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数学课堂质量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san6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数学新课程要求教师通过各种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本文着重从问题情境教学,论述问题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现实意义,探讨创设问题情境的常见策略及应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新课程 问题情境 合作探究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的“数学问题情境”是指一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的刺激性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改善教与学的方式,教师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自主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由于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以便于展开探究、讨论、理解等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进行科学严谨的探索,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问题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2.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在学习中带有兴趣,才能表现出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平铺直叙地讲解,一般是不会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如果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创设趣味性、探究性的问题情境进行教学,常常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注意力和求知欲,培育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中,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
  2.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活动不是一种“授予—吸收”的简单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授予者,这就要求教师创设合适的教学问题情境,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发展能力搭建平台,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新知识,在“探究”中主动建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2.3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思维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数学是一门思维的科学,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重要方面,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数学人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要将学生置于问题研究的气氛中,使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4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数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创新思维是人脑运用与众不同的本质和规律,找出事物之间的新联系,形成新结论,是对求知事物进行有创见的思索过程.教师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可以引导学生提出具有挑战争性的新问题,为创新作铺垫,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问题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要成功地实施问题情境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出发点,笔者认为创设问题情境应该遵循下面四个原则.
  3.1针对性。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紧扣课题,不要故弄玄虚,离题太远,要能揭示数学概念或规律,要直接有利于当堂所研究的课题的解决,要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体现出问题情境的典型性.
  3.2适度性。问题情境的设计,要从实际出发,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应面向全体学生,切忌专为少数人设置.既要考虑教学内容又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注意向学生提示设问的角度和方法,要让每位学生从教师的情境设计教学中得到发展.
  3.3启发性。问题并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能够触及问题的本质,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首先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必要时可作适当的启发引导,教师的启发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不可强制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方法和途径去思考问题.
  3.4互动性。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要能让学生不断提出新的数学问题,提出带有研究价值的新问题,让学生不断建构新知识,保持思维的持续性,真正做到让学生一直参与课堂,而不是等待问题的出现.
  四、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和案例
  4.1利用趣味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案例1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我们今天来玩个猜数字游戏,我手中这支钢笔的价格标签是10~30元中的某个整数,你们来猜它的准确价格,我将对你们的答案做“偏高”、“偏低”或者“正确”的提示,谁能既准确又迅速回答出这支钢笔的价格呢?
  评注:利用生活中的趣味游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中,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
  4.2利用典故,创设问题情境
  案例2等比数列的前 项的和。国际象棋起源于古代印度,相传国王要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问他要什么.发明者说:“请在棋盘的第1格子里放上1颗麦粒,第2格子里放上2颗麦粒,第3格子里放上4颗麦粒,依次类推,每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的2倍,直到第64个格子。”国王欣然同意,国王是否能实现他的诺言呢?
  评注:此案例利用典故发问,引起学生的好奇心,驱动学生积极思考,产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兴趣十分浓厚,很快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
  五、小结
  教学实践证明,问题情境教学是提高课堂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灵活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精心创设各种教学问题情境,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又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生动活泼.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
  2.冯斌.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实例
  3.林光来.新课引入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4.应之宁.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及案例分析
其他文献
1.转变理念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  《生物课程标准》倡导的三个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初中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为生物学科的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吸收传统教学的优点,摒弃其弊端,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  教师应是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研究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合作、民主、互动的。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个性差
摘要:文学理论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因其本身的概念繁杂,抽象艰涩,教师教学不得法,教材遴选等原因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了教学的困境。本文本着对文学理论教学中的困境的梳理,从教师业务水平、教材把关和重视文学作品三个方面尝试突围。  关键词:文学理论 教学 困境 突围    1、文学理论教学的困境  1.1文学的边缘化  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中国,文学在当时的大学校园
【关键词】重视衔接 数学语言 兴趣 精讲多练  重视学生情况分析:告别小学校园,经历短暂的暑假,便又跨入中学的大门,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这对于少年来说是一次重大的环境转换,新的教室,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新的挑战等等,特别是一个老师的认知,他的外貌形象着装语言叙述及对他们的要求,一边关是严厉训斥他们不敢与你交流沟通甚至连课堂上都不敢回答问题;跟不敢提出问题。平时多关心学习上的难点问题,特别是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阅读速度的快慢与否直接关系着阅读量的大小,关系着阅读质量的好坏。大部分小学生阅读能力基础薄,与要求的差距较大,有鉴于此,本文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在实践操作上有所突破。希望通过研究,能引起大家对小学快速阅读教学的应有关注和更多了解,以期对小学快速阅读教学有所帮助。  一、纠正不良阅读习惯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一些不良
【摘 要】撰写特色日记,不仅能教会学生发现写作素材,丰富写作的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多种形式讲评中,提升写作热情,最终让学生逐步喜爱写日记,更好地表情达意,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特色日记 激发 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习作素材从哪里来?从平时日常生活、学习中得来。坚持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高中生正当青春,他们风华正茂,充满生机和活力。编演课本剧是其中一种有效的高中语文教学方式,能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笔者现就高中语文教学开展课本剧编演的可行性研究。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教师必须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由应试教育的执行者转变为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由教学的孤立者转变为合作者;由教材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由传统的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由“知识权威”转变为终身学习者。  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知识观、学生观以及评价观的变革
【摘 要】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而且有义务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需要重新认识自我、塑造自我,以获取对社会的适应和融合。培养生存能力是教育归宿,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社会适应性 小组合作 人际关系 挫折教育  社会适应是指导个体或群体调整自己的行为使其适应所处社会环境的过程。社会适应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对于未谙世事的中学生来说,社会适应性的培
朗朗成韵的诵读,是一项重要的理解文本的方法和手段   ————题记  鲁迅先生在《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于课堂朗读有一段精彩的,记忆深刻的描写: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人定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小人歯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
摘 要:由于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尽相同,存在同一个班级同一个教师教学同样的内容,学生对所教的数学知识接受和掌握的程度却有很大差异,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班级分层”教学法,可以有效地解决因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同而导致对数学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的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堂数学课上都得到充分发展,从而实现新课标提出的——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