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动的创智课堂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rflgvdh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读了于老师的案例,有种观其文如见其人之感,其认真、严谨、谦逊、向上、孜孜以求的教学态度令人钦佩。教学即教研,需学而思、思而行,《篮球行进间运球》“创智课堂”经过几番打磨(预设-实施-调整-再实施)才得以呈现,值得广大教师学习和借鉴。
  一、基于理念变革教学
  “创智课堂”,即“创生”“智慧”的课堂。于老师转变观念,突破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灌输教学方式,以生为本,在研究学生的基础上,以学生学习创新为核心,变革教与学的方式,积极开展为了学生的课堂教学实践。
  二、基于教材科学预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于老师通过分析四年级学生的学情和篮球教材特征,了解学生间在学习能力、体力、性别以及行进间运球水平方面客观存在的差异,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科学设计教学方案。通过学生创编运球游戏、教师组织篮球运球比赛等手段,循序渐进地突破篮球行进间运球的教学难点,使学生有效掌握了行进间运球的技术动作。
  三、基于问题调整创新
  对于学生学习后会出现行进间运球水平有高有低的问题,于老师没有轻易放过,而是认真分析思考,重新调整方案。在行进间运球的“快慢车道”游戏练习环节,教师为学生创新学习的生活情境,引导和鼓励学生分层“变道”学练,不仅融入交通法规意识,还提高了学生运球的学习兴趣。在小组合作学练时,组员合理调配,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缩小差异,组织学生自我展示,合作探索,提高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动力。对于学生学习评价,教师通过“星星点赞”的评价方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促进学生自我修正,友好合作创设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合作与竞争氛围,激励学生不断提高行进间运球水平。
  四、基于反思提炼总结
  有想法、有行动、有思考,教师的能力才会不断提升。根据教学反馈,于老师从学习即创造的理念认真反思,提炼总结。针对学生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反复修改,不断完善,融合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方式。她以生为本的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强调运动知识技能的主动建构与内省,以课堂教学为载体,采用游戏练、引导教、自主学、合作赛、师生评,有意识地提高批判性思维,强化品行教育,有机地将求知、实践和创造融为一体进行教学。
  纵观于老师的教学案例,笔者认为这样的选材具有可推广性和借鉴作用。案例框架合理,结构完整,条理清晰。案例背景部分有介绍与案例相关的情况,明确案例发生的基本情境;案例描述部分,提供了四年级篮球行进间运球的教学实践操作过程;案例评析部分,提炼出可供其他教师借鉴的策略与方法。案例的最大亮点就是能以教学中常见的2次备课为突破口,通过生成问题驱动,行动实践跟进,视课堂为实验室,反复教学研究。“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积极改进教法和探寻适合学生的学法,凸显了教学与研究的一体化。
  细读案例后,笔者想提出3点建议供于老师参考。一是,行进间运球技術要领的表述还不够详细,重难点有点简单,深度不够;行进间运球技术要领除了按压球的部位,还有按压球的力量大小,篮球的落点等。二是,体育游戏在案例中运用较多,在方法介绍时应注意详略得当,如在学生创编运球游戏时可以做简要介绍,让读者能明白如何操作。三是,学习就是为了运用,如何用?案例中“星球大战”综合活动缺少运用性的评判要求,如果告诉学生游戏中什么情况下采用原地和行进间运球技术,以及游戏的判罚标准,这样学生就能按“标”而行,学以致用,更利于运球技术的有效掌握。
其他文献
在《第三届全国学校体育优秀教育教学案例评比》中,教研组的9名教师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对于这样一个年轻的教研组团队来说,是一次笔耕的历练,更是一次自我成長的驱动。感谢大赛组委会给予我们的肯定和鼓励,这是勉励,更是鞭策。  一、植根课堂,定方向  教研组能在本届教育教学案例评比中获得可喜的成绩,离不开集体智慧的碰撞与分享。首先,笔者在2017年10月中旬看到案例评比活动通知和规程时,就第一时间把信息分享
一、“自评说感受、互评谈问题”的主要起因  (一)自评说说感受  关于体育课中学生针对个人学习情况的“自评”,笔者认为是“学生对自己的运动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等層面进行的自我评定”,其中的“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合作精神”通常也是学生感受层面的自我认识。  在体育课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常常难以看清甚至无法看到自己的具体动作,而自评“我做得怎么样”的价值自然大打折扣。因此,学生可以根据个人
一、整合训练的主要缘由与分析  (一)学生与体育专业运动员的培养路径区别较大  学生和专业运动员培养有较大的区别[1],从运动选材来看,专业运动员从小就开始训练,且需要进行较为专业的生理、心理等指标的测试,而学生主要基于学生主观需求和带训教师的客观经验;从培养目标来看,专业运动员突出专项竞技水平,而学生突出文化和体育综合发展;从培养过程来看,专业运动员训练时间有保障,体育训练和文化学习时间相对独立
皮克马利翁效应,是指人在潜意识作用下,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他人的影响。因此,在日常教学中,给学生一个可实现的期待,他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积极努力地朝着期待的方向去发展。  一、期待是目标,把爱植根在学生心里  今年教师节,一群姑娘、小伙子来看笔者,不知道谁先提起,从一年级开始,他就是笔者最喜欢的人。这句话像一把打开记忆大门的钥匙,瞬间拉开学生们美好记忆的闸门,反应快的学生接口兴奋地说:“我也
一、重视“第一阶段”  案例:在1节体育课上,学生跑步结束后全身起了红点,皮肤发痒,脸上伴有痛苦的表情,教师及时将学生送往医院,医生诊断为运动性过敏;1名学生跑步结束后出现呼吸不畅的现象,教师及时将学生送往医院,医生诊断为运动性哮喘。此类突发伤害事件的频发,令人担忧,体育课堂安全问题成了困扰体育教师较大的问题。  剖析:运动性过敏、运动性哮喘等病状,都是因运动而引发的。以上案例都说明了是因为体育教
中老年体育教师如何克服教学中的“示范困难”?在此,笔者从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角度,根据自我的认识、理解与经验,作如下介绍与大家交流。  一、熟悉教材丰富教学经验  中老年体育教师,教学经验是其优势,示范困难是其劣势。而在体育教学中,用优势弥补劣势,可以克服与减小劣势造成的影响。如,中老年体育教师对教材理解深刻,认识到位,就会形成自己独到的、丰富的、体验性经验。进而讲解与指导就给力,就会一语道破天机,
国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将学生活动和国学诵读有趣融合,让学生在强身健体的同时,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锤炼思想品德,规范行为习惯,达到“强身健体,育德促智”的目的。  一、以队列练习为手段,养成学生良好习惯  抓住队列这个易于渗透德育教育的项目,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进场音乐《红领巾进行曲》响起,各班齐诵班级锻炼口号步入操场,振奋人心,育人于无形(见图1)。  二、精彩韵律操,激发学生的学练兴趣  
由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FISU)主办,2019年冬季大运会组委会与俄罗斯大学体育联盟(RSSU)承办的第14届国际大体联论坛(FISU Forum)于2018年8月6日至10日在俄罗斯联邦城市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举行。论坛主题为大学生体育运动:创新型领导力的跳板。来自47个国家和地区的172名正式代表参加了本次论坛。论坛主要形式包括主题圆桌讨论、分主题报告、分主题研讨、展示会、体育和文化活动等。由国
一、课前预设“惩戒”的渗透点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惩戒”教育的运用教师需要在如下方面做出清晰、准确地预设:  1.学生在课堂中会出现的问题或错误,如,集合站队时不遵守课堂常规,练习时不服从指挥,使用场地器材时争抢等不文明行为。  2.对于“惩戒”措施的选择,是严肃的口头批评说教,是眼神或肢体动作提醒,还是辅以身体素质练习,措施要合理得当。  3.分析学情,哪些学生在课堂中容易出现问题,面
《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提出了以“技术、体能、运用”三个维度构建体育教学单元的方法。即以技术教学为基本主线,贯穿以“用该技术发展体能的方法”作为教学内容的体能训练和“该技术的运用方法”作为教学内容的实践运用这两个维度的内容进行单元构建,让学生不仅能掌握技术,更能运用所习得的技术,并使得掌握的技能与已有的运动技能相组合,通过组合练习、运用使体能得以提高并巩固所学技能。而教学也会实现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