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新课程越来越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无论在知识体系的编排上,还是在版本的设计上。化学新教材都有着老教材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新课程实施的这段时间里,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对比老教材,化学新课程确实在许多方面都存在优越性,至少它在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方面存在以下几大优点。
一、新课程更注重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
1、新教材在知识编排上比老教材更注重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
在老教材中,往往重视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虽然也重视对新知识进行探究,但在教材的编排中只是点到为止,没有具体的探究内容编排。如在高一化学第一章“氧化还原反应”中,老教材安排了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进行探究。然而,这一探究内容的安排却是在没有原子结构相关知识作为铺垫的基础上提出的,即使是在教师不断引导下,学生依旧收效甚少,探究能力的培养目标基本是落在空处。在新教材中,特别是在各模块知识的编排中,都十分重视学生理解有关知识和概念、揭示本质、探究物质的性质的能力。如同样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这一问题的探究,是安排在学生学习了原子结构相关内容后提出的,这就使这一问题的探究具有了可操作性。而且在教学内容上,也不采用描述式文本的呈现方式,而是运用“你知道吗”“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等栏目组织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地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归纳,通过推理、判断,对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2、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师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由教育关系的“独奏者”转变为“伴奏者”,由教育活动的领导者、控制者、权威者转变为指导者、管理者和服务者。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采用化学新教材时,作为化学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不得不转变观念、钻研学科指导意见和教材,不然就达不到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不仅重视知识点的理解记忆,还要求学生能发现问题,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应用价值。同时,教材本身也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促进他们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通过新教材中各种学习指导栏目,教师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教学创造性,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以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如在“氯气的生产原理”这一课时中,对于氯气的生产原理的实验装置,笔者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在前一课时按书本上的“观察与思考”中的实验装置进行演示,只不过采用的电源电压是9伏。在进行演示时,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判别出两极产物,但实验的结果是阳极的产物相对来说比较明显,而阴极产物——氢气,现象不太明显。根据书本上的提示,学生可以得出阴极产物是氢气的结论。接着,在本课时。我抛出“有什么方法使产生氢气的现象更明显”这一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把这个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如“验证氢气的现象与哪些因素有关?”。通过讨论后,大部分同学认为可能与氢气量多少有关,也有少数同学认为与氢气的验证方法有关。如果是因为产生氢气量不够,又让学生进一步探究如何增加氢气的量,学生通过讨论认为:可以改变电源电压和增加食盐水的浓度。但增加食盐水浓度的方法马上就被其他同学否定,因为所用的食盐水已经是饱和的,浓度已是最大的;如果与验证的方法有关,那么如何改变氢气的验证方法呢?学生通过讨论认为:在U型管中加入肥皂液,点燃吹出的肥皂泡,这样问题就有效地解决了。通过这一过程学生的探究意识得到培养,能力得到提高。
3、新教材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身的探究能力
探究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传统的课堂教学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创新思维的发展。新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对作为新课程实施的主体——学生,则要求他们通过调查研究、交流讨论、问题解决等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强化其自身的科学探究能力。如在“氯气生产的原理”这一课时中,让学生调查从海水中提取氯化钠有哪些方法,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与老教材相比,实施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化学教学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形成了探究能力。
二、新课程更注重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观察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就必须要学会操作与观察,不然,实验就成为空中楼阁。在原来的高中化学教学实施过程中,虽然也比较重视化学实验,但化学实验往往是以教师演示为主,有些更是为了应付高考,教师往往以讲实验代替做实验,纸上谈兵。这样做。似乎也能把课本中相关实验内容弄清楚,但由于学生缺乏亲身实验的体会,动手能力很差,遇到实际情况,往往束手无策。而在新教材中,实验在教学内容中占的比例有很大提高,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无论是实验内容还是内容呈现形式,都有很大变化,更加丰富多彩。如由老教材的大量验证性实验改为设计实验、实验实践活动,其实验内容呈现形式更加灵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可行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新教材针对化学概念抽象、难懂的特点,改变了过去机械模仿、照方抓药的实验模式,引导学生预测实验、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实验,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从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化学实验来掌握相关化学知识,体验化学实验的乐趣,学习必要的实验操作技能。掌握研究化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化学的能力,并形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对实现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总目标——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程明确提出,要求学生“经历探究实验,学习探究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问题意识”,使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形成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
三、新课程更注重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化学知识在日常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应用,老教材中也有相应的内容,但大都只是简单的描述,从以往高考的角度看。这些不算重难点,比如“可以提供能量的食物”和“光化学烟雾”这两块内容,老教材中都提及,但其内容非常简单,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也不曾重视这些内容的教学。但在新教材中,几乎每一专题都遵循这样一个思路:一种物质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在平常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我们发现了各种各样化学物质,因此,我们学习化学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诸多问题,如必修①中溴和碘的提取,就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将海水中Br-和I-如何变成溴和碘的过程;又如Mg和Al的提取,由于Mg 和Al 难找到合适的还原剂将它们还原出来,所以就要用到《专题1》第二单元的知识,如何将Mg 和Al 变成其他化合物,然后再进行电解得到镁和铝的单质。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只有充分利用好新教材这一特点,把化学知识与生活中所遇到的现象联系起来,重视化学知识的应用,才能有效地达到教学的目的。“可以提供能量的食物”和“光化学烟雾”,不但必修中有,还专设模块“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说明新课程更注重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当然,新课程在其他各个方面还有许多优点,如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新教材的知识体系排列等。只要我们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地挖掘新教材的优点,使课堂教学过程更有效,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才能使学生学以致用。
一、新课程更注重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
1、新教材在知识编排上比老教材更注重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
在老教材中,往往重视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虽然也重视对新知识进行探究,但在教材的编排中只是点到为止,没有具体的探究内容编排。如在高一化学第一章“氧化还原反应”中,老教材安排了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进行探究。然而,这一探究内容的安排却是在没有原子结构相关知识作为铺垫的基础上提出的,即使是在教师不断引导下,学生依旧收效甚少,探究能力的培养目标基本是落在空处。在新教材中,特别是在各模块知识的编排中,都十分重视学生理解有关知识和概念、揭示本质、探究物质的性质的能力。如同样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这一问题的探究,是安排在学生学习了原子结构相关内容后提出的,这就使这一问题的探究具有了可操作性。而且在教学内容上,也不采用描述式文本的呈现方式,而是运用“你知道吗”“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等栏目组织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地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归纳,通过推理、判断,对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2、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师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由教育关系的“独奏者”转变为“伴奏者”,由教育活动的领导者、控制者、权威者转变为指导者、管理者和服务者。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采用化学新教材时,作为化学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不得不转变观念、钻研学科指导意见和教材,不然就达不到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不仅重视知识点的理解记忆,还要求学生能发现问题,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应用价值。同时,教材本身也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促进他们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通过新教材中各种学习指导栏目,教师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教学创造性,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以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如在“氯气的生产原理”这一课时中,对于氯气的生产原理的实验装置,笔者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在前一课时按书本上的“观察与思考”中的实验装置进行演示,只不过采用的电源电压是9伏。在进行演示时,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判别出两极产物,但实验的结果是阳极的产物相对来说比较明显,而阴极产物——氢气,现象不太明显。根据书本上的提示,学生可以得出阴极产物是氢气的结论。接着,在本课时。我抛出“有什么方法使产生氢气的现象更明显”这一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把这个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如“验证氢气的现象与哪些因素有关?”。通过讨论后,大部分同学认为可能与氢气量多少有关,也有少数同学认为与氢气的验证方法有关。如果是因为产生氢气量不够,又让学生进一步探究如何增加氢气的量,学生通过讨论认为:可以改变电源电压和增加食盐水的浓度。但增加食盐水浓度的方法马上就被其他同学否定,因为所用的食盐水已经是饱和的,浓度已是最大的;如果与验证的方法有关,那么如何改变氢气的验证方法呢?学生通过讨论认为:在U型管中加入肥皂液,点燃吹出的肥皂泡,这样问题就有效地解决了。通过这一过程学生的探究意识得到培养,能力得到提高。
3、新教材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身的探究能力
探究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传统的课堂教学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创新思维的发展。新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对作为新课程实施的主体——学生,则要求他们通过调查研究、交流讨论、问题解决等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强化其自身的科学探究能力。如在“氯气生产的原理”这一课时中,让学生调查从海水中提取氯化钠有哪些方法,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与老教材相比,实施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化学教学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形成了探究能力。
二、新课程更注重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观察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就必须要学会操作与观察,不然,实验就成为空中楼阁。在原来的高中化学教学实施过程中,虽然也比较重视化学实验,但化学实验往往是以教师演示为主,有些更是为了应付高考,教师往往以讲实验代替做实验,纸上谈兵。这样做。似乎也能把课本中相关实验内容弄清楚,但由于学生缺乏亲身实验的体会,动手能力很差,遇到实际情况,往往束手无策。而在新教材中,实验在教学内容中占的比例有很大提高,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无论是实验内容还是内容呈现形式,都有很大变化,更加丰富多彩。如由老教材的大量验证性实验改为设计实验、实验实践活动,其实验内容呈现形式更加灵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可行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新教材针对化学概念抽象、难懂的特点,改变了过去机械模仿、照方抓药的实验模式,引导学生预测实验、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实验,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从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化学实验来掌握相关化学知识,体验化学实验的乐趣,学习必要的实验操作技能。掌握研究化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化学的能力,并形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对实现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总目标——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程明确提出,要求学生“经历探究实验,学习探究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问题意识”,使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形成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
三、新课程更注重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化学知识在日常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应用,老教材中也有相应的内容,但大都只是简单的描述,从以往高考的角度看。这些不算重难点,比如“可以提供能量的食物”和“光化学烟雾”这两块内容,老教材中都提及,但其内容非常简单,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也不曾重视这些内容的教学。但在新教材中,几乎每一专题都遵循这样一个思路:一种物质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在平常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我们发现了各种各样化学物质,因此,我们学习化学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诸多问题,如必修①中溴和碘的提取,就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将海水中Br-和I-如何变成溴和碘的过程;又如Mg和Al的提取,由于Mg 和Al 难找到合适的还原剂将它们还原出来,所以就要用到《专题1》第二单元的知识,如何将Mg 和Al 变成其他化合物,然后再进行电解得到镁和铝的单质。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只有充分利用好新教材这一特点,把化学知识与生活中所遇到的现象联系起来,重视化学知识的应用,才能有效地达到教学的目的。“可以提供能量的食物”和“光化学烟雾”,不但必修中有,还专设模块“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说明新课程更注重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当然,新课程在其他各个方面还有许多优点,如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新教材的知识体系排列等。只要我们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地挖掘新教材的优点,使课堂教学过程更有效,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才能使学生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