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视心体验场景启智慧

来源 :新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l7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杨平曾在采访经济学家茅以轼时问:“一般谈论道德往往只是流于说教,而您却是从日常琐事入手,从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事例入手来谈论道德问题,这是否与您从事的研究工作有关?”茅以轼回答:“从哪个角度来谈论道德与道德本身并不冲突,因为道德实质上是一种公共服务。当每个人在享受别人提供的道德服务时,也愿意向社会提供这种服务,这时社会就能成为一个风气良好的社会。”茅以轼对道德的诠释,让身为教育工作者的我有了这样的思考:德育就是要营造并形成良好的风气,让每个置身其中的人养成德行。
  一、场景德育研究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德育的本质属性是生活化,即对于内在自我发展的培养目标的个性化行为。然而当下德育工作的开展,却与生活割裂了,这是为什么呢?杜威的观点给了我们答案:首先是没有做到知行合一;其次是忽视了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再次则是教师的认知与实践能力不匹配。那怎样才能让德育与生活紧密结合呢?杜威说:“儿童应当通过集体生活,在他的活动中受到剌激和控制。”
  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德育的本源就在学生的生活中,甚至更多的是在与人交往的自然小事中。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和运用这些细微事物与德育之间的联系,挖掘这些事物中隐藏的震撼人心的东西,以此作为素材唤醒学生内在的感知力。
  许多教师都有感悟,德育仅靠说教的方式来开展只能是苍白无力,但若是放在具体的、常态化的环境中进行,却能触动、洗礼、感化学生的心灵,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红领巾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非常重视孩子独特的心灵体验,以孩子的视角为立足点,引导他们打开体验大门,在真实的场景中启迪智慧,促进自我成长。
  二、场景德育概述
  (一)场景德育的内涵
  2012年,学校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与省内外知名教育专家研讨后提出了场景德育的概念,即主体通过学校实践活动遭遇的生活情境,触动人的认知与情感的交互作用机制,经过人的生活积累,保持良好习惯养成的德育过程。简言之,场景德育就是挖掘学生校园内外生活中的认知冲突,以一种适合学生接受的方式将其典型化、场景化,激发师生进一步思索探究,以达到自我反观、自我提升的教育过程。需要强调的是,场景德育中的“场景”源自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内心,学生乐于参与,能起到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作用。
  (二)场景德育的特点
  情境性:在生活中进行,但不是生活的简单还原;
  隐喻性:“在场”事件背后隐喻着“不在场”的育人意义;
  体验性:强调认知与情感的双重作用,为行动提供保障;
  真实性:贴近现实生活,是主体常态生活的缩影。
  (三)场景德育的理论基础
  麦克费尔的人际——社会情境问题的道德教育理论;
  胡塞尔的现象学与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基础;
  脑的“场景区域”“他心区域”的新发现,脑神经的“社会间苗”解释理论;
  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社会学理论。
  三、场景德育的有形化探索
  德,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但德不能独立存在,只能在人的言行中得以体现、被人感知。场景德育如何开展才能够使其与教育目标一致?我们的思路是:化无痕为有痕!即人的素质自然流露无痕,德育的推进有痕。回归学生的真实生活,注重情感体验;强调过程的相互作用,凸显“场景”作为德育载体的优势!在这一思路引领下,学校建构了目标引领下的场景德育有形化系统。
  (一)目标有形化
  所谓目标有形化,指的是场景德育的目标应具有可检测性和系统性。可检测性主要反映在五个方面:定向(什么任务)、定质(做到什么程度)、定量(做多少)、定时(什么时间完成)、定范围(适合哪些人群);系统性反映的则是学生年段特点、远近目标的合理整合。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提到:所确立的目的必须是现存条件的自然结果。因此,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兼顾个人禀赋,确立最近发展区,学校集全校师资力量编写了一本班级育人目标探索集——《让德育有效:根本问题的简单答案》,以此指导规范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二)课程有形化
  所谓课程的有形化,是指通过课程对场景的定格和再现。生活中有很多凡人小事往往是一闪而过,但他们折射出来的教育意义却深远悠长。如何发现和运用这样一些有意义的“场景”教育资源,形成有系统、有序列、有特性的有形化德育体系呢?学校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一方面不断地推进德育课程建设,将场景德育融入学生的课程生活,在场景德育课程有形化中去做实践探索;另一方面重视育人因子在丰富的课程平台中的渗透落实,真正做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德育学科课程有形化。以专题课(队会课)的形式,落实推进江汉区《本色德育》《江汉小主人》这两本教材的使用。在日常教学中,执教教师须在学期初制定详细的课程计划,注重场景德育的渗透和落实,强调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品德习惯的养成。同时,我们还将晨诵、午书、暮省纳入德育课程,让学生在诵读经典中,悟出德行所在。
  德育特色课程有形化。学校提出了“大德育特色课程”的理念,成立了专门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捕捉学生校内外生活的热点话题或敏感问题,并对此展开专题研讨。比如学校增添了自动售奶机,高年级的学生能有序排队购买,但低年级的孩子却喜欢拥挤,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将这些画面拍摄下来,汇编成话题,并组织各班在大德育课上展开讨论。通过讨论,低年级的学生树立了排队有序的规则意识,高年级学生懂得了谦让弱小的道理,不同年段的孩子,在相同的场景资源中升华了各自的德育认知。
  德育活动课程有形化。德育是一种意识的形成,进而内化为行动的过程。德育在活动中展开,也通过活动促进意识内化,影响个体的行为。学校的每一场活动,都是为培养学生特有的德育目标服务的。
  1. “校园传统节日”——重体验,扬个性   学校融合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精心组织了四个“校园传统节日”: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和体育节。
  体育节——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借助体育节,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知。同时在体育活动中,激发学生的竞争和协作意识。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班特色鲜明,学生通过运动强身健体,在锻炼中磨砺意志。啦啦操、乒乓赛、篮球秀……让学生展现各自风采。此外,体育节还催生了不同年级不同项目的亲子互动,增强了家校联系,沟通了亲子关系。
  科技节——玩中学、学中悟。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这是科技节的宗旨。通过整合多方资源,分项分段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动脑的机会,强化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引导学生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逐步提升科学素养。QQ农场绿满校园,孩子们在劳动中体会到责任与关爱;科技大赛精彩纷呈:纸飞机直线赛、四驱车轨道竞速赛、“轻骑士”橡筋动力模型飞机竞时赛……孩子们在赛事中感受到了科技的神奇。
  读书节——“悦读”启迪智慧。以时间为横轴,以历史和文学知识为主要内容,指导学生进行思考性阅读;以空间为纵轴,以天文、地理知识为主要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索性阅读;以心灵为中坚轴强调阅读应是一个返归内心、向内求索的过程。
  在校内开展各类个性化读书系列活动,为孩子们精心挑选经典阅读书目,指导他们在阅读中陶冶情操、提升自我、享受“悦读”。同时,以读书节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亲近书本、喜爱读书、学会读书,形成读书交流的热潮,让校园充满浓浓的书香之气,营造出良好的育人氛围。各个年级为孩子们量身打造读书方案,为学生提供交流读书心得的平台。低年级的诵读民谣,中年级的读书串烧情景剧、亲子话读书,高年级的读书辩论会,精彩纷呈的读书活动让孩子们在读书中思辨,在思辨中明理,慧养身心。
  艺术节——艺术点亮生命。通过个人、班级、校级三级才艺展示,帮助学生不断积累知识,提高对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表现与创造、反思与评价、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能力,养成尊重、赏识、分享等内在品质,使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融会贯通、整合发展。在这里,不只有一花独放的精彩,更多的是百花齐放的盛景;在这里,体验艺术对灵魂的滋养,体验生命在艺术中绽放。
  校园传统节日强调人人参与,提倡个性张扬,活动整体设计分为仪式场景和创造场景两大板块,既传承校园节日的特色规程,又凸显出与时俱进的时代创新。此外,为了形成对节日德育课程的系统研究,相关学科教师会把每一次节日课程形成的相关内容,上传到学校ECLASS平台,方便学生随时浏览学习,分享自己与同伴的成长瞬间。
  2. “校园主题活动”——搭平台,美心灵
  节日场景。在传统节日课程化序列中挖掘节日场景中的育人因子,开发适合年段特色的节日资源,丰富传统文化知识中的“知书达礼”。春节话民俗,各年级展示民俗文化,有的同学手工制作新年吉祥物,栩栩如生,彰显节日氛围;有的同学以“舌尖上的年味”为主题,打开节日文化的味蕾,解说落落大方、侃侃道来。“小小雷锋在行动”,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让雷锋精神根植于孩子的心灵,并化为行动。“放飞梦想,植树分享”,当六年级的孩子即将告别小学生涯时,为了表达他们对这段生活的留恋,学校组织他们植树,种下一份绿色环保的约定。而在校内开辟的QQ农场里,各班学生在自己的责任田里找到了种植的乐趣,也品尝到了收获的喜悦。
  仪式场景。每周的升旗仪式对于我们而言,绝不是简单的说教或宣讲,而是主题鲜明、师生同台的场景传播阵地。大家把自己班级中的某一处亮点、某一段对话、某一个微不足道却又发人深思的瞬间拿出来分享,引发全校师生在共鸣中互启,推动大家在意识和行动上的良性转变。
  专题场景。以学校品牌特色活动为核心,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在校级实践活动和班级特色实践活动中,抓住教育契机,引导学生寻找到心灵体验的触动点,让孩子们在知行合一中实现综合素养与能力的进一步提升。“田园童乐会”带领孩子们走进生态园,近距离感观高科技农作成果,还可以学扎染、插秧苗、绣环保袋等技能;“走进革命博物馆”让孩子们不仅听到、学到革命先烈乐于奉献的精神,更让低年级的孩子在亲子共读中温故明理;中年级的孩子在演革命话剧、读书串烧中清心明智;高年级的孩子带着自己的思考演说革命历史。孩子们在活动中加深了情感体验,也便于他们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将身心的体验、情绪的感染,内化为行动,继而发生质的蜕变。
  生活场景。生活即教育。教育可以被看作是未来适应过去的过程,也可以看作是基于过去发展未来的过程。因此,注重未成年人的早期生活体验是至关重要的。教师们常常抓住生活中鲜活的案例来做教育,细微观察孩子的先天禀赋,并充分利用后天环境的改造作用,寻找到二者相互作用的契机,不断调整和改变孩子的行为,促进其良性成长。班级内组织开展“一分钟赞美”“美雅之星故事分享”“他可以更完美”等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结合班级育人目标,与自己的内心对话,或肯定自我,或反思改进,真正做到将生活中那些鲜活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场景变成无处不在的育人场地。
  分享一个学生进行“自理教育”的场景案例:
  不少刚步入学校的新生经常忘记带学习用品,这天,龚老师和孩子在校园执勤时,又碰到家长给孩子送学习用品。班主任龚老师是怎么借“景”来推动学生的认知转变呢?在专题课上,他们展开了一场师生之间的心灵对话。
  龚老师:每天早上我们在校门口执勤,就是为同学和家长提供服务的,其实,帮家长转交学习用品这件小事很常见,我们也乐于去帮助他们。但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大家有没有想过,有什么办法可以减少类似的事情发生呢?
  学生1:我们可以提醒家长,今后提前帮孩子做好准备工作!这样就可以减少帮孩子送学习用品的事情了!
  学生2:我觉得不只是要提醒家长做好准备工作,也要提醒孩子做好第二天上学的准备工作!   龚老师:大家说得太好了,我们在提醒别人的同时也应提醒一下自己!
  评价:学生2在学生1的基础上说出了“自理”,龚老师的总结折射出教育的艺术和智慧——变不利为有利,变帮助别人为教育自己!这就是发现、传播、升华、美化场景的真谛!
  案例背后的思考:学生为什么能发出“心灵的声音”?这说明道德认知形成的一个重要原理: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其次,场景德育的关键是主体在场景中相互作用的过程体验!让美好的心灵认知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自我对话的过程中得以升华,从而在自我思考中实现自我教育。
  家校场景。学校充分发挥家委会的作用,密切与家长和社区的联系,不断开拓育人途径,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邀请家长进入课堂,形成合力共撑教育天地。我们组织了一系列德育活动,比如“无指妈妈 爱满江城”“我为家人学急救”“南航走进红领巾”“普法行动在身边”“神奇的澳大利亚”等等,借助这些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知识,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德育素养。通过家校合力,最大化地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在搭建的各种平台中,让孩子们活眼、活脑、活心。
  (三)评价有形化
  评价有形化,就是看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德育素养是否达到班级育人目标。学生、家长、教师各方均参与评价,既强调过程性评价,又强调终结性评价。
  “美雅争章”。学校以“美雅争章”活动为抓手,通过“美雅奖章”把班主任、任课教师、学校后勤人员、家长、校外教育基地辅导员等一切与学生构成教育关系的人员纳入到德育常规工作中,并通过学校德育工作计划有目的、有步骤、有重点地对学生施以积极的、正面的教育影响。
  结合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健康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五个维度,形成以“美雅奖章”为核心的科学育人评价体系。利用国旗下讲话、晨会、专题课,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宣传“美雅少年”的内涵和具体争创要求,激发学生争章热情。在活动中进一步完善、规范“美雅争章”的评比和反馈机制,与常规的检查评比紧密结合,做到过程真实、反馈及时、有效激励。
  “美雅班级”。由“美雅争章”教师工作团和“美雅争章”学生评审团每日在两操、课间文明﹑清洁卫生三方面共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推选出“三雅班级”(雅言、雅心、雅行),并于周会在班级展板上贴上“美雅”校徽,在校会上公布喜报,荣登校板报“美雅争章”明星榜。
  “美雅岗位”。学校大队部开展“红领巾美雅志愿者”招募活动,希望每位学生能树立校园主人翁的精神,增强责任意识,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大队部在全校范围内设置了数十个志愿岗位,这些岗位是学生最容易忽视,但又特别能体现行为细节、展示校园文明的关键位置。例如:洗手间卫生管理员、文明行为劝导员、班级垃圾分类员、楼道文明导行员、功能室小小保管员、图书分类整理员、食堂卫生监督员……鼓励全校少先队员按照自主申报——拟定职责——公开承诺——主动履职——考评颁证的程序积极加入到整个校园建设中来。
  “学生成长地图”。2014年,在江汉区本色德育和学校场景德育的研究背景下,学校借助ECLASS平台,对德育评价体系做了进一步的探索,诞生了基于网络的学校德育评价体系——“学生成长地图”。这张“地图”丰富了德育的承载方式,凸显了学生的发展,记录了个性化的成长足迹,汇成了富有学校特色的育人评价体系。并从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健康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履行志愿者职责这几个维度,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红领巾学校)
  (责任编辑 谭琴)
其他文献
在网络上,曾经有一个“A4纸上看人生”的热门帖子:以75岁的平均年龄计算,人生不过短短的900个月,用一个30×30的表格来呈现,一张A4纸就足够了。如果人生每过一个月,就把一个格子涂上颜色,许多人突然发现,原来人生已过大半,时间来去匆匆。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看不见摸不着,于是也常给人一种错觉,好像时间的水井永远不会干涸。一张A4纸、900个方格,把时间量化,为人生建模,也就难怪让人产生
在封建社会时期,贪官污吏可谓是层出不穷,甚至王朝统治者还可以纵容下属贪污,如清朝时期的乾隆皇帝。   自古正邪不两立,古代有贪官污吏,也有清廉之臣。教科书中《范进中举》一文,足可见古代吏治的黑暗腐败。   在大多数古人眼里,走上仕途便是致富的象征。在明朝时期,有一位“出淤泥而不染”的清廉官员,世人皆称“明朝第一忠臣”,他洁身自好,不与腐败的官员同流合污,并且为国家尽心尽力,最终的结局却不好,落
婚后,她发现,无论冬夏,在众多衬衣中,爱人习惯穿的,总是已洗得褪色的那件。那是他以前的女友送的。  她能想象得到,这衬衣里面曾傾注着一个女孩怎样的情怀。那女孩一定是怀着甜蜜的心情,想着自己的恋人,一个商场一个商场挨个地逛过去,在众多衣服中挑选,全不觉得累。或许顶着正午毒辣辣的太阳,或许顶着雨雪风霜,就像以前的她一样。而她,只是在爱人换下这件衬衣后,轻轻地把它洗干净,再轻轻地将它熨好,比对其他的衣服
01  那些想成为高情商的人,99% 都误解了  这些年,朋友圈流行着诸如“真正优秀的人,早已戒掉了情绪”这样的论调。  就像村上春树说的,“你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不准情绪化,不准偷偷想念,不准回头看,去过自己另外的生活”。  曾经,这也是我认为的高情商。  直到上两周,我遭遇了一场来自朋友的“网络暴力”,开始重新思考“高情商”到底是什么。  临近年底,大家都在冲业绩,我经常加班到凌晨 2
编者按  21世纪初,教育部提出中小学要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社会参与”“三教结合”作为现代学校制度的主要特征和核心要义被提出来。  当前,中小学“社会参与”“三教结合”的模式大多表现为家校合作,这是我国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阶段性特征。家校合作是很好的教育渠道,让家长参与学校和班级管理,与学校和班主任密切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對孩子的健康发展十分有利。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家校合作往往出现很大偏差,要
(通讯员:杨蓓蕾)近日,第九届全国中小学班会课专题研讨现场会在重庆举行。来自北京、上海、湖北、湖南等2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600多位班主任代表齐聚百年名校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  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以《德育,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为题,畅谈了对德育的思考,他建议一线教师要坚守教育的良知,保持教育的朴素,遵循教育的常识,他的真知灼见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全国著名班主任田冰冰、“班会研究第一人”丁如
瑞天的遭遇让我不由得想到了自己的小学时代,我遇到了一位非常严厉的,甚至有些不近人情的体育老师。那时他刚刚毕业,没有什么工作经验,对小孩子的身体与心理的研究更是寥寥,只是一味地在体育课上要求我们做一些做不到的事,至少对于个子太小、能力不强的我来说,他的要求是过高的。我因家庭贫困,营养不良,没有长高长壮,跑步跑不快,扔铅球扔不远,跳马跳不过去……每一次我都是倒数后三名,无论我如何努力,都无法脱离这个名
2018年度人与自然组冠军,袁明辉(中国)袁明辉  野生中国自然影像学校导师,国际专业类自然摄影赛事大满贯获奖者。  获奖作品及奖项  2018年度  人与自然组别冠军、植物组高度荣誉奖  奖励  3000欧元  非洲马拉维徒步  10天  全球参加人数最多,受众最广的索尼世界摄影奖中设有一个自然摄影的组别,这些作品将镜头对准动植物和园林,以一个别样的观念与角度呈现微观生物的状态,也客观反应了自然
湖南岳麓书院来了新掌门人,叫袁名曜。袁名曜是本省宁乡人,嘉庆六年(1801)进士,11年后获聘任岳麓书院山长。  一到任,门人就请袁名曜题写书院大门联。袁名曜说,我出个上联,你們对出来就是大门联。  “惟楚有材!”他说。   大家都在使劲想。这时,湖南贡生张中阶进来了,大家告诉他有这么回事。听完,张中阶应声对曰:   “于斯为盛!”   哇,张中阶这个对法很高阶。袁名曜出的上联典出《左传》,
梁岗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教师,全国知名班主任,班主任“国培”项目特聘导师,《新班主任》等杂志封面人物,著有《做学生最好的“心理营养师”》《创建幸福教室的35个秘密》《优秀班主任炼成记》等教育专著,被誉为“长于思考的探究型班主任”。朱永新老师将其教育思想与实践收录于《中国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录》中。  大多数班主任都习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解决学生问题。如果解决不了,内倾型班主任会说“自己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