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xian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姓“语”,要把语文课真正上出原汁原味的语文味来。语文味是什么?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程少堂先生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其实,对于一个普通的语文教师来说,“语文味”这个概念可以讲得更通俗一些,或者说更接地气一些,能让语文老师一看就懂,促使他们在课堂上去主动、精心地“调制”这种味道。在语文教学中,主要体现在教师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这样,在长期的濡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涵养学生优美的文明气质和优雅的文化风度。久而久之,学生身上洋溢着浓郁的语文味即文化味,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和文化品位、健全人格层次便得到了提升,同时也就意味着学生具有了获取人生幸福(特别是精神幸福)的能力和素养。因此,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抓住文字、沉入文字、揣摩文字,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鉴赏方法、表达能力。
  会读。窦桂梅说:“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应该力求丰富自己的感情,锤炼自己的语言,积淀自己的文学素养,站在传承文明的高度,以心向真善美的人文情怀,引导学生大声朗读。”在语文阅读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文章“写什么”,更要关注“怎么写”,在字里行间多逗留、多把玩。学生在阅读时要做到“三要”:一是要读通、读懂,在读通读懂的基础上,抓好三类词句——优美精致的典雅句、言简意赅的警策句、行文布局的关键句;二是要读出感情、读出趣味,通过朗读、默读、朗诵等形式,将文章蕴含的感情读出来,达到“文如口出”“文我交融”的境界;三是要读出问题、读出思考,对文章的题目拟定、词语使用、句式安排、结构设置、标点使用等环节进行设疑质疑,同时通过反复阅读进行自我解疑。
  會析。小学语文课文文笔华丽、文字优美,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文学语言独特的“美”。新课改对小学生审美能力的要求是能够自己发现、赏析和感受到文章的美。就小学语文而言,美育往往是通过阅读课文实现的。课堂上通过充分、多种形式的精读来把握课文的内涵,体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品味课文的架构和语言文字运用之妙。品读课文要做到突出重点,一方面要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把握文章的主旨,也要善于抓住一些重点词句,认真推敲、反复琢磨,品味文字间的“筋道”,从而在写文章时注意语言的锤炼和选择。
  会写。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勾、背、写好词佳句,积累的内容可以是名人名言、诗句或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优美句子,也可以是人物外貌,或细节描写的句子,也可以是好的开头和结尾或新颖的题目。“食不厌精”,要懂得取舍,名言警句、美语片段、人生箴言均可摘录。还有交流,交流的好处很多,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可以找到“他山之石”,可以站在巨人之肩,从而“见贤思齐”……学习文章,既要能“出”,即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对之做理性的分析;更要能“入”,即以参与者的身份和文中的人物同欣喜,共悲伤,在感情上融入,用心灵去感受。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课文,并由此迁移运用,把文章写新颖、写生动、写形象、写传神。
  (作者单位:江西信丰县第三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其他文献
习作技巧满堂飞、满堂灌,这是当下习作课堂的顽疾。习作固然离不开技巧,但如果缺失思维深度加工,习作技巧就只能是一堆僵化的符号,无法真正激发儿童习作的动机,更无法形成可迁移的习作能力。  习作的每一个环节,如选材立意、谋篇布局、语体选择等,都是一种思维活动。思维是习作的基础、前提和灵魂。没有科学的、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也就没有习作活动。同时,只有通过习作,思维活动才能凭借语言符号这个载体而物化、视觉
(课前谈话:做“用表情打招呼”游戏——师出示表情图,让生做相应表情。引导:读故事、讲故事时带上表情会更加绘声绘色,尤其是童话故事。)  一、创设童话情境,读通故事  师:我们和童话故事里的主人公蜘蛛打打招呼,这次我们伸出小手一起写一写他的名字,请他出场。“蜘”“蛛”都是虫字旁,横变——  生:提。  师:横变提来把“知”让。再写一个虫字旁,“朱”字在右写稳当。和他打个招呼吧!  生:蜘蛛,你好! 
在《“语文好玩”的思考与探索》(《教育视界·智慧教学》2018年第11期)一文中,笔者提出,无论是基于语言文字还是语文教学,“好玩”都应该是语文的题中之义,并就语文好玩的课堂特征、实  践路径提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但何谓“好玩”,笔者并没有透彻说明,这里作一补充。  一、情趣孕育:好玩的基础保障  好玩的第一要义,即有意思,这是普适的阐释。语文好玩,就是要发掘语文的“自带光环”,唤醒其好玩之处,让
一、联想策略的定义  联想是语文阅读策略里辅助内容理解的一种重要方法,结合文本特性与阅读者自身的阅读经历,是创新、创作、学习的源泉,有效的联想能力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能发挥重大的作用。  综观国内多个学者的观点,联想策略指的是:读者在阅读中调动已有的阅读经验库存,由当前所读的文本内容,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或以往感知、接触到的类似生活事件,从而更好地理解当前阅读材料,进一步展开深入阅读。(周步新《小学适
编者按:由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举办的“第二届小学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于2016年12月初在广州市成功举行。大赛得到了广泛关注。在此,我们特约了十几位一等奖获得者的课堂实录,并请名师、教研员逐一作了评析,以期让大家全面了解大赛实况!  【教学实录】  独自在家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喜欢。  师:听故事的时候要做到  什么?  生:认真听。  师:是的。这节课谁能做到“
当代,科技迅猛发展,多媒体广泛运用,互联网进入寻常百姓家。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大环境,不仅改变了课堂教学,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近年来,学校把推进信息化工程作为教育现代化的标杆,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标志。在此大背景下,翻转课堂等成为教育新时尚。  的确,将信息技术引入教学,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对促进教育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在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把远古拉回
【设计理念】  语文学习的基础就是字词。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字词教学贯穿始终。在“单元整合式小学语文教学法”改革模式中,基础过关课是集中处理教材内容的第一课时,是整个教学模式中的基础课型。  该课型采用以学生读为主的方法,为理解字词而读,在读的过程中重点关注3号学生和4号学生的识记。在教师、小组检查后,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检查与改正方式确保字词全过关。  【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读一、二类生字及组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语本无涟,相趣而引思考。“趣点”语文,是一种教学思想,是一种教育艺术,更是一种教改体验。   ——题 记  一、“趣点”产生的缘由  “点”的提出由来已久,找准“练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已经成为我们教育人的口头禅。虽然“点”不是我个人的发明,更不是工作室的专利,但是“点”确实引发了我们许多的思考。如何找“点”设标,如何练“点”生效,构建生
早就听闻支老师的课,“实”为一长,终于,从他所执教的《匆匆》一课中一窥其真容。  《匆匆》是朱自清的一篇散文,文美、意深,因而难教。面对这样的课文,教师的“教”法对学生的阅读来说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纵观支老师的课堂,他把“读”贯穿整个教学,以读促悟,把“读”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一、倡“读”——生生有声  上课伊始,支老师不兜圈,不绕弯,开门见山,揭题之后直接告诉学生,课文虽然已经读过,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  你们好!白露过后温度日益降低,但是我们班学生学习的  热情却是与日俱增、日渐高涨。因为我们都品尝到了智慧的快乐。就先从今天下午的阅读课说起吧。  学生们有的去图书角淘取自己中意的书籍,有的从书包里掏出了随身携带的心爱之书,总之,在10分钟后,每一位学生都捧起书安静地阅读着。没有谁喊“不要讲话”,也没有谁要求“注意纪律”,他们都已经沉浸在书的世界里不能自拔,沉浸在那一个个或悲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