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在黑色素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运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黑色素瘤细胞内基因的表达水平,运用FGF21过表达质粒转染,在黑色素瘤细胞中过表达FGF21,运用shRNA技术敲低黑色素瘤细胞内FGF21表达。运用CCK8染色以及BrdU染色检测黑色素瘤细胞的生长及增殖能力,运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肿瘤细胞脂肪酸氧化相关基因PGC1a、CD36、CPT
【机 构】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整形外科,上海 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整形外科,上海 20003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在黑色素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机制。
方法运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黑色素瘤细胞内基因的表达水平,运用FGF21过表达质粒转染,在黑色素瘤细胞中过表达FGF21,运用shRNA技术敲低黑色素瘤细胞内FGF21表达。运用CCK8染色以及BrdU染色检测黑色素瘤细胞的生长及增殖能力,运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肿瘤细胞脂肪酸氧化相关基因PGC1a、CD36、CPT1a、CPT1b、CPT2的表达变化。将过表达FGF21及非过表达FGF21的黑色素瘤细胞注射裸鼠皮下,观察细胞成瘤能力。
结果在肿瘤细胞中FGF21的mRNA表达水平平均高于黑色素细胞10倍左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黑色素瘤细胞中过表达FGF21或者特异性敲低FGF21后,细胞的增殖能力出现显著的升高或降低,相同时间点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实验发现,FGF21过表达可明显促进黑色素瘤细胞中脂肪酸氧化水平,PGC1a、CD36、CPT1a、CPT1b、CPT2等与脂肪酸氧化相关基因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使用小分子Etomoxir抑制细胞内脂肪酸氧化后,经CCK8染色和BrdU染色检测,Etomoxir组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低于对照组,二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过表达FGF21黑色素瘤细胞在裸鼠体内的成瘤能力明显升高,肿瘤直径显著增大,与非过表达黑色素瘤细胞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FGF21可以作用于黑色素瘤细胞,并通过提高细胞内线粒体脂肪酸氧化水平促进黑色素瘤的增殖,加速黑色素瘤恶化。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经睑缘切口,利用面中部软组织间隙,多点多层次悬吊固定技术提升面中部的临床效果。方法65例病例均为自2017年10月至2019年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面中部衰老患者。其中,初次睑袋整形同时行面中部提升47例;睑袋术后二次面中部提升18例,包含处理睑袋术后并发下睑退缩或睑外翻的患者5例。采用睑缘切口,在眼轮匝肌下分离眶隔前间隙。离断眼轮匝肌限制韧带和泪槽韧带,行骨膜前分离,将眶隔
该文概要回顾近60年来有关美容性内眦赘皮矫正术的重要进展。着重总结了先天性内眦赘皮成因及发病机制、各种内眦赘皮的分型及分度,以及内眦赘皮矫正术式的发展与演变,并阐述作者对本领域未来发展方向的判断和相关问题的思考。
"美容性外眦成形术"和"下睑下至"是近年来医疗美容领域大家关注的热点。文章从这两种手术的历史、解剖研究、临床研究、并发症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使读者对之有更加清晰和准确的认识。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技术在小颏畸形颏部截骨整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5年7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整形外科医院的17例小颏畸形患者行截骨整形术,男5例,女12例,年龄17~32岁,平均24岁。术前均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模拟手术,确定颏部截骨整形前移量、下降量和移动方向,并应用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制作个性化导板,指导手术操作。对比术前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术后的CT头颅三维重建模型,评估术前设计的精确
颅额鼻综合征(craniofrontonasal syndrome/dysplasia,CFNS/CFND)是一种因单侧或双侧冠状缝早闭所致的颅面部畸形。女性以冠状缝早闭、眶距增宽、额部瘤样膨凸、鼻背增宽、鼻尖分裂、指甲凹槽、胼胝体发育不良等为主要表现,而男性大多仅表现为眶距增宽、鼻背增宽、并指等。女性发病率远高于男性。其为X染色体相关遗传性疾病,多由EFNB1基因突变引起。由于其典型的临床表现、
目的探讨股前外侧皮瓣术前三纵五横法设计的可行性。方法2015年9月至2017年1月共切取了71例患者73块股前外侧皮瓣,均为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患者,男48例,女23例,年龄(36±18)岁。术前采用三纵五横法设计,使用便携式多普勒在Ⅰ、Ⅱ、Ⅲ、Ⅳ区探测穿支穿出点(出肌点,P点)。术中观察了穿支出肌点口径、离开出肌点后的走行、距离(穿支血管皮下段)及进入浅筋膜的位置(入皮点)。结果本组统计7
目的探讨骨钻孔法外眦成形与固定术在下睑异位矫正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自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应用骨钻孔法外眦成形与固定术修复下睑异位患者56例,均为在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就诊的患者,包括接受过多次修复手术的下睑异位患者44例和先天性下睑退缩患者12例。其中,对于无下睑缘变长者,行骨钻孔法外眦固定术;对于下睑缘变长者,先切开外眦角行外眦成形术缩短下睑缘;对于先天性下睑退缩者,则完全离断外眦
目的对改良的真皮脂肪条游离移植阴茎增粗延长术在尿道下裂术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随访和评价。方法2012年4月至2014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收治15例尿道下裂术后男性患者,年龄18~24岁,接受了改良的真皮脂肪条游离移植阴茎增粗延长术。术前和术后6个月用软尺分别对阴茎尺寸进行测量,并让患者通过男性会阴体像量表(male genital image scale,MGIS)对阴茎形态
目的探讨数字化三维CT血管造影重建技术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四肢创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4年4月至2017年6月,选取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就诊的四肢大范围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2例,采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重建修复。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23~52岁,平均32岁;创面缺损面积8 cm×3 cm~25 cm×9 cm,均伴有骨质、肌腱外露。术前CT扫描皮瓣供区,通过数字化三维CT血管造影重建技术取得供
目的研究建立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的非血管化淋巴结移植的免疫缺陷动物模型。方法将45只SPF级免疫缺陷裸小鼠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A、实验组B、正常对照组,每组15只。实验组A、实验组B均进行双侧乳腺脂肪垫切除,双腋下淋巴结清扫,实验组A行单纯淋巴结游离移植,实验组B行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的淋巴结游离移植;正常对照组乳腺脂肪垫、双腋下淋巴结均未予处理。术后1、2、6个月,每组5只裸小鼠进行小动物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