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教学方式,让新课程课堂活起来

来源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s05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教材所体现的新气息、新理念、新思想,使我们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新教材不仅给教师很大触动,也给学生一种学习的渴望。新课程改革,致力于改变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
  1.教师要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掌握学习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更为强烈,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需要。学生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的过程、创造的过程。所以,作为教师,要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要在课堂上增加研究式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的教学实践,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
  2.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教师要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做到以下四点:①敢说。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见解的精神,使他们想说、敢说。教师在课堂上要创造让学生说话的机会,并注意教给他们说话的方法。②敢想。这就是说,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想象。教学过程中,要交给学生“想”的方法,积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鼓励发散性创新思维,使他们敢想、会想。③敢动。新课程从不同角度对学生的“动”作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如果教师讲得多、包办得多,学生“动”得就少,这样就会导致理论与实际脱钩。所以我们要从“人本主义”观点出发,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内容上要使学生能够“动”,在方法上要进行指导,进而达到“我要动…我想动”的境界。④敢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说“不”,要具有否定精神。敢于坚持、相信自己,不去无原则地人云亦云。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引导他们加强生活积淀,使学生做到善于思考,善于交流合作。生活因为自信而美丽,而有了怀疑会更精彩。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我们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活动中去,敢说、敢想、敢动、敢疑,使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让学生主动实践,让学生快乐学习。
其他文献
摘 要 激情飞扬的课堂令人振奋,让人在思维火花的飞溅中享受到醍醐灌顶的痛快。但平淡如水的课堂同样引人入胜,好似“润物细无声”的智慧沐浴,这应是教师的课堂常态:平平淡淡才是真。  关键词 教育 文章 学生 生字 课文    平淡但不是平庸,平淡是不着痕迹的引领与指点。下面谈谈我在平淡教学中成功的点滴与体会:    一、生字整合教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中生字“迁”,我是这样教学的:在导入时,我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