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有着自信的译本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ShiJiaZ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十年来,当今人文社科界学术翻译里“洋八股”风猛刮,只要是西方人写的东西,统统拿来翻译,也不看写得如何,究竟有无学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在翻译的过程中,中国的译者时常用一些让人难以理解的术语与句法结构,使人读来犹如云里雾里,佶屈聱牙。这样的翻译,实现不了信息的传播,中国人看不懂,外国人更看不懂。
  可怕的是,“洋八股”不但在翻译领域大行其道,在本应属于原创性的学术研究领域也影响不小。笔者在大学里吃了多年的粉笔灰,每年的本科、硕士乃至博士论文都过眼不少,这些年轻学子本应用最美丽的中文,将一些学术问题说个一二三四。但是,在他们的论文里却找不到这种中文的优雅,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莫名其妙的名词与句法结构。如果问起来,他们还会理直气壮地告诉你:西方学者就是这么写的。
  且不论西方学者是否对错,我只想问一句:西方学者真是这么写的吗?
  上个月,在学生的推荐下,我在图书馆终于找到了澳大利亚学者理查德·哈兰德的《从柏拉图到巴特:西方文艺思想史》(下文简称《柏拉图到巴特》,韩晗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出版)。事实上,这类书在国内翻译界出版不少,但好的译本并不多。从事文艺理论研究的人都知道,西方文艺理论史是最难翻译的著述之一,它涉及的人名、理论、流派众多,尤其是经院哲学、后结构主义哲学等领域,简直使人有“不知从何处说起”之感。
  但让我感到意外的是,这本《柏拉图到巴特》却另辟蹊径,采取了大多数中国人都能读懂的“科普”译法,将绵延几千年的西方文艺思想娓娓道来。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苦心地借鉴了许多中国人常用的成语,如“缘木求鱼”、“自相矛盾”、“买椟还珠”等等,甚至在节译美国、英国的诗歌时,还用了对偶、押韵等中国诗歌的文法,这大大增加了这本书的可读性。而且,纵观全书,我找不到一处故作高深的卖弄,也找不到一处令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怪僻名词。这除了反映了译者娴熟的中英文功底之外,也表明了译者本身对于中文的热爱,也反映出了译者的“三个自信”:理论自信、立场自信与话语自信。
  首先是理论自信。反对“洋八股”是我们当下理论界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当务之急就是“理论自信”。我曾经有过一个比喻,不少中国学者,一旦拿到西方的原著的时候,就有一种“恐栗如儿恒状”的神圣感,仿佛手里捧着的不是一本书,而是宗教的教义、祖上的传家宝。这种想法使得这些学者在翻译西方理论作品时担惊受怕,生怕让“洋大人”不满意,于是将有些相当好懂的名词,却直接像“电子词典”一样“机械翻译”,所以才有了像“话语漩涡”、“境域隐匿”、“言说祛魅”等一些违背汉语原则,但却在当下学界流毒甚广的“专有名词”。
  毋庸讳言,西方的文艺理论归根结底也是人写的,而且也是服务于读者的。因此,我们先前生冷怪僻的“专有名词”,并非是西方学者的本意,而是我们译者的故弄玄虚。在《柏拉图到巴特》中,这些“专有名词”统统不见了,放眼全书,只有“文学”、“作者”、“逻辑”等大家最耳熟能详的名词,译者用中国人最熟悉的表达方式翻译了西方的理论,使其可以在中国读者里辩证地传播,这难道不是“理论自信”的具体表现吗?
  其次是立场自信。翻译理论告诉我们:所谓汉译,就是把一种外语的著述,转换成中文,让读不懂外语的中国人,可以有机会了解外国人的想法与观点。从严复《天演论》中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到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资本主义的丧钟敲响了”,再到江枫汉译《西风颂》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等等,这些名言名句影响了几代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既是世界思想史的瑰宝,也是现代中国文化中的珍藏。
  但反观现在汗牛充栋的许多译著,能流传下来的却是寥寥。因为译者立场的不自信,使得一些本来应有影响力的书,却丧失了经典的生命力与影响力。许多译著莫说老百姓读不懂了,就连我这个教授外国文学的老师,也读不懂。连中国人都读不懂,算什么翻译?这样的译作又是给谁看的呢?
  《柏拉图到巴特》是一本许多人都能读懂的书。推荐给我这本书的,是一名刚刚进入大学的大一新生。她怯生生地问我:“老师,这本书好像看起来很浅,和‘别的书’不太一样,有人说它这么翻译不对,您能看看吗?”正是在她这句话的引导下,我用了两个晚上读完了这本书,就我个人而言,我根本没有任何读不懂之处。“很浅”恰反映了作者坚定、自信的立场——这本书并不是象牙塔里的暗语,也不是属于少数人的密码,而是给大多数中国人看的一本普及读物。这样的立场,在当代中国的翻译界殊非易得。
  话语自信,则是这本译著最为出彩的一面。我们常讲“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要让柏拉图、马克思和巴尔扎克说“中国话”。因此,任何舶来的理论、思想,要想在中国生根、发芽,服务于中国的发展,则必须要适应中国的国情,让外国理论说“中国话”,这既是“话语自信”的一个方面,也是翻译者必须具备的出发点与情怀。
  当然,这本《柏拉图到巴特》仍非尽善尽美之作。譬如在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翻译时,出现了几处误译、漏译,作为严谨的译著来说,这是不应该的。而且在涉及一些现代哲学的名词时,受制于学科的差异,作者难免有点词不达意。好的一本译著,必须要经历多次磨砺润色,因此,笔者期待这本书的修订本出现。毕竟,二十九岁的译者还很年轻。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是译者大学期间所完成的译著,能够达到这样的水准,并被国内最权威的中央编译出版社相中,这已经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我相信,假以时日,韩晗一定能在学界脱颖而出,成为一代学人的代表,这一切的前提,则是他必须长期坚持“三个自信”这一基本原则,这也是每一个中国学人都务必遵守的治学之标准。
其他文献
今年以来,蕲春县教育局加大对纪检委员的管理力度,在全系统推行纪检工作月报制,要求基层纪检委员每月填写并上报《基层纪检委员工作月报表》,报告一个月来的履职情况。  月报表设置工作动态、问题线索、思考建议等栏目,纪检委员可以通过月报表,汇报工作情况,反映问题线索,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该局坚持“有事及时报,无事零报告”原则,做到常态工作定期报告、敏感问题及时报告、重要事项专题报告、突发情况即时报告,将执
为全面落实今年的教育工作目标,推动崇阳县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该县教育局创新工作思路,提出了“下沉工作法”等一些列“接地气”的工作方法。  “下沉工作法”就是工作中把心沉下去、思想沉下去、行动沉下去,不走马观花、不搞形式主义。该局要求全体机关干部必须走出办公室、“下沉”到学校,主动为师生服务;要求教育干事每月至少“下沉”到学校或教学点一周,与教师同作息;要求中小学校长每周至少“下沉”两天到教研组或年
《渔洋山人感旧集》(又称《感旧集》)是清初著名诗人王士禛编撰的一部诗集,但其生前一直未能刻印,直到他去世四十一年后,卢见曾在京师黄叔琳家见到这部诗集抄本,于乾隆十七年(1752)将其枣梨以行。按:黄叔琳(1672—1756),字昆圃,号研北。康熙三十年(1691)进士,以文学、政事受知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历官编修、侍讲、内阁学士、刑部右侍郎、詹事、吏部侍郎。时被推为巨儒,世称“北平黄先生”,为
活成“泰山”的北京大爷  张颐雯  小说的第一句话写道:“北京人管那些比自己父亲大的男人叫大爷,记住喽,发音是爷的轻声;如果发音是二声,那就不是一个意思了。”看到这一句话 ,轻轻默念出“北京大爷”这四个字,我们就可以猜到作者一定是个纯正的北京人,他对北京语言的精准表述中,可以体会出北京人的气息,可以将北京这个城市的气质迅速地发现。  北京大爷是一个有着浓厚地域特点的称呼,在人们的印象里,他们好面子
抗战胜利后,戴望舒携全家从香港回到上海。在香港,他刚刚经历了一场“检举”,何家槐、黄药眠、怀湘(廖沫沙)等二十一人联名以“留港粤文艺作家”的名义致函“中华全国文艺协会重庆总会”,检举戴望舒有“附敌”行为。此信在1946年二月《文艺生活》和《文艺阵地》杂志同时刊出。戴携全家离港到沪,固然有向已把总部搬到上海的文协总会自我辩诬的想法,但更多的是想尽快离开是非之地。  但戴望舒未能想到的是,与不得不离开
不知从何时起,教育部建立了每五年一轮的高校教学评估制度,每年要评估的本科院校和独立学院大约有二百所左右,每年公开发布一次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的相关数据。此举被视为中国高等教育从规模效应向内涵建设转型的重大举措,据说有利于高校的管理、科研、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高校学生的学习发展,有利于中国高校全面赶超世界一流大学,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代表着全国高校最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代表着高校先进文化的发
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是课程改革中数学新绽放的一朵绚丽的花。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中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经历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叶澜教授指出:“学生作为一个现实的、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他们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更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
下午放学后,老师们主动留下来练习健身操。优美的旋律响起来,136名教职员工排着整齐的方队,在艺术老师和体育老师的指导下,踏着音乐节奏翩翩起舞……  教师的活动场所不能仅仅局囿于教室、办公室。十堰市郧阳区新区小学(以下简称“新区小学”)校长李剑平积极倡导老师们“过一种完整而圆满的教育生活”。他认为,这样的生活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享有专业尊严,过有品味的生活,获得职业成就。  拥有激情和专业素养,才能享
近年来,洪湖市第二小学(以下简称“洪湖二小”)在高效课堂的构建与实施中,以跨界理念为指导,以引领教师成长为保障,以课堂教学管理创新为着力点,积极探索高效课堂模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伤筋动骨”颠覆传统课堂  管理好一所学校,必须确立先进的办学理念;一个学校的内涵和办学效果,很大程度上是由这个学校的办学理念决定的。2010年,洪湖二小结合学校自身的文化传承和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在不断创新内部管理
陈乐民老师不以书画名,但作画、习墨、赋诗却是他一生的爱好。  以前在陈老师家的客厅,曾零星见到过他的几幅书法、画扇。这么集中地欣赏他的上百幅书画作品,还是第一次。  画如其人,诗如其人,字如其人。望着画卷上那远山下依稀的小桥、流水、古道,读着他用毛笔小楷写下的赠何方老人的诗句“山上一老松,人间一仙翁;手挥董狐笔,笔底八面风”,仿佛看见陈老师从画卷中缓缓走来:一件蓝色中式上衣、一副近视镜、一双黑布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