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就业形成机制及其效应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h10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我国劳动者“过劳死”的案例不断地见诸于报刊,这一问题才逐渐引起了学者的关注。但是目前的文献更多地从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角度关注超时、超强度劳动所造成的“过劳死”的研究,而对过度就业的形成机制及其所产生的其他效应分析的文章很是匮乏,更没有形成系统性的研究。本文就是以此为切入点,紧紧围绕着过度就业对个人、企业、社会产生的影响以及过度就业产生的根源等方面展开分析,在综合各学科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和借鉴他们的研究成果,对过度就业相关的理论、劳动供给的相关理论以过度就业对就业岗位的挤占程度进行了广泛、细致的研究。首先,本文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同时结合中国的国情,提出了过度就业的概念,即过度就业指的是劳动力资源过度使用的状态,这里的过度就业不仅包括那些因为源自勤劳的天性,或者源于对事业的追求,而付出比社会平均水平更多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的情况,而且更多的是指那些因为体制性、制度性、社会性等原因,劳动者中的相当一部分人被迫承担过多的工作量的就业行为方式。并以此概念为出发点,用城镇就业人员工作时间超过40小时的比例作为过度就业程度的衡量标准。数据显示,过度就业在我国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状态,从业人员过度就业的程度因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行业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且都存在着性别差异,男性比女性过度就业情况更为严重。其次,本文探讨了过度就业的形成机制。实际上,我国劳动者过度就业的问题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其产生、发展必然有其历史根源和各种驱动因素。在形成机制上,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导致我国劳动者过度就业的问题愈演愈烈。本文认为,我国转型时期带来的巨大的就业压力和生存压力、全球化分工下的经济发展需求、社会资源分配严重不公、文化价值观念的惯性、社会保障的滞后、工会的“无能”以及法律存在的漏洞等外部环境是造成我国劳动者过度就业的深层次原因,企业的逐利性、近乎残酷的晋升制度和管理水平的局限性是导致我国劳动者过度就业的直接原因,再加上劳动者的成就动机、个人特质等内在原因,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劳动者自主或被动地提供了超时、超强度的劳动。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了劳动者过度就业形成机制的模型。由此打开了我国劳动者过度就业发生、发展的“黑箱”。最后,我们依据过度就业率的概念,对过度就业对就业岗位的挤占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经测算,我国目前的城镇就业人员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处在过度就业的状态,2004年至2011年期间过度就业的存在对就业岗位的挤占数量达到一亿之多。由此看出,缓解我国过度就业的情况,在提高劳动者福利同时对就业岗位的增加也有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机电安装包含着众多的施工技术与施工方法,电气节能施工技术是其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所以电气节能施工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机电安装工程的质量。在机电安装工程中采用电气
素质教育在大学课程中所占比重非常大,在素质教育中,艺术教育可以很好地培养大学生自身的艺术素养。在交响乐团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音乐潜能,此次主要针对当前我国高校
目的研究一个家系中不同临床表型的同胞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明确其诊断并总结影响肝豆状核变性临床表现的因素。方法收集该家系中患病同胞的临床资料,查找肝豆状核变性临床表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