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精神,就是指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意愿和态度,是敢于打破常规和突破传统思维开拓新的思路,创造新思想、新样式、新品种的心理品质。创新精神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和运用,而且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追求卓越的心理倾向,更是一种主动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教育任务的灵魂,而课堂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渠道。
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我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几点着手。
1.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关键
教师在观念的革新中要转变不利于教学的传统旧模式,打破以教师为中心单纯地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课程观。很多地理教师因为专业的特点在以往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从学科本位看待地理课程,过于关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都会在不自觉中形成一种符合教师个体特征的教学模式。这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教学顺利进行,但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方式,陷入条条框框,易影响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2.创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以学生的思维品质为依托,这就要求教师摒弃那些不利于学生创新人格、创新意识、创新技能培养的做法,建立平等互动、和谐愉快的教学环境。教师要信任学生,赏识他们的言行,承认他们的天性,保护他们的童趣、童心,与他们平等交流、共同学习。通过在课堂上营造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进而愿学、乐学、会学、善学,诱发创新意识。许多教学事例都说明:呆板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只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他们只能一味地听老师的话,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唯命是从,如傀儡一般。这样的教学肯定不能培养出有主见、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老师应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环境,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充分发展、张扬个性,创新的火花才能燃烧起来。
3.鼓励学生站在名人的肩膀上
人在研究学问时不应满足前人的结论和成果,而应站在前人和名人的肩膀上,要扬弃,从而继续开拓创新。这方面的例子很多,伽利略不迷信古希腊权威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论断:重量不同的物体从空中落地,快慢与其重量成正比,重者下落快,轻者下落慢,发明了自由落体定律。达尔文不迷信“上帝造人”的胡说,而创立了进化论;哥白尼不迷信千年铁律“地心说”而创立了“日心说”。数学中的运算都是从左至右,为什么一定要这样算呢?还有其他方法吗?史丰收从小学二年级起就提出这个问题,能否从右至左算?后来潜心研究,终于总结出史丰收快速算法。
4.引导学生形成“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意识
要使学生认识自己,关键是教师要承认学生,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鼓励,让每一位学生都看到自己的才干,尝到成功乐趣。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的观察分析,绝大多数的人的智力都是差不多的,也就是说老天生我必有才,问题在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和个人的努力不同,其发展的方向就不同。不管做哪一行都有发展的机会,也就是说行行出状元。
5.加强逆向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是突破思维训练,从相反的角度、不同的立场、不同的侧面思考问题,是与传统的逻辑思维方向完全相反的一种思维。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用逆向思维去判断、推理、论证和解决疑难问题,把学生带到不同立场、不同角度去讨论问题,会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学生思维膨胀,处于“激活”状态,这样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经常受到这样的思维训练,学生会提高思维的灵活多变性,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从而培养思维创造能力。
6.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
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创设能激活学生思维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看法。对于学生发表的不合教师意愿的看法,不要马上给予否定或批评,而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讨论,也许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7.寻找合适方法,形成教学特色
《有效教学》一书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之间不断生成新的教学元素,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断得到扬弃。”在教学通过课题的研究找到一个合适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充满信心,让课堂充满乐趣,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建立一种有效的教学机制,让学生的学习不再枯燥,用生活的泉水去浇灌他们学习的心灵,使教学形成特色。
8.通过积极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积极评价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具体措施之一,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集思广益,在学生讨论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评价就是一根指挥棒,要指向创新的方向,评价结构应该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上倾斜,对学生的学习新方法、新见解、新思路要加以鼓励,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更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重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有问题是积极思维活动的表现,是创新的开始,现在的学生不是没有问题,而是有问题不敢问。学生心理上有三怕:一怕问题浅,同学会嘲笑;二怕问题偏,老师会责怪;三怕问题多,老师会厌烦,因此不愿冒险提问。针对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发问,从心底想学生问,珍惜学生的提问,只有这样才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不二途径。
总之,教育呼唤创新。创新以人为本,教师要勇于尝试,积极主动地吸取新思想、新理念、新信息,积极探索将创新精神渗透到地理课堂教学当中的途径,顺应素质教育的潮流,培养出一批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具有创新能力并充满智慧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胡晓风.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
[3]肖成全.有效教学.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5]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我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几点着手。
1.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关键
教师在观念的革新中要转变不利于教学的传统旧模式,打破以教师为中心单纯地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课程观。很多地理教师因为专业的特点在以往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从学科本位看待地理课程,过于关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都会在不自觉中形成一种符合教师个体特征的教学模式。这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教学顺利进行,但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方式,陷入条条框框,易影响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2.创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以学生的思维品质为依托,这就要求教师摒弃那些不利于学生创新人格、创新意识、创新技能培养的做法,建立平等互动、和谐愉快的教学环境。教师要信任学生,赏识他们的言行,承认他们的天性,保护他们的童趣、童心,与他们平等交流、共同学习。通过在课堂上营造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进而愿学、乐学、会学、善学,诱发创新意识。许多教学事例都说明:呆板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只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他们只能一味地听老师的话,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唯命是从,如傀儡一般。这样的教学肯定不能培养出有主见、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老师应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环境,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充分发展、张扬个性,创新的火花才能燃烧起来。
3.鼓励学生站在名人的肩膀上
人在研究学问时不应满足前人的结论和成果,而应站在前人和名人的肩膀上,要扬弃,从而继续开拓创新。这方面的例子很多,伽利略不迷信古希腊权威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论断:重量不同的物体从空中落地,快慢与其重量成正比,重者下落快,轻者下落慢,发明了自由落体定律。达尔文不迷信“上帝造人”的胡说,而创立了进化论;哥白尼不迷信千年铁律“地心说”而创立了“日心说”。数学中的运算都是从左至右,为什么一定要这样算呢?还有其他方法吗?史丰收从小学二年级起就提出这个问题,能否从右至左算?后来潜心研究,终于总结出史丰收快速算法。
4.引导学生形成“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意识
要使学生认识自己,关键是教师要承认学生,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鼓励,让每一位学生都看到自己的才干,尝到成功乐趣。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的观察分析,绝大多数的人的智力都是差不多的,也就是说老天生我必有才,问题在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和个人的努力不同,其发展的方向就不同。不管做哪一行都有发展的机会,也就是说行行出状元。
5.加强逆向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是突破思维训练,从相反的角度、不同的立场、不同的侧面思考问题,是与传统的逻辑思维方向完全相反的一种思维。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用逆向思维去判断、推理、论证和解决疑难问题,把学生带到不同立场、不同角度去讨论问题,会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学生思维膨胀,处于“激活”状态,这样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经常受到这样的思维训练,学生会提高思维的灵活多变性,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从而培养思维创造能力。
6.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
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创设能激活学生思维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看法。对于学生发表的不合教师意愿的看法,不要马上给予否定或批评,而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讨论,也许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7.寻找合适方法,形成教学特色
《有效教学》一书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之间不断生成新的教学元素,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断得到扬弃。”在教学通过课题的研究找到一个合适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充满信心,让课堂充满乐趣,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建立一种有效的教学机制,让学生的学习不再枯燥,用生活的泉水去浇灌他们学习的心灵,使教学形成特色。
8.通过积极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积极评价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具体措施之一,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集思广益,在学生讨论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评价就是一根指挥棒,要指向创新的方向,评价结构应该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上倾斜,对学生的学习新方法、新见解、新思路要加以鼓励,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更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重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有问题是积极思维活动的表现,是创新的开始,现在的学生不是没有问题,而是有问题不敢问。学生心理上有三怕:一怕问题浅,同学会嘲笑;二怕问题偏,老师会责怪;三怕问题多,老师会厌烦,因此不愿冒险提问。针对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发问,从心底想学生问,珍惜学生的提问,只有这样才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不二途径。
总之,教育呼唤创新。创新以人为本,教师要勇于尝试,积极主动地吸取新思想、新理念、新信息,积极探索将创新精神渗透到地理课堂教学当中的途径,顺应素质教育的潮流,培养出一批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具有创新能力并充满智慧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胡晓风.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
[3]肖成全.有效教学.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5]地理课程标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