瑕疵和真实

来源 :初中生之友·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hladro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中,瑕疵无处不在,美中也难免存在瑕疵,所以让我们学会接受甚至欣赏瑕疵吧……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有时有了一点瑕疵反而显得真实可亲。
  可是,现在的人们似乎都成了完美主义者,对瑕疵十分厌恶。学生们总是被寄予“品学兼优”的期望,“力争上游、勇夺第一”的话让孩子们耳朵听出了老茧;雄心勃勃的上班族们都在为追求完美而披星戴月,却是以牺牲自己的身心健康为代价;走在街上的女士们,为了符合大众近乎苛刻的审美需求,宁愿花上大把时间,投入大笔资金也要将自己脸上的一粒细小的雀斑遮掩……当人们都因追求完美而疲惫不堪时,我想说:“追求完美固然无可厚非,然而不完美有时也别有一番韵味。”
  不完美如同天上那一轮明月。月缺时,有“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凄清之美。正是借助于那一弯如钩的月亮,李煜的国破家亡之恨、孤独寂寞之情才能如此准确地传达到我们的心中,触动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角落,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的李煜披着银色的月光向我们走来……在我们面前的是缺憾的诗人、缺憾的夜晚、缺憾的美。月盈时,月亮上那一抹黑色的阴影为月亮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记得小时候,外婆对我说,月亮上的阴影是嫦娥与玉兔的身影,那是一个美好而又带着缺憾的故事……外婆的话语让儿时的我深信不疑。正是满月中的那一点瑕疵,让月亮在人们心中不再那么荒凉冷漠,让嫦娥和玉兔走进我们的生活……这一点点的瑕疵守住了中华民族一个世代相传的团圆梦。
  瑕疵又如断臂的维纳斯,不完美,但唯美。记得第一次看到她时,我就震惊于她残缺的身形——这一种瑕疵,竟是一种世人无法也无力修复的美!正是她残缺的臂膀才使她的美非同寻常,才使她的美如同一朵永远绽放的玫瑰,经历了千百年的沧桑而永不凋谢,才使她的美变得无法超越……正是这点瑕疵,让维纳斯的美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鲁迅说:“悲剧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鲁迅还说过:“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究竟是什么东西!”其实,悲剧正是一种带着缺憾、带着瑕疵的美。如同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复仇的王子哈姆雷特,如同《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与林黛玉、《梁祝》中的梁山伯和祝英台,他们都没有逃过最后的悲剧结局,令人唏嘘不已。然而,倘若罗密欧与朱丽叶真的得到了幸福,哈姆雷特最终战胜恶人,贾宝玉与林黛玉终成眷属,梁山伯与祝英台喜结连理……恐怕,这些经典也无法成为经典,顶多称得上是一部滥情的故事罢了,更无法被人们传诵,无法在人们心中产生出那么强大的震撼力。悲剧往往比喜剧更具有一种力量,穿越时空,催人反思,促人反省。而这些悲剧中,瑕疵则是必不可少的元素。
  生活中,瑕疵无处不在,美中也难免存在瑕疵,所以让我们学会接受甚至欣赏瑕疵吧,正是那些瑕疵让生活更真实,让艺术更富有一种深层次的美。
  
  点评
  文题是“瑕疵和真实”,但本文并不仅仅将文意落在一种浅层次的讨论上,而是在首段的点题之后迅速将文意转入更深一层,论述了瑕疵不仅给人以真实感,在很多时候反而能给人一种独特的美感。文章先由生活谈起,进而上升到高于生活的艺术,由中国传统诗词、古代传说到国外雕塑作品、著名悲剧,重点阐述了悲剧美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缺憾(亦即“瑕疵”)的意义,并借助鲁迅先生对悲剧的定义,强调了悲剧美的震撼性力量和促人反思的现实意义。正反结合,逐层推进,使得文章具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和强大的说服力。
  (指导老师:王淦生)
其他文献
外面的雨还在哗哗地下着,看来一时半会儿没有要停的意思。眼前已是白蒙蒙的一片。  眼看同学们三三两两地都回去了,我站在学校门口干着急。车站离学校还有一段路,还有许多功课等着复习,偏偏又没带伞。正不知怎么办时,一阵噼啪噼啪的脚步声引起了我的注意。一抬头,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撑着一把伞,睁着两只机灵的眼睛望着我:“姐姐,没带伞吧?”我点了点头。他立刻热情地问:“你家远吗?我有伞,我送你好吗?”我正在犹
一  “嗡嗡嗡……”  桌上的水晶球发生振动时,单身女巫用最快的速度奔了过来,用手在水晶球上抹了又抹。  水晶球里浮现出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脸。看他们的打扮,应该是哪国的国王与王后吧。单身女巫失望地低下了头。  与单身女巫同龄的姑娘都已经收到来自男生的约会邀请啦,唯有单身女巫还是一个人。没办法,谁让她是女巫呢!  但是明知道不可能,在这样无所事事的星期天的下午,单身女巫还是会希望有哪个绅士通过她留
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画,是由许多意象组合起来的充满诗意、意境优美的画。诗中有时间的悠长,空间的辽阔;有静景的描绘,动态的勾勒;有色彩的点染,线条的流动。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就是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名作。这首诗不但描绘了西湖旖旎动人的春光,以及世间万物在春光沐浴下的勃勃生机与活力,而且将诗人陶醉于这湖光山色中的心境也描绘得淋漓尽致。让读者在欣赏西湖醉人春光的同时,也被诗人那种对春天、对生命的满腔热情所感
导语  马德,《读者》签约作家,有文入选小学语文教材、香港中学教材及中考试卷;已出版散文集多部,如《青春是最好的方向》《住在爱的温暖里》等。他的文章多用悲悯的情怀关注生活,展现尘世的善与美,富有哲思,使人在心湖中荡起波光。
如果你有话想说  十五年里,我一直是个自卑的姑娘。  我自卑于我的外表:眼睛不够大,眼距宽,几近单眼皮的内双,牙齿不够白,个子矮,还有点胖。每当别人指着合影中我其貌不扬的“路人脸”夸我“很上镜”时,我都会不知所措。我甚至惧怕拍合影,尤其怕和比我漂亮的女生合影。  为了掩盖相貌的平凡,我会花大半个钟头用美图秀秀修自拍照,磨皮、美白、瘦脸、亮眼,一道道工序完成后,才敢将照片发到朋友圈。可没过多久,我又
兴许,我们的成长都是这样过来的。  美好的早晨,有鸟儿在絮语,像是在和我们浅浅说笑。在午后的阳光下,有蝉鸣几声,带着孩提稚嫩的笑容,奔跑在田间小路上。秋日里的景色更是迷人,累累硕果让人馋涎欲滴,这是安妮的童年,也是我们的童年。  安妮是加拿大女作家露西·莫德·蒙格马利创作的长篇小说《绿山墙的安妮》中的主人公。小安妮同众多女孩一样,平凡,不够美丽,一头如波浪般的红头发,长着雀斑,却也有不服输的傲气。
妈妈带着儿子来到我的工作室。几句寒暄后,妈妈“唉”的一声叹了口气,讲起了读初中的儿子新近的故事。  “儿子经常被同学欺侮,我们一点都不晓得。”对于妈妈的气恼,坐在身旁的儿子很淡定。他随手翻开桌上的一本书,任意地阅读着,不看妈妈,不听妈妈唠叨。他,像孩子吗?  “昨天,他爸无意中从一个朋友的女儿那里得知儿子在校的一些事情。那女孩与儿子同班,据她说,儿子因为超过1.7米的高个,被老师安排坐在后面。又因
拣拾童年的“珍珠”,发现小时候做过的有趣的事情还真不少,有些事现在回想起来还真让人难忘。下面就给大家说一件我去买盐的事。  有一天,家里的盐用完了,妈妈叫我到村头的小卖部去买。“遵命!”我调皮地向妈妈做了个鬼脸,拿起钱,一溜烟地飞奔而去……  到了小卖部,我匆匆买了盐,又兴冲冲地往家里走。在路上,我心里涌现出一股好奇:包里的盐是什么味道的呢?我想,不知道是什么味就直接尝尝吧,于是将盐包弄了一个小洞
点评  这篇作文紧扣“集体”这一话题,讲述了“我”和其他三名同学成立环保小分队,对企业偷排污水情况进行暗访,获取证据,最后进行举报的故事,赞扬了环保小分队这一特殊集体的机智、勇敢。  不过美中不足的是,文章也明显有一些缺陷:一是人物形象不够鲜明,描写过于简单;二是文中有些地方缺少必要的交代,还有些地方过渡不够自然;三是故事情节比较平常,缺少波澜;四是缺少抒情、议论。  升格建议  ☆一是对第②段中
昏黄的灯光温柔地洒满一地,映在桌前重重疊叠的照片上。妈妈说,这些照片都是我们一家人的,里面有我一路成长的影子。  第一张照片,是我出生一百天的时候拍的。那时候的我,脸胖嘟嘟的,脚站在爸爸宽大的手掌心里,手被妈妈轻捏着。那时的爸妈都很年轻:爸爸头上还有浓密的黑发,目光炯炯的,他咧开嘴笑着,可以看到洁白的牙齿;妈妈有一头秀丽的长发,柔顺地披在肩上,她脸上的皮肤光滑平整,眼里满是慈爱。他们脸上有着初为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