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萧伯纳在《伤心之家》这部戏剧作品当中尝试使用了一种悲喜交叠的内在情境塑造模式,在这一部戏剧当中,悲剧和喜剧效果对人性冲突的塑造极为深刻,创造了荒诞的戏剧效果。《伤心之家》不仅运用悲剧情境的渲染表现出角色的迷茫,更通过悲喜交叠下癫狂情境、悲喜交加的结局等对内在情境加以体现,最终表达出萧伯纳对人性的反思和批判。
关键词:萧伯纳 《伤心之家》 悲喜交加 内在情境
20世纪是一个波云诡谲的时代,戏剧作家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从社会上的声色犬马变化当中得到了非常多的启发,通过戏剧上的创新对社会上的各种丑恶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批判,对身处于贫苦和悲伤当中的人给予了人道主义的关怀以及怜悯。萧伯纳在创作《人与超人》这部戏剧的时候,就已经积极尝试了一些梦幻的内在情境写作方法。而萧伯纳在1916年创作的戏剧《伤心之家》,萧伯纳进一步运用了巧妙的内在思想情境,特别是通过感情上的悲伤和欢喜互相之间的冲突和融合,展现出人性当中最为突出的矛盾,对人类内心世界而言是一种深入的洞察与思考。因此,《伤心之家》成为了欧洲文学当中的一朵奇葩,受到了西方文学界的关注。萧伯纳在回顾自己一生的文学戏剧创作的过程当中,也深深认为《伤心之家》是自己创作最为出色的一部剧本。因此,对萧伯纳的作品《伤心之家》进行深层次探究,特别是对其悲喜交加的冲击的思考,可以对萧伯纳的文学体悟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一 《伤心之家》中悲剧叠加下内在情境渲染效果
《伤心之家》在其戏剧剧本的副标题里面写了这么一句:“俄罗斯风格的英国主题狂想曲。”萧伯纳作为西欧的戏剧文学作家,对于俄罗斯民族风格的迷恋可以由此彰显出来。萧伯纳在《伤心之家》这一部戏剧当中,运用了沙俄时期的文学家契诃夫的作品《樱桃园》里面的朦胧理想概念,这个概念启发了萧伯纳内心深处对于人生如梦似幻的隐约哀伤。而且萧伯纳在《伤心之家》作品内,对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理念有深切的反映,尤其是文学艺术对人类普遍情感的反映,所以萧伯纳的这一部戏剧作品渗透着一种隐隐绰绰的忧伤和悲剧氛围。从萧伯纳的《伤心之家》戏剧的情节设置上看,悲伤以及内心深处的凄凉是其情节的主调。
首先,作者在故事的时间主线上就埋伏了这种凄凉的情感体验。《伤心之家》的故事主要是围绕在九月底的某一天,那时候正是一天当中的傍晚。九月底虽然是农作物时收获的季节,但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忧伤的季节,因为在这个季节里面,植物上的花朵也渐渐趋于凋零,秋风也渐渐萧瑟,而且傍晚虽然无限美丽,但是日近黄昏,随后便是冰冷的黑夜席卷整片大地,因而让人产生出一种人世的沧桑感,以及面对人世无常的无奈与忧伤。
其次,萧伯纳在《伤心之家》当中,也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故事的情节变化来表达感情的破碎与兴味索然。故事的人物集中在肖特非船长在山林之间的小房子当中,年轻的姑娘爱丽以及老船长已经出嫁了许多年的女儿厄特沃德夫人等,包括厄特沃德夫人的小叔子伦德尔等人,虽然在出身和社会身份上面纷繁差异,但是这种差异互相之间交错和失衡,最终形成了一种失败和身份冲突的故事,让整个戏剧内的故事情节都有着非常深刻的遗憾,这种遗憾的情绪不仅仅是爱情的,更是一种针对人生的悲伤。例如,赫斯白夫人因为不愿意眼睁睁看着爱丽去和实业老板曼根先生结婚,所以为了避免这样的局面,赫斯白夫人竟然去挑逗曼根先生的感情,从而让曼根先生对爱丽小姐在感情上走向了索然。
最后,萧伯纳《伤心之家》的时代背景主要是定格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的时候,那个时候的人们往往处于一个心理的迷茫期当中,戏剧《伤心之家》当中的诸多人物往往都有这样的一种悲伤的情绪,这种迷茫式的悲伤是源于对当时社会和时代的焦虑,各个《伤心之家》作品内的主人公因为战争都产生了精神上的影响,例如,赫斯白夫人就因为战争产生了失落,这种失落并不因为赫斯白夫人的财富而有所减少。再如,戏剧当中的曼根先生,其在即将丧失自己的名誉和所有钱财的前夕,也如同孩童一样失声痛哭起来。其实人对于身份的焦虑也是非常严重的,这种伤心和焦虑因为战争这个隐藏的时代主题从而变得更为深刻和脆弱。
二 《伤心之家》中的悲喜交叠下癫狂情境解析
萧伯纳在《伤心之家》这部戏剧作品里面,尝试展现新的文学风格,这种文学风格主要是对传统欧洲戏剧创作方式的一种突破,这种突破主要是以复杂的心理内在情境为主体,以交错的方式反映在戏剧当中。其中,萧伯纳在《伤心之家》这部戏剧当中展现了人类内心世界的癫狂,这种癫狂实际上正是悲喜交加冲突所产生的结果,这种戏剧人物的塑造方式也是对传统人物塑造方式的一种颠覆。
在《伤心之家》的第一幕当中,萧伯纳并没有直接对人物内心深处的这种癫狂状况进行描摹,也没有刻意地对这种人物进行塑造,而是对老船长所居住的这个房子的基本结构进行介绍,特别是这个房子被塑造成和船舶一般的模样,萧伯纳强调这样的房子“通向的并不是大海,而是这个房子的门厅”。从萧伯纳的这种比喻当中可以透析出戏剧当中的人物内心的那种接近窒息的感受,而且摇曳浮沉、与海浪互相搏斗的这种海洋船舶的比喻,也暗示着房屋当中的人物心理状态的浮沉和如同海上暴风雨一般的癫狂,深刻地反映出当时在这个房间内人物的内心荒诞和癫狂的生活状况。
又如,萧伯纳在《伤心之家》这一部戏剧当中讽刺地赋予赫斯白先生的名号,正是古代希腊神话当中的特洛伊王子赫克托耳,赫克托耳自然是英雄主义和伟大的象征,但是在《伤心之家》之中的赫斯白先生则是一个荒诞和轻浮的男子,并且常常在面对感情上产生见异思迁的状况,这也是一种反讽和反衬,对人性的癫狂也是一种反映。赫斯白先生虽然有些时候会试图去做一些决斗,和情场上的敌人进行战斗,但是也会厚颜无耻地追求自己的小姨子。由此可以看得出赫斯白先生的内心世界是一种狂喜和悲伤的冲突以及碰撞,尤其是内心世界的这种矛盾让赫斯白做出了很多疯狂或者滑稽的事情。赫斯白先生其实不甘于平庸,但是他却志大才疏,更多只能够着眼于爱恋和追求异性方面。因此,赫斯白充分表现了这种内心悲戚的冲突情境。 实际上,萧伯纳在戏剧作品《伤心之家》所塑造的这种悲喜交加的癫狂,其背后就是人性的分崩离析和人生传统价值观念的毁坏,如这一部戏剧当中的伦德尔先生已是不惑之年,但是却整天摆弄着这些庸俗文学,其目的并不是有志向成为文学小说家,而是以文学去向女子频频献上所谓的殷勤,但是反过来看伦德尔先生所恋慕或者追求的异性对象,实际上也是那些轻浮的女子。无论是伦德尔先生,还是那些轻浮的女子,他们在《伤心之家》表现出的时而狂喜时而感伤的心绪,并不是偶然的雷同,实际上是他们已经受到了社会的影响。在落寞的社会当中,人生的失意或者转瞬变化的悲喜,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价值观的缺失,无法逃避毫无发展前途的当下,戏剧中的伦德尔先生等人也只能够选择浮华。所以,丧失人生目标是悲喜交加基础上癫狂,是《伤心之家》当中诸多人物出现人生幻灭的一个重要表现,选择浮华背后是麻木和痛苦,以没有伦理秩序的荒谬反衬出人们内心世界当中的麻木,以热烈的闹剧表现出内心的苍白无力。
三 《伤心之家》悲喜交加的结局表现出的内在情境解析
在欧洲传统的戏剧创作上,主要还是采用悲剧或者喜剧两种固定的结局塑造方式。不过萧伯纳在《伤心之家》当中所尝试的结局塑造模式却和他之前的作家完全不同。在萧伯纳这一部戏剧《伤心之家》当中,看不到传统的戏剧人物走向悲剧的传统塑造方法,同时也看不到所谓的圆满大结局。在《伤心之家》里,所有的结局貌似既没有悲伤,也没有快乐欢喜的状况,结局始终是处在悲伤和欢喜互相交错并且朦胧的状况。实际上,萧伯纳是钟情于这种结局塑造方式,因为悲伤和欢喜的交叠以及转换,才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出人类社会的复杂生活,并且以这样的一种结局唤醒以及反思人类的道德状态和价值观。
如《伤心之家》中的肖特非船长的结局就是一个典型的悲喜交加的内在情境呈现。肖特非船长是一个具备象征性特征的人物,其语言和行为在整部戏剧当中都是十分古怪的,而且非常喜好研究一些诸如爆炸品的东西,以此对一些不太像话的人做好炸掉的准备。看起来非常荒诞的场面和言论,让人非常难以理解肖特非船长内心世界的情境究竟是悲剧还是喜剧,因为他并没有非常鲜明地表现出这样的一种特征。不过,从肖特非船长这样的一种言行表明了他对于世界和社会是具备不满的,这种不满不一定是仇恨,但是至少是对浮华的讽刺。可是很显然,他是无力改变现实的状况的,也就是肖特非船长只能够无奈地见证这样的一切。
但是,萧伯纳在《伤心之家》当中给予肖特非船长的结局则是全然和这种无奈的悲剧产生了戏剧化的交叠,比如说船长肖特非最终和爱丽在一起,这样的结局乍看是一种平淡的结局,但是其实背后隐藏着一种荒诞喜剧效果。本来应该和富有的商人曼根在一起的美丽女子,最终放弃了这种机会,实际上是赫斯白先生的谎言和曼根先生的虚伪最终被拆穿之后的结果。爱丽本来是喜剧化的人物,但是因为被男子欺骗之后,失去了自己曾经的笑容,从而转入了悲剧的局面。但是后面和肖特非船长在一起,这一个强健的男人也让这个女子重新展现了笑容,从而结局又仿佛趋于喜剧。
从上述这部《伤心之家》戏剧当中的局部结局分析上看,喜剧和悲剧之间交错和重合,人物的悲剧和喜剧和他们命运的不确定性紧密地联系到一起,时而悲伤时而欢喜,也是人类生活的常态。而这种结局的复杂性也反映了戏剧中人物心理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表达的是人内心的混乱和难以控制的痛苦,而且更深入的人类生活在无序世界的焦虑,这种焦虑是严重的,严重程度足以投射在他们的命运之上。因此,这样的一种感情上破碎和悲喜剧边界模糊化的效果,让萧伯纳笔下的《伤心之家》呈现出更为独特的人性张力,在结局上对人类本质的思考更为入木三分,从而反思并批判人性的虚伪,发挥萧伯纳戏剧中固有的教化作用。
四 结语
《伤心之家》这一部戏剧透过悲剧和喜剧双重戏剧效果的交叠,在人类内在心理世界的情境之中塑造了非常独特的现代主义效果。实际上,这一部戏剧作品的作家萧伯纳就是通过对生活的一般感受入手,对人类社会生活当中原本就存在的荒诞不经进行呈现,以悲剧和喜剧互相渗透和更迭变化的效果,呈现出人类生活当中原本的偶然性。即使这一部戏剧作品当中并没有一个非常明显清晰的结尾,但是这样的一个结尾恰恰反映出人类社会混乱过后的破坏和影响,以及人类应该打破这种无序的黑暗,走向光明。因此,《伤心之家》的喻示性效果通过悲喜交叠的方式得到充分彰显,而人性的张力在每一个鲜活的戏剧人物身上都得以体现,从而以悲喜无常表达对人生无常的感伤,以及对稳定平和内心的向往。这一点,是萧伯纳透过《伤心之家》的内在情境希望表达的思考。
参考文献:
[1] 杜鹃:《论萧伯纳戏剧手法的丰富性》,《四川戏剧》,2010年第1期。
[2] 杜鹃:《“萧伯纳式”戏剧品格探析》,《戏剧文学》,2009年第10期。
[3] 张世红:《萧伯纳戏剧中的荒诞因素》,《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陈玲玲,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讲师)
关键词:萧伯纳 《伤心之家》 悲喜交加 内在情境
20世纪是一个波云诡谲的时代,戏剧作家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从社会上的声色犬马变化当中得到了非常多的启发,通过戏剧上的创新对社会上的各种丑恶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批判,对身处于贫苦和悲伤当中的人给予了人道主义的关怀以及怜悯。萧伯纳在创作《人与超人》这部戏剧的时候,就已经积极尝试了一些梦幻的内在情境写作方法。而萧伯纳在1916年创作的戏剧《伤心之家》,萧伯纳进一步运用了巧妙的内在思想情境,特别是通过感情上的悲伤和欢喜互相之间的冲突和融合,展现出人性当中最为突出的矛盾,对人类内心世界而言是一种深入的洞察与思考。因此,《伤心之家》成为了欧洲文学当中的一朵奇葩,受到了西方文学界的关注。萧伯纳在回顾自己一生的文学戏剧创作的过程当中,也深深认为《伤心之家》是自己创作最为出色的一部剧本。因此,对萧伯纳的作品《伤心之家》进行深层次探究,特别是对其悲喜交加的冲击的思考,可以对萧伯纳的文学体悟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一 《伤心之家》中悲剧叠加下内在情境渲染效果
《伤心之家》在其戏剧剧本的副标题里面写了这么一句:“俄罗斯风格的英国主题狂想曲。”萧伯纳作为西欧的戏剧文学作家,对于俄罗斯民族风格的迷恋可以由此彰显出来。萧伯纳在《伤心之家》这一部戏剧当中,运用了沙俄时期的文学家契诃夫的作品《樱桃园》里面的朦胧理想概念,这个概念启发了萧伯纳内心深处对于人生如梦似幻的隐约哀伤。而且萧伯纳在《伤心之家》作品内,对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理念有深切的反映,尤其是文学艺术对人类普遍情感的反映,所以萧伯纳的这一部戏剧作品渗透着一种隐隐绰绰的忧伤和悲剧氛围。从萧伯纳的《伤心之家》戏剧的情节设置上看,悲伤以及内心深处的凄凉是其情节的主调。
首先,作者在故事的时间主线上就埋伏了这种凄凉的情感体验。《伤心之家》的故事主要是围绕在九月底的某一天,那时候正是一天当中的傍晚。九月底虽然是农作物时收获的季节,但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忧伤的季节,因为在这个季节里面,植物上的花朵也渐渐趋于凋零,秋风也渐渐萧瑟,而且傍晚虽然无限美丽,但是日近黄昏,随后便是冰冷的黑夜席卷整片大地,因而让人产生出一种人世的沧桑感,以及面对人世无常的无奈与忧伤。
其次,萧伯纳在《伤心之家》当中,也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故事的情节变化来表达感情的破碎与兴味索然。故事的人物集中在肖特非船长在山林之间的小房子当中,年轻的姑娘爱丽以及老船长已经出嫁了许多年的女儿厄特沃德夫人等,包括厄特沃德夫人的小叔子伦德尔等人,虽然在出身和社会身份上面纷繁差异,但是这种差异互相之间交错和失衡,最终形成了一种失败和身份冲突的故事,让整个戏剧内的故事情节都有着非常深刻的遗憾,这种遗憾的情绪不仅仅是爱情的,更是一种针对人生的悲伤。例如,赫斯白夫人因为不愿意眼睁睁看着爱丽去和实业老板曼根先生结婚,所以为了避免这样的局面,赫斯白夫人竟然去挑逗曼根先生的感情,从而让曼根先生对爱丽小姐在感情上走向了索然。
最后,萧伯纳《伤心之家》的时代背景主要是定格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的时候,那个时候的人们往往处于一个心理的迷茫期当中,戏剧《伤心之家》当中的诸多人物往往都有这样的一种悲伤的情绪,这种迷茫式的悲伤是源于对当时社会和时代的焦虑,各个《伤心之家》作品内的主人公因为战争都产生了精神上的影响,例如,赫斯白夫人就因为战争产生了失落,这种失落并不因为赫斯白夫人的财富而有所减少。再如,戏剧当中的曼根先生,其在即将丧失自己的名誉和所有钱财的前夕,也如同孩童一样失声痛哭起来。其实人对于身份的焦虑也是非常严重的,这种伤心和焦虑因为战争这个隐藏的时代主题从而变得更为深刻和脆弱。
二 《伤心之家》中的悲喜交叠下癫狂情境解析
萧伯纳在《伤心之家》这部戏剧作品里面,尝试展现新的文学风格,这种文学风格主要是对传统欧洲戏剧创作方式的一种突破,这种突破主要是以复杂的心理内在情境为主体,以交错的方式反映在戏剧当中。其中,萧伯纳在《伤心之家》这部戏剧当中展现了人类内心世界的癫狂,这种癫狂实际上正是悲喜交加冲突所产生的结果,这种戏剧人物的塑造方式也是对传统人物塑造方式的一种颠覆。
在《伤心之家》的第一幕当中,萧伯纳并没有直接对人物内心深处的这种癫狂状况进行描摹,也没有刻意地对这种人物进行塑造,而是对老船长所居住的这个房子的基本结构进行介绍,特别是这个房子被塑造成和船舶一般的模样,萧伯纳强调这样的房子“通向的并不是大海,而是这个房子的门厅”。从萧伯纳的这种比喻当中可以透析出戏剧当中的人物内心的那种接近窒息的感受,而且摇曳浮沉、与海浪互相搏斗的这种海洋船舶的比喻,也暗示着房屋当中的人物心理状态的浮沉和如同海上暴风雨一般的癫狂,深刻地反映出当时在这个房间内人物的内心荒诞和癫狂的生活状况。
又如,萧伯纳在《伤心之家》这一部戏剧当中讽刺地赋予赫斯白先生的名号,正是古代希腊神话当中的特洛伊王子赫克托耳,赫克托耳自然是英雄主义和伟大的象征,但是在《伤心之家》之中的赫斯白先生则是一个荒诞和轻浮的男子,并且常常在面对感情上产生见异思迁的状况,这也是一种反讽和反衬,对人性的癫狂也是一种反映。赫斯白先生虽然有些时候会试图去做一些决斗,和情场上的敌人进行战斗,但是也会厚颜无耻地追求自己的小姨子。由此可以看得出赫斯白先生的内心世界是一种狂喜和悲伤的冲突以及碰撞,尤其是内心世界的这种矛盾让赫斯白做出了很多疯狂或者滑稽的事情。赫斯白先生其实不甘于平庸,但是他却志大才疏,更多只能够着眼于爱恋和追求异性方面。因此,赫斯白充分表现了这种内心悲戚的冲突情境。 实际上,萧伯纳在戏剧作品《伤心之家》所塑造的这种悲喜交加的癫狂,其背后就是人性的分崩离析和人生传统价值观念的毁坏,如这一部戏剧当中的伦德尔先生已是不惑之年,但是却整天摆弄着这些庸俗文学,其目的并不是有志向成为文学小说家,而是以文学去向女子频频献上所谓的殷勤,但是反过来看伦德尔先生所恋慕或者追求的异性对象,实际上也是那些轻浮的女子。无论是伦德尔先生,还是那些轻浮的女子,他们在《伤心之家》表现出的时而狂喜时而感伤的心绪,并不是偶然的雷同,实际上是他们已经受到了社会的影响。在落寞的社会当中,人生的失意或者转瞬变化的悲喜,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价值观的缺失,无法逃避毫无发展前途的当下,戏剧中的伦德尔先生等人也只能够选择浮华。所以,丧失人生目标是悲喜交加基础上癫狂,是《伤心之家》当中诸多人物出现人生幻灭的一个重要表现,选择浮华背后是麻木和痛苦,以没有伦理秩序的荒谬反衬出人们内心世界当中的麻木,以热烈的闹剧表现出内心的苍白无力。
三 《伤心之家》悲喜交加的结局表现出的内在情境解析
在欧洲传统的戏剧创作上,主要还是采用悲剧或者喜剧两种固定的结局塑造方式。不过萧伯纳在《伤心之家》当中所尝试的结局塑造模式却和他之前的作家完全不同。在萧伯纳这一部戏剧《伤心之家》当中,看不到传统的戏剧人物走向悲剧的传统塑造方法,同时也看不到所谓的圆满大结局。在《伤心之家》里,所有的结局貌似既没有悲伤,也没有快乐欢喜的状况,结局始终是处在悲伤和欢喜互相交错并且朦胧的状况。实际上,萧伯纳是钟情于这种结局塑造方式,因为悲伤和欢喜的交叠以及转换,才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出人类社会的复杂生活,并且以这样的一种结局唤醒以及反思人类的道德状态和价值观。
如《伤心之家》中的肖特非船长的结局就是一个典型的悲喜交加的内在情境呈现。肖特非船长是一个具备象征性特征的人物,其语言和行为在整部戏剧当中都是十分古怪的,而且非常喜好研究一些诸如爆炸品的东西,以此对一些不太像话的人做好炸掉的准备。看起来非常荒诞的场面和言论,让人非常难以理解肖特非船长内心世界的情境究竟是悲剧还是喜剧,因为他并没有非常鲜明地表现出这样的一种特征。不过,从肖特非船长这样的一种言行表明了他对于世界和社会是具备不满的,这种不满不一定是仇恨,但是至少是对浮华的讽刺。可是很显然,他是无力改变现实的状况的,也就是肖特非船长只能够无奈地见证这样的一切。
但是,萧伯纳在《伤心之家》当中给予肖特非船长的结局则是全然和这种无奈的悲剧产生了戏剧化的交叠,比如说船长肖特非最终和爱丽在一起,这样的结局乍看是一种平淡的结局,但是其实背后隐藏着一种荒诞喜剧效果。本来应该和富有的商人曼根在一起的美丽女子,最终放弃了这种机会,实际上是赫斯白先生的谎言和曼根先生的虚伪最终被拆穿之后的结果。爱丽本来是喜剧化的人物,但是因为被男子欺骗之后,失去了自己曾经的笑容,从而转入了悲剧的局面。但是后面和肖特非船长在一起,这一个强健的男人也让这个女子重新展现了笑容,从而结局又仿佛趋于喜剧。
从上述这部《伤心之家》戏剧当中的局部结局分析上看,喜剧和悲剧之间交错和重合,人物的悲剧和喜剧和他们命运的不确定性紧密地联系到一起,时而悲伤时而欢喜,也是人类生活的常态。而这种结局的复杂性也反映了戏剧中人物心理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表达的是人内心的混乱和难以控制的痛苦,而且更深入的人类生活在无序世界的焦虑,这种焦虑是严重的,严重程度足以投射在他们的命运之上。因此,这样的一种感情上破碎和悲喜剧边界模糊化的效果,让萧伯纳笔下的《伤心之家》呈现出更为独特的人性张力,在结局上对人类本质的思考更为入木三分,从而反思并批判人性的虚伪,发挥萧伯纳戏剧中固有的教化作用。
四 结语
《伤心之家》这一部戏剧透过悲剧和喜剧双重戏剧效果的交叠,在人类内在心理世界的情境之中塑造了非常独特的现代主义效果。实际上,这一部戏剧作品的作家萧伯纳就是通过对生活的一般感受入手,对人类社会生活当中原本就存在的荒诞不经进行呈现,以悲剧和喜剧互相渗透和更迭变化的效果,呈现出人类生活当中原本的偶然性。即使这一部戏剧作品当中并没有一个非常明显清晰的结尾,但是这样的一个结尾恰恰反映出人类社会混乱过后的破坏和影响,以及人类应该打破这种无序的黑暗,走向光明。因此,《伤心之家》的喻示性效果通过悲喜交叠的方式得到充分彰显,而人性的张力在每一个鲜活的戏剧人物身上都得以体现,从而以悲喜无常表达对人生无常的感伤,以及对稳定平和内心的向往。这一点,是萧伯纳透过《伤心之家》的内在情境希望表达的思考。
参考文献:
[1] 杜鹃:《论萧伯纳戏剧手法的丰富性》,《四川戏剧》,2010年第1期。
[2] 杜鹃:《“萧伯纳式”戏剧品格探析》,《戏剧文学》,2009年第10期。
[3] 张世红:《萧伯纳戏剧中的荒诞因素》,《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陈玲玲,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