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社会资本投资对民营企业发展的阻碍分析

来源 :北方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yang0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浙江省统计局数据,2006年温州GDP增长率为13.3%,2007年为14.3%,在浙江省各市排名中分别位于倒数第3和倒数第1。2008年,国际经济形势恶化,支撑温州制造业半壁江山的眼镜、打火机、锁具、制笔、服装等出口企业受到很大影响,部分企业倒闭,全年GDP增长率为8.5%,再次位居浙江省倒数第1。2009年第一季度,温州的GDP增长仅为2.5%。因此温州经济增长,民营企业发展受到广泛质疑。本文将从社会资本角度分析制约温州民营企业发展的因素并提出相应建议。
  
  一、理论简述
  
  詹姆斯·科尔曼(JamesColeman)从社会资本的功能定义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根据其功能定义的。它不是一个单一体,而是有许多种,彼此之间有两个共同之处:它们都包括社会结构的某些方面,而且有利于处于某一结构中的行动者——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行动者——的行动。”(Coleman,1990)。林南(Lin Nan,2001))的社会资本概念最为综合,在吸收了马克思的资本概念,舒尔茨的人力资本概念,以及布迪厄、科尔曼和普特南的社会资本概念的基础上,强调“社会资本是投资在社会关系中并希望在市场上得到回报的一种资源,是一种镶嵌在社会结构之中并且可以通过有目的的行动来获得或流动的资源”。
  罗纳德,博特最早把社会资本南个人层次延伸至企业层次,他认为社会资本是社会行为者从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获得的一种资源,企业作为有目的的社会行为者,社会资本不可避免地会扩展到企业层次。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就是社会资本,它是竞争成功的最终决定者。罗纳德·博特提出了著名的“结构洞”理论,他强调企业家在开发关系稠密地带之间结构洞的重要性,企业家通过联结不同的、一定程度上相互隔断的关系网络为企业提供新的资源。企业社会资本投资目的是要建立广泛而和谐的内部、外部关系,从而增加组织资源,企业一般通过增加整体组织效益和个人效益来增加社会资本。本文所指企业社会资本主要指企业外部社会资本。
  
  二、温州民营企业社会资本投资现状
  
  目前对企业社会资本的测量主要集中在研究企业的核心人物。边燕杰和邱海雄在《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一文中设计了三大指标来衡量企业社会资本。第一,企业法人代表是否在上级领导机关任过职,第二,企业法人代表是否在跨行业的其他任何企业工作过及出任过管理、经营等领导职务,第三,企业法人代表的社会交往和联系是否广泛。这里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说明温州民营企业社会资本投资现状。
  (一)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或成立各种社会中间组织
  截至2007年4月底。温州市共有行业协(商)会400余家,其中市级行业协(商)会131家,居全国首位。企业参与热情高,并尽量争取成为协会重要成员。以温州青年企业家协会为例,它的会员年费标准为:会长、执行会长50,000元,副会长20,000元,常务理事5,000元,理事2,000元,会员800元。该会现有个人会员321名,其中会长、执行会长、副会长26名,常务理事、理事120名。部分企业还同时参与多家协会。
  (二)民营企业重视与政府官员建立各种关系
  在温州不少企业喜欢聘请下海政府官员担任要职或以合伙人形式参与企业管理。吴敏一(温州市前副市长)和钟普明(温州市前经委副主任)下海后第一站便是在红蜻蜓任要职。以温州一家普通设计院为例,老板是人大代表,一副总是原某镇副镇长(在任下海),另一副总为原文化局副局长。在招聘企业员工上,官员亲戚是首选。
  (三)温州人人情活动非常频繁
  温州人常说“多个朋友,多条出路”。温州人在日常生活中重视血缘、地缘关系,亲戚、朋友往来十分密切。婚嫁、丧葬、建房、搬家、生小孩要往来,平常还定期不定期聚会。温州人的朋友圈子非常多,如同学(包括短期学习班)、同事、邻居伙伴、牌友、佛(教)友、会友(同属一协会)、球友、茶友等等,同时要与这些不同圈子的人保持一定的联系。在民营企业选拔干部和招聘员工时,这种圈内熟人关系将带来较大收益,普遍存在熟人优先现象。
  
  三、社会资本投资对温州民营企业发展的消极作用
  
  (一)企业社会资本投资与社会资本存量没有保持正关系
  作为社会资本的“关系”是走出来的,且需要不断经营和投资。圈子内社会资本在一定时期内不断增加,达到一定水平后将很难再增加。如果我们减少或停止对某个圈子的经营时,该圈子给我们带来的社会资本收益将会减少,就是说,一个圈子的社会资本投资到一定程度后没有与社会资本存量呈正关系。因此,一定时期的关系社会资本投资将会造成资源浪费。
  (二)温州民营企业社会资本投资对企业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投资和制度创新产生“挤出”作用
  温州民营企业成长过程中,由于企业家知识有限和市场交易制度缺乏,企业生产订单的获得、资金的筹集等都依靠熟人圈子来解决。因此企业家们把社会资本投资看得很重,在进行必要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入后,企业把生存的关键资金的获取,寄希望于社会资本投资上。企业平常忙于“找后门”、“拉关系”、“找靠山”,把企业资源投入到非物质生产中,忽略企业自身技术改进、人才引进和制度创新。
  (三)温州民营企业不断投资的信任型社会资本引起企业出现“产业锁定”
  温州民营企业在产业链中属于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以血缘、亲缘为纽带的关系社会资本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对市场契约和政府行为产生替代,促使企业把低劳动成本作为企业经济租金与核心竞争优势来源。形成“产业锁定”。这种关系型信任具有天然封闭性与排他性,使得外部信息、技术与人才资源难以进人,同时内部知识技术创新又存在高度外溢,企业产生创新惰性,模仿和跟随成为温州民营企业最佳理性反应。
  
  四、对温州民营企业突破现有社会资本投资阻碍的建议
  
  (一)完善市场环境,弱化社会关系网络作用
  1 政府信息透明化,避免政府官员权力寻租。温州民营企业主喜欢与官员建立各种关系,希望与他们成为同一圈子成员。由于圈内圈外的信息不对等,通过圈内关系获得信息优势。有效地实现目标,导致市场不公平,企业纷纷去跑关系。因此要将政府信息透明化,加强政府官员绩效考核,严惩政府官员权力寻租行为。
  2 完善法制环境,加强对民营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密切地社会关系网络让企业自身或引进的科研技术成果很快被其他企业模仿,企业不愿做技术引进或自主研发,因此迫切需要保护民营企业知识产权,建立对企业自主研发的奖励机制。
  3 完善资本市场,鼓励企业扩大融资渠道,打破圈内融资特点。目前,温州民营企业大部分资金依靠圈内关系民间借贷来解决。可以结合温州民间资本充足的特点,创新金融制度,扩大企业融资渠道,如鼓励企业上市融资、企业联合发行信托产品、相互担保贷款等,为温州民营企业发展解决资金问题。
  (二)改变管理模式,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温州民营企业大部分属于家族制企业,存在任人唯亲现象,不重视外部高端技术、管理人才引进,企业信息流局限在圈内,因此要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建立公平的用人机制,给予外部引进人才上升为公司核心管理层、参股和参与企业决策的机会,充分调动外来优秀人才的积极性。
  (三)选择并重点扶持新的主导产业
  突破关系社会资本带来的“产业锁定”,如现阶段重点扶持有一定技术含量的电子信息产业、环保产业等,改变温州民营企业锁定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打火机、鞋类、服装)的格局。同时,针对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确定和引进关键技术,并进行品牌化经营,由生产链最低端向高端转移。
其他文献
电子教材、网络课程、CAI课件均是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中遂次研究与实践的领域.网络课程是网络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电子教材是现代课程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CAI课件是计算机辅助
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就业问题却日益严重,其原因在于就业弹性的下降。本文分析了就业弹性的变化及其原因,进而提出了提高就业弹性、解决就业问题的措施。
2009年1月1日,再生资源行业开始实行新的税收政策。新税政的实施,对再生资源行业影响巨大。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论述了由于新税政实施而使企业负担加重、经营困难等具体问题。同时
根据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针对性地分析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考核的原则和内容,设计并实现了基于B/S结构的学生管理工作考核平台,其中的评价模块采用因子分析法,该平台能够根据考
结合我国当前基本国情,介绍了我国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以来,形成的形式多样、适用性强的循环经济模式,以及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同时指出,由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起步较
财建[2009]498号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广东省、福州市、长沙市财政厅(局):为规范家电以旧换新运费补贴管理,根据《促进扩大内需鼓励汽车家电以旧换
2010年,我国再生资源产业所面临的宏观发展环境很不平静。国际金融危机对再生资源产业的影响正在消退,部分产品的价格渐趋稳定,但遭到破坏的市场基础仍未得到完全恢复。同时,再生
摘要:本文围绕着经济是否过热,从多个角度对我国房地产理论若干问题进行解析,得出我国房地产业局部过热,存在泡沫的结论,并提出若干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房地产 泡沫 挤出效应 税收杠杆    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2007年度年会11月15日在福州召开,会议上发布的《2007年3季度中国房地产市场报告》显示,第3季度,全国地价、房价加速上涨。部分城市继续保持较快涨幅。70个大中城市土地交易价格上涨15
据中国劳动力统计年鉴显示,我国现有农村剩余劳动力1.7亿人,今后一段时间每年将以500—1000万人的幅度增加:另一方面,农村的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将有更多的农村劳动力逐步从农业中分离出来,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劳动力资源丰富。近几年,青海民族地区劳动力迁移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青海省民族地区劳动力迁移现状    青海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