署文化局,1979年。
作者简介:邹婉华,女,1962—,湖北利川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声乐教育、民族音乐研究,工作单位:湖北民族学院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关键词:土家族 哭嫁歌 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J642.21 文献标识码:A
一 土家族《哭嫁歌》形成历史
1 土家族的形成简介
土家人是巴人的后代,巴国于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为秦国所灭。《后汉书》记载:“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为蛮夷君长,世尚秦女,其巴氏爵比不更,有罪得以除爵。”灭巴以后,生活在武陵境内的巴人,以火耕水耨、渔猎山伐为业,繁衍生息。这说明秦吞并巴国后仍然以巴氏为君长。可见一部分巴人仍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着,并且还有所发展。史书记载:“在峡中巴梁间者,康君之后也。”(《文献通考》)“巴中有大宗,康君之后也。”(《蛮书》)所谓廪君之后,泛指巴人之裔。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虽颠沛流离但始终为了生存不屈抗争。虽然对土家族的形成有多种说法,但有一点认识是统一的,这就是发展到唐代末五代后,湘鄂西地区土家族已逐步形成为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文化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开始逐渐形成为单一民族。
2 土家族《哭嫁歌》的形成
土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土家族人勤劳聪慧、见物有歌,同时,土家族又是一个注重民族文化传承的民族,传承至今的民俗样式和民俗民歌丰富多彩,最具特色的民歌有丧葬习俗中的“撒尔嗬”,摆手舞中的“摆手歌”,婚嫁习俗中的“哭嫁歌”等等,这些品种都是土家族地区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种类。“‘哭嫁’是土家婚仪中不可或缺的文化事象,是土家族婚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哭嫁歌》则是婚嫁习俗的一种特定产物。是土家姑娘在婚仪上的《撒野歌》和礼仪中的撒野现象”。封建社会的土家族妇女,在娘家时,父母认为女孩是 “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重男轻女,得不到重视。到了婆家,则被看成是一个劳动和生育的机器,没有亲情的关爱和体贴,没有生活的乐趣,长期过着被压制的生活,心中的苦水和不满得不到宣泄,已婚妇女大多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所以《哭嫁歌》就成了土家族女人最喜爱的歌唱形式。
只有出嫁的时候,女孩们才可以尽情地宣泄心中对封建伦理道德的不满,这正是《哭嫁歌》在封建社会最受广大妇女喜爱、最具强烈感染力、能够传承至今的重要原因。土家族女孩从小就随妈妈去参加婚宴,无论走到哪一家,总会遇到感人的哭嫁场面,学哭嫁是土家女孩十一二岁开始必修的功课,回家后会躲在吊角楼上悄悄地学“哭”,在山上打柴、割猪草、放牛羊时,女该们会相聚切磋哭嫁技艺,是否会哭嫁,是检验土家族女孩是否优秀的标志之一。
二 土家族艺术特征分析
1 《哭嫁歌》的演唱程式
由于《哭嫁歌》是唱出来的,不是文人苦吟而成,故语言天然本色,口语成分较浓。语多重叠,调多反复,句式自由,联想、比兴、夸张等手法运用自如,富有感染力。《哭嫁歌》的思想及艺术、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使《哭嫁歌》彰显出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强大艺术生命力。《哭嫁歌》的演变历程,使我们了解到了不同时期的土家族妇女的心路历程,是土家族民歌当中最具代表性的民歌种类。《哭嫁歌》的具体内容不尽一致,但它的音乐表现形式上大体一致,思想内容也基本相同。从程式上,有哭开声、哭爹娘、哭哥嫂、哭姊妹、哭众亲友、骂媒人、哭开脸、哭祖宗、哭穿衣、哭上轿等。“哭嫁”是即将出嫁的女子与父母和亲人在思想和感情上沟通的最好的方式。
《哭嫁歌》是一幕有机组合的大型套曲,有序幕、高潮、尾声。在姑娘出嫁前一个月或半个月,就拉开了哭嫁的序幕,新郎家迎亲的队伍到来使哭嫁达到了高潮,此时新娘触景生情,发出了来自心底里的哭声。
爹娘养我操尽心,可惜我是草籽命,
草籽还是爹娘撒,撒到哪里哪里生。
撒到高坡太阳晒,撒到山沟背了阴,
撒到路边牛马踩,撒到河中难生根。
迎亲的客人吃过早饭新娘就要发亲,一直哭到上轿便进入哭嫁的尾声。《哭嫁歌》是一部土家风味极浓的优秀抒情长诗,是千百年来土家妇女集体智慧创作的结晶,在整个土家族文学史中,《哭嫁歌》是价值颇高的辉煌一章,假如不了解《哭嫁歌》,就不能真正了解土家族文学。《陪十姊妹歌》也是《哭嫁歌》的一个组成部分,出嫁前,新娘的最好的十个姐妹陪新娘边哭边唱,其内容显得更丰富一些,有开台歌、十绣、十杯酒、劝新姐、要嫁妆、教女歌、苦媳妇等,内容多为叙唱父母养育知恩、哥嫂姊妹之情、讲唱为人之妇的知识等等。姑娘中的歌师傅首先唱起五句子开台歌:
“石榴花开叶儿翠,
当堂坐的十姊妹,
姊妹劝我起歌头,
开个口儿带姊妹,
热热闹闹歌声飞。”
接下来便依次独唱,对唱,合唱。又如“《十枝梅》:
一枝梅花雪中托,一劝姑娘孝公婆。
端茶送水莫懒惰,油盐蔬菜要温和。
公婆打骂莫顶嘴,将来媳妇也做婆。……
九枝梅花衬雪梅,九劝姑娘要巴家。
清早开门七件事,油盐柴米酱醋茶。
早起打扫堂前地,喂猪纺棉养鸡鸭。……
《十枝梅》是姊妹们根据家传教诲劝姑娘出嫁后孝公婆、和弟兄、亲妯娌、待宾客、敬乡亲,这种带有浓厚的封建礼教色彩的民歌世代相传,把旧社会饱受压迫、备受煎熬的妇女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2 《哭嫁歌》的音乐特征
(1)“哭腔”
《哭嫁歌》旋律的明显特征就是“哭腔”,几乎每句歌词结尾都有哭腔似的下滑音,是一种带有特殊哭泣悲伤的风格,在每个乐句中的结尾都必出现的带“哭腔”的衬句,歌唱者在哭唱时声泪俱下,以“哭”代“歌”,以“歌”带“哭”,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例《哭爹娘》:
“我的爹呀我的娘,哦咿啊哈咿,我是你的呃咿啊一个儿,哪哦咿啊哈咿。
父母养我啊万苦辛,哦咿啊哈咿,难报父母呃半点恩,也哪哦咿啊哈咿。”
此曲旋律只有612三个音,节奏有×× - ,×× ×× ×.×几种,旋律共有十四小节,前七小节和后七小节大致相同,其中带下滑音的哭腔就出现了七次,歌词共有十段,突出了土家族《哭嫁歌》的感叹性和叙事性特点。
《哭嫁歌》的大部分旋律是由歌唱者即兴创作的,还有一部分是固定的旋律,歌词就是以姑娘们内心的感动和周围的事物为题材临时创作的。《哭嫁歌》的主要音调结构是“三音列”,“三音列”是土家族民歌典型的地方色彩,其主要乐音是6和1。
3 《哭嫁歌》的演唱形式及演唱技巧
《哭嫁歌》的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合唱、轮唱等,对唱是《哭嫁歌》的主要演唱形式,这种对唱更像对话似的一唱一和,歌唱内容反映出歌唱者彼此之间的关系和所处场合。对唱和轮唱是在《陪十姊妹》及其她妇女陪唱中用得最多的演唱形式,而在对唱过程中大部分又是轮唱形式,即一人先唱后,由另一人接唱,其中还有众多妇女的齐声接唱。
常见的独唱形式是新娘敬酒时演唱的女哭娘。例:《六杯酒》(哭嫁歌)
一杯(的)酒(哇)儿奉请我的爹(呀),双手一个扯住(呀呀依哟)爹(呀)的衣(呀)。”
从第一杯酒开始,要敬六杯酒,唱六杯酒,一气呵成,爹、妈、哥、嫂、弟、妹全部奉请到。女哭娘唱完后是娘哭女,姑哭嫂,嫂哭姑。
演唱《哭嫁歌》时一般用真声,演唱过程中音色也有一定的变化,哭唱者说话时声音清脆明亮,但演唱时声音低沉,声音柔和而有张力,像是在低声泣诉。哭唱时,情绪一般显得激动,吐词不是很清晰,颤音比较多,地方特色非常明显。哭唱者体力消耗较大,体现了《哭嫁歌》的演唱难度。
4 《哭嫁歌》的歌词特征
《哭嫁歌》的歌词针对性较强,对象不同,内容就不同,“一破四句七言的传统民歌体,而产生了非诗非词、口语和书面语相结合的自由诗体。这种体体裁句式灵活,长短不一,语多重复,调多反复,不讲究韵律,但又节奏明朗。”
《哭嫁歌》给人似哭似唱的感觉,其唱词就是生活中的语言,加上一定的修饰。《哭嫁歌》与其它民俗民歌一样,都有着依字形腔的特点。土家族女孩继承了先辈们能歌善舞的禀性,见物有歌,除了平常积累下来的哭嫁技术,还能根据现场的变化,临时创作一些与程式不同的句子,以歌代哭,以哭代情,既是作词家,又是作曲家。《哭嫁歌》的演绎,充分体现了土家族女孩的聪慧才智。
三 土家族《哭嫁歌》的传承
1 一般的传承方式
《哭嫁歌》的传承方式一般是“口传心授”,传唱者是已婚妇女,学者是未婚女孩。土家族女孩从小就在观摩、学习如何哭,很小时就开始在婚礼中陪哭。在“哭嫁”风俗世代相传的土家山寨,每当有女人出嫁时,小女孩便和父母一起到到亲戚家去学“哭嫁”技巧,有的父母还私下请新娘躲在一边教导女儿的哭嫁技术。在出嫁前,姑娘如果不会哭嫁,就会受到歧视和讥笑。因为哭嫁技术的精湛与否,是衡量一个土家族女孩是否优秀的标准。
2 土家族《哭嫁歌》的传承与保护
土家族《哭嫁歌》作为土家族民俗文化精髓,是土家族民俗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先进的生活理念和现代文化影响着土家人的生活。很多青年外出打工,城市的现代化生活已成为土家青年的追求目标,年轻人的生活习俗也不断在发生着变化,婚俗习惯也逐渐在汉化或西化。可以说,土家山寨很少能看见“哭嫁”的婚嫁仪式了,眼看着《哭嫁歌》面临着传承危机,如何将土家族《哭嫁歌》有效地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哭嫁歌》,认识土家族的民俗文化,保护好《哭嫁歌》这一土家族民俗文化瑰宝,本人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建议:
(1)建立土家族旅游民俗文化村
土家族地区山清水秀,内含多处名胜古迹,特别是恩施自治州地区,秀丽的风景,宜人的气候,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游客。这里丰富的旅游资源应该得到充分利用,比如“腾龙洞”,由水洞、旱洞、鲶鱼洞、凉风洞、独家寨以及三个龙门、化仙坑等景区组成。专家认为该洞穴系世界特级溶洞之一,是中国最大的溶洞。该洞以其雄、险、奇、幽、绝的独特魅力驰名中外。有沐抚大峡谷,位于恩施市屯堡乡和板桥镇境内,其中百里绝壁、千丈瀑布、独峰傲啸、原始森林、远古村寨美不胜收。巴东神农溪在以险见长的棉竹峡中,难以攀登的峭壁上溶洞遍布,巨大的石钟乳凌空倒悬,河床窄而落差大,4公里航道就有大小险滩30多处。乘舟漂流,令人心跳砰然。大水井位于利川市区西北47公里的柏杨坝区,由“李氏宗祠”和“李氏庄园”两大建筑组成,整个建筑错落有致,工艺精巧,分别建于清道光和光绪年间,总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政府部门可抓住国家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遇,重点开发有特色的景点,建立相应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村。村民们可以给游客表演“哭嫁”婚礼仪式,既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当地人的收入,又对土家族民俗文化传承起到了推动作用。
(2)鼓励现代青年采用“哭嫁”仪式的婚礼
其实,“哭嫁”婚俗仪式离我们并不遥远和陌生,早在我们的孩童时代,生活在乡镇的土家小孩都是听《哭嫁歌》长大的,即使在当代较偏远的山区,还能欣赏到“哭嫁”婚礼仪式,如果政府部门给“哭嫁”婚礼仪式以鼓励和奖励政策,相信有很多青年人会响应政府部门的号召,愿意为传承土家族民俗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土家族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现存的土家族很多民族文化品种都值得我们为之骄傲。《哭嫁歌》只是土家族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土家族的民俗文化瑰宝。作为土家儿女,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去做好保护及传承工作。土家族民俗文化无疑是土家族民族研究的重要课题,我相信,在国家和地方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好形势下,将为土家族民族文化研究提供更广阔的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会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蔡元亨:《大魂之音》,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
[2] 田发刚:《鄂西土家族传统文化概观》,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
[3] 叶梅:《土家女儿哭嫁歌》,《鄂西风情》,四川民族出版,1991年。
[4] 《恩施地区民歌集》,恩施行署文化局,1979年。
作者简介:邹婉华,女,1962—,湖北利川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声乐教育、民族音乐研究,工作单位:湖北民族学院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