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亚边疆:中国知识视野中的亚美尼亚形象变迁及其时代性

来源 :俄罗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5498812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高加索国家之一的亚美尼亚有着辉煌的历史.其近代的曲折命运则引起了当时同样身处被侵略与被压迫境地的中国知识界的关注.随着亚美尼亚在20世纪90年代独立建国,国内知识界的相关认知得到进一步深化,尤其是2020年再次凸显的纳卡问题,更是引起了人们对于亚美尼亚的新关注.因此,从观念认知的角度系统地分析与理解亚美尼亚的发展轨迹,及其在整个中国知识视野中的形象变迁,可以更好地反映出近代以来中国知识界在救亡图存的过程中,力图通过探寻域外国家的命运,来折射对于中国自身发展的追索.本文希望通过对中国知识视野中亚美尼亚形象的变迁进行专题性的梳理与分析,以及对其周期性特征的归纳与提炼,向读者呈现一个更为丰富完整的亚美尼亚历史形象,并揭示中国知识界在对亚美尼亚的认知变迁中所体现的同情与自省.与此同时,也为我们从文化的角度进一步理解高加索地区的历史与变迁提供必要的知识资源.
其他文献
近年来,江苏省宿迁市将“把支部建在小区”工作往深里做、向实里推,实现党的基层组织和党的工作全面有效覆盖,打通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最后一米”.rn一、开展“把支部建在小区”的实践探索rn建强红色堡垒,让小区居民找得到人、办得了事,始终感到党组织就在身边.经过26年的发展,宿迁市主城区发展为近百平方公里、百万人口.服务半径越来越大、服务人口越来越多,社区数量及社区“两委”成员数量并没有明显增加,社区党组织工作下不来、服务工作上不去的问题日益凸显.近年来,我们从建强党支部、配强班子入手,将小区党支部做大做实,
期刊
围绕马六甲海峡的航行制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沿岸国同美国、日本、俄罗斯、英国等使用国在二战后经历了长期而复杂的博弈,最终创造性地达成妥协,于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形成之时确立过境通行制度.本文尝试基于国际关系的视角分析各方的博弈过程,将过境通行制度视为对各方共同认可的权利分配方式的制度化表达,并认为诉求重组是其关键成因之一.一方面,三个沿岸国于谈判前期解决了彼此的领海争议,逐渐形成统一的诉求并不断重申;另一方面,使用国围绕共同目标分别提案,并彼此应援,试探沿岸国的让步空间.最终沿岸国缩
主要因为结构性和情势性兼具的中美互动式博弈,再加上全球新冠大流行的巨大刺激作用,由拜登政府大力推进、各自以中美为首的两大联盟的对抗和竞斗格局已初露端倪,或者说世界权势政治格局的两极化已开始启动,而且在短期和中期内大概将变本加厉.然而,如果这也是长期趋向,那么,全球或将分裂为以中美两个各自为首的“紧密阵营”和一个非常巨大的“中间区”,后者将逐渐形成共同的意识形态特征,伴之以相应的国际政治实践,代表未来世界政治主潮的也许将是这个中间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