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如何从内到外破坏公司,我们该怎么办?

来源 :精品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j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纳德·里根在他1985年的《国情咨文》中说道:“我们的思想本无束缚,我们的精神本无围墙,我们前进的道路本无障碍,但是我们自缚手脚、自设围墙、自竖障碍。”
  我们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一个又一个组织竖起一道又一道的障碍,建立起繁冗的官僚体系,以致无法应对市场变化和新挑战呢?随着内部障碍的树立,不计其数的组织被繁文缛节、部门竞争、低效率的程序、管制政策和信息失衡所摧垮。
  下面我们来看看基于真人真事的乔的例子吧。
  乔:从意气风发到心灰意冷
  凌晨3:00
  乔抬头看了看钟,自言自语地说:“真希望自己睡得着!”
  乔不知道哪件事更糟,是昨天工作的事令他无比疲惫地躺在床上,还是必须起床面对新的一天。他始终还没有缓过神来,情况恶化得太突然了!
  刚入职那会儿,一切都充满希望,妻子和女儿为他感到骄傲。一家人为了支持乔完成学业获得学位,牺牲了很多。得到这份客服经理的工作机会意味着乔梦想成真,所有的牺牲都是值得的,至少从表面上来看是这样。
  第一天出门上班时,乔看到家人脸上喜悦的笑容。一想到有机会实现自己的蓝图,他便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他研读所有的材料,仔细研究行业典型案例,记下他享受过的良好服务的每一个细节。他迫不及待地想大干一场:“我一定会改变一切!”上车时他这样想着。
  乔想给大家留个好印象,准时来到会议室。他的团队由6名组长组成,每名组长管理着10~12名客服代表。一进会议室,乔就注意到这里太安静了,安静得有些沉重。几乎没有人微笑或者和他打招呼,这太出乎意料了!
  乔没有纠结于这样的冷遇,而是和每一个人打招呼。接着,他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理念。乔激动不已,但没有人发表言论,没有人提出质疑,只有一两个小组长挑了挑眉毛,瞪大眼睛交换眼神,乔心中于是有些忐忑。随着时间的推移,乔逐渐明白当时那些小组长反常的反应纯属正常。
  几周后,数份文件给乔轻轻敲响了警钟。和所有呼叫中心一样,这里的电话都录音备案,质检部门每月随机抽取5名客服代表,然后给他们评分,分数反映了客服是否按照公司的规章制度办事。乔部门的一名客服代表屡次获得低分,质检员不得不让这名客服代表参加绩效管理培训。乔特意听了这名客服代表的部分电话录音,发现这名客服代表算得上佼佼者之一了。
  于是,乔和客服组长去找质检经理罗伦。罗伦打开关于这名客服代表的文件夹,记录显示尽管经过多次培训,这名客服代表依然在通话结束前,未介绍公司指定推销的增值服务。这时组长按捺不住了:“可是该名客服代表备受顾客盛赞,远远比其他客服代表更受欢迎。”
  罗伦有些发怒了:“这并非我们需要关注的。你很清楚,公司总共有2000名客服代表每天给客户致电,怎么可能允许他们随心所欲地和顾客交谈!我们需要统一的服务标准。”这名客服得知惩罚的消息后,就辞职重新找了一份工作。
  很显然,乔面临着一个巨大挑战:如何在公司政策和良好的服务之间找到准确的平衡点。为了帮助客服代表们在平衡顾客需求和内部政策上表现得更出色,乔就有必要派组长们培训客服代表关注客户需求,同时还要做得符合公司的要求。
  “哪来的时间?”听完乔的想法,一个组长反问道,“一天中,我们得花4个小时填写电话使用报告、计划完成表、配套销售优惠列表、空闲时间安排表、问题归类表,接着是花4个小时替辞职或请病假的客服代表值班接听电话,我们每个月只有30分钟和小组成员交流,这半个小时被浪费在和大家解释当月公司的各种变更。过去5个月中,有4个月取消了这个小组会,因为我们得利用这段时间处理越来越多的由职位空缺出现的问题和客户的来电。”
  “谁可以改变这个情况呢?”乔问道,他铁了心要奋战到底。
  “总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一个小组长叹息道,“但愿你能搞定那帮人。”
  当乔致电咨询人力资源经理时,得到的答案是:这些计划基于公司大局,目的是提高生产率,不可变更。再者,这些目标是由运营执行副总裁年初制定的。
  乔不得不将计划束之高阁,因为月末两周他得应付成堆的报告,阅读、填写、上交这些报告。他意识到,自己待在办公室的时间越来越长,和下属的交流时间越来越少,回家越来越晚,妻子和他争吵的次数越来越多,在孩子起床前上班的次数也越来越多。
  ……
  乔公司的所有人——他的上司、质检经理、人力管理部门,甚至运营执行副总裁,都在应对着期待、规则、政策和官僚障碍,他们认为这些障碍迫使自己不得不按规矩做事。领导和经理们不得不明哲保身,所以他们不顾对公司所造成的伤害,制定规则,加快实现自己的目标。问题在于,一些规定使得乔的团队无法做他们应该做的。当遭遇不可理喻的规定时,乔的团队唯一能做的事就是说“我们什么也做不了”。最终,人才流失,创意丧失殆尽,服务质量跌至业内最差,改变现状的努力不仅徒劳且有可能导致被辞退。
  乔的遭遇屡见不鲜。一旦官僚障碍形成,领导们就束手无策。那么是什么样的天性导致人类竖起重重障碍阻止一个组织的成功呢?这个问题亟待回答。
  为了探究该问题的根由,我们对公司的决策和工作程序的背景材料进行了广泛而仔细的调查,不仅如此,我们还深入采访了上千个来自不同组织层面的人,上至首席执行官们,下至一线的工人们。被采访的对象横跨6大洲的许多国家,既有工作于公共部门的,也有任职于私人部门的,他们分别属于不同的行业,承担着不同的职责,从事着不同的工作。
  该研究的焦点在于找出对成功起阻碍作用的一些无法令人信服的政策、惯例以及程序,这样才能追踪问题的根源。在每个案例中,这个问题就是障碍存在的原因:旨在维护一个集团的利益而损害其他集团的利益。我们整理相关数据时发现一个根本原因导致了障碍的产生。这个原因存在于我们研究过的所有团体中,是所有最严重、最具杀伤力障碍的推手,它就是恐惧——害怕失去的恐惧。
  是什么导致了害怕失去的恐惧的产生?我们进一步研究发现,是对自我利益的维护。不论是涉及到薪水、奖金、升职机会、决策权、办公室面积、员工人数、还是开支预算,人们都会锱铢必较。即使有损公司的整体利益,他们还是极力维护自己认为应得的利益。这些自我保护措施的受害者往往知道其中的危害,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改变。
其他文献
6月14日,华泰证券2012中期投资策略会在上海举行,会议主题为“接受平衡减速,探寻经济变革”。中国社科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煜辉在会上发表演讲。  刘煜辉表示,过去一年多的宏观调控实际上是让银行在背负经济调整的成本,同时在需求端用限购冷却地产,但是这种调控并未导致价格崩溃。“为什么房地产商不赶快以价换量,赶快进行存货的清理呢?因为政府一直在暗中接济地产商的资金链,只不过有关宏观部门不愿意把这个事
期刊
如果喜欢翻看《金瓶梅》,就会注意到, 西门庆出门时往往“戴眼纱”。  这部小说中,“眼纱”乃是寻常使用的一种服饰。在明清时代的真实生活中,至少在北方地区,此物也确实由于常用而常见。如果生活在北京,眼纱便是绝对必须配置的装备。清乾隆时人汪启淑《水曹清暇录》中特列“轻纱眼罩”条谈道:“正阳门前多买(卖)眼罩,轻纱为之,盖以蔽烈日风沙。胜国旧例,迁客辞京时,以眼纱蒙面,今则无所忌也。”由之可知,因为北京
期刊
盖洛普优势识别器1.0,这个测试工具是盖洛普公司的一个基础原理之一,是无数“大牛”通过多年努力创造的,有相当的科学性和影响力。我对它的认识也仅仅只有5年时间,对该理论的理解和学习还有很多需要加深的部分,至于对它的应用也仅仅是起步。  刘邦曾经说过:“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
期刊
人身上生活着很多细菌,皮肤表面、呼吸道和肠道内都有,这已不是什么秘密了。如果把人体比作主流社会的话,那么这些细菌就是黑社会,它们大都没有名字,没有户口,没有编制,终日寄生在人体内一些犄角旮旯的地方,靠“偷窃”为生,稍微管理不严就会跑出来惹是生非。  以上就是人们对于人体寄生细菌的传统认识。但是,当科学家们开始认真研究它们时,却发现真实情况要复杂得多。首先,人体寄生细菌的数量之多令人咋舌。据估计,人
期刊
公司最危险的敌人并不总是竞争,有时它会是潜伏于公司内部的恐惧。就像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听着同一个故事,讲述故事的语言可能有所不同,但故事的根源都极为相似:恐惧摧毁了公司。准确来说,是恐惧导致公司自我毁灭。  在公司里,恐惧会呈现出多种形式:  完不成目标的恐惧;  得不到奖金的恐惧;  失去决策权和升迁机会的恐惧;  被辞退或者被其他人取代的恐惧;  ……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并非所有恐惧都一无是处。
期刊
从本雅明著《摄影小史:灵光乍现的时代》、罗兰·巴特著《明室》到克里斯蒂娃竟称“摄影乃是一门幽灵的艺术”,摄影便与鬼魂、幽灵脱不了干系,我也深深迷恋这个观念,某年在广州办个展,直接就命名为“摄魂记”。当然我们所用的原典,都是因为摄影术发明初期,人们觉得摄影会真的摄去一个人的魂魄——这点中外俱同,甚至到1970年代中,某港人回乡,为一初生婴儿照相,仍被婴儿的祖母斥骂:“照什么照,把细路仔的魂都照丢了。
期刊
一支余文乐和彭浩翔反串出演的MV《别问我是谁》,让沉寂多年的玉女王馨平重回大众视线。这位王羽(张彻武侠名片《独臂刀》主演)的女儿,不像其父舞刀弄枪打打杀杀,长相上镜的她,一颦一笑就足以动人心魄。别问她是谁,就像她当年所属的香港宝丽金唱片公司,不问,情迷宝丽金的拥趸,又何止千万?  1972年,德唱公司与飞利浦公司宣告合并,取名为宝丽金国际有限公司,总部设在英国伦敦,从此,宝丽金公司连同它们的log
期刊
每天下班,看到地铁和公交车站上乌泱乌泱的人,乱纷纷蜂拥而上,任谁的头也得斗一般大。就是那些条件好的,开个私家车,也经常被加塞儿抢道的气得猛揿喇叭。  可瞧瞧人家动物界代表们这队排的!哪一队都像模像样!哪一队都整整齐齐!更难能可贵的是,人家这队完全是自发排的,靠得全是自觉自愿和素质。      1. 英国,一只小猪被名叫SASHA的母狗收养,它跟7个小狗“兄弟”连睡觉都挤在一起,俨然把自己当成小狗
期刊
六月九日,《新京报》“北京书香地图”以书为线索,将京城的书生活真实地展现出来。这是一个好创意,初读起来让人眼前一亮,思想下去,心中却涌出复杂的感觉。“书香北京”,多么耐人寻味的字句!  我想到二十几年前,我读过一篇文章,其中记载了中国书店一位老店员与文章作者的对话。老店员:“解放前,有一次我随师傅去梁实秋家收购旧书,看到一部两卷本牛津版《沙士比亚全集》,切口全是烫金的,那才叫精美呢!”作者:“(心
期刊
电台有一间超大的办公室,开放式布置,能同时容纳上百名编辑记者办公,是电台的核心业务区。每每踏进找人办事,都有一种如入迷宫的震慑感。这一感觉一半源自办公区域的划分和桌椅的“模样”都差不多,另一半则是因为那么多人同时忙碌奔波着,却没有出现空间狭小独立办公室里常避免不了的人声嘈杂的效果。  开放式布置的办公室已成为如今职场的惯例,特别是被多数新闻机构、股票交易所以及西方大选时的竞选总部所采纳实施。从先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