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汝阳县二马山旅游开发条件分析,确定了景区开发的指导思路和开发原则,进一步明确了二马山旅游开发的战略定位与目标,并提出了开发的战略措施。
一、区位与地形
二马山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小店镇北面1.3千米处的紫逻村。北距洛阳市区约60千米,地理坐标为东经112°31′58″~112°32′37″,北纬34°11′21″~34°12′05″。
二马山景区为低山丘陵山地型景区,总体地势北高南低,最高处海拔420米,最低处海拔317米,整体山势犹如一只头西尾东的卧虎,故此又名大虎岭。全区共有五条山岭四道沟壑,均为西北东南走向,从北向南依次排列。
二、文化旅游资源个性突出
二马山景区因其特殊的关隘位置,综合分析景区旅游资源禀赋,可以确定的旅游主题文化相对较为丰富,个性突出,且具有较为显著的文化关联性。
1.以“二马”故事为主体的马文化。二马故事从文化表层上看,是马的文化故事传说。因其白马驭经,始有洛阳白马寺,从而与白马寺佛文化主题具有不可割裂的关系。因此,确定二马文化主题的开发建设,其实质是强化与白马寺佛文化主题的开发联系,以此提升景区的文化内涵。
2.以二马山口地貌形态为主导的关隘文化。二马山关口——是景区最重要的地标性概念。自古关隘文化的内涵一般多是“平安”主题的建设。据险为关,凭关以守,以图平安,守关即守平安。因此,二马关的关隘文化主题的开发建设,其核心是强化以二马关为地标的往来人们的佑护主题开发,形成当今世人若祈福平安,必来二马关的认识。从而,加强以佛文化为载体的、以途经二马关为主体的旅游市场建设开发。
3.以石匠村为特征的民俗文化。历史上,龙门石窟的雕塑建设中,离不开紫逻村的石匠艺人。龙门十万佛,三千出紫逻。紫逻村以石匠、石文化闻名。现在的紫逻仍存有大量未经完工的毛石料,并且保留着许多石材器具,石匠工艺仍在村中百姓中传承。因此,景区彰显紫逻村石雕民俗文化,其目的在于加强与龙门石窟的文化联系,可以此开拓与龙门石窟旅游市场的联系。
4.以金灯寺为标志的宗教文化。金灯寺既是景区重要的佛教文化场所,又顾名思义具有一定程度上祈福平安的文化内涵。因此,金灯寺是二马山平安文化、龙门石窟文化、白马寺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
5.以孙思邈传说为主体的药王文化。大虎岭的虎传说,以及山地丰富的药材与药王文化积淀,构成了孙思邈为主体的药王文化内涵。同时,孙思邈药王文化又具有直观的平安文化内涵,是人们祈求身体健康、人生平安的重要对象。
6.景区文化主题确定。综合认识,二马文化与石民俗文化是区域佛文化的相关文化,金灯寺佛文化正是这一相关文化的载体,由二马关隘文化主导的、由金灯寺佛文化承载的、由孙思邈药王文化折射的平安文化则是景区的核心文化。因此,景区文化建设主题确定:以平安文化为核心,以宗教文化为补充,以长寿文化建设为发展方向。
三、总体开发思路
1.核心——是休闲娱樂及生态餐饮。二马山景区的建设,以所在地大虎岭丰富的人文历史典故为背景,以山地自然风光为依托,是人文与自然旅游资源紧密结合的努力尝试,也必将为进一步优化汝阳县产业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品质提升增加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为“中国梦”在县域地理版图的实际体现添砖加瓦。因此,景区的建设,选择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其核心是着重打造以生态感知和文化感悟为切入点的“一心、三区和一环”的生态环境,其核心旅游产品应打造成观光娱乐和休闲度假游。
2.重心——是平安文化内涵的挖掘。二马山景区内具有“二马”文化的典故,流传着“药王”孙思邈在此救虎骑虎行医的传奇故事,且自古该地区石匠甚多,被冠以“龙门十万佛,三千出紫罗(紫罗村位于二马山地区)”的美誉,至今还存留大量石质工具和用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此处扼守关隘,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留下了战场遗址遗物为后人劳作时发现。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军队还在此山岭挖战壕,建碉堡,留下了大量历史遗存。另外,金灯寺等宗教寺庙、千佛寨的名称由来、五百罗汉拜观音的岩壁造型、真佛山、菩萨泉等自然景观为宗教文化的打造奠定了一定基础。基于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景区应突出自身的特色,重视文化内涵的挖掘和体现,重点应通过这些载体把文化信息,充分传递给游客。通过参与式、互动式、体验式的旅游项目的打造,形成以平安文化为核心,以宗教文化为补充,以长寿文化建设为发展方向的景区文化建设体系。
3.中心——是寓文化体验于旅游休闲。景区依托山地自然风光,餐饮、娱乐、康体和度假是主打旅游产品,位于城市近郊,辐射区域相对集中。因此,休闲旅游是景区发展的主要方向,文化特色是景区相对于其他纯粹自然景区的优势所在,如果忽略,将使景区腾飞失去一只翅膀,如果隔离,将削弱游客对景区的整体意象。因此,应当将文化培育有机地融入到休闲旅游产品中,“观自然景,悟文化道”,提升景区的开发品位和档次。另外,由于景区两侧衔接了两大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从时代意义上讲,“二马”可以喻这两个经济区跃马扬鞭,如果景区将这一内涵打造到产品开发中,将极大增进主要客源市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4.龙头——是大众餐饮和商务政务接待。二马山景区毗邻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具有广阔的商务政务活动接待及相应旅游服务的市场前景,且距离汝阳县城和洛阳市区等周边城镇的自驾车程均在四十分钟之内,完全可以打造成这些城区居民的户外餐饮休闲的目的地。因此,商务政务旅游接待设施和农家乐饭店的建设是景区发展的牵引,是影响景区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力推会议接待服务和大众餐饮,做好农家食品和绿色餐饮的包装,突出生态感知服务元素,是二马山景区旅游开发的战略思想。
四、景区战略定位
1.旅游区性质。以平安祈福、生态餐饮、城郊游乐为主体,以平安文化、养生文化建设为内涵,集文化体验、养生养老、餐饮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山地休闲旅游区。 2.旅游主题定位。依据旅游区的资源赋存、特定性质,以及开发思想与建设主题,确定二马山景区的旅游主题定位为:
休闲养生游、康体娱乐游、文化体验游、农事体验游。
3.旅游形象定位。依据旅游资源特色、市场需求发展趋势以及区域旅游资源对比,旅游区形象定位为:文化二马山,生态休闲地。
五、战略目标
1.社会目标。二马山旅游区的开发,旨在满足周围城镇居民补偿性消费需求——休闲、休息、修养,满足人们娱乐、健身、养老方面的需求——情趣、锻炼、保健,也满足人们发展性需求——学习、体验。在开发旅游的同时,本着促进社区建设,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促进地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升人们文化素养的目标,让更多的人知汝阳、爱汝阳,为美好“中国梦”在基层地区的实现助一臂之力。
2.产业目标。培育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产业园的业务活动基地、后勤基地和休养生息园地。旅游区在满足周边区域的商务政务活动需求和大众休闲旅游的同时,也可为周边市场配套生产生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并带动周边地区旅游服务产业的快速发展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3.生态目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关注旅游景区系统与周边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促使旅游活动与生态环境、旅游者与经营者、社区与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各方利益的多赢,使景区的生态文化展示、环境认知教育和旅游者的生态体验放在重要的位置。终极目标是将该旅游目的地社区建设成“新世外桃源”,即具有环境和人文双重内涵的“绿色”的人类憩息地和旅游胜地,从而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景观效益等的高度统一。
4.旅游发展总体目标。建成国家AAA级景区;二马山旅游区成为汝阳发展山乡生态旅游的一张名片。
六、战略措施
1.区域组合,上线入网。要把二马山景区开发纳入汝阳旅游的整体规划中,进行具体规划和建设,要与汝阳县、洛阳市及周边县市的旅游线路搞好衔接,进行区域组合,最终融入到汝阳、洛阳旅游大网络之中。
2.市场导向,层次开发。旅游开发应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确立优先发展项目。景区发展必须考虑市场需求和竞争,把旅游市场需求作为规划决策的出发点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以充分满足游客的旅游需要,进行规划、设计服务设施和建设项目。景区应坚持以观光休闲及康体娱乐为核心,以文化展示为重点,以爱国主义教育和养老度假为补充,依此确立优先发展的项目,有层次分批完成景区建设目标。
3.紧扣主题,凸显特色。主题是景区建设的灵魂,没有主题就无法系统安排和合理规划景区设施与活动项目,也无法突出景区的特色,因此必须根据景区资源特点确定主题,围绕主题进行各项规划,在规划项目中突出景区特色。二马山旅游景区开发应紧扣生态文化感知这一主题,凸显自然资源和历史典故相映成趣这一特色。
4.统筹规划,协调开发。二马山景区建设规划,需要根据市场和资金的情况,全方位统筹,分步实施,合理安排建设项目,处理好近期建设与长期发展的关系,项目建设以规划为基础,以实时市场调研为辅助,要考虑轻重缓急,有序开发,良性循环、协调发展。先期重点开发绿色餐饮、康体娱乐、景观农业等旅游项目,并通过建筑、设施和景观小品等充分挖掘展示关隘文化、石头文化、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后期可陆续开发养老度假、野外拓展训练项目,建设大型游乐设施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5.保护开发,持续发展。二马山景区以山地景观为主体,自然生态相对比较脆弱,且山区周边地带荒地较多,绿化面积还需扩大,生态种植和果木栽培可做补充。因此,在开发建设中应注意对自然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为防止建设对资源的破坏,必须把生态环境的保护作为规划的首要前提,坚持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三统一,以使景區能够持续发展。
6.以人为本、适度超前。以人为本是旅游景区发展的重要原则。景区的规划布局、工程建设、项目设置、服务设施都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品位的游客需求。在使游客满意的同时,又要让景区盈利,更要使生活在景区周边的百姓因景区建设而受益。同时,要求景区规划具有“高品位、高标准、高起点”,有长远意识,准确把握和预测未来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适度超前,使汝阳二马山景区具有持久的发展活力。(作者单位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一、区位与地形
二马山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小店镇北面1.3千米处的紫逻村。北距洛阳市区约60千米,地理坐标为东经112°31′58″~112°32′37″,北纬34°11′21″~34°12′05″。
二马山景区为低山丘陵山地型景区,总体地势北高南低,最高处海拔420米,最低处海拔317米,整体山势犹如一只头西尾东的卧虎,故此又名大虎岭。全区共有五条山岭四道沟壑,均为西北东南走向,从北向南依次排列。
二、文化旅游资源个性突出
二马山景区因其特殊的关隘位置,综合分析景区旅游资源禀赋,可以确定的旅游主题文化相对较为丰富,个性突出,且具有较为显著的文化关联性。
1.以“二马”故事为主体的马文化。二马故事从文化表层上看,是马的文化故事传说。因其白马驭经,始有洛阳白马寺,从而与白马寺佛文化主题具有不可割裂的关系。因此,确定二马文化主题的开发建设,其实质是强化与白马寺佛文化主题的开发联系,以此提升景区的文化内涵。
2.以二马山口地貌形态为主导的关隘文化。二马山关口——是景区最重要的地标性概念。自古关隘文化的内涵一般多是“平安”主题的建设。据险为关,凭关以守,以图平安,守关即守平安。因此,二马关的关隘文化主题的开发建设,其核心是强化以二马关为地标的往来人们的佑护主题开发,形成当今世人若祈福平安,必来二马关的认识。从而,加强以佛文化为载体的、以途经二马关为主体的旅游市场建设开发。
3.以石匠村为特征的民俗文化。历史上,龙门石窟的雕塑建设中,离不开紫逻村的石匠艺人。龙门十万佛,三千出紫逻。紫逻村以石匠、石文化闻名。现在的紫逻仍存有大量未经完工的毛石料,并且保留着许多石材器具,石匠工艺仍在村中百姓中传承。因此,景区彰显紫逻村石雕民俗文化,其目的在于加强与龙门石窟的文化联系,可以此开拓与龙门石窟旅游市场的联系。
4.以金灯寺为标志的宗教文化。金灯寺既是景区重要的佛教文化场所,又顾名思义具有一定程度上祈福平安的文化内涵。因此,金灯寺是二马山平安文化、龙门石窟文化、白马寺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
5.以孙思邈传说为主体的药王文化。大虎岭的虎传说,以及山地丰富的药材与药王文化积淀,构成了孙思邈为主体的药王文化内涵。同时,孙思邈药王文化又具有直观的平安文化内涵,是人们祈求身体健康、人生平安的重要对象。
6.景区文化主题确定。综合认识,二马文化与石民俗文化是区域佛文化的相关文化,金灯寺佛文化正是这一相关文化的载体,由二马关隘文化主导的、由金灯寺佛文化承载的、由孙思邈药王文化折射的平安文化则是景区的核心文化。因此,景区文化建设主题确定:以平安文化为核心,以宗教文化为补充,以长寿文化建设为发展方向。
三、总体开发思路
1.核心——是休闲娱樂及生态餐饮。二马山景区的建设,以所在地大虎岭丰富的人文历史典故为背景,以山地自然风光为依托,是人文与自然旅游资源紧密结合的努力尝试,也必将为进一步优化汝阳县产业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品质提升增加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为“中国梦”在县域地理版图的实际体现添砖加瓦。因此,景区的建设,选择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其核心是着重打造以生态感知和文化感悟为切入点的“一心、三区和一环”的生态环境,其核心旅游产品应打造成观光娱乐和休闲度假游。
2.重心——是平安文化内涵的挖掘。二马山景区内具有“二马”文化的典故,流传着“药王”孙思邈在此救虎骑虎行医的传奇故事,且自古该地区石匠甚多,被冠以“龙门十万佛,三千出紫罗(紫罗村位于二马山地区)”的美誉,至今还存留大量石质工具和用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此处扼守关隘,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留下了战场遗址遗物为后人劳作时发现。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军队还在此山岭挖战壕,建碉堡,留下了大量历史遗存。另外,金灯寺等宗教寺庙、千佛寨的名称由来、五百罗汉拜观音的岩壁造型、真佛山、菩萨泉等自然景观为宗教文化的打造奠定了一定基础。基于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景区应突出自身的特色,重视文化内涵的挖掘和体现,重点应通过这些载体把文化信息,充分传递给游客。通过参与式、互动式、体验式的旅游项目的打造,形成以平安文化为核心,以宗教文化为补充,以长寿文化建设为发展方向的景区文化建设体系。
3.中心——是寓文化体验于旅游休闲。景区依托山地自然风光,餐饮、娱乐、康体和度假是主打旅游产品,位于城市近郊,辐射区域相对集中。因此,休闲旅游是景区发展的主要方向,文化特色是景区相对于其他纯粹自然景区的优势所在,如果忽略,将使景区腾飞失去一只翅膀,如果隔离,将削弱游客对景区的整体意象。因此,应当将文化培育有机地融入到休闲旅游产品中,“观自然景,悟文化道”,提升景区的开发品位和档次。另外,由于景区两侧衔接了两大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从时代意义上讲,“二马”可以喻这两个经济区跃马扬鞭,如果景区将这一内涵打造到产品开发中,将极大增进主要客源市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4.龙头——是大众餐饮和商务政务接待。二马山景区毗邻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具有广阔的商务政务活动接待及相应旅游服务的市场前景,且距离汝阳县城和洛阳市区等周边城镇的自驾车程均在四十分钟之内,完全可以打造成这些城区居民的户外餐饮休闲的目的地。因此,商务政务旅游接待设施和农家乐饭店的建设是景区发展的牵引,是影响景区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力推会议接待服务和大众餐饮,做好农家食品和绿色餐饮的包装,突出生态感知服务元素,是二马山景区旅游开发的战略思想。
四、景区战略定位
1.旅游区性质。以平安祈福、生态餐饮、城郊游乐为主体,以平安文化、养生文化建设为内涵,集文化体验、养生养老、餐饮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山地休闲旅游区。 2.旅游主题定位。依据旅游区的资源赋存、特定性质,以及开发思想与建设主题,确定二马山景区的旅游主题定位为:
休闲养生游、康体娱乐游、文化体验游、农事体验游。
3.旅游形象定位。依据旅游资源特色、市场需求发展趋势以及区域旅游资源对比,旅游区形象定位为:文化二马山,生态休闲地。
五、战略目标
1.社会目标。二马山旅游区的开发,旨在满足周围城镇居民补偿性消费需求——休闲、休息、修养,满足人们娱乐、健身、养老方面的需求——情趣、锻炼、保健,也满足人们发展性需求——学习、体验。在开发旅游的同时,本着促进社区建设,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促进地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升人们文化素养的目标,让更多的人知汝阳、爱汝阳,为美好“中国梦”在基层地区的实现助一臂之力。
2.产业目标。培育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产业园的业务活动基地、后勤基地和休养生息园地。旅游区在满足周边区域的商务政务活动需求和大众休闲旅游的同时,也可为周边市场配套生产生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并带动周边地区旅游服务产业的快速发展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3.生态目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关注旅游景区系统与周边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促使旅游活动与生态环境、旅游者与经营者、社区与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各方利益的多赢,使景区的生态文化展示、环境认知教育和旅游者的生态体验放在重要的位置。终极目标是将该旅游目的地社区建设成“新世外桃源”,即具有环境和人文双重内涵的“绿色”的人类憩息地和旅游胜地,从而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景观效益等的高度统一。
4.旅游发展总体目标。建成国家AAA级景区;二马山旅游区成为汝阳发展山乡生态旅游的一张名片。
六、战略措施
1.区域组合,上线入网。要把二马山景区开发纳入汝阳旅游的整体规划中,进行具体规划和建设,要与汝阳县、洛阳市及周边县市的旅游线路搞好衔接,进行区域组合,最终融入到汝阳、洛阳旅游大网络之中。
2.市场导向,层次开发。旅游开发应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确立优先发展项目。景区发展必须考虑市场需求和竞争,把旅游市场需求作为规划决策的出发点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以充分满足游客的旅游需要,进行规划、设计服务设施和建设项目。景区应坚持以观光休闲及康体娱乐为核心,以文化展示为重点,以爱国主义教育和养老度假为补充,依此确立优先发展的项目,有层次分批完成景区建设目标。
3.紧扣主题,凸显特色。主题是景区建设的灵魂,没有主题就无法系统安排和合理规划景区设施与活动项目,也无法突出景区的特色,因此必须根据景区资源特点确定主题,围绕主题进行各项规划,在规划项目中突出景区特色。二马山旅游景区开发应紧扣生态文化感知这一主题,凸显自然资源和历史典故相映成趣这一特色。
4.统筹规划,协调开发。二马山景区建设规划,需要根据市场和资金的情况,全方位统筹,分步实施,合理安排建设项目,处理好近期建设与长期发展的关系,项目建设以规划为基础,以实时市场调研为辅助,要考虑轻重缓急,有序开发,良性循环、协调发展。先期重点开发绿色餐饮、康体娱乐、景观农业等旅游项目,并通过建筑、设施和景观小品等充分挖掘展示关隘文化、石头文化、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后期可陆续开发养老度假、野外拓展训练项目,建设大型游乐设施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5.保护开发,持续发展。二马山景区以山地景观为主体,自然生态相对比较脆弱,且山区周边地带荒地较多,绿化面积还需扩大,生态种植和果木栽培可做补充。因此,在开发建设中应注意对自然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为防止建设对资源的破坏,必须把生态环境的保护作为规划的首要前提,坚持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三统一,以使景區能够持续发展。
6.以人为本、适度超前。以人为本是旅游景区发展的重要原则。景区的规划布局、工程建设、项目设置、服务设施都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品位的游客需求。在使游客满意的同时,又要让景区盈利,更要使生活在景区周边的百姓因景区建设而受益。同时,要求景区规划具有“高品位、高标准、高起点”,有长远意识,准确把握和预测未来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适度超前,使汝阳二马山景区具有持久的发展活力。(作者单位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