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来源 :动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gghha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充分利用学校具有的教学设施,如何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就成为我们每一位思想政治教师要思索与探究的问题。那么,教师应如何在思想政治课上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性呢?
  一、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营造课堂思辨的氛围
  人格权的含义是什么?维护人格尊严权有何意义?弘扬民族精神有什么重要性?我国为什么要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有什么重要性?我国应怎样构建和谐社会……类似这些问题在传统课堂广泛存在,表面上看是在鼓励学生思考,实际上却在禁锢学生的思维。传统政治课基本上是以概念和理论的传授与掌握而展开教学的,教师习以为常地通过类似上述这些问题,千方百计地试图将学生的思路向所谓“标准答案”上引,学生不同角度的甚至是精彩的解答仅仅为点缀,最终还是以要求学生熟记“标准答案”为目的;相应的,考试也以教材“标准答案”为评判标准,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阐释很难被认可。
  中学政治(思想品德)教材体系的重构,要求执教者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基础上自主学习、享受知识,而不是如同以往在僵化的直灌式课堂上通过应试化教学培养应对各种考试的理论型学生。执教者要在提高课堂驾驭力的前提下,在“设疑一析疑——解疑”的过程中,运用执教智慧拓展学生的智慧,尊重学生的思维,欣赏学生的创新,构建智慧型课堂,增强学生学习能力。
  二、渗透人文精神,引领课堂理性的激情
  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驱力。在当今信息爆炸引领潮流的知识经济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远远不是课堂所能包含的。通过网络等媒体了解国内外时事及社会新闻等,这对学生来说并非难事。同时,在网络进步所造就的新兴词汇、概念的表达与使用上,学生甚至还强于教师。如果执教者继续孤芳自赏地陶醉于按部就班的预设课堂,那么,他们反而会因自身的“孤陋寡闻”而成为学生的笑柄。
  执教者应该认识到,学生掌握知识不是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课本知识只是学生拓宽知识层面的基础和培养综合能力的载体,是指引学生踏向求知征程的阶梯。中学政治(思想品德)教材文本中的事例引证材料往往具有不可避免的滞后性,教师要善于将“静态”教材文本与“动态”现实素材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关注社会与生活实际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体验、感受、领悟,使思维的敏锐性和学习的能动性始终与时代脉搏共振共融,展现政治课的人文魅力和理性激情。
  三、重视日常生活,释放课堂实践的灵性
  以往被学生抱怨为枯燥无味的政治课是由“教师讲授灌输、学生做题背诵”的常态教学思维造成的,最终培养的是一批批“闯关过关”的“考试人才”。所谓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么成为停留在课程计划或文件上的虚无缥缈的“美好愿望”,要么成为众人济济一堂而心知肚明的公开课或比武课上的“成功表演”。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创造能力也因此被桎梏。
  在中学政治(思想品德)课程实施过程中,执教者所要考虑的不是为驱散传统课堂上的沉闷气氛而形式化地追求表面上的热闹欢快,而是激发学生实践导向的思维能动性,增强学生品德践行的内驱力。
  当执教者将学生知识学习的宽广平台与学生社会实践的广阔舞台在课堂上和谐交融时,课堂就成为感性和理性有机统一的契合点,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动性和主动践行的积极性在激荡着动感氛围的课堂上交相辉映,学生由此而释放学习与实践的灵性。
  四、关注学生情感,闪耀课堂人性的光辉
  当节节攀升的中考成绩被不断盘点的时候,学生、家长、学校似乎都欢欣鼓舞,教学的“成功”被无限放大。至于学生在日后人生历程中品行发展状况如何,则很少有人关注。显然,应对考试的成功并不等于课堂教学的成功,卷面成绩也不代表实际品行。事实上,今天展开笑脸、欢呼雀跃的人明天或许就会瞪大双眼、欲哭无泪。
  在中学政治(思想品德)课程所建构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三维目标排序格局中,知识的掌握是基础,学习方法与实践技能的运用是保障,而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树立和情感品德的升华才是核心目标。执教者要善于从社会与人生舞台上积累和挖掘情感素材,引领学生感受体验源自内心深处的情感震撼力,帮助学生通过潜移默化的情感之旅发现自身的品格闪光点,从而在解读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中奠定人生价值观的基础。
  当执教者通过情感素材和学生之间产生心灵的交融与共鸣时,“感悟他人→发现自我→自觉践行”的情感教学链得以建构,课堂由此而涌动着情感的浪潮,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以在品格的提升中逐步确立,从而使政治(思想品德)课闪耀其人性的光辉。同时,学生灵魂深处的情感激荡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其情感力量的迁移与外显,主要表现为学生用正确的理念取代过往的错误或消极态度,通过感悟他人的品格魅力来发现并提升自身的品德修养,从而以自觉的责任意识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实现自我。
  当智慧、人文、日常生活和情感的理念深深根植于课堂,学生漫长的学习之旅由此而成为快乐的发现之旅和惬意的创新之旅。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伴随着时代主旋律,学生通过创造性思维展现出实践灵性,由此享受知识学习的愉悦感和能力提升的成就感,更享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升华的自豪感。这种共生共融的合力效应使中学政治(思想品德)课的真谛得以体现,课堂教学的内涵得以拓展,课程的内在质感得以提升,人才培养的目标得以真正落实。
其他文献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