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烹调技艺,堪称世界一绝,但从事烹调技艺的能人,大多出于男性,尤其是皇宫御膳,充当“尚书”者非要男性,女的不能担任,由于这封建余毒的影响,自古至今,烹调高手大多出自男性,但查阅有关史料,并非尽然,有的甚至女性强于男性,明末清初“秦淮八艳”之一的董小宛,即为一例。
董小宛不仅多才多艺,能歌善舞,琴棋书画俱全,而且是一位颇有造诣的出色厨师,正如冒襄《影响梅庵忆语》所述,食谱菜经莫不精通:“旁及饮食,挑冻瓜凝,秋棠蜜渍,琐瑟米盐,庑下舂爨”,样样皆行。
董小宛很善于吸取历代饮食经验,如“火肉之者煮无油,有松柏之味,风魚之煮如火肉,有鹿麂之味;醉恰如桃花,醇鲟骨白玉,油鲳如鲟魚,虾须如龙须,烘兔酥如饼饵,可以笼而食之;菌脯如鸡棕、腐汤如牛乳”等等,她都“细考之食谱”,一一加以验证。“郇厨中一种偶异,即加访求,而又以慧巧化为之,莫异妙。”
据清代如皋《崇以咫闻录》记载,相传董还有一味菜在如皋流传,叫做董肉,“又称跑油肉,虎皮肉”(今称之“走油肉”),却和“东坡肉”相映成趣。“董肉”曾被抗清名将史可法称为“天下一绝”。董小宛还为“董肉”写有形象而生动的诗句:“眼眼见快,板板吟声,刀刀显功,片片生津”,这是董小宛描述切“董肉”的秘诀。
董小宛烹调时讲究炒、烧、熘、炸、爆、煮、熬、焖、煨等多种方法,正如明末清初的爱国诗人钱谦益把董小宛烹调的菜肴,形象地誉之为“诗菜”,并赞道:“珍肴品味千碗诀,巧夺天工万种情”。其实,董小宛烹调的菜谱,就是“诗诀”。比如“雨韭盘烹蛤”、“霜葵釜割鳝”、“生憎黄鲞贱”、“溺后白虾鲜”等。意思是说,烹蛤应选配雨后的韭菜,釜鳝须挑选霜打的葵叶;黄魚鲞以“小暑”前捕到的黄魚来晒鲞的味最佳,白虾要选择“清明”后的带籽虾才鲜美,富营养。正如董小宛诗曰:“余子秦淮收女徒,杜生步入已效尤,白君又把尤来效,不适今日总下锅。”,这诗其实是:“余(魚)杜(肚)白鸡”的烹调要领。
董小宛还会制作花露,会腌咸菜,还会制作糖果糕点。她“取5月枇汁、西瓜汁一瓢一丝遮尽,以文火煎至七八分,始搅糖细炼枇膏,如大红琥珀,瓜膏可与金丝肉糖”。每到大伏天,她必取其汁,“坐炉边静看火候,成膏不使焦枯,分浓淡为数种,此尤异乡异味也。”
董小宛制作的红腐乳也很特别,“烘蒸各五六次,肉既酥,然后削其肤,益之以味,数月而成,绝胜。”她腌的咸菜“能使黄者如腊,碧者如翠,蒲藕笋蕨,鲜花野菜,枸蒿蓉菊之类,无不采入食品,芳者盈席。”
江苏有一甜食,最受老年人欢迎,名叫“董糖”。“董糖”何人发明?清代嘉庆年间《淮扬志》记及系高邮董性所创。但江苏如皋《崇州咫闻录》却明确指出:“其精美者首推董糖,冒氏之妾董小宛所造。”以芝麻、炒面、饴糖、松子、枇仁和麻油作为原料制成“酥糖”,切成长1.7 cm、宽1 cm、厚0.3 cm的方块。这种“酥糖”外黄内酥,甜而不腻,因董小宛所创,故称“董糖”。至今常州、扬州、镇江一带仍有出售者,名“灌香董糖”。之后,又发展成两个品种,一是小巧化了,只有3.3 cm长,称之“寸金董糖”,简称“寸金糖”;二是卷酥化了,内外俱用芝麻香,称之“卷酥董糖”,亦称“芝麻酥糖”。“芝麻酥糖”由于多层糖卷多层酥,酥松香甜,糖不粘牙,为小食佳品。筵席开筵前,吃点酥糖,清茶一杯,垫底开胃,亦振食欲。
令人遗憾的是:清兵不久入关,董小宛同襄郎逃难他乡,辗转流离,历尽艰辛,襄郎大病不起,奄奄欲毙。董小宛日夜精心照料,终于救死回生。而董小宛自己却因操劳过度,终于心力憔悴,英年早逝,年仅27岁,清初诗人王士禄(西樵)哀小宛诗曰:“漫道明妃尚有村,苏堤难觅窈娘魂。凄凉何许伤心路,杨柳春风白下门。”
董小宛不仅多才多艺,能歌善舞,琴棋书画俱全,而且是一位颇有造诣的出色厨师,正如冒襄《影响梅庵忆语》所述,食谱菜经莫不精通:“旁及饮食,挑冻瓜凝,秋棠蜜渍,琐瑟米盐,庑下舂爨”,样样皆行。
董小宛很善于吸取历代饮食经验,如“火肉之者煮无油,有松柏之味,风魚之煮如火肉,有鹿麂之味;醉恰如桃花,醇鲟骨白玉,油鲳如鲟魚,虾须如龙须,烘兔酥如饼饵,可以笼而食之;菌脯如鸡棕、腐汤如牛乳”等等,她都“细考之食谱”,一一加以验证。“郇厨中一种偶异,即加访求,而又以慧巧化为之,莫异妙。”
据清代如皋《崇以咫闻录》记载,相传董还有一味菜在如皋流传,叫做董肉,“又称跑油肉,虎皮肉”(今称之“走油肉”),却和“东坡肉”相映成趣。“董肉”曾被抗清名将史可法称为“天下一绝”。董小宛还为“董肉”写有形象而生动的诗句:“眼眼见快,板板吟声,刀刀显功,片片生津”,这是董小宛描述切“董肉”的秘诀。
董小宛烹调时讲究炒、烧、熘、炸、爆、煮、熬、焖、煨等多种方法,正如明末清初的爱国诗人钱谦益把董小宛烹调的菜肴,形象地誉之为“诗菜”,并赞道:“珍肴品味千碗诀,巧夺天工万种情”。其实,董小宛烹调的菜谱,就是“诗诀”。比如“雨韭盘烹蛤”、“霜葵釜割鳝”、“生憎黄鲞贱”、“溺后白虾鲜”等。意思是说,烹蛤应选配雨后的韭菜,釜鳝须挑选霜打的葵叶;黄魚鲞以“小暑”前捕到的黄魚来晒鲞的味最佳,白虾要选择“清明”后的带籽虾才鲜美,富营养。正如董小宛诗曰:“余子秦淮收女徒,杜生步入已效尤,白君又把尤来效,不适今日总下锅。”,这诗其实是:“余(魚)杜(肚)白鸡”的烹调要领。
董小宛还会制作花露,会腌咸菜,还会制作糖果糕点。她“取5月枇汁、西瓜汁一瓢一丝遮尽,以文火煎至七八分,始搅糖细炼枇膏,如大红琥珀,瓜膏可与金丝肉糖”。每到大伏天,她必取其汁,“坐炉边静看火候,成膏不使焦枯,分浓淡为数种,此尤异乡异味也。”
董小宛制作的红腐乳也很特别,“烘蒸各五六次,肉既酥,然后削其肤,益之以味,数月而成,绝胜。”她腌的咸菜“能使黄者如腊,碧者如翠,蒲藕笋蕨,鲜花野菜,枸蒿蓉菊之类,无不采入食品,芳者盈席。”
江苏有一甜食,最受老年人欢迎,名叫“董糖”。“董糖”何人发明?清代嘉庆年间《淮扬志》记及系高邮董性所创。但江苏如皋《崇州咫闻录》却明确指出:“其精美者首推董糖,冒氏之妾董小宛所造。”以芝麻、炒面、饴糖、松子、枇仁和麻油作为原料制成“酥糖”,切成长1.7 cm、宽1 cm、厚0.3 cm的方块。这种“酥糖”外黄内酥,甜而不腻,因董小宛所创,故称“董糖”。至今常州、扬州、镇江一带仍有出售者,名“灌香董糖”。之后,又发展成两个品种,一是小巧化了,只有3.3 cm长,称之“寸金董糖”,简称“寸金糖”;二是卷酥化了,内外俱用芝麻香,称之“卷酥董糖”,亦称“芝麻酥糖”。“芝麻酥糖”由于多层糖卷多层酥,酥松香甜,糖不粘牙,为小食佳品。筵席开筵前,吃点酥糖,清茶一杯,垫底开胃,亦振食欲。
令人遗憾的是:清兵不久入关,董小宛同襄郎逃难他乡,辗转流离,历尽艰辛,襄郎大病不起,奄奄欲毙。董小宛日夜精心照料,终于救死回生。而董小宛自己却因操劳过度,终于心力憔悴,英年早逝,年仅27岁,清初诗人王士禄(西樵)哀小宛诗曰:“漫道明妃尚有村,苏堤难觅窈娘魂。凄凉何许伤心路,杨柳春风白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