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来源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小学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c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其受到情感上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中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成为广大语文教师长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通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和反复思考,我得出这样一个经验: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不但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而且可以促进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直观形象的画面欣赏朗读
  目前使用的人教版实验教材与以前的教材相比,增强了直观性,特别是低年级的每篇课文、甚至语文园地的相关内容都配有相关的插图。这些插图不仅画面充满童趣,而且色彩鲜艳,让人赏心悦目。如果再借助电教手段,如:制作投影、多媒体课件等,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使学生对画面产生喜爱之情并产生朗读的欲望,从而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在此基础上再去理解和感悟课文内容也就水到渠成了。
  如:一年级有篇课文《小小竹排画中游》,在朗读前,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让他们充分地去观察、自由地去表达:两岸的树木长得十分茂密,田里的禾苗绿油油的;鱼儿在清清的河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有的还跳出了水面;小鸟在天空中飞翔,唱着欢快的歌;小男孩撐着竹排,十分快乐。学生看着这幅形象、生动的画面和同桌的同学相互交流,共同感受着江南的美好。这时,再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句朗读,效果很好。有的学生读第一句“小竹排,顺水流,鸟儿唱,鱼儿游”时,像一种跳跃的音符,把鱼儿与鸟儿的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有的学生读第二句“两岸树木密,禾苗绿油油”时,十分陶醉,仿佛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绿色的世界;有的学生读第三句“江南鱼米乡,小小竹排画中游”时,充满了憧憬。
  二、如身临其境的配乐朗读
  优美的音乐往往能使学生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醒悟,能带领学生进入精神的圣域,能烘托课堂气氛,能调动学生的情绪,使他们进一步感受课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但是,由于课文类型不一,因此我们要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内容,选择与其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指导朗读《静夜思》一文时,我在引导学生借助插图大致了解了诗歌的内容,感受了诗人李白孤独、怀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之后,播放了著名小提琴家马思聪的《思乡曲》。忧伤而悠长的曲调一响起,我发现学生一下子安静了下来,思绪仿佛进入了诗歌所表达的境界。渐渐地,个别学生脸上有了一丝丝不易察觉的忧伤。这时,我把古诗唱了出来,这下可热闹了,学生兴趣盎然地跟着我唱了起来,连下课了也不知道。
  再如:教学《四季》和《小熊住山洞》时,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四季的美,在欣赏四季景色的时候,我配上了优美的钢琴曲,让学生在惊讶之中充分地享受。这时,再让学生在舒缓、轻柔、抒情的音乐中进行朗读,则个个读得兴趣盎然,声中融景,景随声出。
  又如:教学充满音乐感的《小小的船》时,我选择了儿歌《小小的船》,不仅让学生借助音乐记住了课文的内容,更充分地利用音乐把学生带入了广阔的天宇,给了学生无尽的想象空间。学生读得像歌,美得像歌,快乐得想飞。
  如此种种,恰当的音乐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诱发了美感,而且陶冶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操。
其他文献
无线网状网技术是一种具有良好市场应用前景的新型宽带无线网络技术。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无线网状网的产生和发展,然后针对无线网状网的定义、特点、应用以及影响网络性能的关键因素等最核心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总结。
开发学生的智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我们必须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给学生阅读方法,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阅读是一种心智活动,它是读者和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它需要静静的思考,需要细细的体味,需要心与心的交流。“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我们要努力让学生在阅读时进入到文本所描绘的情境,与故事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与作者的喜怒哀乐相形相随。在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