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昌市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综合防治措施探析

来源 :商业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wa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是一种严重危害松属树种的危险性蛀干害虫,由于小蠹的猖獗危害,已对松属植物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文章首先从西昌市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虫情调查入手,在分析虫情危害的基础上结合西昌市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虫情危害;防治措施;效益评估;西昌市
  中图分类号:S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0)04-0075-01
  
  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 piniperda L.),是一种严重危害松科(Pinus sp.)树种的次期性微型蛀干害虫。近年来,西昌市对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的综合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防治经验,较好地控制了虫害的蔓延,但由于其危害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综合治理工作仍然需要在云南松飞播林区进一步加以巩固。
  一、纵坑切梢小蠹虫对云南松危害状况
  纵坑切梢小蠹虫属鞘翅目小蠹虫科,危害云南松干部韧皮部和枝梢部的蛀干梢害虫,在立地条件差,人为活动频繁、经营管理不善,树木生长衰弱的林区,可相继暴发成灾。此虫头年12月—翌年3月初以成虫在被害树干内越冬,5月成虫离干飞出到新嫩枝梢,钻入梢髓心啃食梢心恢复补充营养,成虫寿命长达200余天,一个成虫可食3—7枝梢,蛀干阶段完成交配期、产卵蜉化期、幼虫生长期、化蛹期、羽化期等过程。该虫具有产卵期长,姐妹代明显,还具有危害隐蔽性和传播快速等特点,对云南松林危害十分严重,感虫树木,最初只是少量枝梢部干枯死亡,逐渐发展到多数枝桠干枯死亡,最后全部枝梢干枯导致整株死亡。
  二、西昌市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虫情调查和危害情况
  1、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调查情况。西昌市于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对该虫进行了调查。这次调查以小班为单位,采用线路与标准地调查相结合,每1500—3000亩设置一条线路(中重度受害林区1500亩设一条线路,轻度受害林区3000亩设一条线路),每500—1000亩设一个标准地(中重度受害林区500亩设一个标准地,轻度受害林区1000亩设一个标准地),摸清了云南松林区松纵坑切梢小蠹虫的发生区域及危害状况。2、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虫调查结果。西昌市云南松林区松纵坑切梢小蠹集中发生于泸山主山脊以西和以东的林区。调查共设线路67条,标准地177个,查出松纵坑切梢小蠹发生面积6.61万亩。其中轻度发生面积4.4万亩,中度发生面积为2.21万亩,无重度发生面积。具体发生情况为:泸山主山脊以西林区调查面积84040亩,设线路42条,标准地135个,松纵坑切梢小蠹发生面积55290亩,其中轻度发生面积37860亩,中度面积17430亩。泸山主山脊以东林区调查面积31270亩,设线路25条,标准地42个,查出松纵坑切梢小蠹发生面积10810亩,其中轻度发生面积6140亩,中度发生面积4670亩。3、发生原因及特点分析。(1)发生区集中在靠安宁河干热迎风区云南松林分;尤其去冬今春发生五十年一遇的天气持续干旱;(2)林区内卫生条件较差、没有及时清理被压木、风倒木、濒死木、火烧衰弱木等;(3)大多数为云南松成、过熟林,林区内时有采脂行为发生,造成树势衰退;(4)由于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无法进行正常林分抚育,虫源得不到及时根除;(5)经济社会发展物流频繁,提供广泛的传播渠道。
  三、防治措施
  1、预防及监测措施。应在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发生区和易感林区积极加强虫情观测网点建设工作,设立保护点,配备管护监测人员,对虫情动态进行全方位监测,为及时有效进行防治提供准确依据。2、营林措施。一是在发生区进行封山育林,严禁垦植,减少人为活动,使林区自然修复能力得到提高,培育天敌种群,促进自然生态平衡;二是在发生区进行人工卫生抚育,清除风倒木、风折木、枯立木等虫源基质,以改善林分卫生条件,减少和阻断虫情发生链;三是结合营林工程,对相对脆弱低效区进行林分改造,补植抗感树种,增加林分混交度。3、药物治理措施。为了及时有效地防控蠹害,对中度发生面积进行无公害杀虫双打针防治和实施生物药物制剂高渗笨氧威防治。杀灭小蠹虫成虫,压低虫口,逐步使受害林分恢复生机。同时还可兼防小量松叶蜂和德昌松毛虫。4、严格检疫防止小蠹虫的人为传播。依据虫情调查,把寄主树种区划分为保护区和疫区。有虫株率为零并且与发生区保持一定安全距离的林区划为安全区;发生区及安全距离以内的周边林区划为疫区。对疫区,实施检疫封锁,严格管理蠹害木的调动和利用,对清理的蠹害木(包括原木和枝条)必须进行灭害处理,经森检部门检疫无害虫活体后方准运出利用。对运输途中发现的未经灭害处理的蠹害木,要及时进行药物熏蒸剥皮喷药处理。5、保护利用天敌和生物多样性。天敌和生物多样性对控制小蠹虫各群数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应创造对天敌和生物多样性有利的生态环境条件,积极保护利用天敌和生物多样性有利的生态环境条件,积极保护利用天敌和生物多样性。
  四、效益评估
  1、社会效益:通过防治治理工程的实施,广泛宣传“预防为主,科学防治,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方针,提高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森林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的认识,培养和锻炼一批工程技术人员,储备和完善林区技术支撑力量。2、生态效益:经过工程治理后,林区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的改善,有害生物的天敌种群得到保护和利用,林木自身抵御病虫害的能力得到增强,引导了森林生态的自我修复功能,促进了森林生态平衡,使林区逐步实现有虫不成灾的良好状态。同时,還因有效防控了蠹害的发生和蔓延,增强了森林生态功能,降减了水土流失,完善了森林物质循环机能。3、经济效益:开展工程治理后,森林生态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松纵坑切梢小蠹的种群数量得到显著减少。中度和重度发生面积得到有效控制,按每亩减少蠹害材积损失0.135立方米计算,共减少木材损失万立方米,按市场价每立方米1000元计算,可获得直接经济效益892.35万元,景区因森林植被的完善,实现了景观效益向生态旅游效益转化,促进了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
   作者单位:西昌市林业局
  参考文献:
  [1]周建华,肖育贵,肖银波,郭亨孝,赵谦.四川地区云南松切梢小蠹监测技术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2004年04期.
  [2]朱振华.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种群生态研究现状[J].云南林业科技.2003年01期.
  [3]杨永祥.云南松林分与小蠹虫的竞争状态研究[J].云南林业科技.2000年03期.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