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晚年忆述

来源 :当代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ko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史界公认茅盾是“中国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坛主。这一派来源于19世纪法国、俄国的现实主义小说,又同中国古典世态小说两相结合。我们从《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里可以看得分明。这部写于70年代并未经最后修饰的草稿,它的巴尔札克、托尔斯泰式的叙事,精细的环境与人物服饰描摹所流露的旧说部的笔趣,是再明显不过了。茅盾代表整整一代的小说,直至80年代现代派的先锋小说兴起,一种更偏于个人内心的新一代叙事风行于世。这并不奇怪,茅盾在本世纪绝大部分时间所充任的,也是这种“新兴”作家的角色。绕开茅盾是不成的,试图把一个大作家推崇到不可逾越的地步,同样不成。另外,每一代的文学承传是“积累”式的,下一代如果只对上一代“狂轰乱炸”,采用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的“阿Q”方式,到头来你会发现手中仅剩熊瞎子劈的一穗苞米,我们永远要为获得现代知识的ABC 而缴纳昂贵的“学费”。实际上,后现代派的作品与评论,并没有把现代派的一切都扫荡干净,现代派对写实派也不像人们想的是扫地出门。我们如今读一些青年作家的新作,在感到它们“寓言”式的结构的同时,会觉得故事、环境、人物这些小说的基本因素仍然活生生地存在着,它们只会变形,而不会彻底消失。茅盾小说的意义正在这里。
  《林家铺子》是在1932年,日本帝国主义轰炸了上海,茅盾原来供职的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及涵芬楼图书楼,毁于炮火。茅盾陪母亲回乡居住的一段时间,所见所闻所感是一篇30年代悲剧画面,深深感受到“一·二八”战争像一颗炸弹,把压抑、沉默的人们骤然惊醒。回到上海,恰逢《申报月刊》向,茅盾约稿,茅盾立刻想到,写一篇反映小镇商人生活的小说。茅盾发现故乡商人勤俭、怯弱、谨慎、奉公守法、缺少决断、有会做生意的个性,是小商店老板的共性。写完之后,茅盾提上《倒闭》二字,交给主编后,主编连夜读完,发现是一篇难得的好小说,作品展现的社会生活丰实、复杂,故事线索脉络清楚而富有个性,林老板形象极有地方特色,语言形象化个性化。但一看题目。觉有不妥,建议修改题目,和茅盾商量之后,起用“林家铺子”这个题目。
  因祖母去世,茅盾回乡,进一步熟悉了故乡的状况,加深了他对丰收成灾的感受。茅盾决定用这个题目写一篇小说,小说写成后,就是茅盾的短篇名作《春蚕》。小说通过农民老通宝家境的变迁,深刻反映了旧中国农民在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封建地主、高利贷者联合剥削下的苦难生活。全篇以养蚕为线索,小说结构灵巧又绵密。语言精巧秀丽,恰似一幅江南春蚕风俗图。小说一经发表,立刻引起广泛赞扬。朱自清肯定茅盾的创作路子;"我们现代小说,正应该如此取材,才有出路";也有读者认为:“作者处处从侧面入手,用强有力的衬托,将帝国主义经济侵略深入到农村,以及数年来一切兵祸、苛捐等种种剥削后的农村的残酷景象,尽量暴露无疑。”故乡农村的艰辛,连上海也都见报了,加上自己对故乡的了解和把握,茅盾便顺着《春蚕》里的情节,在1933年4月,写了《秋收》,写了老通宝的稻子收成好反而又欠债,农民走投无路,自发吃大户;6月间,又写了《残冬》,描写了农村经济破产,农民自发的抗租斗争已经非武力所能压制,爆发了农民的斗争,这三篇小说合称“农村三部曲”。
  李劼人的《大波》系列(《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巴金的《激流》三部曲,茅盾的《子夜》与老舍的《骆驼祥子》在20世纪30年代先后问世,它们以各自卓异的艺术风格标志着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成熟。
其他文献
十年前的我,当兵了,是武警,正值青春十八。  秋风凉,枫叶红,雁飞北时,便是真正地进入深秋了。  深秋的季节,当兵的日子。  那一年,我就是在这样一个日子穿上军装离家的。  第一节:秋风起,从军去  自记事时起,我就受家庭的潜移默化,对穿军装的人有着近乎图腾般的崇拜,也好在脖子上整日挂一把爸爸给我做的木冲锋枪——说是枪,糟蹋了一切对枪的高尚形象,因为那充其量也就是有三分形似枪的烂木头,但既便如此,
李华平 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科研创新团队负责人,教育部国培专家、国培方案评审专家、国家级教学成果评审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评审专家,兼任全国语文学习科学专委会副理事长、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课堂教学分会副会长;曾先后任教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在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出版专著13部,发表论文数十篇;近年来,应邀到全国各地讲学、执教示范课200多次(节);其教育教学思想被录入《新世纪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双明亮灵澈的眼睛可以让我们观赏世界、感受世界、理解世界,从而走向世界。因为眼睛是出生就带有的器官,当习惯变成自然,我们也就心安理得地认为这是我们本来就该拥有的,可世间却没有那么多本该拥有和理所应当。试想,当明亮的世界在一夕之间改变了颜色,我们的心会是什么感受呢?  现实是不可改变的,能改变的只有我們自己!  天地一片混沌,没有光,甚至连温暖也渐行渐远,原本唾手可及的真情和美
陈忠实,出生于1942年8月,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曾任西安市郊区文化馆副馆长、西安市灞桥区文化局副局长等,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忠实主要从事小说创作,1965年初开始发表散文,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其创作的小说《白鹿原》发行逾200万册,在国内外读者中反响强烈,被评论家认为是“一部渭河平原近现代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并被国家教育部列入“大学生必读”系列,是其代表著作之一。2006年,陈忠
方方是我最喜欢的女作家之一。虽然她在文坛上从来没有像池莉那样大红大紫过,也似乎从来没有造成过“洛阳纸贵”的轰动效应。但我相信,总有不少人对她乃至她的作品刻骨铭心,并在纯文学领地里为她保留一席之地。  我是從《风景》第一次接触她的,她对小人物苦难生活的冷静叙述深深击中了我,从此方方这个名字就异常清晰地印在我脑海里,以后又陆续通过《桃花灿烂》《埋伏》《有爱无爱都刻骨铭心》《奔跑的火光》《万箭穿心》更深
2012年7月,韩寒为李宇春的《似火年华》填词。  2012年9月初,为范冰冰主演电影《二次曝光》主题曲《在我想起来》填词。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选编了112首古诗词。对小学阶段不同学段的古诗文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修订版)提出了不同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3~4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第三学段(5~6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中的重要内容,教学重点是“张骞通西域的经历和开通丝绸之路的过程”,难点是“理解古丝绸之路所彰显的人文精神”“让学生通过读教材中张骞出使西域的经历,学习他为报效祖国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从中了解古丝绸之路在沟通中西方文明中所发挥的作用”。  课前预习,探寻文明。张骞出使西域是一个历史悠久、曲折
位于东城区交道口后圆恩寺胡同。茅盾于1974年12月到1981年3月在这里居住。茅盾逝世后,故居辟为陈列馆。占地8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是两进的小四合院。入门,有茅盾半身汉白玉塑像,像高83厘米,放置在黑色大理石底座上。前院有房屋15间,西厢房原是会客室和藏书室,布置维持原状,室内陈设为茅盾生前所用旧物。陈列室有茅盾从青少年时代至逝世时期的实物和图片,包括手稿、作品初版本、信件、手迹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保护、弘扬民族和本土文化是当代文化研究和文化教育的热点。保护、弘扬民族和本土文化不仅有利于保护文化生态的多样性,也有利于保护民族和本土文化的固有价值,使不同民族和地区的人们产生精神上的认同。  一、开发五峰地域性美术课程资源  五峰土家先民创造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美术样式与生产、生活器物,比如吊脚楼、竹编器物、土家服饰等。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视野的不断扩大,土家族人的生活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