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刘恩樵老师的全语文教育理念及实践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myreag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恩樵老师选定的概念是“教育”而非“教学”,所践行的也确非局限于语文知识的习得、能力的训练—这是“教学”一词的习惯性所指,而是涉及了学生知、情、意的培养,这是很有教育眼光和人文情怀的。
  全语文教育秉承人本主义的全人教育理念,治疗语文教育中的四大通病—只重教材:教材成了语文教学的全部依托;只重课堂:课堂成了语文教学的唯一场所;只重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成了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只重分数:分数成了语文教学的单一追求,力图使全人教育一以贯之,全域语文遍地开花,全体学生全程皆有发展,让每一位师生过上幸福而完整的语文学习生活,用语文为生命与精神的成长打底与奠基,这种境界高迥的教育追求,不由得让人肃然
  起敬。
  一、重构了“致用”的内涵
  自古以来,中国语文教育不管是为事功(立言)、为功名、为生活,基本上是在致用的范畴中打转。到了当下,更是剥离得似乎只剩下了应试,将夏丏尊先生厌恶的“学店式”教育演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我国先秦时代教化、修己的传统消失了,西方突出灵魂质量培养的教育传统(如苏格拉底的“知识即道德”说、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应该与学科知识教学统一在教学过程之中”说及杜威强调的“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的目的”)也远遁了。有教无育,语文知识成了外在于主体生命的冷漠存在。
  劉老师的致用是超越这种偏狭、异化的应试观的。他将语文学习与能力的训练、学养的积淀、环境的建设、生活的丰富、精神生命的生长悉数统一起来,自然而然地实现了实用与虚用的相生、大用与小用的共长。试想,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在校园语文节的举行、尔雅书院的创建、《第一语文》杂志的创办、“第一语文广播”的开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延展,并注意“应性”的教育维度,还用得着担心他们的“语用”或“应世”吗?
  二、彰现了可贵的“致美”思想
  刘老师的全语文教育理念及实践中出现了可贵的“致美”思想—让语文学习美起来,让生活美起来,让人生美起来。他的全语文教育理念及实践至少触及了以下“三美”。
  一是哲思之美。所提出的语文学习“一课堂”策略—让课堂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举一反三,以语文学习之“道”,生课堂能力之“一”,从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诸能,课堂成了能力、智慧的蕴育地,精神生命生长的摇篮,与杜威的“教育即生长”的思想不谋而合,又带有老子哲学的智慧。“沐浴”这样的哲思,师生教学相长的胜景何愁不能出现?
  二是朗读之美。篇幅短小的《与朱元思书》,他竟然能让学生十遍变读,尽显口诵心惟。其中的“古版诵读”“书法诵读”“骈偶诵读”“结构诵读”“对对诵读”,灵动多姿,将文本的音韵之美、结构之美、情思之美、文化之美淋漓地释放出来,令人不禁惊叹:他的审美触角何以如此细腻、纤敏和多元!尽管从“篇性”开掘的角度审视,也能发现刘老师的一些不够到位之处,如吴均的婴儿眼光、沉迷山水心态的独特形式表现—为什么写完“鸢飞戾天者、经纶世务者的审美自失”后,还要违反理性逻辑,来上两句景色描写“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但是他引领学生对艺术境界全方位的沉浸,还有俯就学生能力的多维启悟,谁说不会给学生带来更为簇新、深邃的审美发现?
  三是会通之美。不同领域的会通—书法、文学、绘画(用20幅富春江的图片,配合让学生“亲临”富春江边,“亲睹”富春江的奇山与异水,在“亲睹”中,真切地领略吴均笔下富春江的美)有机相融,无声地润泽学生的灵魂。不同文本的会通—学习《与朱元思书》,刘老师巧妙地将之与《滕王阁序》《小石潭记》《三峡》《沁园春·长沙》《世说新语》《登大雷岸与妹书》等文本在意境、写法、气势、风格上会通,视野之开阔,审美之深切、灵动,令人叫绝。这是就文本教文本、不知审美熏陶的教学所永远无法创造的教育神奇。
  木心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救不了。 ”这本是语文教育的常识,可惜很多教师并未意识到,从而使本该情趣盎然的语文课变得索然无味、令人生厌,这真的是值得吸取的教训,真的应该静心向刘老师学习如何致美。
  三、用言语表现激发学生潜能
  最为温暖的是,刘老师的全语文教育理念及实践使语文学习成为不断确证自我精神、生命存在的方式。他提出的“自我实现”目标,以及创设语文学习文化环境、构筑语文学习基础工程、开发语文学习名特产品三大实施路径,无不是为“存在式”学习蓄势。探索学生“日写作”机制、东城教育大讲坛、东城小剧场等活动的展开,更是将存在式的主旋律进行了个性化的弘扬。
  在刘老师的全语教育理念中,我们不难发现东汉王充的“各以所秉,自为佳好”、韩愈的“奇杰之语,戛戛独造”、黎锦熙的“日札优于作文”、胡适的“活的教学法”等学说的影子。这种做法实属不易,更为珍贵的是他将神圣的言语表现加以生活化、儿童化、亲切化—“我有发现要说”“我有问题要提”“我有感想要写”“我有创写要做”,这无形中会更自然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兴趣,滋长他们自觉的言语表现意识,从而整体上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境界。
  言语表现不是纯粹的应试,也不是学问的炫耀,而是要学以致用、学以致美,这与我国古人崇尚的“言语立命”,当下西方母语教育中倡导的“学习通过写作”在本质上不是都有相通之处吗?刘老师说:“‘诵读’也好,‘亲睹’也罢,其实,还是在吸收,而‘发现’则是输出了。”他说的“输出”显然不是变相的“复述”,而是带了自我独特立场情思发现,这使他的全语文教育理念和实践博而深,全而精,格局阔大而又素朴亲切。
  (作者单位:大理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李莎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源头活水。2018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指出,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以实践为导向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强化“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和普通话”等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能训练,师范生教育实践不少于半年。《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中也明确指出
期刊
2018年,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我国教师教育发展迎来了新的时代机遇和发展契机。作为民族地区教师教育的主要场所,依托于民族地区的地方师范院校在我国教师教育体系中处于重要战略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先导性、联动性作用,但由于受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制约,民族地区教师教育发展过程又呈现出特殊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特征。如何破解民族地区教
期刊
安庆师范大学坐落于安徽省安庆市。安庆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戏曲之乡、文化之邦、禅宗圣地”的美称。安庆也是安徽之源。安徽省的“安”即取自安庆,安庆府和徽州府各取一字加在一起就是“安徽”。  安庆师范大学办学历史悠久,现在的校址为1897年的敬敷书院旧址,敬敷书院1901年改为安徽大学堂,1928年成为省立安徽大学,1946年改为国立安徽大学。1977年恢复本科招生,1980年成立安庆师范学院,2
期刊
摘要:青年教师逐渐成为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的中坚力量。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例,从师德提升、教学能力、科研素质、在职深造、身心素质五个方面思考高校青年教师素质的提升路径,探讨高校长远发展的人力资源储备问题。  关键词:青年教师;素质提升;路径  作者简介:唐美丽(1975-),女,湖南衡阳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梁仪(1987-),女,江苏南京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
刘恩樵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兵希中学初中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教学名师、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江苏省中小学优秀德育工作者、全国新教育实验先进个人。多年来,主张与实践“全语文教育”理念,努力做语文教学的建设者。在《人民教育》《中国教师报》《语文建设》《语文教学通讯》等报刊上发表文章200余篇,参编、主编《新语文叙论》《新语文教学叙论(第二部)》等9部专著,多次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苏
期刊
摘要:结合教学科研岗位一年多来的实践经验,对高校新教师如何快速融入教学岗位和如何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实现角色转变,谈了几点体会。  关键词:高校新教师;教师角色;教学与科研  作者简介:张忠强(1981-),男,山东青岛人,江苏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凌智勇(1957-),男,江苏南京人,江苏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江苏镇江212013)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
摘要: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础工程,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知识传播与创新的重要基地,作为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地,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健全学习制度,创新学习形式,拓宽学习渠道,走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前列。  关键词: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前列  作者简介:李书娟(1980-),女,山东聊城人,上海政法学院刑事私法学院,讲师。(上海201701)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