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宜川花椒的发展现状
宜川县的集义镇、寿峰乡及秋林镇的沿黄地区为最佳适生区,这一区域的群众栽培花椒的历史已有200多年。一九八四年县委、县政府开始建立花椒基地,一九九七年列为县域主导产业开发以来,至今已发展到6.5万亩,其中:挂果面积3.59万亩,年产量达到50万千克,产值1000多万元,椒区群众人均单项收入达到1700元以上,售价从每市斤8元上升到15~3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60元,花椒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2%。近年来,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花椒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态、经济兼用型树种,因苗木繁殖容易,建园成本低,可以充分利用退耕地、宜林荒山荒坡等优点,得到迅速的规模扩张。但是,制约宜川花椒品质的一些难题还未攻克,尤其是花椒园低温冻害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宜川县花椒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因此,探索花椒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以及冻害的防治方法,为当地花椒产业发展提供可行性依据,就成了本研究的目的。
低温冻害调查及成因分析
·调查结果
1、冻害与当地条件的关系。
调查表明:花椒受冻害程度与立地条件、立地类型关系密切。山地平均受冻死亡率44.89%,其中阳坡向为32.8%,阴坡向为51.08%;沟台地平均死亡率为58.8%,其中阳坡向死亡率34.04%,阴坡向死亡率为77.16%;川水地平均死亡率为83.5%,实际上大红袍品种几乎全部受冻,所留部分多为当地乡土品种。(见表1)
2、不同树龄冻害程度情况
从调查统计数据上看(见表2),对于相同的立地条件(在此仅列举台地上不同树龄的花椒受冻害情况),随树龄的增大,抗冻害能力逐渐增强。




3、防护林对冻害的影响
从表3我们可以看出:川道大田的花椒死亡率明显高于村庄院落四旁的花椒。由于当地农户院落、村庄周围栽植的乔木林较多,降低了风速、使小气候相对稳定,所以,受冻害程度明显轻于没有任何遮挡的大田。调查中发现农户的院落、房前屋后的花椒受冻较少,调查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4、不同品种抗冻能力的对比
研究结果表明:新梢受冻害的比率、1年生枝条受冻害的比率、1年生枝条受冻害的总长度、多年生纸条受冻害的数量等5个方面,均显示出大红袍受害程度明显高于秦安一号和枸椒,在当年鲜果产量及当年产量与正常年产量比率等2项数据显示出,遭受冻害之后,大红袍明显比秦安一号和枸椒减产严重。因此,在宜川县内2个主栽花椒品种,以秦安一号和枸椒抵抗低温冻害的能力较强,减产也相对较轻;而大红袍椒抵抗低温冻害的能力较弱,减产严重。(见表4)
5、调查结果小结
(1)通过典型调查,发现造成花椒冻害的原因虽然很多,很复杂,但持续的极端低温是主要原因。若初冬气温较高,以后骤降或低温来临早持续时间长,绝对温度低、温度变化大,风力强、干旱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加重冻害的程度。
(2)立地条件对冻害影响的程度明显。一般规律是山坡地轻于沟台地,沟台轻于川水地,川水地最为严重,几乎毁园。坡向对冻害的影响十分明显,在同等地点、阳坡冻害轻于阴坡,山坡轻于山脊。并且海拔愈高,冻害也愈烈。
(3)冻害与树龄的关系是:随树龄的增大,抗冻能力增强。枝条冻害幼树较盛果期树重。树干冻害则树龄越大,树干越粗,冻害越轻。
(4)冻害与品种的关系是:宜川县退耕还林花椒树种的选用的树种主要有大红袍、秦安一号为主,大红袍品质优良,但抗冻性不及秦安一号。
(5)冻害与风速有直接关系。有一定防护林的村庄、院落花椒死亡率比大田花椒小7.7个百分点。
(6)冬季树冠下培土能减轻冻害。调查中发现寿峰乡如意村的张力生,每年冬季有给树冠下培土的习惯(在根际周围1.5m的地方,培土15cm~20cm),结果培土的死亡率只有12.4%,而周围未培土的花椒死亡率却高达67.5%。
(7)偏施化肥加剧了冻害。我们采取问卷的方式,对两乡镇21个行政村,125户椒农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椒农施肥办法是:大树每株年施硝酸磷0.5—1公斤、尿素0.25公斤,幼树每株年施尿素0.25公斤,农家肥基本不施,椒园全部采取清耕制度。
·成因分析
1、冬季因低温造成的冻害主要有两种类型:(1)生理冻害。其特点是整株死亡,皮层翘起、木质开裂。其原因可能为低温和植物的霜冻敏感性所决定,由低温形成的冰晶对细胞造成伤害。(2)抽干。特点是大量枝条和部分枝干死亡,春季可萌发大量的徒长枝。这种现象是花椒冻害的主要表象形式。其原因是花椒根系分布很浅(0~60公分),而当地特殊低温年份冻土层可以达到100公分,造成根系吸水困难,不能满足树体枝干的正常蒸腾,形成相对干旱而抽干,加之冻害往往伴随有大风天气,更加剧了抽干程度。一般短期的抽干失水可以恢复,长时间则无法恢复。宜川县2002年的低温持续时间多达7天,所以,抽干现象严重,成为死树的主要原因。
2、建园不能因地制宜加大了冻害比率。按照花椒的建园技术标准,应选在山坡的中部、下部、阳坡和半阳坡、避风、海拔在1000m以下的地方,但实施花椒产业开发的地方,却忽视了这些,而是单纯追求规模的扩张,势必有一部分栽在风口、低温的地方,即使不是灾害性冻害,也会发生冻害。
3、管理技术不够科学
(1)大面积造林后,农家肥根本施不上,只能靠化肥维持,不仅影响产品质量,也使树体因营养不平衡,减低了抵御冻害的能力。
(2)大面积栽植花椒,病虫防治不及时,常常过早落叶,树体冬贮营养少、抗冻能力差。
(3)冬季的防冻措施,诸如涂白、培土、修剪等不到位,防治冻害技术措施跟不上。
(4)冻害因风速而加重可导致花椒“抽干”死亡,故应在建园时设计防风林带,但这些地方却是清一色花椒,没有任何防风措施,而造成大量死树。
低温冻害的防御措施
坚持科学建园,克服不尊重自然规律一哄而上,单纯追求面积、规模的产业开发作法,坚持建园技术标准,严格适地适树栽植,从土壤、地势、气候条件等方面进行选择。同时,注意对山地小气候的利用,避免在背阴和迎风的坡面栽植。
1、建立防风林带以减轻冻害。理论认为:防风林带有防风、改善田间湿度、温度、抗御干热风等功能。离林带5倍远的地方,风速就大大减小,林带以内防风距离是树高的30—40倍。因此,要有计划地搞好防风林带建设。具体是川道地区每间隔80—100m,横截川道河谷走向,栽植2~3行高大乔木,山地可沿山脊、地边和迎风面栽植乔、灌结合的防风林带。在椒园的迎风面和山地椒园的上坡位营造防护林,改善椒园的小气候,可以减轻冻害的发生。
2、选用抗寒品种。一是适当加大本地良种如“小红袍”的比例。二是推广“秦安一号”等抗寒新品种,逐步进行品种改良。三是建园时,高山、阴坡、洼地及受西北风影响大的地块宜栽抗冻品种,如小红袍等。大红袍抗寒性差,宜栽在阳坡、山坡中部受风影响较小的地块。
3、改良传统农业管理办法。具体是实行花椒行间、地埂、梯田、坡面种草,并不断割草覆盖树盘。来年春季结合施肥一并翻压在施肥沟内。达到“夏季覆盖保水分,冬季防害保地温,春季翻压增养分”的目的。既可解决山区干旱问题,冬季冻害问题,又有效地解决了有机肥缺乏的问题,是一举三得的有效措施。
4、通过多年的生产实践证明,宜川县花椒的栽培必须依据不同土地类型条件采取不同的栽种方式。
(1)坡台田地埂花椒栽种方式:台田地、坡地为花椒的主要栽培对象。台地一般土层较厚,较肥沃,可采用3€?的主行距栽植,采用大坑整地,加大肥水,促进快长树,早结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
(2)川道花椒栽种方式:以3€?或2€?米的株行距双行花椒林带,带间距10~15米,林带走向应为南北向。也可单行栽植,株距3~4米,网格宽10~15米,长10~20米。川道地冻害最为严重,但川道一般有灌溉条件,可在大冻来临时,给椒园灌水,可减低土壤表层冻结程度,增加空气湿度。
(3)地埂宽栽培方式:地埂一般按2~3米株距单行栽植。为了保证花椒有足够的营养面积,一般在地埂内保留1米左右的营养带。可沿坡台田地埂单行栽植花椒,也可沿坡台田的边缘和台基部各栽植一行花椒。
(4)零植花椒:充分利用路旁、村旁、宅旁、院落旁等四旁地和老宅院,院落等一切空闲地,大力发展花椒零植,既可增加群众收入,又可绿化美化生活环境。
5、休眠期防冻。
(1)干基部培土。对1~2年生幼树,在落叶后,地封冻前,在树干基部培50厘米高的土,翌年温度升高后及时拔除,以免诱导根系上浮。
(2)采取树干涂白、树冠喷白或包草把等技术措施减低冻害。培土的同时,用生石灰5份、硫磺0.5份、食盐2份、油0.1份加水20份制成的白涂剂涂干。也可用麦草包树干,早春发芽前解除,在花椒树发芽前,用50倍的石灰喷涂树冠,减少树枝吸收太阳热能,降低树体温度,推迟萌芽、开花物候期,避开“晚霜”或寒流危害。
(3)及时灌冻水。在土壤封冻前及时充足灌水,增加树体水分贮备,增大土壤热容量,提高冬季地温。
6、对已经受冻害的树,特别是树干冻害要加强护理。花椒受冻后,树势衰弱,应采取积极补救措施加以恢复。对已产生裂皮伤口处涂抹1:1:100的波尔多液,防止杂菌侵染。对受冻干枯的枝梢,应于萌芽前后,减去枯死部分,减口要平,剪后伤口抹封口蜡,抑制水分蒸发。受冻后恢复生长的树,一般均表现生长不良。要加强土壤管理,保证前期水分供应,提前追肥,适时根外追肥,补给养分,以尽快地恢复树势。
(作者单位:宜川县林业站)
宜川县的集义镇、寿峰乡及秋林镇的沿黄地区为最佳适生区,这一区域的群众栽培花椒的历史已有200多年。一九八四年县委、县政府开始建立花椒基地,一九九七年列为县域主导产业开发以来,至今已发展到6.5万亩,其中:挂果面积3.59万亩,年产量达到50万千克,产值1000多万元,椒区群众人均单项收入达到1700元以上,售价从每市斤8元上升到15~3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60元,花椒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2%。近年来,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花椒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态、经济兼用型树种,因苗木繁殖容易,建园成本低,可以充分利用退耕地、宜林荒山荒坡等优点,得到迅速的规模扩张。但是,制约宜川花椒品质的一些难题还未攻克,尤其是花椒园低温冻害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宜川县花椒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因此,探索花椒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以及冻害的防治方法,为当地花椒产业发展提供可行性依据,就成了本研究的目的。
低温冻害调查及成因分析
·调查结果
1、冻害与当地条件的关系。
调查表明:花椒受冻害程度与立地条件、立地类型关系密切。山地平均受冻死亡率44.89%,其中阳坡向为32.8%,阴坡向为51.08%;沟台地平均死亡率为58.8%,其中阳坡向死亡率34.04%,阴坡向死亡率为77.16%;川水地平均死亡率为83.5%,实际上大红袍品种几乎全部受冻,所留部分多为当地乡土品种。(见表1)
2、不同树龄冻害程度情况
从调查统计数据上看(见表2),对于相同的立地条件(在此仅列举台地上不同树龄的花椒受冻害情况),随树龄的增大,抗冻害能力逐渐增强。




3、防护林对冻害的影响
从表3我们可以看出:川道大田的花椒死亡率明显高于村庄院落四旁的花椒。由于当地农户院落、村庄周围栽植的乔木林较多,降低了风速、使小气候相对稳定,所以,受冻害程度明显轻于没有任何遮挡的大田。调查中发现农户的院落、房前屋后的花椒受冻较少,调查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4、不同品种抗冻能力的对比
研究结果表明:新梢受冻害的比率、1年生枝条受冻害的比率、1年生枝条受冻害的总长度、多年生纸条受冻害的数量等5个方面,均显示出大红袍受害程度明显高于秦安一号和枸椒,在当年鲜果产量及当年产量与正常年产量比率等2项数据显示出,遭受冻害之后,大红袍明显比秦安一号和枸椒减产严重。因此,在宜川县内2个主栽花椒品种,以秦安一号和枸椒抵抗低温冻害的能力较强,减产也相对较轻;而大红袍椒抵抗低温冻害的能力较弱,减产严重。(见表4)
5、调查结果小结
(1)通过典型调查,发现造成花椒冻害的原因虽然很多,很复杂,但持续的极端低温是主要原因。若初冬气温较高,以后骤降或低温来临早持续时间长,绝对温度低、温度变化大,风力强、干旱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加重冻害的程度。
(2)立地条件对冻害影响的程度明显。一般规律是山坡地轻于沟台地,沟台轻于川水地,川水地最为严重,几乎毁园。坡向对冻害的影响十分明显,在同等地点、阳坡冻害轻于阴坡,山坡轻于山脊。并且海拔愈高,冻害也愈烈。
(3)冻害与树龄的关系是:随树龄的增大,抗冻能力增强。枝条冻害幼树较盛果期树重。树干冻害则树龄越大,树干越粗,冻害越轻。
(4)冻害与品种的关系是:宜川县退耕还林花椒树种的选用的树种主要有大红袍、秦安一号为主,大红袍品质优良,但抗冻性不及秦安一号。
(5)冻害与风速有直接关系。有一定防护林的村庄、院落花椒死亡率比大田花椒小7.7个百分点。
(6)冬季树冠下培土能减轻冻害。调查中发现寿峰乡如意村的张力生,每年冬季有给树冠下培土的习惯(在根际周围1.5m的地方,培土15cm~20cm),结果培土的死亡率只有12.4%,而周围未培土的花椒死亡率却高达67.5%。
(7)偏施化肥加剧了冻害。我们采取问卷的方式,对两乡镇21个行政村,125户椒农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椒农施肥办法是:大树每株年施硝酸磷0.5—1公斤、尿素0.25公斤,幼树每株年施尿素0.25公斤,农家肥基本不施,椒园全部采取清耕制度。
·成因分析
1、冬季因低温造成的冻害主要有两种类型:(1)生理冻害。其特点是整株死亡,皮层翘起、木质开裂。其原因可能为低温和植物的霜冻敏感性所决定,由低温形成的冰晶对细胞造成伤害。(2)抽干。特点是大量枝条和部分枝干死亡,春季可萌发大量的徒长枝。这种现象是花椒冻害的主要表象形式。其原因是花椒根系分布很浅(0~60公分),而当地特殊低温年份冻土层可以达到100公分,造成根系吸水困难,不能满足树体枝干的正常蒸腾,形成相对干旱而抽干,加之冻害往往伴随有大风天气,更加剧了抽干程度。一般短期的抽干失水可以恢复,长时间则无法恢复。宜川县2002年的低温持续时间多达7天,所以,抽干现象严重,成为死树的主要原因。
2、建园不能因地制宜加大了冻害比率。按照花椒的建园技术标准,应选在山坡的中部、下部、阳坡和半阳坡、避风、海拔在1000m以下的地方,但实施花椒产业开发的地方,却忽视了这些,而是单纯追求规模的扩张,势必有一部分栽在风口、低温的地方,即使不是灾害性冻害,也会发生冻害。
3、管理技术不够科学
(1)大面积造林后,农家肥根本施不上,只能靠化肥维持,不仅影响产品质量,也使树体因营养不平衡,减低了抵御冻害的能力。
(2)大面积栽植花椒,病虫防治不及时,常常过早落叶,树体冬贮营养少、抗冻能力差。
(3)冬季的防冻措施,诸如涂白、培土、修剪等不到位,防治冻害技术措施跟不上。
(4)冻害因风速而加重可导致花椒“抽干”死亡,故应在建园时设计防风林带,但这些地方却是清一色花椒,没有任何防风措施,而造成大量死树。
低温冻害的防御措施
坚持科学建园,克服不尊重自然规律一哄而上,单纯追求面积、规模的产业开发作法,坚持建园技术标准,严格适地适树栽植,从土壤、地势、气候条件等方面进行选择。同时,注意对山地小气候的利用,避免在背阴和迎风的坡面栽植。
1、建立防风林带以减轻冻害。理论认为:防风林带有防风、改善田间湿度、温度、抗御干热风等功能。离林带5倍远的地方,风速就大大减小,林带以内防风距离是树高的30—40倍。因此,要有计划地搞好防风林带建设。具体是川道地区每间隔80—100m,横截川道河谷走向,栽植2~3行高大乔木,山地可沿山脊、地边和迎风面栽植乔、灌结合的防风林带。在椒园的迎风面和山地椒园的上坡位营造防护林,改善椒园的小气候,可以减轻冻害的发生。
2、选用抗寒品种。一是适当加大本地良种如“小红袍”的比例。二是推广“秦安一号”等抗寒新品种,逐步进行品种改良。三是建园时,高山、阴坡、洼地及受西北风影响大的地块宜栽抗冻品种,如小红袍等。大红袍抗寒性差,宜栽在阳坡、山坡中部受风影响较小的地块。
3、改良传统农业管理办法。具体是实行花椒行间、地埂、梯田、坡面种草,并不断割草覆盖树盘。来年春季结合施肥一并翻压在施肥沟内。达到“夏季覆盖保水分,冬季防害保地温,春季翻压增养分”的目的。既可解决山区干旱问题,冬季冻害问题,又有效地解决了有机肥缺乏的问题,是一举三得的有效措施。
4、通过多年的生产实践证明,宜川县花椒的栽培必须依据不同土地类型条件采取不同的栽种方式。
(1)坡台田地埂花椒栽种方式:台田地、坡地为花椒的主要栽培对象。台地一般土层较厚,较肥沃,可采用3€?的主行距栽植,采用大坑整地,加大肥水,促进快长树,早结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
(2)川道花椒栽种方式:以3€?或2€?米的株行距双行花椒林带,带间距10~15米,林带走向应为南北向。也可单行栽植,株距3~4米,网格宽10~15米,长10~20米。川道地冻害最为严重,但川道一般有灌溉条件,可在大冻来临时,给椒园灌水,可减低土壤表层冻结程度,增加空气湿度。
(3)地埂宽栽培方式:地埂一般按2~3米株距单行栽植。为了保证花椒有足够的营养面积,一般在地埂内保留1米左右的营养带。可沿坡台田地埂单行栽植花椒,也可沿坡台田的边缘和台基部各栽植一行花椒。
(4)零植花椒:充分利用路旁、村旁、宅旁、院落旁等四旁地和老宅院,院落等一切空闲地,大力发展花椒零植,既可增加群众收入,又可绿化美化生活环境。
5、休眠期防冻。
(1)干基部培土。对1~2年生幼树,在落叶后,地封冻前,在树干基部培50厘米高的土,翌年温度升高后及时拔除,以免诱导根系上浮。
(2)采取树干涂白、树冠喷白或包草把等技术措施减低冻害。培土的同时,用生石灰5份、硫磺0.5份、食盐2份、油0.1份加水20份制成的白涂剂涂干。也可用麦草包树干,早春发芽前解除,在花椒树发芽前,用50倍的石灰喷涂树冠,减少树枝吸收太阳热能,降低树体温度,推迟萌芽、开花物候期,避开“晚霜”或寒流危害。
(3)及时灌冻水。在土壤封冻前及时充足灌水,增加树体水分贮备,增大土壤热容量,提高冬季地温。
6、对已经受冻害的树,特别是树干冻害要加强护理。花椒受冻后,树势衰弱,应采取积极补救措施加以恢复。对已产生裂皮伤口处涂抹1:1:100的波尔多液,防止杂菌侵染。对受冻干枯的枝梢,应于萌芽前后,减去枯死部分,减口要平,剪后伤口抹封口蜡,抑制水分蒸发。受冻后恢复生长的树,一般均表现生长不良。要加强土壤管理,保证前期水分供应,提前追肥,适时根外追肥,补给养分,以尽快地恢复树势。
(作者单位:宜川县林业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