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理念深入课堂,互动教学成为时尚。语文课堂提问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根据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有计划地提出问题,要求学生钻研、思考并能作出正确解答的一种教学手段,是联系教师、教材、学生三者的枢纽。所以,课堂提问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关系着一堂课的效率和学习成果。
【关键词】提问;过渡;总结
【中图分类号】C633 【文献标识码】 A
“课堂提问”其实是一门艺术,很讲究提问的技巧和方式,直白而且过于简单的提问并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达不到提问目的,只能是做无用功。所以,教师应该在这方面多下工夫,做足备课准备。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精心提问,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一、抓课题提问
课文题目是课文的眼睛,也是文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多年的课堂教学,我喜欢从抓住课文题目来向学生提问,因为“问题”是教学的起点,是吸引学生到课堂的关键。抓住课题提问,有利于学生打开思维,思维不游离文章主题,全面把握文章的主旨。一堂圆满的课程,并不是让学生带着正确的答案走出课堂,把问号变成句号就算了事,而是应该以一种带有成功感的喜悦之心走出课堂,因为是自己亲自解决了心中的疑问,会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和自我满足感。
我在执教《金色的鱼钩》一课时,让学生围绕课题提问。学生问:“这鱼钩是什么做的?”“作者为什么说这是金色的呢?”“跟我们平时看到的有什么不一样?”……学生可能一下子问出很多问题来,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可能不会有时间一一解答,当然,也并没有这个必要。回过头想想,其实只要根据课文内容,只要抓住支撑性问题即“为什么说这是金色的鱼钩?”就可以了,这个问题只要大家明白了,那就一并解决了其余的那些问题。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所以上课时,我就抓住这个统领全文的问题,让学生找到文章的最后一段点明主题的部分。再由最后一段“反弹琵琶”向课文的纵深挖掘。学生时而读,时而说,时而画,时而写,课堂充满了情趣,洋溢着探究的快乐。
二、抓总起句提问
《詹天佑》中“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的开头,亦是文章的灵魂。所以,我在教《詹天佑》时,抓住这中心句提出问题:“为什么詹天佑被称为我国杰出的工程师?”“他的杰出体现在哪?”“他的爱国又体现在哪?”文章的字里行间,所选择的材料都是表现詹天佑的“杰出”及“爱国”的。文章所选择的三个材料在表现詹天佑的“杰出”与“爱国”时各有侧重。“杰出”就在于他不但有强烈的爱国心,而且有出众的才能。杰出中也包含着强烈的爱国心。在修路的过程中,詹天佑创造性地开凿隧道、学以致用地设计“人”字形线路,都是他爱国精神与科学态度、创造才能相结合的产物。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更说明了他杰出的成就,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帝国主义者的威风。所以詹天佑的“杰出”与“爱国”在文章中始终是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的。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领会作者之所以这样选择材料的原因之后,才能体会到这第一句话的妙处。
三、抓主要线索提问
提问要沿着文章的思路,抓住主要人物、主要线索及主要特征提出关键性的问题,并能从一个问题引到另一个问题,使每个问题成为整个链条里的一环。例如小语第八册《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写的是飞机由于安装了雷达,夜航时能畅通无阻,从而彻底解决了飞机夜航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而雷达的发明又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文章的主要线索是:蝙蝠的启示→3次试验→揭开秘密→制成雷达。课堂教学时,我沿着文章的思路,从以下几个问题入手分析课文:开篇提问:这篇课文的题目是《蝙蝠和雷达》,蝙蝠和雷达有什么联系呢?问而不答,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在师生共同学习中设计若干个小问题:这篇课文先提了一个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呢?(启示)科学家们是怎样弄清这个问题的?(3次实验)飞机在夜间为什么能安全飞行?(制成雷达)这些问题的总体设计,抓住了文章的主要线索,牵动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四、抓过渡句提问
《秦兵马俑》这课中的第三段:“秦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是全文的过渡段,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我在教本课时向学生提出这样两个问题:“秦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体现在哪些地方?”“秦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从文章中哪些句子看出?”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很快在文章中找出相关内容。这样,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在释疑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抓关键词提问
新课改让我们越来越重视对文本的研读,力求能够高屋建瓴、以简驭繁地把握整篇课文,通过对于文章独特而精巧的解读处理,让学生们自己形成对于课文主干的探索能力,从而达到能自主研读的目标。而学生这种能力能否养成,关键还在于教师能否简化头绪、紧扣重点,帮助学生设置少而精的研读问题,从根本上摆脱冗余的情节分析与繁琐的提问应答。
只要认真去研读,就会发现课文中往往某一个关键词便足以提契全文、沟通文脉。如果我们能抓住这个“文眼”来提出我们的“主问题”,使其可以做到“提领一顿,百毛皆顺”。
在解读《了不起的女孩》一文的第一节,我让学生找关键词。学生找出“身患绝症”和“表现非凡”。我说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他们说是转折关系,因为一般身患绝症的人往往对生活失去信心,悲观失望,没有目标,不愿奋斗,也就不会有非凡的表现。
那么李欢身患什么绝症?这种绝症对他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影响?我要求找到相应的句子回答。学生找到句子有:(1)李欢患的是“肌营养不良症”,将会随着肌肉功能的丧失而死亡。(2)有一次小李欢摔倒了,拼命扯着床毯却站不起来。(3)由于肌肉萎缩,她写每个字都要使出吃奶的劲。别的同学晚上七八点钟就能完成作业,她却常常做到十一点钟还上不了床。(4)临行前三天,李欢用无力的小手紧握剪刀。(5)老亨利无法相信这件精巧的礼物,竟然出自一位几乎瘫痪的儿童之手。将这些句子从文中剥离出来,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李欢取得优异的成绩,需要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而这也为解读“表现非凡”作了充分的铺垫。
六、抓总结句提问
《伟大的友谊》结尾:“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了四十年,共同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在四十年里头,在向着共同目标的奋斗中,他们建立了伟大的友谊。”这段话使文章主旨得以升华,又抒发了作者对“伟大的友谊”的赞美。在教本课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是伟大的友谊?”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探究课文,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在生活上互相关心,更重要的是在事业上互相合作。他们合作了四十年,共同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在四十年里头,在向着共同目标的奋斗中,他们建立了伟大的友谊。他们都为对方的成就而感到骄傲。我们应提倡这样的友谊值得大家去提倡与学习。
课堂上,如果仅仅是老师不厌其烦地讲解和叙述,没有了提问与沟通,这便是死气沉沉的课堂,无生气可言,更无兴趣可言。而提问缺乏新意和技巧则同样是白费苦心,学生一样觉得了无生气。所以,课堂提问要明确目的,精心设计、合理安排,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总设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简介:朱爱东 孙海云,江苏省射阳县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责任编辑:于宇平)
【关键词】提问;过渡;总结
【中图分类号】C633 【文献标识码】 A
“课堂提问”其实是一门艺术,很讲究提问的技巧和方式,直白而且过于简单的提问并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达不到提问目的,只能是做无用功。所以,教师应该在这方面多下工夫,做足备课准备。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精心提问,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一、抓课题提问
课文题目是课文的眼睛,也是文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多年的课堂教学,我喜欢从抓住课文题目来向学生提问,因为“问题”是教学的起点,是吸引学生到课堂的关键。抓住课题提问,有利于学生打开思维,思维不游离文章主题,全面把握文章的主旨。一堂圆满的课程,并不是让学生带着正确的答案走出课堂,把问号变成句号就算了事,而是应该以一种带有成功感的喜悦之心走出课堂,因为是自己亲自解决了心中的疑问,会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和自我满足感。
我在执教《金色的鱼钩》一课时,让学生围绕课题提问。学生问:“这鱼钩是什么做的?”“作者为什么说这是金色的呢?”“跟我们平时看到的有什么不一样?”……学生可能一下子问出很多问题来,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可能不会有时间一一解答,当然,也并没有这个必要。回过头想想,其实只要根据课文内容,只要抓住支撑性问题即“为什么说这是金色的鱼钩?”就可以了,这个问题只要大家明白了,那就一并解决了其余的那些问题。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所以上课时,我就抓住这个统领全文的问题,让学生找到文章的最后一段点明主题的部分。再由最后一段“反弹琵琶”向课文的纵深挖掘。学生时而读,时而说,时而画,时而写,课堂充满了情趣,洋溢着探究的快乐。
二、抓总起句提问
《詹天佑》中“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的开头,亦是文章的灵魂。所以,我在教《詹天佑》时,抓住这中心句提出问题:“为什么詹天佑被称为我国杰出的工程师?”“他的杰出体现在哪?”“他的爱国又体现在哪?”文章的字里行间,所选择的材料都是表现詹天佑的“杰出”及“爱国”的。文章所选择的三个材料在表现詹天佑的“杰出”与“爱国”时各有侧重。“杰出”就在于他不但有强烈的爱国心,而且有出众的才能。杰出中也包含着强烈的爱国心。在修路的过程中,詹天佑创造性地开凿隧道、学以致用地设计“人”字形线路,都是他爱国精神与科学态度、创造才能相结合的产物。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更说明了他杰出的成就,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帝国主义者的威风。所以詹天佑的“杰出”与“爱国”在文章中始终是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的。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领会作者之所以这样选择材料的原因之后,才能体会到这第一句话的妙处。
三、抓主要线索提问
提问要沿着文章的思路,抓住主要人物、主要线索及主要特征提出关键性的问题,并能从一个问题引到另一个问题,使每个问题成为整个链条里的一环。例如小语第八册《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写的是飞机由于安装了雷达,夜航时能畅通无阻,从而彻底解决了飞机夜航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而雷达的发明又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文章的主要线索是:蝙蝠的启示→3次试验→揭开秘密→制成雷达。课堂教学时,我沿着文章的思路,从以下几个问题入手分析课文:开篇提问:这篇课文的题目是《蝙蝠和雷达》,蝙蝠和雷达有什么联系呢?问而不答,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在师生共同学习中设计若干个小问题:这篇课文先提了一个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呢?(启示)科学家们是怎样弄清这个问题的?(3次实验)飞机在夜间为什么能安全飞行?(制成雷达)这些问题的总体设计,抓住了文章的主要线索,牵动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四、抓过渡句提问
《秦兵马俑》这课中的第三段:“秦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是全文的过渡段,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我在教本课时向学生提出这样两个问题:“秦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体现在哪些地方?”“秦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从文章中哪些句子看出?”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很快在文章中找出相关内容。这样,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在释疑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抓关键词提问
新课改让我们越来越重视对文本的研读,力求能够高屋建瓴、以简驭繁地把握整篇课文,通过对于文章独特而精巧的解读处理,让学生们自己形成对于课文主干的探索能力,从而达到能自主研读的目标。而学生这种能力能否养成,关键还在于教师能否简化头绪、紧扣重点,帮助学生设置少而精的研读问题,从根本上摆脱冗余的情节分析与繁琐的提问应答。
只要认真去研读,就会发现课文中往往某一个关键词便足以提契全文、沟通文脉。如果我们能抓住这个“文眼”来提出我们的“主问题”,使其可以做到“提领一顿,百毛皆顺”。
在解读《了不起的女孩》一文的第一节,我让学生找关键词。学生找出“身患绝症”和“表现非凡”。我说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他们说是转折关系,因为一般身患绝症的人往往对生活失去信心,悲观失望,没有目标,不愿奋斗,也就不会有非凡的表现。
那么李欢身患什么绝症?这种绝症对他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影响?我要求找到相应的句子回答。学生找到句子有:(1)李欢患的是“肌营养不良症”,将会随着肌肉功能的丧失而死亡。(2)有一次小李欢摔倒了,拼命扯着床毯却站不起来。(3)由于肌肉萎缩,她写每个字都要使出吃奶的劲。别的同学晚上七八点钟就能完成作业,她却常常做到十一点钟还上不了床。(4)临行前三天,李欢用无力的小手紧握剪刀。(5)老亨利无法相信这件精巧的礼物,竟然出自一位几乎瘫痪的儿童之手。将这些句子从文中剥离出来,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李欢取得优异的成绩,需要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而这也为解读“表现非凡”作了充分的铺垫。
六、抓总结句提问
《伟大的友谊》结尾:“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了四十年,共同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在四十年里头,在向着共同目标的奋斗中,他们建立了伟大的友谊。”这段话使文章主旨得以升华,又抒发了作者对“伟大的友谊”的赞美。在教本课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是伟大的友谊?”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探究课文,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在生活上互相关心,更重要的是在事业上互相合作。他们合作了四十年,共同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在四十年里头,在向着共同目标的奋斗中,他们建立了伟大的友谊。他们都为对方的成就而感到骄傲。我们应提倡这样的友谊值得大家去提倡与学习。
课堂上,如果仅仅是老师不厌其烦地讲解和叙述,没有了提问与沟通,这便是死气沉沉的课堂,无生气可言,更无兴趣可言。而提问缺乏新意和技巧则同样是白费苦心,学生一样觉得了无生气。所以,课堂提问要明确目的,精心设计、合理安排,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总设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简介:朱爱东 孙海云,江苏省射阳县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责任编辑:于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