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学习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sky5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而其中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是中华民族的根。“所谓传统文化,是指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淀起来并渗透于民众整体意识和行为之中,世世代代传递的最有生命力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文化现象的有机复合体。由历史沿袭而来的风俗、道德、思想、艺术、制度、生活方式等等一切物质和精神文化现象的有机复合体。”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她精深厚重,传承文明,营养无限,永屹世林。
  经过历史积淀而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精彩浓缩,记录风雨,贮藏丰碑,凝结精魂,激励后辈。我们曾经迷失过,放弃了自己民族的瑰宝,学习外族的文化,尤其是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去芜存菁,一度造成 “崇洋媚外”的不良风气。好在近年来,一些有识之士,重新把传统文化放在了重要位置。于是诵读国学经典成为风尚,最明显的就是中小学课本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增加,在中小学课本中,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诗词、古文。这也是培养青少年继承传统文化意识的表现。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考试而背书,学习古文的兴趣不高,并没有真正学到传统文化的精髓。面对这种现状,我在语文教学中尝试了一些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学,具体做法如下:
  一、特殊的语文课堂模式
  《弟子规》开篇训诫:“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明确要求学生首先要致力于道德修养。德才兼备,把德育放在首位,是因为德影响着才的运用,起着统帅的作用。因此,我制定了特殊的课堂模式。早读时的“国学讲堂”讲授十分钟的国学经典名著《论语》《孟子》《弟子规》等的精华部分,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午上课前的“文学下午茶”讲授十分钟的小故事大道理,让学生从中体味人生百态,从而学会做人。下午放学时的“中外课堂”讲授十分钟的中外名著精彩片段,让学生在赏析中开阔眼界,提高文学修养。每节课上课前的几分钟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课前演讲,内容自定,要求積极健康向上,表达用标准的普通话,时间限制在三到五分钟(机会均等,按学生的学号轮流,即使是班里成绩最差的学生,也必须参加)。通过种种形式的学习,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知识,提高其个人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提高其个人素质,陶冶情操。
  二、“每周一诗”与“诗词擂台赛”
  出于引导学生热爱诗词的目的,我组织了“每周一诗”活动。在诗词的学习过程中,我采取了以下几个步骤:
  1.引导学生了解所学诗歌的相关知识。让学生自己课下查阅所学诗歌的相关知识, 教师在课堂上做指点补充,让学生对其有充分的了解。2.了解诗歌内容,读熟并当堂背诵默写。让学生参考课下注释,了解诗歌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当堂背诵,并让男女生进行背诵比赛。3.赏析诗歌。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并且把自己的赏析形成文字,当堂朗读。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每周一诗”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此,我班又开展了“诗词擂台赛”。比赛分为男女生两个大组。比赛内容包括:诗词背诵,诗词默写,诗词赏析和诗词习作。比赛采取十分制,诗词背诵和默写各占两分,诗词赏析和习作各占三分。评委由班里同学选举的语文素养好、公平公正的三名男生和三名女生担任。每个项目限三名同学参加,评委打分,合计后算出两队的总分,分出胜负。学期末还将评选出最佳诗词朗诵者三名,最佳诗词创作者三名。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激发,学生的诗词积累量大幅提高,也有较好的作品出现。
  三、每逢佳节,怀古论今
  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春节(农历新年)、元宵节、清明节、寒食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除夕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我国的很多传统佳节,比如端午节、中秋节等,学生都是在学校度过的,这给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创造了很好的机会。我抓住这些机会,和学生一起过节,进行怀古论今的活动。让他们了解这些节日的由来,节日的相关习俗、相关诗句等,让他们在优美的传说、美味的传统食品中感受节日的美好。并且让学生调研,现在这些习俗我们是否还保留着。如果不是,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保留这些传统节日习俗。在活动中让学生既能体验节日的浓烈氛围,又能了解我们渊源的传统文化,一举两得。
  四、了解家乡,爱上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
  我们河南,最具地方特色的就是豫剧,它经过多年的传承与发展,已经享誉中外。让学生了解豫剧的相关知识,是对民族文化的学习与传承。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了解豫剧的起源和发展、乐器和曲牌、角色行当、剧目、流派、代表人物、艺术特点等。学生们的兴致很高,还有的学生,即兴唱上几句,大家学得不亦乐乎。学生们由豫剧还谈到了我国流传下来的其他剧种,比如京剧、黄梅戏、曲剧、越剧等,而且表示要将我们的这些民族剧种传承并发扬光大,气氛很是热烈。我借机谈到了西方的歌剧,谈到了百老汇,同学们很是神往。他们不仅能够接受并欣赏西方文化的精髓,和我们的民族戏曲做比较,而且总结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让我很是欣慰。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要求自己必须具有非常高的专业素养,不仅要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教育,而且能在教学和对学生的引导中,真正做好身教言教的榜样。因此在我的语文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地诵读一些国学经典,及时播下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让他们切切实实地打下传统文化的基础。随时传播一些传统文化的知识,培养孩子学习民族文化的浓厚兴趣。力求把有限的课堂时间拓展到无限的传统文化的学习当中,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切实打下扎实的文化功底,培养人文素养,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其他文献
编者按:直线与圆锥曲线联系在一起进行考查的综合题在高考中多以压轴题的形式出现,主要涉及位置关系的判定、弦长问题、最值问题、轨迹问题、对称问题等,突出考查数形结合、
本刊2010年11期刊发袁克林先生《“康熙通宝”罗汉钱树鉴赏》一文,有读者提出真赝质疑,这是一件值得欢迎的好事。我们热忱希望通过集思广益,提高大家辨别真伪的能力,虽然未见实物,只是纸上谈兵,但也是一种“实战”演习。  近年来,由于钱树价格飚升,造假的现象已屡见不鲜,读者娄春武先生从自己的经验与体会,对康熙摇钱树提出自己的看法当然事出有因,所提出的理由,也能供广大读者思考。但该文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