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数学老师要在课堂上吸引学生、感染学生,这才是真实、有效的教学。要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营造充满活力、促进智慧生成、呈现灵动色彩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和谐氛围 动态生成 灵动色彩
一、营造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让课堂充盈生命活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验、交流的愉悦氛围,调动他们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参与到“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来,在充满自由与和谐的新鲜空气当中,能够大胆地提出问题,实现数学知识的“再创造”。
如在探究圆锥体积的教学中,我不但为学生提供了水、细沙、不同的圆柱和圆锥等研究材料,并让他们自由选择所需材料,分组实验,课堂上学生自由走动、交流、研究,虽然课堂表面是乱哄哄的,但正是这样宽松,温馨的活动空间,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得到高度的发展,也正是这样的愉悦、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亲身经历、亲自感悟,像“科学家”一样去思考交流、去操作实践和研究事物规律,课堂呈现勃勃生机。
二、开发有效、鲜活的生活资源,让课堂洋溢生活气息
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能使学生迅速进入思维发展的“最近区”,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作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敏锐地发现、挖掘、提炼有效的、鲜活的生活资源,善于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并从生活中抽象出理性的数学知识。
把鲜活的生活题材引入课堂,用现实的问题情景激活课堂,让学生的生活经验巧用于课堂,有了生活之水的滋润,我们的数学课堂就更富有情趣和魅力了。
三、连接激情、真实的课堂“争辩”,让课堂促进智慧生成
数学课堂上,教师的智慧在于创设开放的情境,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表达的机会,让丰富多彩的思考交汇在课堂,让新奇,独特的思维打开创造的心门,让闪烁智慧灵光的思想在课堂上驰骋。而教师最重要的是认真地倾听,适时地点拨,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时空。并凭借自己的教学智慧和艺术,在教学中捕捉生生间的精彩争辩,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例如,教学“24时计时法”,在比较“24时计时法”与“12时计时法”有何不同这一环节时,问学生:你比较喜欢哪种计时法?学生观点不一,出现平分秋色的支持率。“能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吗?”于是,辩论自然产生——甲方认为:“24时计时法简便,不用写‘上午’、‘下午’,而且运用广泛。”为了充分证明自己的观点,他们还列举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例子:肯德基营业时间表、电视屏幕上的时间显示、各种车票上的发车时间……虽然甲方有理有据,但乙方并不完全认同,在简要阐述自己的观点后,他们追问甲方:“那平时我们说下午3点去公园,会不会说15点去公园玩呢?”这个问题显然是不争的事实,甲方虽然心有不甘,但仍然懂得尊重现实“当然不会这么说了!”面对稍做退让的甲方,乙方也主动承认:“你们说的也有道理。”看着双方的握手言和,老师适时点拨:“其实正如你们所说,两种计时法各有优势,24时计时法常用于书面表达,而口头表达时一般采用12时计时法。”教学中,以“‘24时计时法’与‘12时计时法’你比较喜欢哪一种”为信息焦点,自然引发学生辩论,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体会到另一种计时法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必要性,把思维引向纵深。
四、经历动态、生成的实践体验,让课堂呈现灵动色彩
数学课堂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包含有猜想、错误与尝试、证明与反驳、检验与改进的复杂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的、封闭的结果。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学生亲自把这些知识发现出来。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思维主体,有着不同理解能力的孩子们,从各自的视角出发,总有着一份属于自己的发现。教师应把这些宝贵的动态生成性资源挖掘出来,使课堂在预设中生成,在动态生成中幻化出灵动的美。
例如,在教学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这节课时,当师生共同现场统计完全班同学最喜爱的图书后,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除了可以用统计表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外。你知道还可以用别的什么来表示吗?提出这一问题充其量是作为我在教学环节衔接上的一个设问,一句过渡语,并不指望学生能作出深刻而敏锐的回答。但学生迅疾回答的“统计图”这三个字,却让我感受到了他们其实对统计图并非一无所知。于是我对原本在此预设的让学生认识感受直观的条形统计圈的想法产生了动摇。我何不在此让学生自己尝试去创作一幅他们心中的统计图呢?实践证明我的调整是正确的,因为我从学生精彩的表现中看到了因生成而绽放的美丽。
新课程强调学生也是教学资源的一种重要的生命载体,本节课中,如果我没有把握住学生那句迅疾而敏锐的回答,依然按照预设进行教学,也许就领略不到学生因自己的创造而生成出的精彩。
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越来越体会到数学课堂的美丽,也愈来愈钟爱数学课堂。每当走进课堂,学生在倾听中产生的灵性,在思考中展现的智慧,在体验中生成的情感,在相互尊重中绽放的灿烂的生命之花,无不让我欣喜和感动。我会继续努力,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与孩子一起在课堂上共享创造的绝妙和快乐,一起演绎美丽多彩的数学课堂,为打造真实、有效的数学教学而努力!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和谐氛围 动态生成 灵动色彩
一、营造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让课堂充盈生命活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验、交流的愉悦氛围,调动他们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参与到“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来,在充满自由与和谐的新鲜空气当中,能够大胆地提出问题,实现数学知识的“再创造”。
如在探究圆锥体积的教学中,我不但为学生提供了水、细沙、不同的圆柱和圆锥等研究材料,并让他们自由选择所需材料,分组实验,课堂上学生自由走动、交流、研究,虽然课堂表面是乱哄哄的,但正是这样宽松,温馨的活动空间,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得到高度的发展,也正是这样的愉悦、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亲身经历、亲自感悟,像“科学家”一样去思考交流、去操作实践和研究事物规律,课堂呈现勃勃生机。
二、开发有效、鲜活的生活资源,让课堂洋溢生活气息
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能使学生迅速进入思维发展的“最近区”,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作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敏锐地发现、挖掘、提炼有效的、鲜活的生活资源,善于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并从生活中抽象出理性的数学知识。
把鲜活的生活题材引入课堂,用现实的问题情景激活课堂,让学生的生活经验巧用于课堂,有了生活之水的滋润,我们的数学课堂就更富有情趣和魅力了。
三、连接激情、真实的课堂“争辩”,让课堂促进智慧生成
数学课堂上,教师的智慧在于创设开放的情境,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表达的机会,让丰富多彩的思考交汇在课堂,让新奇,独特的思维打开创造的心门,让闪烁智慧灵光的思想在课堂上驰骋。而教师最重要的是认真地倾听,适时地点拨,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时空。并凭借自己的教学智慧和艺术,在教学中捕捉生生间的精彩争辩,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例如,教学“24时计时法”,在比较“24时计时法”与“12时计时法”有何不同这一环节时,问学生:你比较喜欢哪种计时法?学生观点不一,出现平分秋色的支持率。“能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吗?”于是,辩论自然产生——甲方认为:“24时计时法简便,不用写‘上午’、‘下午’,而且运用广泛。”为了充分证明自己的观点,他们还列举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例子:肯德基营业时间表、电视屏幕上的时间显示、各种车票上的发车时间……虽然甲方有理有据,但乙方并不完全认同,在简要阐述自己的观点后,他们追问甲方:“那平时我们说下午3点去公园,会不会说15点去公园玩呢?”这个问题显然是不争的事实,甲方虽然心有不甘,但仍然懂得尊重现实“当然不会这么说了!”面对稍做退让的甲方,乙方也主动承认:“你们说的也有道理。”看着双方的握手言和,老师适时点拨:“其实正如你们所说,两种计时法各有优势,24时计时法常用于书面表达,而口头表达时一般采用12时计时法。”教学中,以“‘24时计时法’与‘12时计时法’你比较喜欢哪一种”为信息焦点,自然引发学生辩论,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体会到另一种计时法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必要性,把思维引向纵深。
四、经历动态、生成的实践体验,让课堂呈现灵动色彩
数学课堂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包含有猜想、错误与尝试、证明与反驳、检验与改进的复杂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的、封闭的结果。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学生亲自把这些知识发现出来。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思维主体,有着不同理解能力的孩子们,从各自的视角出发,总有着一份属于自己的发现。教师应把这些宝贵的动态生成性资源挖掘出来,使课堂在预设中生成,在动态生成中幻化出灵动的美。
例如,在教学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这节课时,当师生共同现场统计完全班同学最喜爱的图书后,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除了可以用统计表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外。你知道还可以用别的什么来表示吗?提出这一问题充其量是作为我在教学环节衔接上的一个设问,一句过渡语,并不指望学生能作出深刻而敏锐的回答。但学生迅疾回答的“统计图”这三个字,却让我感受到了他们其实对统计图并非一无所知。于是我对原本在此预设的让学生认识感受直观的条形统计圈的想法产生了动摇。我何不在此让学生自己尝试去创作一幅他们心中的统计图呢?实践证明我的调整是正确的,因为我从学生精彩的表现中看到了因生成而绽放的美丽。
新课程强调学生也是教学资源的一种重要的生命载体,本节课中,如果我没有把握住学生那句迅疾而敏锐的回答,依然按照预设进行教学,也许就领略不到学生因自己的创造而生成出的精彩。
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越来越体会到数学课堂的美丽,也愈来愈钟爱数学课堂。每当走进课堂,学生在倾听中产生的灵性,在思考中展现的智慧,在体验中生成的情感,在相互尊重中绽放的灿烂的生命之花,无不让我欣喜和感动。我会继续努力,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与孩子一起在课堂上共享创造的绝妙和快乐,一起演绎美丽多彩的数学课堂,为打造真实、有效的数学教学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