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英妃,网名应岑,1993年1月22日出生,现就读于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一中学,曾获第七届叶圣陶杯新作文大赛一等奖,崇尚随性与自然。
引
初识英妃,亦是因为文字。
在她的小考作文里,看到字字如珠玑般琳琅的颜色。于是,因为好奇与钦慕,我开始下意识地接触她,于是读到一颗年轻而不同寻常的心,再而惊叹地发现,英妃是一个隐士型才女。与她相处,像坐在少年时钟爱的书店一隅,在暗淡的灯光下静默。是英妃让我重拾曾勾勒黑色青春的纸笔,在黯寂过后以坦然的姿态回访青春。
17岁
英妃有一个过于善良的大夫爸爸,一个过于耿直的会计妈妈,而对于她影响较深的是自由的家庭氛围。她举了个例子,当她读张爱玲的《色戒》的时候,妈妈不会说什么,而爸爸则会认真地听完她对小说框架的叙述以及她对小说的独到见解。她的叔叔婶婶对她影响也很大,即使少年的经历让她对家庭有疏离感,但所有人都支持她的选择,在家庭范围内,给她最需要的时间和自由。我想她是幸运的。
英妃的身体时常不好,但疼痛仿佛会让她清醒,让她愈加乐观,让她对生命里弥足珍贵的东西分外热爱。她钟爱文字,并相信它可以诠释生命。上高中以前,她从未有过投稿或参加作文大赛的意识,除了被动地参加,然后拿奖,虽然没有过分的荣光与赞誉将她包围,但也就是因为这样,她没有大多数写手的浮躁和功利心,她厚厚的随写本可以让她尽情施展。并且事实也证明,对文字纯净的热爱能冶炼人的文笔与思想,她拥有不同于17岁少年的意识高度。
2009年初,她意外地参加了叶圣陶杯新作文大赛,并以对中国文明的深刻阐释获得了一等奖。在文字这方面,她仍是谦逊的,即使她已经是学校小有名气的才女了。
英妃亦有着17岁少年相似的性情。在平日的生活里,她乐观并且总是直白地表述一切,她的同桌有一个小本子里面记得都是英妃偶得的各种语录,让人笑翻的同时,更会感叹她语言里智慧的光芒。也因如此,她是班级里的雄辩家,曾作为班级代表参加“三星智力快车”初赛,又是学校辩论赛的主力,不可否认她是语言展示的天才。而作为“90后”,她要求自由、平等,但也同样尊重所有时代。在她身上,我看到一个注定不平凡的灵魂。
读
在英妃的文字里,独特的、也是首先吸引我的,是她能将古典诗词与有一定高度的评论自然地融进文字的角落,满纸亮色。我曾问她怎么会喜欢中国传统文学,她的回答很令人惊艳:“因为我是用一颗平和的心来看待中国传统文学,我没有因为要叛逆要前卫要应合时代而去批评甚至摒弃传统文化,我也不是为应试教育服务而浅尝辄止,我只是以不歧视的态度来接触传统文化,然后爱上她,如果有一颗平和的心,那么这应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
她热衷于港台文学,无论是初中时迷恋的张晓风文字里的笃定与淡然,还是现在热切关注的龙应台深邃的思想内里,她都能用自己的感情加以诠释。那些文学里的无羁之意让她在文字里亦有了素气的影子,但又丝毫不能掩盖她自己本身的光华。她亦涉猎很多书,从《宋家王朝》到《小团圆》,从《幽默人生》到《长恨歌》,从《娱乐至死》到《金色笔记》,而所谓涉猎,是因为她几乎可以信手拈来融到每一次语文讲座中(她是班级的语文课代表)。我听过的她关于张爱玲生平及作品的讲述,即兴的东西非常多,她说自己从来都只列个大纲,然而无论就历史研究还是文学评论方面而言,她的思想都是当代中学生中一抹溢彩的光。
而当我问到她如何看待当下“80后”“90后”文学的主流时,她说她感觉现在大多数文字都是炮制虚无的繁华,他们着力展现着最清纯最飞扬的东西,然而社会深层本质的东西却被忽略了,“文字还没有升到云上去,先被瓶颈卡住了。”而现在的小作家对先辈历史、文学、价值观多是一味地批评,却没有提出改变这种现状的方法。“如果把现在的流行书籍同几十年前流行的街巷小说相比,不过是内容变了。”
我惊讶地望向她的眼眸,却只见到最平静的眼神,这种理性的阅读,让她的文字与生命勾勒成心灵的盛宴。
书写
英妃有三大本厚厚的随写本,是初中时期积累下来的。她坚持写作以及思考,随时保持新鲜的血液。
我问英妃,对她的文学创作影响最大的是什么?我以为她会回答父亲,或者初中的写作氛围,然而她的答案是:“空闲时间”。她说这个问题其实是有些绝对的,影响,在她看来,无所谓最大与最小。对于一个作者来说,他的成长,他的阅历,他的生活,对他的写作都有影响。而空闲时间是一个在综合里提炼的答案,无论成长阅历还是生活,都需要大量的空闲时间用来思考,用来书作。
我曾好奇她何以有如此精致的文字和鲜明的风格,她说,因为曾经读书很少,如果书很少而自由度够大,会把书读得相对透一点。她洗练而独特的文字吸引了很多人,但只是在周围的小圈子里,少功少禄的她,也更淡然,且不张狂。我问如果这篇文章登出,你想对现在想要涉足文学的少年说什么?她说:“我对中国出一个米勒(2009年诺奖获得者)的期望,要远远高于生产10个青春畅销写手。”
在逐渐的了解中,我渐渐为她的文字所折服,又惋惜。她的性情如此寂静,我不得不开始“威逼利诱软硬兼施”地让她开始写更多的习作,并向更多更宽泛的方向延伸。她在遇见我以前,所有的文字练笔只是应试作文,唯一的一篇小说习作却是非常正统的40岁中年男女对初恋的回忆,我甚至怀疑她会不会过于传统。而当她把以“我快要死了”这一句为开端的一篇习作给我看时,我才真正惊叹,如果是我,也许会写回忆或寻找如史铁生的“病隙”时光。而她,用老练的笔调和优雅的措辞铺开一个吸血鬼从生到看透生命后的灭亡。她写的关于“最初的梦想”的文章竟是以当立法委的父亲的视角在台湾背景下探触年少梦想以及人生轨迹里的真诚之火。她能够将政治经济文化因素非常自然地融入文字的背景,这在她参加叶圣陶杯的初赛作品《海峡两寄》中可见一斑,她又拥有优异的文字驾驭能力,校诗歌朗诵比赛中她洋洋洒洒一首《青春的琉璃盏》在她的搭档柔美婉丽的朗诵中名噪一时,其中秾丽的辞藻让人叹为观止。
即使现在已经有了发展的潜力,她仍然会觉得有困难——“自由的太少,框架太多,在一个一个的日程表里讨生活,以几千码为单位的任务塞满了世界,我的文字只能在的汉语夹缝中挤出坟墓——幸好没被碾死。”当我们谈到未来时,她说如果未来有幸能走文学这条路,她将尽力使三大主流语言(英语、汉语、西班牙语)在她的文字中得以流利地施展。她要把文字写出去,更要将国外文学译进来,读到心里去。
草长莺飞
2009年冬天,英妃在我的催促下开始投稿,开始参加作文大赛,17岁的她拥有优异的文笔和明朗的自信。她不觉得自己驾驭文字的能力胜人一筹,也由于这种淡定,让她没有顺承当下文学潮流的意愿,只是写文字,只是写一颗心灵,用最坦诚的态度。高一末时,我在她的同学评价里写:“读你,像欣赏长次郎名为夕暮的名茶碗,黄色带红釉子,静好地坐在属于自己的时代里。”
草长莺飞。愿英妃生如其名。
小记者简介:
赫乔,中学生,《中学生博览》小记者,曾在本刊发表过《行走在麦田边缘》、《回望》等文章。
典型的射手座性格——张扬里低敛,癫狂中淡漠。与乐器无缘,但喜欢大提琴曲,喜欢法国影帝让·雷诺。钟情于日本文学,尤其安房直子笔下的安静童话,以及夏目漱石和村上春树勾织的幻离世界,喜欢安东·德·圣克苏佩里书写的天空与沙漠。
梦想去西藏和冲绳,看一看无际的光与影。喜欢用文字弹射自己的内心角落,以及所陷入的一切。
引
初识英妃,亦是因为文字。
在她的小考作文里,看到字字如珠玑般琳琅的颜色。于是,因为好奇与钦慕,我开始下意识地接触她,于是读到一颗年轻而不同寻常的心,再而惊叹地发现,英妃是一个隐士型才女。与她相处,像坐在少年时钟爱的书店一隅,在暗淡的灯光下静默。是英妃让我重拾曾勾勒黑色青春的纸笔,在黯寂过后以坦然的姿态回访青春。
17岁
英妃有一个过于善良的大夫爸爸,一个过于耿直的会计妈妈,而对于她影响较深的是自由的家庭氛围。她举了个例子,当她读张爱玲的《色戒》的时候,妈妈不会说什么,而爸爸则会认真地听完她对小说框架的叙述以及她对小说的独到见解。她的叔叔婶婶对她影响也很大,即使少年的经历让她对家庭有疏离感,但所有人都支持她的选择,在家庭范围内,给她最需要的时间和自由。我想她是幸运的。
英妃的身体时常不好,但疼痛仿佛会让她清醒,让她愈加乐观,让她对生命里弥足珍贵的东西分外热爱。她钟爱文字,并相信它可以诠释生命。上高中以前,她从未有过投稿或参加作文大赛的意识,除了被动地参加,然后拿奖,虽然没有过分的荣光与赞誉将她包围,但也就是因为这样,她没有大多数写手的浮躁和功利心,她厚厚的随写本可以让她尽情施展。并且事实也证明,对文字纯净的热爱能冶炼人的文笔与思想,她拥有不同于17岁少年的意识高度。
2009年初,她意外地参加了叶圣陶杯新作文大赛,并以对中国文明的深刻阐释获得了一等奖。在文字这方面,她仍是谦逊的,即使她已经是学校小有名气的才女了。
英妃亦有着17岁少年相似的性情。在平日的生活里,她乐观并且总是直白地表述一切,她的同桌有一个小本子里面记得都是英妃偶得的各种语录,让人笑翻的同时,更会感叹她语言里智慧的光芒。也因如此,她是班级里的雄辩家,曾作为班级代表参加“三星智力快车”初赛,又是学校辩论赛的主力,不可否认她是语言展示的天才。而作为“90后”,她要求自由、平等,但也同样尊重所有时代。在她身上,我看到一个注定不平凡的灵魂。
读
在英妃的文字里,独特的、也是首先吸引我的,是她能将古典诗词与有一定高度的评论自然地融进文字的角落,满纸亮色。我曾问她怎么会喜欢中国传统文学,她的回答很令人惊艳:“因为我是用一颗平和的心来看待中国传统文学,我没有因为要叛逆要前卫要应合时代而去批评甚至摒弃传统文化,我也不是为应试教育服务而浅尝辄止,我只是以不歧视的态度来接触传统文化,然后爱上她,如果有一颗平和的心,那么这应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
她热衷于港台文学,无论是初中时迷恋的张晓风文字里的笃定与淡然,还是现在热切关注的龙应台深邃的思想内里,她都能用自己的感情加以诠释。那些文学里的无羁之意让她在文字里亦有了素气的影子,但又丝毫不能掩盖她自己本身的光华。她亦涉猎很多书,从《宋家王朝》到《小团圆》,从《幽默人生》到《长恨歌》,从《娱乐至死》到《金色笔记》,而所谓涉猎,是因为她几乎可以信手拈来融到每一次语文讲座中(她是班级的语文课代表)。我听过的她关于张爱玲生平及作品的讲述,即兴的东西非常多,她说自己从来都只列个大纲,然而无论就历史研究还是文学评论方面而言,她的思想都是当代中学生中一抹溢彩的光。
而当我问到她如何看待当下“80后”“90后”文学的主流时,她说她感觉现在大多数文字都是炮制虚无的繁华,他们着力展现着最清纯最飞扬的东西,然而社会深层本质的东西却被忽略了,“文字还没有升到云上去,先被瓶颈卡住了。”而现在的小作家对先辈历史、文学、价值观多是一味地批评,却没有提出改变这种现状的方法。“如果把现在的流行书籍同几十年前流行的街巷小说相比,不过是内容变了。”
我惊讶地望向她的眼眸,却只见到最平静的眼神,这种理性的阅读,让她的文字与生命勾勒成心灵的盛宴。
书写
英妃有三大本厚厚的随写本,是初中时期积累下来的。她坚持写作以及思考,随时保持新鲜的血液。
我问英妃,对她的文学创作影响最大的是什么?我以为她会回答父亲,或者初中的写作氛围,然而她的答案是:“空闲时间”。她说这个问题其实是有些绝对的,影响,在她看来,无所谓最大与最小。对于一个作者来说,他的成长,他的阅历,他的生活,对他的写作都有影响。而空闲时间是一个在综合里提炼的答案,无论成长阅历还是生活,都需要大量的空闲时间用来思考,用来书作。
我曾好奇她何以有如此精致的文字和鲜明的风格,她说,因为曾经读书很少,如果书很少而自由度够大,会把书读得相对透一点。她洗练而独特的文字吸引了很多人,但只是在周围的小圈子里,少功少禄的她,也更淡然,且不张狂。我问如果这篇文章登出,你想对现在想要涉足文学的少年说什么?她说:“我对中国出一个米勒(2009年诺奖获得者)的期望,要远远高于生产10个青春畅销写手。”
在逐渐的了解中,我渐渐为她的文字所折服,又惋惜。她的性情如此寂静,我不得不开始“威逼利诱软硬兼施”地让她开始写更多的习作,并向更多更宽泛的方向延伸。她在遇见我以前,所有的文字练笔只是应试作文,唯一的一篇小说习作却是非常正统的40岁中年男女对初恋的回忆,我甚至怀疑她会不会过于传统。而当她把以“我快要死了”这一句为开端的一篇习作给我看时,我才真正惊叹,如果是我,也许会写回忆或寻找如史铁生的“病隙”时光。而她,用老练的笔调和优雅的措辞铺开一个吸血鬼从生到看透生命后的灭亡。她写的关于“最初的梦想”的文章竟是以当立法委的父亲的视角在台湾背景下探触年少梦想以及人生轨迹里的真诚之火。她能够将政治经济文化因素非常自然地融入文字的背景,这在她参加叶圣陶杯的初赛作品《海峡两寄》中可见一斑,她又拥有优异的文字驾驭能力,校诗歌朗诵比赛中她洋洋洒洒一首《青春的琉璃盏》在她的搭档柔美婉丽的朗诵中名噪一时,其中秾丽的辞藻让人叹为观止。
即使现在已经有了发展的潜力,她仍然会觉得有困难——“自由的太少,框架太多,在一个一个的日程表里讨生活,以几千码为单位的任务塞满了世界,我的文字只能在的汉语夹缝中挤出坟墓——幸好没被碾死。”当我们谈到未来时,她说如果未来有幸能走文学这条路,她将尽力使三大主流语言(英语、汉语、西班牙语)在她的文字中得以流利地施展。她要把文字写出去,更要将国外文学译进来,读到心里去。
草长莺飞
2009年冬天,英妃在我的催促下开始投稿,开始参加作文大赛,17岁的她拥有优异的文笔和明朗的自信。她不觉得自己驾驭文字的能力胜人一筹,也由于这种淡定,让她没有顺承当下文学潮流的意愿,只是写文字,只是写一颗心灵,用最坦诚的态度。高一末时,我在她的同学评价里写:“读你,像欣赏长次郎名为夕暮的名茶碗,黄色带红釉子,静好地坐在属于自己的时代里。”
草长莺飞。愿英妃生如其名。
小记者简介:
赫乔,中学生,《中学生博览》小记者,曾在本刊发表过《行走在麦田边缘》、《回望》等文章。
典型的射手座性格——张扬里低敛,癫狂中淡漠。与乐器无缘,但喜欢大提琴曲,喜欢法国影帝让·雷诺。钟情于日本文学,尤其安房直子笔下的安静童话,以及夏目漱石和村上春树勾织的幻离世界,喜欢安东·德·圣克苏佩里书写的天空与沙漠。
梦想去西藏和冲绳,看一看无际的光与影。喜欢用文字弹射自己的内心角落,以及所陷入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