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整体感知效果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JIAJUN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是学生接触文本的起始阶段,通常每一篇课文第一节新授课中,有经验的教师大多在学生熟悉文本以后,便着手检验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情况。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在落实这一环节时应着重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通过有意识有目的地去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才能使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效果得到提高。
  
  一、抓主题,换标题
  
  标题是文眼,好的标题揭示了文本的主要事件、说明对象、论题等。有些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有些则有揭示文章内涵的作用。在学生熟悉文本后通过让学生给文章切换一个篇名,从而达到检验学生整体感知全文的目的。笔者有次听到一位教师讲授《恐龙无处不在》时,有这样一个片断:
  师:大家阅读完了这篇文章,你认为这是一篇介绍恐龙生存状况的文章吗?
  生:不是,是通过各大陆存在恐龙化石的事实,引出大陆漂移说这一理论的说明文。
  师:原来这篇文章的题目与内容有些出入啊!甚至有些同学心底里会认为有些文不对题啊!如果让你重拟一个题目,你会怎样拟呢?
  生:恐龙存活于每一个大陆的原因——大陆漂移说;恐龙化石——板块结构
  师:大家可以对这两个标题给点评价。
  生:我认为这两个标题拟得比较好,揭示了我们这一篇说明文的对象。
  师:既然这样,那文中的这一标题有可取之处吗?
  生:我认为这一题目拟得有趣味,能吸引读者的兴趣。
  在这一教学片断中,这位教师通过让学生以切换标题的教学形式达到了检验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因为重拟新题的过程,既是学生全面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过程,同时又是高度概括,提取文章信息能力训练的过程。学生在这
  一教学活动中学会了阅读,学会了概括,同时也学会了评判。
  
  二、抓主干,叙情节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常用概括文章主要情节(内容)或是口头复述故事情节等方式来进行。但是课堂上,学生的回答往往不得要领,在概括情节的过程中,未能牢牢抓住故事的主干,常为一些细节干扰,语言拖泥带水,听后让人不甚了了。有的则遗漏重要情节,丢三落四,叙述不完整。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倾听,听完后可请其他同学评价,指出不足和可取之处。教师可以与学生一同参加答案的修改,让学生在熟悉文本后学会概括,学会去细节存主干,逐步提高自己对主要信息准确提炼的能力,同时也有效锻炼自己的语言口头表达能力。
  
  三、抓线索,理思路
  
  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抓住线索,理清文章作者的行文思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月亮上的足迹》,在研讨与练习中编者设计练习一:快速读课文,试把登月的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作简要解说。通过这一练习,学生理顺了以时间为线索的整个登月过程。还有《山市》中的研讨与练习:山市从开始到最后是怎样一步步变化的?这类思考题的设计,能较好帮助学生理顺作者行文思路,逐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四、抓设计,巧设问
  
  要提高学生的整体感知效果,教师要挖掘自己的教育智慧。精巧的设计和巧妙的设问,将会大大增进学生学习的趣味。有位教师在讲授《济南的冬天》时,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接下来,他提出了这些问题:假如要给一个没到过济南的人讲述济南美丽的冬天,参照课文,你将分哪几个方面讲?着重讲哪些精彩的片段?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了仔细阅读,这些问题设置无疑要让学生认真反复阅读片段,反复阅读课文,从而理清文脉,抓住重点,找出自己认为精彩的片段,进而达到提高整体感知效果的目的。
  我相信,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过程中,坚持不懈,灵活运用上述方法,对提高学生整体感知效果是大有裨益的。◆(作者单位:江西省婺源县教育局)
  □责任编辑:王江
其他文献
摘要:大语文教学观指导下的创新作文,就是提倡学生要写个性化的作文。本文从形成个性、启迪个性、训练个性、丰富个性、完善个性等方面阐述了如何进行个性培养的问题。  关键词:创新作文 个性培养    个性,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不同于其他人的比较固定的本质特征。它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可塑造的。  近年来,随着“大语文”教学观的提出,创新作文成了一
“学习者自主”(1earner autonomy)是指学习者能够管理自己的学习行为,根据自己的情况确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式、监控学习过程及学习计划的实施,并进行自我检查评估。这一概念由Holec(1981)引入外语教学,逐渐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笔者对1998年至2007年十年间国内出版的13种主要外语期刊的统计显示:仅有5.7%的文章是对自主学习模式中教师角色定位的研究(李秀萍,2
一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当今世界,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潮、观念意识不同程度地冲击着我们的校园,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同时,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还表现在学生的课外实践之中。这种能力的培养,除了教师在课堂里有目的的引导外,还表现在学生无意识的行为习惯中。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我们每一个教师,在育人这一复杂的工作中,应从实际出发,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时候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一个既民主又融洽的环境,使学生能充满自信地去获取新知识,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阿Q”之所以被称之为“Q”,按作者的说法,是“我”在对小说主人公姓氏查考无稽的情况下,权从其发音“照英国流行的拼法写为阿Quei,略做阿Q”.一般读者,均能理解,先生是以此
幸福感是每个人的奋斗目标,是人生的理想状态,也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作为一名普通个体的人,高校辅导员的幸福感同样受到薪资待遇、物质条件和健康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但是作为高校教师的社会角色,高校辅导员还有自己的职业幸福感。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类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当人们满足了一种需求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目标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    一、诵读吟咏,初步感受语言    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外部语言刺激和内在知识能力迅速交融的产物,它的获得是建立在对语言现象条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础之上的,它具有直觉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典范的语言材料进行感受,从而获得认知上的直觉能力。这种直觉感受最有效的途径是大量反复的诵读。宋代朱熹曾说过:“读书千遍,其义自
本文分析了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并以环境工程专业为例,提出了运用“两微一端”进行就业指导课教学的解决措施,比如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内容,实行个性化服务等,有
从辽宁省大学生就业指导局了解到,为保护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省大学生就业指导局将于2012年3月~6月开展2012年辽宁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鉴证工作。同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