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有生命感的语文课堂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angyunl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冯发柱 乔能俊
  课改十余年间,小学语文教学发生了深刻、深远的变革,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在修订版课标颁布之际,站在下一个十年的路口,对当前的课堂教学进行严肃的检视与反省,是责任使然,更是重新出发、创新课堂的现实之需。
  一、 隐忧:教学中“人”的缺失
  自课改以来,广大的教师、教研员及专家对语文教学进行了大量的、可贵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科研成果。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语文教学依然以教师、教材为中心,学生作为沉默的大多数被遗忘。
  1. 备课中的“目中无人”成为历史痼疾 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这是备课中的“三备主义”。但多年来,学生一直是备课环节中的“弱势群体”,被边缘化如同影子一般虚幻。教师醉心于文本的深度解析,沉迷于教学方法的惊艳设计,学生只存在于“他们能不能接受我的执教方案?如何让他们按照我的方式行进下去”的思考之中。备课的整个过程,教材的重点、难点、亮点是关注的中心,教师的“唱念做打”、一招一式是关注的中心,学生则是依附于这两个中心的可有可无的附庸而已。更何况,这里的“学生”不是以个体的面目出现,而是以集体的、抽象的概念闪现于教师的备课思路中。这样的备课,学生无疑被“覆盖”了。
  而对于那些拿着备课资料抄教案的教师来说,学生则被“清洗”了。
  2. “牵线木偶”式的课堂教学一统天下 无论是竞赛课、研究课,还是家常课,大江南北、东西两域的课堂教学模式如出一辙,一个显著特征便是教师以“牵线木偶”“燕子哺雏”的方式推进整个课堂进程。如果说课与课之间还有什么区别的话,那也是谁“牵”得巧妙、精致、隐蔽与否的问题,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是手握先知的全能导师,永远面带微笑地看着学生怎样一步步走向自己精心设下的“套”,然后又得意洋洋地面向观众,看他又是怎样举重若轻地把学生“拉”起来。教师是不必担心学生在课堂上“节外生枝”“旁逸斜出”的,因为在此之前,他已经预设了种种预案,做好了种种铺垫,设置了重重“防火墙”,只等着“瓮中捉鳖”。
  课堂上,学生被教师“高超的智慧”“精湛的教学技艺”牵引着,自觉或不自觉地演绎着教师事先定好了的文本解读,配合着朗读,配合着应答,有天赋的孩子甚至配合着落几滴眼泪。对多数同学而言,他们是毫无选择地陪着老师阅读,说着无趣、无味、无血、无肉的假话、空话、套话,积极主动地帮助老师秀出教案里的华彩乐章。他们只是这出“课堂剧”中的群众演员,为老师跑龙套的卒子。
  3. “假自主”的训练成新贵 为了改变当前教学满堂讲问的弊端,在借鉴洋思、东庐经验的基础上,许多地区打着自主学习的旗号,推出了“学案”“导学案”“学习单”进课堂的举措,一时蔚然成风。
  不可否认,教师毫无节制的提问少了,无病呻吟的抒情少了,学生静下心来读与练的时间多了,生生互动交流的次数多了。但另一方面,从头至尾的练习也湮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蜕变成单一的、呆板的题海训练,语文课失去了它应有的味道和质感。毫不夸张地讲,这是一种带有极强欺骗性的“自主学习”。因为练什么,为什么练,怎么练,练到什么程度,学生是毫无自主权的,它真正指向的不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而是教师心中所谓的“知识点”乃至“应试”。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牵线木偶”的另一种翻版,不同的只是所牵之线由“问”变成了“练”。
  二、 归因:基于“人”的思考
  从以上种种可以看到,学生从语文课上消失了,教师和教材是课堂当仁不让的主宰。
  课堂是为学生而设的,教的存在和价值以学的存在和价值为前提,失去了学生的课堂亦如失去了河流的草原、没有鸟儿飞翔的天空,必然是机械的、沉闷的,缺乏生气和创造活力。我们需要追问:课堂何以使学生缺席?
  1. 缺乏教育学意义上的自觉反省 教师习惯沉溺于日常事务的惯性之中,热衷于追逐时尚的教学方法,得意于一课一得的反思小结……不是说这些不重要,但有一个不应回避的前提——那就是跳出学科的桎梏,在一个更大的知识背景下反省我们的教学行为: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们正在培养什么样的人?面对未来的挑战,语文课程应该把学生带向何方?……这些看似务虚的思考,恰恰构成了我们职业理想的基石,是我们课堂教学中一切策略、方法的起点与归宿。如果缺乏这种教育学意义上的自觉反省,我们有可能把一片树叶当做整个森林,有可能把华而不实的小伎俩当做教育智慧来膜拜;课堂上只会看到机械手臂的杂乱捣鼓,而寻觅不到生命的呼吸和跃动,创造的阳光将在尘土飞扬中遁去。而这一切,正把我们引向歧途。
  2. 生命情怀的淡薄 学生是教师研究的应然主体,现实却可能是,教师是离学生心理距离最远的人。教师脑子里装的是教学任务的分布、教学时段的划分、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教学节奏的把握、教学效果的调控……而至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起点、学习困惑、学习体验等等,都是为“教”的实现与达成服务的,微乎其微,几乎失去独立存在的价值。
  每个教师都清楚,学生是活泼泼的生命体,具有上天赋予的学习欲望和能力,只要点燃内在的原动力,他们完全可以自主、自能地开展学习。但在“教”的时候,学生的差异性就被抹杀了,创造力就被扼制了,生命与生命的关系就被改写为物与物的关联,人性也就物化为物性。
  这种生命意识的淡薄,必然会将教育中的所有问题归结为“技术”:提问是门技术,理答是门技术,倾听是门技术,朗读是门技术,评价是门技术……当一切都技术化了,课堂就成了生产流水线,语文也就“死”了。
  3. 专制人格的流弊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对受过良好教育的教师谈专制似乎是件荒唐的事情。但不可否认的是,文化如同DNA一样,它在我们出生之时就遗传到了精神的血液里。以我为中心,以我的标准为标准,以我的偏好和主观经验为基准,依然是我们为人处事的“潜规则”。课堂上,“好为人师”“唯我独尊”“师道尊严”以爱和指导的名义“随风潜入夜”,学生就此失去了发声的喉舌、思想的自由。就阅读教学而言,教师最大的专制就是以自己的解读代替学生个性化的感悟,生硬或巧妙地把学生拉上普罗克拉斯提斯之床。
其他文献
笔者所在单位是一所农村初中校,学校的现状是场地简陋、器材紧缺,尽管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体育老师还得用现有的一点“米”去煮好教学这锅“粥”。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无限的作用。笔者在对初三年级学生进行三级跳远教学时,采用八种简单易得的场地器材,达到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三级跳远的技术并发展了身体素质。  一、就地取材在掌握三级跳远技术教学中的练习方法  1.白灰的利用  白灰在农村还是较容易获取的,
语文课堂练习是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具有激发情感、训练语言、启迪思想等多种功能。作为落实教学目标、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不应单单把课堂练习看成是教学的一个单一环节,而是应该在把握自然、贴切、融合的前提下,将之有机融合在课始、课中、课末的各环节中,使之和教学过程融为一体,从而真正起到训练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  一、有疑而问,夯实基础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
“这堂课,对《长城》的科学和人文内涵挖掘得比较深。教学环节严谨细密,贯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理念。特别是图文对照,相得益彰,落实了由远到近、由面到点的观察能力训练,对《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是个典型的示范”。这段话,摘自我上完《长城》这堂全校性公开课后同事对我的评价。这段话,总会激起我心中的阵阵涟漪,提醒我不要忘了那两次课堂教学中所出现的意外,引领我再次去体会五味瓶中的酸
编者按  略读课文教学是近年来小语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刊曾在2010年第2期刊登过特级教师虞大明有关此问题研究的专题文章。近几年来,虞老师对略读课文教学作了持续、深入地思考,本刊特刊登其相关研究成果,以飨读者。  自从“略读课文教学”开始进入广大教师的研究视野,其在两方面的误区便显露无遗:一谓“草草了之”——因为一直以来,教学评价和质量监控很少涉及略读课文教学,久而久之,教师们便觉得略读课文不
作为文言文本的《鹬蚌相争》,没有明显的跌宕起伏之处,情节简单,一目了然,可谓平铺直叙,但其寓示的真理却随着《鹬蚌相争》这一成语故事的广泛流布而深入人心。由此推想,现今六年级孩子的眼界较之我的童年更是开阔不知几倍,对这些应该早已耳熟能详。我困惑,这样的文本还需要讲吗?  寓言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是一种“以象见意”的表达,用俄国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的话说:“寓言是理性的诗歌。”它那如诗的“外衣”又在哪里呢
小学语文教材中,略读课文也占有一定的比重。随着年级的增高,略读课文篇目也“水涨船高”,与精读课文平分秋色,成为阅读教学不可分割的联合体。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略读课文的要求是这样描述的:略读课文重在略读方法的指导,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有这样的倾向:一是精雕细琢,字词句段篇一把抓,与精读课文如出一辙;二是囫囵吞枣,任由学生自己阅读,将其“踢”出了阅读教学之外。面对教
【教学目标】  1. 能根据“阅读提示”自主学习课文,通过表格梳理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图文结合了解“五彩经幡、耀眼的金顶”等词语的意思,初步感受古城的独特风情。  2. 以读悟写,品读领悟作者以简洁明快的表达方式特写的“大昭寺”浓浓的佛教气息;发现作者描写八廓街与民居同样抓住地方风情,集中笔墨把古城这份浓浓的佛教气息传达出来的结构方式。  3. 积累描写八廓街感受的句子,运用于表达对古城拉萨的感受。
一、教学内容的萃取  (1)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小壁虎借尾巴》:课文记叙了小壁虎被蛇咬断了尾巴,先后向小鱼、老牛和燕子借尾巴,都没借着。回到家才发现自己已经长出了一条新尾巴。(预习思考:小壁虎向哪些动物借尾巴?)  (2)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文《七颗钻石》:课文记叙了很久很久以前,在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水罐因为小姑
关键词:篮球特色;体育文化;校本教材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8)02-0018-01  利国实验小学坐落于美丽的微山湖畔,学校秉承“优秀的智力来自刻苦的学习,刻苦的学习来自旺盛的精力,旺盛的精力来自强健的体力,强健的体力来自适当的体育运动”的教育理念,提出“体育兴校,体育强校”的口号。学校以篮球项目为突破口,带动学校体育工作全面发展,多年
关键词:核心素养;篮球;运用维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09-0068-02  一、教材分析  運球与游戏是小篮球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主要通过多样的拍运球方法和趣味游戏、比赛,提高学生原地拍球、行进间运球、运球 传接球等能力。教师在二年级学生注意力、观察力、体能与运用发展等方面,利用不同信号、限定规则游戏与比赛等方法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