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布斯》等媒体集体 “背书”
比特党(比特币的粉丝)称中本聪是“天才中的天才”,对他的离开感到悲伤,但却没有人在乎他为什么“失踪”?也许比特币带来的震撼和可能触碰的“雷区”正是中本聪低调的原因—自保。
2009年1月3日,中本聪成为拥有比特币的第一人,他(她)有50枚比特币。而事实上,2009年到2010年初,比特币还只局限于一小撮尝鲜者中,在市场上一文不值。自2010年4月开始交易的头半年,比特币市值不到14美分,后来,在2010年的夏天,比特币受到虚拟市场的牵引,供不应求,网上交易市场的价格开始变动。在2011年1月,在87美分的基础上突破1美元,达到了1.06美元。到2011年6月1日,达到27美元,据估算,整个比特王国市值约为1.3亿美元。一个自称MB骑士的田纳西州人,持有371000个比特币,价值超过1000万美元,是比特王国最富有的人。
比特币正在逐渐越过密码界的局限,开始它“改变世界”(密码破译者哈尔?芬尼的评价)的旅程。至2011年春天,《福布斯》杂志刊登了关于这个“神秘货币”的报道,比特币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催化。值得一提的是,《福布斯》杂志对比特币的关注程度令人惊讶,不仅助其价格开始了爆炸性上涨(从2011年4月初到5月末,比特币的现行汇率从86美分上升到8.89美元),更多次为其“背书”,称比特币为“世界上最安全的货币”,2013年5月,《福布斯》编辑卡什米尔?希尔(Kashmir Hill)更是展开“只靠比特币生活一周”的实验。

由极客圈子向现实生活的延伸
比特币得到了之前研究电子货币“前辈”的最高赏识—“具有划时代意义”“是对世界的伟大贡献”“改变世界的潜力”,都是对它的评价。而比特币如果只是存在于极客圈,只是存在于互联网业内,那它会是一个“流传千古”的发现。比如,腾讯也有一个与比特币类似的虚拟货币—Q币。当然,这种类比并不准确,Q币的发行量控制在一个公司手中,而比特币却不是。
于是,就开始有了这样的事情不断发生—美国新英格兰编码员加文·安德烈森花50美元买入10000比特币,并创建了名为“比特水龙头”的网站,毫无理由地向人们散发比特币,纯粹为了好玩;佛罗里达程序员拉斯勒·豪涅茨是第一个在真实世界使用比特币的人,他花10000比特币在“棒约翰”叫了两块比萨外卖;马萨诸塞州一位叫大卫·福斯特的农民在卖羊驼毛袜时开始接受比特币付款……至现在,《福布斯》杂志编辑已经可以只靠比特币生活一周,而自2013年开始,在中国,应该也可以靠比特币生活一周了。目前中国已有很多接收比特币交易的店或平台,比如北京车库咖啡,比如淘宝。
由极客圈子向现实生活的延伸,比特币在投资者的注目下,走向疯狂。
2011年,一个程序员用10000比特币买了两块披萨,这个程序员被成为“史上最奢侈的程序员”,因为当年“两个披萨”已经猛增至30万美元;《创业家》杂志报道了一个“矿工”,靠挖比特币赚了一台玛莎拉蒂。这些不是传闻,是事实,比特币的圈子天天在高谈阔论的事实。
围绕比特币的一条全球产业链正在形成:有狂热的持有者;有乐此不疲的宣传者;有为比特币领域提供资讯的平台商;有提供矿机的设备商。有人说这是一个新的比特币时代的到来,于是无数互联网草根蜂拥而上,抢夺他们的“时代”。而事实如何?中本聪在最早的报告中就曾指出,比特币的数量是定量的,最大数额2100万,这意味着什么?比特币不是无穷无尽的,其挖掘绝非易事。
就供需关系而言,比特币的“泡沫”首现。
维基、伊朗,比特币“碰”的太多
一直很好奇,曾经以“货币”的身份叱咤风云的贝壳、龟壳还是铜钱们怎么会愿意退出历史舞台?它们当然不是心甘情愿的,秦始皇一统天下,统一货币,用的是行政手段。
货币战争从古至今不计其数,货币的稳定从来是一个国家稳定的重中之重。
上面说道比特币由极客圈延伸到现实生活以及蔓延至投资圈的疯狂,而事实上,如同腾讯的Q币,只要局限在互联网领域,不涉及货币形态甚至政治态势,比特币再疯狂都是被允许的。
2010年中本聪拒绝比特币使用于维基解密的捐款,是否也有此考虑?但是,事实是,比特币早已“失控”。
比特币在交易上不受政府或银行等第三者管制,没有手续费也没有税负问题,不但通行于一般商品贩售,其不可逆且难以追踪流向的特性,是地下经济的最爱—2011年6月1日,美国某媒体曾发表文章写道比特币很受网上的毒品交易者欢迎。而近年欧元区信心危机,比特币“乘虚而入”,欧洲资金除移往美国及加拿大公债避险外,比特币是另类投资标的。同时,规避政治干预管制,也是比特币受欢迎之处。以维基解密来说,该组织因两年前揭露大量美国政府机密文件,旋即遭多家金融机构包括维萨、万事达卡、美国银行等联合进行交易抵制,断绝维基解密95%以上的捐款管道,靠比特币担任替代性金流管道,该组织才得以恢复部分捐款来源。甚至,比特币将触角伸向伊朗,据人民网调查报道,因核武遭美国长期禁运制裁的伊朗,2013年内部政经动荡对该国货币里亚尔更雪上加霜,通膨益发严重,连带造成黑市交易猖獗,《彭博商业周刊》指出,部分从事软件开发的伊朗公司亦因美元或欧元收款不易兑换为里亚尔,倾向收比特币。
最终走向“和谐”
比特币的特色就是没有一个中央发行或管制单位,全靠计算机程序自动演算,更没有任何国家或私人提供担保,流通性完全仰赖持有者间的信赖。那么,如果比特币失去了这一特色,它的价值何在?
而事实上,2013年6月26日,全球最大的比特币交易商Mt.Gox正式向美国财政部金融犯罪执法网络处(FinCEN)提出注册申请,以竭力遵守政府的相关法规。据说Mt.Gox已获得FinCEN颁发的货币服务事务(MSB)许可。
对这一变化,有人说,比特币被“招安”了,也有人说,比特币被“认可”了。而唯一确定的是,以后Mt.Gox不得不定期向FinCEN汇报比特币的兑换情况。
这样的Mt.Gox已经失去了比特币的“特色”。
Mt.Gox做此决定当然情非得已,从5月份开始,它的好日子就没有好过过。5月2日,本打算合作开拓美国比特币服务的CoinLab公司把Mt.Gox告上法庭,声称后者合同违约7500万美元。5月15日,美国土安全部关闭、彻查Mt. Gox在富国银行的账号和Dwolla平台上的账户。6月20日,Mt.Gox宣布暂停美元提款业务两周。6月24日,美国加州金融机构部门向比特币基金会发出禁令。
内外交困之下,Mt.Gox终于决定投降。于是FinCEN的MSB登记平台上多了一串字符:31000029348132,这是Mt.Gox的注册号。
比特币还没有走到结局,却已经有了一个最大的教训—“极客们要么呆在虚拟世界里玩弄精致美妙的数字货币,要么弯下腰来捡起叮当作响的现实货币,在严厉的监管之下,再没有第三条道路可选。”至少到现在为止,这个教训无论是在美国还是中国或者任何国家都适用。但未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