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共同富裕的调节收入分配税收理论思考

来源 :税务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zi92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理论界一直在探索社会主义调节收入分配理论和相应的税收理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在吸收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相关理论与实践成果的基础上,我国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调节收入分配税收政策和理论,这些政策和理论对收入分配起到了一定的调节作用.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2050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税收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要在国家治理中发挥基础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推进实现共同富裕的长远目标.对调节收入分配的税收理论,应站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高度进行思考.
其他文献
税法与民法的调整对象在社会财产关系方面存在交汇,使得税法与民法的协调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对同一财产关系,形成民法在先、税法在后的不同层次的法律调整秩序.因此,税法与民法的协调主要表现为税法在通用概念术语、相关制度、评价效果等方面对民法规范的适度承接,即应当对税法中与《民法典》规定不一致、相冲突的规范进行清理,对《民法典》中可以借鉴的制度规定在税法中有条件地引入,对《民法典》中的新制度、新规范涉及的税收问题予以明确.
目前地方公益型国企可持续供给、产业创新引导能力不足、国资预算权经营权分离以及国资监管与公司治理范围混淆等问题仍较突出,阻碍改革深化.40多年来,深圳国资通过公益企业商业化运营、明确股东参控股模式、构建国企持股平台和探索市场化企业管理体制机制等实践,探索出了一条优势互补、协同共进的地方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模式.下一阶段,地方国资国企改革应探索公益型国企综合化经营,明确国资服务产业和培育创新定位,优化完善三层国资管理体系,强化国资委统筹战略布局与预算编制职能,构建现代公司法人制度.
《行政处罚法》中主观过错条款的引入,为税法的适用、主观过错的确立提供了契机与经验.在税收实践中,因未明确主观过错的判断标准而产生的税收争议较为常见.为保持税务机关征税权的谦抑,进一步提高确定主观过错的效率,应考究主观过错的基本内涵与核心内容,明确税务行政处罚中主观过错的具体要求.在立法方面,建议《税收征管法》中明确规定主观过错原则,并结合《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形成对主观过错规定的完整体系;在执法方面,应当强调对证据链条完整性的审查、探索建立纳税人承诺制、加强部门协作并建立科学的复核标准.
由二十国集团(G20)作政治背书、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主导的应对数字经济税收挑战的全球共识性解决方案,特别是聚焦经济数字化税收问题的支柱一方案,是迄今为止对传统国际税收规则的最大实质性变革.支柱一方案的核心是设立新征税权(金额A),放弃物理存在的“定性标准”、转而依赖营业收入的“定量标准”进行新联结度的判定,以公式化方法将集团剩余利润的一部分分配给市场辖区.可以说,收入来源规则是支柱一方案可行性的基石,其不仅影响新联结度的判定,甚至直接影响金额A税基的计算和利润分配的结果,实质上是影响国家税收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