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大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战国时期孟子也说过:目之于色,有同美焉。意思是眼睛对于颜色有共同的美的感受。春花秋月,人所共爱;江山胜景,人所共赏。这种共同的审美情趣,看来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已经察觉了。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教材实际,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增强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所有课文,都是经典的范文。这些文章无论在语言上、意境上、形式上,甚至在结构上都充分体现着美。每篇课文都闪耀着作家的思想光辉。那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美的教育,引领学生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朗朗书声品味美
追古溯今,不论是古代文人墨客的“朗咏长川”,还是私学书堂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都说明读是一种比较传统的行为方式,即使是在教学改革深入开展的今天,朗读仍然是教师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新大纲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当前的素质教育更要求“校园要有朗朗的读书声”。所以朗读教学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朗朗书声中似乎蕴藏着音乐的节奏之美,音韵之美。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借用古人的读书法去读出它的音乐美。在教学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时,让学生按句子的长短打出节奏,在读的时候读出或长或短的停顿和高低起伏的音调变化来:“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账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当学生齐读这首词的时候,那朗朗的书声给人以美的熏陶,同时想象着戍边将士们跋山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的情景及夜晚梦回家园的意境。在学习现代文时,更要注重美读的挖掘。《鸟的天堂》一课,我们可以给学生范读:“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为了增加美感,可以采用配乐的方式,用轻快富有跳跃的音乐来做辅助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大榕树勃勃的生机。还可以采用多媒体视频文件,让教师优美的范读与诗意的画面及音乐融为一体,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在教学中,我们要强调多读,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二、优美语言欣赏美
教材里的每一篇美文都是编者精心安排的名家名作,文词优美,意境深远,都是作者在生活中审美体验的结晶。所以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美,从而激起学生热爱祖国文字,培养民族感,应是我们语文教师最基本的任务。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这些优美的语言或对其进行想象,品味文章本身的语言美,如教学《山雨》一课,“沙啦啦,沙啦啦……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抓住这个比喻句,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用心去体会去欣赏这种纯静的自然美。再如《我的“长生果”》,“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是一阕跳跃的欢快的乐章”。学生反复诵读,從这些精当的比喻和优美的语言中欣赏到作者少年时代读书时的意境是那么的美好而又那么的令人向往!课文《桥》中“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一个拟人句,就让同学们知道了当时情景有多么的危险!而那位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此时,一位临危不乱的老党员的形像在学生的心目骤然产生!《钓鱼的启示》一文中说道:“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有实践道德的勇气和力量”。这样的语句读来能体会出其中的寓含的深刻哲理,给人以美的启迪。再如《顶碗少年》中写到少年由于没有掌握好平衡,头顶上的碗摇晃得厉害起来,在写到大幅度转身时,我们的心被揪得紧紧的。这种惊心动魄的描述不也是一种美吗?
三、布局构思体会美
任何一篇文章的内容都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表达出来,并且力求以最佳的方式来吸引读者。小学阶段所接触的文章虽然大都比较短小,但也都展现出其中的结构之美。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引领学生去分析它的结构布局之美。这不仅有利于理解课文,也为写作奠定下了坚实的基础。例如,《桂林山水》一课,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到这种按照“总分总”的顺序来行文的结构布局:先以“桂林山水甲天下”作为全文的总起,然后分别从“水美”和“山美”两个方面分别描述,并且每一部分都分别用了排比的句式和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生动地描绘出桂林山水的奇特之美。结尾再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诗句作为总结。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给人以美感。又如《索溪峪的“野”》一课的结构也很有特色,它以“野”字作为题眼来统领全篇。我们在理解课文内容时,由于它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我们可以给学生设计这样的一道填空题练习题来让学生探究、感悟文章的结构:《索溪峪的“野”》一文重点写了索溪峪的(山)野,(水)野,(动物)野,(人)野。而不同的事物野的地方也不同,总之它们都有一种天然的野性的美,畅游期间令人无比愉快。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通过独立的思考就会掌握这种先概括后具体的行文结构,理解的同时再加上想象,学生就不仅体会到了内容之美,更能领悟到这种结构之美。
四、主题思想感悟美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弘扬时代精神,树立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而语文教材选取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有塑造人物豁达开朗、大爱无疆,心灵崇高的;有描写祖国大好河山,表现自然美的;有展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有表现语言音乐美,文字建筑美,诗句音律美的古今诗词等。这些文章都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作品的内在美,富有质朴美感。许多文章读罢都能让人品味出一种美感。回味全篇,作者从文中传送出来的真情与赞美是容易被学生们接受的。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悟其中的内在美。例如,《地震中的父屯子》一文从始至终都涌动着一股浓浓的父子真情!学生们从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的身上,看到了爱的力量,也看到了人性的光辉!《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中,五壮士在胜利完掩护任务后,在弹尽粮绝,就要被敌人俘虏时,毅然跳崖,以身殉国,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乐章!《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为我们刻画了一代伟人的光辉形象。他是一个凡人,在痛失爱子时,辗转反侧泪水打湿枕巾;但在是否归葬的问题上,面对请求,他做出了艰难的抉择。一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展现了一代伟人超人的胸怀!“毛泽东”这三个字在学生的心目中熠熠生辉!
这样,每学一篇课文,我们都要引领学生深挖一下文章的主题美,让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同时,受到感染,受到启发,得到熏陶,在思想上与心灵上经历一次洗礼,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总之,语文老师的教学不能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而应该有一种更高的境界,那就是让每一节语文课都变成一次美丽的旅程,与学生一起——且读且欣赏!让师生在身心愉悦中感悟到语文学科那持久而迷人的魅力。
一、朗朗书声品味美
追古溯今,不论是古代文人墨客的“朗咏长川”,还是私学书堂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都说明读是一种比较传统的行为方式,即使是在教学改革深入开展的今天,朗读仍然是教师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新大纲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当前的素质教育更要求“校园要有朗朗的读书声”。所以朗读教学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朗朗书声中似乎蕴藏着音乐的节奏之美,音韵之美。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借用古人的读书法去读出它的音乐美。在教学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时,让学生按句子的长短打出节奏,在读的时候读出或长或短的停顿和高低起伏的音调变化来:“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账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当学生齐读这首词的时候,那朗朗的书声给人以美的熏陶,同时想象着戍边将士们跋山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的情景及夜晚梦回家园的意境。在学习现代文时,更要注重美读的挖掘。《鸟的天堂》一课,我们可以给学生范读:“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为了增加美感,可以采用配乐的方式,用轻快富有跳跃的音乐来做辅助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大榕树勃勃的生机。还可以采用多媒体视频文件,让教师优美的范读与诗意的画面及音乐融为一体,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在教学中,我们要强调多读,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二、优美语言欣赏美
教材里的每一篇美文都是编者精心安排的名家名作,文词优美,意境深远,都是作者在生活中审美体验的结晶。所以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美,从而激起学生热爱祖国文字,培养民族感,应是我们语文教师最基本的任务。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这些优美的语言或对其进行想象,品味文章本身的语言美,如教学《山雨》一课,“沙啦啦,沙啦啦……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抓住这个比喻句,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用心去体会去欣赏这种纯静的自然美。再如《我的“长生果”》,“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是一阕跳跃的欢快的乐章”。学生反复诵读,從这些精当的比喻和优美的语言中欣赏到作者少年时代读书时的意境是那么的美好而又那么的令人向往!课文《桥》中“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一个拟人句,就让同学们知道了当时情景有多么的危险!而那位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此时,一位临危不乱的老党员的形像在学生的心目骤然产生!《钓鱼的启示》一文中说道:“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有实践道德的勇气和力量”。这样的语句读来能体会出其中的寓含的深刻哲理,给人以美的启迪。再如《顶碗少年》中写到少年由于没有掌握好平衡,头顶上的碗摇晃得厉害起来,在写到大幅度转身时,我们的心被揪得紧紧的。这种惊心动魄的描述不也是一种美吗?
三、布局构思体会美
任何一篇文章的内容都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表达出来,并且力求以最佳的方式来吸引读者。小学阶段所接触的文章虽然大都比较短小,但也都展现出其中的结构之美。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引领学生去分析它的结构布局之美。这不仅有利于理解课文,也为写作奠定下了坚实的基础。例如,《桂林山水》一课,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到这种按照“总分总”的顺序来行文的结构布局:先以“桂林山水甲天下”作为全文的总起,然后分别从“水美”和“山美”两个方面分别描述,并且每一部分都分别用了排比的句式和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生动地描绘出桂林山水的奇特之美。结尾再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诗句作为总结。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给人以美感。又如《索溪峪的“野”》一课的结构也很有特色,它以“野”字作为题眼来统领全篇。我们在理解课文内容时,由于它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我们可以给学生设计这样的一道填空题练习题来让学生探究、感悟文章的结构:《索溪峪的“野”》一文重点写了索溪峪的(山)野,(水)野,(动物)野,(人)野。而不同的事物野的地方也不同,总之它们都有一种天然的野性的美,畅游期间令人无比愉快。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通过独立的思考就会掌握这种先概括后具体的行文结构,理解的同时再加上想象,学生就不仅体会到了内容之美,更能领悟到这种结构之美。
四、主题思想感悟美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弘扬时代精神,树立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而语文教材选取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有塑造人物豁达开朗、大爱无疆,心灵崇高的;有描写祖国大好河山,表现自然美的;有展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有表现语言音乐美,文字建筑美,诗句音律美的古今诗词等。这些文章都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作品的内在美,富有质朴美感。许多文章读罢都能让人品味出一种美感。回味全篇,作者从文中传送出来的真情与赞美是容易被学生们接受的。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悟其中的内在美。例如,《地震中的父屯子》一文从始至终都涌动着一股浓浓的父子真情!学生们从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的身上,看到了爱的力量,也看到了人性的光辉!《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中,五壮士在胜利完掩护任务后,在弹尽粮绝,就要被敌人俘虏时,毅然跳崖,以身殉国,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乐章!《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为我们刻画了一代伟人的光辉形象。他是一个凡人,在痛失爱子时,辗转反侧泪水打湿枕巾;但在是否归葬的问题上,面对请求,他做出了艰难的抉择。一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展现了一代伟人超人的胸怀!“毛泽东”这三个字在学生的心目中熠熠生辉!
这样,每学一篇课文,我们都要引领学生深挖一下文章的主题美,让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同时,受到感染,受到启发,得到熏陶,在思想上与心灵上经历一次洗礼,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总之,语文老师的教学不能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而应该有一种更高的境界,那就是让每一节语文课都变成一次美丽的旅程,与学生一起——且读且欣赏!让师生在身心愉悦中感悟到语文学科那持久而迷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