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详细介绍了吉林省马铃薯高产稳产栽培技术,以期为当地马铃薯生产提供指导。
关键词 马铃薯;栽培技术;吉林省
中图分类号S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02-0039-01
1选地选茬
马铃薯是块茎作物,要选择地势平坦、排水通气良好、土质肥沃疏松的弱酸性壤土或砂壤土的平川地或平岗地,前茬作物为玉米、小麦、亚麻、甜菜,前茬3年以上未种过马铃薯和茄科作物,切忌重茬和迎茬。严禁选择喷施过阿特拉津、普施特、氯磺隆等除草剂的茬口;否则会造成绝产或严重减产。
2整地施肥
2.1整地
整地是保证马铃薯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之一。最好伏耕,秋耕次之,春耕较差。提倡“深耕细耙”整地法,一般要求翻深在20~30cm,深度均匀一致,不漏翻,不乱层;翻后通常采用“一耙、二耢、三镇压”的作业方式,精耕细作,达到土块破碎、土壤疏松、地面平坦的效果,创造底土紧实、表层疏松、透气、保水、保温的土壤环境;起垄高一般15~18cm。
2.2施肥
马铃薯是喜肥作物,吸肥量大。结合整地一次性深施农家肥,有条件的地方可将化肥和农家肥混合施于土壤中。一般施腐熟的鸡粪每45t/hm2;施用氮∶磷∶钾为2∶1∶3的化肥10.5~12.0 t/hm2;为防治地下害虫,可同时混施3%的辛硫磷颗粒剂,用量45kg/hm2。
3种薯处理
3.1选用良种
良种是丰产的基础。由于品种的差异,决定了它们在种性、抗病性、用途等方面的不同,要因地因时制宜,选择适合本区生产又适销对路的品种。以早熟鲜食为主的,宜选用东农303、早大白、尤金等品种;以晚熟为主,宜选用春薯三号、克新13、克新18等品种。要用健康脱毒种薯的二级原种或一级良种做种薯。
3.2种薯切块
大中薯从上向下纵切4~5块,一般每块应在40~50g,有至少1个芽眼,多达2~3个芽眼;小于50g的种薯不切块,提倡整薯播种。切到病薯时要及时淘汰,并将切刀用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后再用。种薯切块后,用混有杀菌剂的草木灰拌种,防止切块腐烂。
3.3困种催芽
播前困种催芽对保证苗全、苗壮,促进早熟、增产有很大的作用,正确催芽处理是马铃薯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用切块播种,提倡先切块、后催芽的方法,目的是打破顶端优势,促使块茎所有芽眼都能萌发。一般在播种前25~30d催芽,出窖种薯放在温度15~18℃的散射光室内,铺放2~3层厚,每隔2~3d翻动1次,夜间要用覆盖物盖好防治冻害,到每个切块带有长1~2cm、短而粗的1~3个芽时,室内通风降温(温度保持在8~10℃),在散射光下炼苗,待芽变绿后播种。
4适期播种
适期播种是马铃薯获得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播种过早,容易受晚霜危害,严重时会冻伤生长点;催大芽的种薯,在地温太低时会长期不出苗,形成“梦生薯”,造成严重缺苗断条。适期播种时间是当地10cm土温稳定在5℃以上时,一般在4月中旬到5月初。单垄开沟点播,芽眼向上摆放(按在土里),播种深度8~10cm(垄高不低于15cm),播后视土壤墒情及时镇压。
5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是马铃薯增产增收的重要环节,考虑生产目的、品种类型、自然条件因素,综合参考田间配置方式为:行株距为65cm×25cm,适宜种植密度为6.15万株/hm2左右。
6田间管理
马铃薯田间管理以中耕培土为重点,根据各生长阶段有所侧重,干旱时可适量灌水。要及时拔除田间大草,直至
收获。
6.1幼苗期
管理重点是及早中耕,大约在播种后1个月(一般为5月15日左右)出齐苗,进入幼苗期,要及时耥第1遍蒙头土。在播种后5~7d,用45%图豆美乳油6 000mL/hm2,或70%嗪草酮可湿性粉剂1 200g/hm2加50%乙草胺乳油2 250 mL/hm2,在进行播后苗前土壤喷雾处理,防治一年生杂草和部分阔叶杂草。
6.2发棵期
管理重点是前期以肥水促进茎叶生长,形成强大的绿色同化系统;后期中耕,结合深培土控秧促薯,使植株的生长中心由以茎叶生长为主转为地下块茎膨大为主。大约出苗后1个月(一般为6月10日左右),深耥上小土、浅培土,以培上第1片单叶为度。有条件的地区灌1次水,水量以田间够用为度。
6.3结薯期
管理重点是防止茎叶早衰,防治病虫害,控制植株徒长,灌结薯水。大约6月25日左右,此期当在发棵期后期,植株现蕾到封垄前,深耥上大土,耥成“四方头垄”,结合土壤墒情和天气情况,浇水2~3次;如果植株徒长,可使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360~480g/hm2,均匀喷雾在植株冠层上,控制徒长。
7综合防治病虫害
7.1病害防治
晚疫病:加强田间管理,促使植株健壮生长,以增强抗病力;用72%克露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隔7~10d喷1次,连续防治2~3次。早疫病: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隔7~10d喷1次,连续防治2~3次。病毒病:用1.5%植病灵乳油1 000倍液,或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隔7~10d喷1次,连续防治2~3次。
7.2虫害防治
蛴螬、地老虎等地下害虫:用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灌根防治,或制成毒饵诱杀;蚜虫: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一般在出齐苗进行第1次喷药,以后每隔10~20d,根椐蚜虫数量喷药1次;28星瓢虫:捕杀成虫,摘除卵块,利用成虫的假死习性,搜集杀死;一般在成虫期至幼虫孵化高峰期药剂防治,用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或20%速灭杀乳油喷雾灭杀。
8适时收获
收获质量与产量高低和贮藏质量成正相关,是确保马铃薯丰产丰收的主要因素。收获要根据品种熟性、块茎膨大情况、市场需求变化与产值、天气情况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确定。早熟品种一般在出苗后60~70d收获,晚熟品种在9月初开始收获。
关键词 马铃薯;栽培技术;吉林省
中图分类号S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02-0039-01
1选地选茬
马铃薯是块茎作物,要选择地势平坦、排水通气良好、土质肥沃疏松的弱酸性壤土或砂壤土的平川地或平岗地,前茬作物为玉米、小麦、亚麻、甜菜,前茬3年以上未种过马铃薯和茄科作物,切忌重茬和迎茬。严禁选择喷施过阿特拉津、普施特、氯磺隆等除草剂的茬口;否则会造成绝产或严重减产。
2整地施肥
2.1整地
整地是保证马铃薯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之一。最好伏耕,秋耕次之,春耕较差。提倡“深耕细耙”整地法,一般要求翻深在20~30cm,深度均匀一致,不漏翻,不乱层;翻后通常采用“一耙、二耢、三镇压”的作业方式,精耕细作,达到土块破碎、土壤疏松、地面平坦的效果,创造底土紧实、表层疏松、透气、保水、保温的土壤环境;起垄高一般15~18cm。
2.2施肥
马铃薯是喜肥作物,吸肥量大。结合整地一次性深施农家肥,有条件的地方可将化肥和农家肥混合施于土壤中。一般施腐熟的鸡粪每45t/hm2;施用氮∶磷∶钾为2∶1∶3的化肥10.5~12.0 t/hm2;为防治地下害虫,可同时混施3%的辛硫磷颗粒剂,用量45kg/hm2。
3种薯处理
3.1选用良种
良种是丰产的基础。由于品种的差异,决定了它们在种性、抗病性、用途等方面的不同,要因地因时制宜,选择适合本区生产又适销对路的品种。以早熟鲜食为主的,宜选用东农303、早大白、尤金等品种;以晚熟为主,宜选用春薯三号、克新13、克新18等品种。要用健康脱毒种薯的二级原种或一级良种做种薯。
3.2种薯切块
大中薯从上向下纵切4~5块,一般每块应在40~50g,有至少1个芽眼,多达2~3个芽眼;小于50g的种薯不切块,提倡整薯播种。切到病薯时要及时淘汰,并将切刀用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后再用。种薯切块后,用混有杀菌剂的草木灰拌种,防止切块腐烂。
3.3困种催芽
播前困种催芽对保证苗全、苗壮,促进早熟、增产有很大的作用,正确催芽处理是马铃薯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用切块播种,提倡先切块、后催芽的方法,目的是打破顶端优势,促使块茎所有芽眼都能萌发。一般在播种前25~30d催芽,出窖种薯放在温度15~18℃的散射光室内,铺放2~3层厚,每隔2~3d翻动1次,夜间要用覆盖物盖好防治冻害,到每个切块带有长1~2cm、短而粗的1~3个芽时,室内通风降温(温度保持在8~10℃),在散射光下炼苗,待芽变绿后播种。
4适期播种
适期播种是马铃薯获得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播种过早,容易受晚霜危害,严重时会冻伤生长点;催大芽的种薯,在地温太低时会长期不出苗,形成“梦生薯”,造成严重缺苗断条。适期播种时间是当地10cm土温稳定在5℃以上时,一般在4月中旬到5月初。单垄开沟点播,芽眼向上摆放(按在土里),播种深度8~10cm(垄高不低于15cm),播后视土壤墒情及时镇压。
5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是马铃薯增产增收的重要环节,考虑生产目的、品种类型、自然条件因素,综合参考田间配置方式为:行株距为65cm×25cm,适宜种植密度为6.15万株/hm2左右。
6田间管理
马铃薯田间管理以中耕培土为重点,根据各生长阶段有所侧重,干旱时可适量灌水。要及时拔除田间大草,直至
收获。
6.1幼苗期
管理重点是及早中耕,大约在播种后1个月(一般为5月15日左右)出齐苗,进入幼苗期,要及时耥第1遍蒙头土。在播种后5~7d,用45%图豆美乳油6 000mL/hm2,或70%嗪草酮可湿性粉剂1 200g/hm2加50%乙草胺乳油2 250 mL/hm2,在进行播后苗前土壤喷雾处理,防治一年生杂草和部分阔叶杂草。
6.2发棵期
管理重点是前期以肥水促进茎叶生长,形成强大的绿色同化系统;后期中耕,结合深培土控秧促薯,使植株的生长中心由以茎叶生长为主转为地下块茎膨大为主。大约出苗后1个月(一般为6月10日左右),深耥上小土、浅培土,以培上第1片单叶为度。有条件的地区灌1次水,水量以田间够用为度。
6.3结薯期
管理重点是防止茎叶早衰,防治病虫害,控制植株徒长,灌结薯水。大约6月25日左右,此期当在发棵期后期,植株现蕾到封垄前,深耥上大土,耥成“四方头垄”,结合土壤墒情和天气情况,浇水2~3次;如果植株徒长,可使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360~480g/hm2,均匀喷雾在植株冠层上,控制徒长。
7综合防治病虫害
7.1病害防治
晚疫病:加强田间管理,促使植株健壮生长,以增强抗病力;用72%克露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隔7~10d喷1次,连续防治2~3次。早疫病: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隔7~10d喷1次,连续防治2~3次。病毒病:用1.5%植病灵乳油1 000倍液,或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隔7~10d喷1次,连续防治2~3次。
7.2虫害防治
蛴螬、地老虎等地下害虫:用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灌根防治,或制成毒饵诱杀;蚜虫: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一般在出齐苗进行第1次喷药,以后每隔10~20d,根椐蚜虫数量喷药1次;28星瓢虫:捕杀成虫,摘除卵块,利用成虫的假死习性,搜集杀死;一般在成虫期至幼虫孵化高峰期药剂防治,用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或20%速灭杀乳油喷雾灭杀。
8适时收获
收获质量与产量高低和贮藏质量成正相关,是确保马铃薯丰产丰收的主要因素。收获要根据品种熟性、块茎膨大情况、市场需求变化与产值、天气情况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确定。早熟品种一般在出苗后60~70d收获,晚熟品种在9月初开始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