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随着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初步形成一个基本适合中国国情的高师音乐教育体系,在学科建设、师资培养、教材建设、课程改革、教学管理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在声乐教学改革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源质量的下降,导致教学质量滑坡。近些年来,高师音乐专业同其他艺术类高校或其他高校艺术类专业一样,为了扩大招生规模,往往采取降低考生专业基本素质和基本文化素质要求,降低录取分数线的办法,致使一些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较差的考生,经过几个月的突击,就能考上艺术类院校,而艺术类院校则实质上成了“低分考生的收容所”,通过这种方式进入高师音乐专业队伍的学生,相对来说学习的自觉性和对音乐的敏感度都较差,学习音乐的能力、音乐感觉、音乐理解力等方面也欠缺,这就会给音乐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而学生自己也很难真正完成学业。
2.师资的缺乏,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师资缺乏主要体现在数量和质量上,在中西部地区的一些高师院校声乐教师数量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学生选课的需要,现有的部分声乐教师也是由其他学科转行过来,没有受过正规的训练,严重影响着教学质量;在相对发达地区的一些学校,声乐教师数量似乎足够,但师资水平同样存在较大问题,有些教师专业素质可以,但人文素质难以满足日益提高的办学层次的需要,有些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准不错,但其理论水平一般,科研能力难以适应创新型教学发展的需要,最終必然制约教学质量的提高。
3.师生配置不够合理。当前大多数音乐院校的师生的配置方式是新生入学后,由声乐教研室统一分至各教师进行小课教学直至毕业。这种配置方式暴露出以下不足:一是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影响了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二是不利于形成一个竞争的、有活力的良性循环的工作环境和学习环境;三是不利于高师音乐教育的长期发展和全民音乐素质的提高。师生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大大阻碍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无法为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提供高素质高质量的师资,从而影响了全民音乐素质的提高。当前,中小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音乐师资提出了全新的质量标准,因而,对高师声乐教学中有关师生配置方式方面的改革尤为重要。
二、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对策措施
为了改变目前的状况,保证教学质量,必须采取一些切合实际的改革措施。
1.提高艺术类文化科分数线,以提高生源质量。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应着眼长远,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和能力,确定扩大招生规模,提高生源质量。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未来的音乐教师,未来的音乐教师不仅应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阔的知识面,而后者对一个人专业的发展和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贫乏的文化知识,必定会扼制学生艺术教育才能的发展。
2.加大声乐师资投入力度,创新师资培养机制,多为高师院校输送高素质师资人才。首先,国家应加大对声乐教师队伍的投入,完善教学科研的软硬件实施,为国家输送更多的师资人才。其次,应创新师资的培养机制,提高声乐师资的整体水平,以师资质量的提高促进声乐教学质量的提升。第一,高师院校应严把进人关,把那些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挡在门外;第二,加大在职培训力度,提升在职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第三,实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使教师和学生互为市场,这样可使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第四,完善教学考核体系,实施末位淘汰机制,彻底打破高师教师有进无出的僵局。此外,加大多媒体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投入,实行多媒体远程教育,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师资缺乏的问题。这样,才会有望提高教学质量。
3.合理配置师生资源,在教学中采取“双向选择”等方式配置师生资源。首先,新生入学第一学期由声乐教研室分配至各教师名下学习,在第一学年期末考试后实施双向选择。学生在一年的学习中对每一名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态度、专业水平有一个普遍了解,教师对学生的歌唱水平、声音条件、学习态度也有一个初步的掌握。这样双向选择就更具可比性、目的性;其次,在系领导的安排下,由系办公室组织学生依照完全自主自愿的原则进行双选。班主任要认真细致作好学生思想动员工作,提示学生要把握机会,慎重选择。后由办公室统一发放填写双向选择志愿表。志愿表分两个志愿依次填写自己认可的专业教师的姓名,填报完毕后由系办公室统计并存档。最后,由声乐教研室组织选择学生,根据办公室的统计结果,一般以填报的第一志愿为依据,若第一志愿教师课时已满可顺延到第二志愿教师。教师不能以任何理由推脱拒收学生,更不能因学生选择其他教师而打击报复。新的师生搭配形成后应有相对稳定性,这对提高教学质量肯定大有益处。
总之,面临中小学实施新课标的今天,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有些滞后,必须在声乐教学改革上有新的探索,全面分析目前面临的新问题,积极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作者单位: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责任编辑:曾维平
一、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源质量的下降,导致教学质量滑坡。近些年来,高师音乐专业同其他艺术类高校或其他高校艺术类专业一样,为了扩大招生规模,往往采取降低考生专业基本素质和基本文化素质要求,降低录取分数线的办法,致使一些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较差的考生,经过几个月的突击,就能考上艺术类院校,而艺术类院校则实质上成了“低分考生的收容所”,通过这种方式进入高师音乐专业队伍的学生,相对来说学习的自觉性和对音乐的敏感度都较差,学习音乐的能力、音乐感觉、音乐理解力等方面也欠缺,这就会给音乐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而学生自己也很难真正完成学业。
2.师资的缺乏,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师资缺乏主要体现在数量和质量上,在中西部地区的一些高师院校声乐教师数量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学生选课的需要,现有的部分声乐教师也是由其他学科转行过来,没有受过正规的训练,严重影响着教学质量;在相对发达地区的一些学校,声乐教师数量似乎足够,但师资水平同样存在较大问题,有些教师专业素质可以,但人文素质难以满足日益提高的办学层次的需要,有些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准不错,但其理论水平一般,科研能力难以适应创新型教学发展的需要,最終必然制约教学质量的提高。
3.师生配置不够合理。当前大多数音乐院校的师生的配置方式是新生入学后,由声乐教研室统一分至各教师进行小课教学直至毕业。这种配置方式暴露出以下不足:一是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影响了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二是不利于形成一个竞争的、有活力的良性循环的工作环境和学习环境;三是不利于高师音乐教育的长期发展和全民音乐素质的提高。师生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大大阻碍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无法为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提供高素质高质量的师资,从而影响了全民音乐素质的提高。当前,中小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音乐师资提出了全新的质量标准,因而,对高师声乐教学中有关师生配置方式方面的改革尤为重要。
二、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对策措施
为了改变目前的状况,保证教学质量,必须采取一些切合实际的改革措施。
1.提高艺术类文化科分数线,以提高生源质量。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应着眼长远,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和能力,确定扩大招生规模,提高生源质量。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未来的音乐教师,未来的音乐教师不仅应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阔的知识面,而后者对一个人专业的发展和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贫乏的文化知识,必定会扼制学生艺术教育才能的发展。
2.加大声乐师资投入力度,创新师资培养机制,多为高师院校输送高素质师资人才。首先,国家应加大对声乐教师队伍的投入,完善教学科研的软硬件实施,为国家输送更多的师资人才。其次,应创新师资的培养机制,提高声乐师资的整体水平,以师资质量的提高促进声乐教学质量的提升。第一,高师院校应严把进人关,把那些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挡在门外;第二,加大在职培训力度,提升在职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第三,实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使教师和学生互为市场,这样可使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第四,完善教学考核体系,实施末位淘汰机制,彻底打破高师教师有进无出的僵局。此外,加大多媒体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投入,实行多媒体远程教育,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师资缺乏的问题。这样,才会有望提高教学质量。
3.合理配置师生资源,在教学中采取“双向选择”等方式配置师生资源。首先,新生入学第一学期由声乐教研室分配至各教师名下学习,在第一学年期末考试后实施双向选择。学生在一年的学习中对每一名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态度、专业水平有一个普遍了解,教师对学生的歌唱水平、声音条件、学习态度也有一个初步的掌握。这样双向选择就更具可比性、目的性;其次,在系领导的安排下,由系办公室组织学生依照完全自主自愿的原则进行双选。班主任要认真细致作好学生思想动员工作,提示学生要把握机会,慎重选择。后由办公室统一发放填写双向选择志愿表。志愿表分两个志愿依次填写自己认可的专业教师的姓名,填报完毕后由系办公室统计并存档。最后,由声乐教研室组织选择学生,根据办公室的统计结果,一般以填报的第一志愿为依据,若第一志愿教师课时已满可顺延到第二志愿教师。教师不能以任何理由推脱拒收学生,更不能因学生选择其他教师而打击报复。新的师生搭配形成后应有相对稳定性,这对提高教学质量肯定大有益处。
总之,面临中小学实施新课标的今天,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有些滞后,必须在声乐教学改革上有新的探索,全面分析目前面临的新问题,积极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作者单位: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责任编辑:曾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