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遥指杏花村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l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7年新的江苏省高考《考试说明》中加入了《山水画中的地质学》作为实用类文本的典型题例,阅读这篇文章,除了关注每段的观点句、中心句、关键句之外,更要注重阐释性事例的指向,否则,不是一段文字读不懂或读不透的问题,还会影响整篇文章的阅读和后面三道题目的解答。
  【关键词】阐释性文字;文章分析;文字指向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阐释性文句分为两种:以例阐释和以理阐释。相同的事例,不同的表述可以说明不同的问题,相同的道理放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指向可能不同。
  如果不看例子的表述,只看例子前面的观点性语句,会造成一叶障目的错误,使某一道题目的解答陷入不全面的局面。这在《山水画中的地质学》阅读理解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一、第三段的事例指向何处?
  文后的第二题考查文章第三段的作用,看完本段,我们会发现,这一段主要是给我们列举了历史上的诸多皴法。作者这样写到底有什么作用呢?如果我们一味地去寻找本段指向的观点句,就会陷入无助的境地,因为:本段开头直接举例,没有所谓的观点句;其次,如果想从第二段找观点句,无奈第二节观点句太多,到底哪个才是“真命天子”呢?这时分析作者表述例子的句子,探究它们的指向就显得尤为重要。
  怎么探究呢?——抓住作者使用的关键词就可以了。
  相传唐朝的李思训创立了小斧劈皴。宋代李唐“扩思训之皴而尽笔力以驰之,又变小斧劈为大斧劈”。范宽常用解索皴,他画的是终南山风光。元四大家之一倪云林首创折带皴,这位无锡人画的是太湖边上的石头。他的画横皴如迭糕,和太湖边石头上的层理相符。清代大画家石涛提倡“搜尽奇峰打草稿”,创造出拖泥带水皴,山水画又出现一番新的天地。
  ——《山水画中的地质学》第二段
  研究这一节,我们发现,作者在举例时是从唐到宋到元再到清,这是个历史顺序,也就是说它反映了皴法的演变历史;同时,在表述画家和皴法的关系时,分别使用这样的一些词语:创立、变为、首创、创造,这就暗示我们这不是简单地历史顺序,而是强调历代画家对皴法的不断丰富和创新。还有,作者特别强调:范宽解索皴反映终南山风光、倪云林创折带皴画的是太湖边上的石头、石涛提倡“搜尽奇峰”,这又进一步反映出皴法来自画家对山石的观察写生,不同画法对应不同的山石这一第二段中的某一观点,自然,第二段中所说的“用这些皴法创作的山水画不是自然地简单摹拟,而是山水风貌的再现,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山水”与此节无关,这样我们就能够很自然地探究出第二段针对上文产生的作用。
  二、第五段的事例指向何处?
  第二段与下文有关系吗?
  弄明白这一节的内容,很自然地会看出它也引出了第四段“山水画反映地质学”的认识。但有同学还认为第三段还为下文的第五段做了铺垫。真的是这样吗?若只看第五段的首句——“画家根据不同对象运用不同的画法”,的确关联很大,这与第三段的例子简直就是针对性极强啊!
  我们不禁疑问,为什么第二段阐述过的观点,跳了数节之后,又来重复呢?这时,需要我们把握住第五段的阐释性文字了:
  画家根据不同对象运用不同的画法。对象有变动,画法也会不同。火山的爆发、地震的发生往往会使地壳发生巨大的变动。一般地说,比较韧性的岩石如薄页岩或泥質岩石在受力不大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弯曲变形,地质学上称为“褶皱”。比较脆性的岩石或厚层块状岩石如花岗岩、石灰岩受力较大时容易断裂变形,倾斜甚至直立,再经风化剥蚀作用,就会出现杂乱无章的奇形怪状。面对这样的山石再用表现垂直节理的披麻皴和表现水平层理的折带皴就不行了,而运用乱柴皴和乱麻皴等画法就比较合适。那些风化后的砂岩、砾岩、石灰岩等情况就更复杂些。
  ——《山水画中的地质学》第五段
  再研究这一节的文字,我们很容易把握的是它的例子都是关于地质学的内容,所以,这一节主要是用画家根据不同对象运用不同的画法来解释皴法反映了地质学,这与前面的文字是两回事,所以有的同学所认为的“铺垫”一说就毫无依据了。
  可见,这一道题目,考察了我们对文本两节文字中阐释性文句指向性的把握。如果弄不明白,所呈现的答案多而庞杂却都是无用之语。
  三、第六段的事例指向何处?
  文后的第三题考查古今山水画家不断发展皴法的原因,这是一道信息提取题,对于信息提取,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抄原文,有时原文说的未必清楚,这道题就是一例:
  历史上凡有成就的画家,必定是不落前人窠臼,探索新的技法,表现新的山水的人。现代画家傅抱石画华山偏不用前人的荷叶皴,而创了一种大气磅礴的抱石皴,把华山的“雄伟”表现得更为理想。另一位画家石鲁在陕北黄土原上也创出了一种表现黄土高原的新的皴法。
  ——《山水画中的地质学》第六段节选
  不妨看看这段话后面两个人的事例:傅抱石、石鲁。作者为什么将事例表述成傅抱石创抱石皴把华山的雄伟表现得“更为理想”呢?作者为什么说石鲁创出了一种表现黄土高原的“新的”皴法呢?其实,这些阐释性文字就在告诉我们,前面那句话是有内涵的:傅抱石精益求精、石鲁有创作个性。所以,我们就不能将题目的答案仅仅表述成:历史上凡有成就的画家,必定不落前人窠臼,探索新的技法。而应该加上:更准确表现对象,精益求精,并发挥创作个性等关键性的语句才能得全分。
  参考文献
  [1]蒋金绵.《草房子》文学语言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2]颜学军.文学语言分析与文学教学[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8(3).
  [3]林书武.注意语言事实的描写——《语言》杂志征求语言描写报告[J].国外语言学,1997(3).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课程统整是全面发展教育观念在课程结构中的重要呈现,其重视的问题就是整合以幼儿经验作为代表的现实世界和以课程理论作为代表的科学世界,使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与把握世界,促进和谐进步。  【关键词】课程统整;主题;“青果文化课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课程统整理念越来越被认同与提倡。所谓课程统整,主要指学校课堂中有关的、类似的课程和科目进行结
【摘要】高考作文几乎占据了高考语文试卷分值的半壁江山,习作教学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优化范文教学,充分发挥范文的引领作用,可以让高中习作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高中;习作;范文;引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高中语文老师在教学作文过程中,想必都有此番困惑:为什么写作的方法或技巧都已经讲过无数遍了,学生的写作水平还是没有提高呢?笔者认为,讲方法或
【摘要】语文课中背景知识影响着学生的阅读理解,如何有效地利用语文课中的背景知识?笔者通过“课始介入、课中相溶、课尾拓展”三个板块进行阐述,如何帮助学生利用好课文背景知识,积极地赋予文本时代内涵,盘活文本、教活文本,激活文本,引领学生到充满各种文化现象的“大语文”环境中去体验、去学习,让语文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挖掘背景;介入背景;开发背景;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
【摘要】良好的习惯成就人的一生,良好的习惯需要从小养成。在当前的新农村背景下,很多留守儿童面临监护缺失,他们的学习习惯的强化培养无疑成了“真空”地带,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启蒙老师,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一重任,从“头”开始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  【關键词】新农村;语文;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摘要】《鞋匠的儿子》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一篇写人的文章。本着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努力践行新课标理念,在不断改进中形成此教学设计。  【关键词】《鞋匠的儿子》;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教材分析  《鞋匠的儿子》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一篇写人的文章,记叙的是美国总统林肯第一次在参议院演讲时发生的一段往事。字里行间彰显着林肯的宽容与
【摘要】新课改理念引领下,小练笔如一股清泉给语文教学注入活水源泉。但练笔中出现的问题不容忽视:缺失引领的“浅练笔”、千篇一律的“伪练笔”、错过良机的“空练笔”……如何矫治,才能使小练笔更有实效?笔者认为适时、适度、突出个性、有效引领等是比较好的策略。  【关键词】小练笔;适时;适度;个性;引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现今语文教学中小练笔的身影不时出现。初中阶段小练笔是基于学
【摘要】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中,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于老师来说更是义不容辞的。教师要提高自身修养素质,开展丰富的活动,以学生感兴趣为主,从不加重学习负担做起,以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传统文化;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中学生承载着祖国的希望与未来。但是当今初中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家境相对优越,一些家长对于孩子
【摘要】诗歌中所传达的思想内容丰富而细致,广博而复杂,学生在鉴赏诗歌中总是会出现偏差,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不妨在平时阅读和积累的时候给诗歌的内容作“细分”这样一项工作,也许在开始时会觉得举步维艰,但假以时日,我们在把握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方面就会有豁然之感。  【关键词】相思;离别;细分;题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爱滋生了无限情愫,或缠绵,或炽热,或隐痛,或决然,爱有时如
【摘要】信息意识的培养从新课改开始便不断提起。如今“互联网 ”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实践,信息意识的培养却走入了几个误区。如:流于形式的训练,未成系统的教学以及滥用多元的解读。我们必须重视“互联网 ”环境下的这些误区,落实活动课及信息意识的训练课,完善信息意识的知识系统和调节系统,结合“术、法、道”的解读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关键词】“互联网 ”;信息意识;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
【摘要】针对作文无取舍、无精彩、无细节的现状,应引导学生学会借用“美图”工具处理图片的技术思想,对作文进行加工:“放大镜”放大细节,“慢镜头”揣摩动作,“滤镜”去芜存菁,“广角镜”开阔视野,“拼图”有机组合,自有序到有物、有情,成就精彩。  【关键词】“美图”;工具;作文加工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一个从教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师,最大的感受就是:现在的孩子们越来越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