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多措并举 治水兴水

来源 :科技创新与品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1992zhangshu08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浩,中国工程院院士,水文水资源专家、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所长、水科院科技委水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水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等职,兼任全球水伙伴(中国)秘书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兼水问题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水利学会理事兼水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林学会理事、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评审委员会委员等职。
  长期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主持完成国家973、“八五”、“九五”、“十五”科技攻关课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发展规划项目课题、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国家重大研究课题等多项研究。先后参与了全国水中长期供求计划、南水北调工程论证与规划、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就治水发表重要论述,形成了新时期我国治水兴水的重要战略思想。在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
  中国水资源的现状是什么?隐藏在缺水问题背后的原因、机理、过程是什么?防治水污染有哪些對策?如何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对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水文水资源专家王浩教授进行了专访。
  记者: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水资源问题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水文水资源专家,请问您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中国水资源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王浩:我国的水资源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水资源量不足。我国水资源总量占世界径流资源的7%,在世界各国中位居第6。拥有世界人口18.84%的中国,人均水资源量仅有2050m3,而世界人均水资源量7350m3,根据世界192个有水统计的国家对人均水资源量排行比较,中国名列127位,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如果进一步分析不同流域的情况,特别是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20 m3/人,比极度缺水的国家以色列还要少。人均水资源量不足,京津冀局部地区水资源量短缺更为严重。
  二是空间分布不均匀。我国南方国土面积的占全国的36.5%,长江流域以下地区整体GDP占全国55%,而水资源量(包括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东南诸河、西南诸河)占全国的81%;而我国北方六个一级流域(包括淮河,黄河、海河、辽河、松花江内陆流域)占全国国土面积的64%,粮食产量占70%,而水资源仅占全国的19%,南北水资源量分配不均匀,北方更加缺水。
  三是时间分布不均匀。由于大陆季风气候强烈影响,我国降水规律为夏秋多、冬春少,年内分配很不均匀;少水年和多水年持续出现,年际变化大;雨季易形成暴雨,洪涝灾害严重;旱季降雨量少,湿地湖面萎缩,需要调蓄。水资源利用困难。
  根据目前实际国情,水资源缺乏现象已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重要制约。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建设节水型社会。
  首先要贯彻习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方针,不仅要加大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加有效供水需求,更重要的是做到全社会节水,达到压缩刚性需求的目的,使单方水产生更大的效益和效率。从规划层面上讲,适应水资源条件,以水定发展、以水定产业、以水定规模,社会经济发展要高度适合水资源天然禀赋条件。
  其次,要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各种产业升级换代,提高用水效率,做到一水多用、重复利用、再生利用、循环利用、分质利用。
  再次,要建立节水型社会的经济杠杆,合理积极调整水价,使节水成为有利可图的事业,使用水浪费受到相应经济制裁,只有这样才能把节水工作落实在实处。对于总书记所提到的“空间均衡”问题,在节水的同时,只有把天然水循环分布和社会经济发展与治理带来的社会水资源分布进行融合、均衡、协调、互补、互济,才能把水资源利用得更充分,最终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记者: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问题由来已久。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这一问题愈显严重。“时间都去哪了?”这是最近特别流行的一句话。请问水到底都去哪了?隐藏在缺水问题背后的原因、机理、过程是什么?
  王浩:中国多年平均水资源量28412亿立方米,90%产生在山区,但65%的人口却生活在水资源只占10%的平原上,事实表明,平原虽然不产水,但存在大量人口,如何保证平原地区需水呢?一方面,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水利工程,通过山区水库的蓄水、洗水,跨流域引水、调水措施,把山区的水输送到人口集中的平原地区;另一方面,平原要注意自身的水资源条件保护,在不搞超大城市的建设的同时,适当疏散人口,达到总书记所说的“空间均衡”的要求。
  水到底都去到哪里去了呢?举个简单的例子,海河流域面积为32万平方公里,包括北京、天津、河北省的全部、山西省的东半部,河南、山东之黄河以北的地区,再加上辽宁和内蒙的一小部分,总人口达到1.45亿,但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20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7350 立方米的1/33。海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35毫米,折合成降雨的水量为1712亿立方米,但由于人多水少,这个降水的水量全部被吃光喝尽,每年仅有30亿立方米的入海水量(在南水北调通水前),因此,海河流域的水资源量是不够的,每年还要超采深层地下水80亿立方米,还要从贫水区黄河流域调往更贫水区年均45~50亿立方米。根据我牵头的国家重点基础发展计划(973)项目测算,要想达到海河流域自然水循环的勉强平衡,需要多年平均降水量748毫米,因此还缺213毫米,在各类节水措施的情况下,节水可减少53毫米,通过跨流域调水可减少100毫米左右,剩下60毫米可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舒缓城市功能、抑制大城市和城市群的过快形成,把人口更均匀更分散地落实在水资源承载范围之内。
  缺水问题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从现象上看,缺水主要体现在供需不平衡上,供给小于需求;从深层本质来讲,是资源上的缺水,主要体现在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生态流量被挤占,河道断流,海水入侵,湖泊湿地萎缩,水库很难蓄水。人类生存需要最基本的水资源条件支撑,根据联合国公认标准,如果某地区水资源量小于人均1700 立方米,该地区水资源量则会受到胁迫,人均水资源量小于1000立方米,则会出现各种水短缺现象,人均水资源量小于500立方米会出现严重的水危机。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仅为220立方米,这表明该区域局部水危机十分深刻。从人均刚性需求分析,首先按国家粮食安全标准可知,人均粮食需求量达到400~430公斤才能正常维持生存,这包括口粮用粮、饲料用粮、工业用粮及种子用粮。以我国粮食生产的用水效率0.75kg/ m3(生产1吨粮食要用水1333 立方米)计算,全国平均粮食需水量至少达到3701.2亿立方米,方能打破目前中国粮食状况的脆弱平衡、强制平衡、紧张平衡。   2015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为67.67万亿元,列居世界第二,人均GDP仅为5.2万元,万元GDP水耗达到90立方米才能保证经济平稳增长;再有,居民日常生活用水,包括居住区和工业企业及公共建筑内用于饮用、洗涤、烹饪、冲厕、洗澡等用途的水量,其中城镇每户年生活用水至少160~180立方米,农村每户年生活用水也至少需要60~70立方米,全国日生活用水767亿立方米。
  目前中国水资源的支撑能力不容乐观,受水资源自然条件、经济社会规模与发展阶段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中国正面临着水资源供需矛盾、水环境污染、水生态退化以及极端与突发事件频繁等突出问题。全国多年平均的水资源总量是28412亿立方米,其中河川径流量是27328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是8226亿立方米,地表水和地下水是循环重复转化的,这28412亿的水资源并不是完全都能给国民经济用的。考虑到洪水和基本生态用水,中国河道外最大的可消耗的地表水量只有7524亿立方米。目前全国总用水量已达到6095亿立方米,包括生活、工业、农业这些国民经济用水以及社会经济用水。盡管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但缺水和浪费现象在局部地区依然并存发生。
  记者:据资料显示,您曾牵头做过一个“流域水循环演变机理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的科研项目,并获得了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请介绍一下该项目的基本情况。这一科研项目解决了哪些关键问题?揭示了哪些水资源利用的基本规律?为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提供了什么样的解决方案?
  王浩:该项目是2006年国家重点基础发展计划(973)“海河流域水循环演变机理与水资源高效利用”项目,是水利部牵头组织的第一个国家973计划项目。经过五年的联合攻关,在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学发现,取得了四方面的创新性成果:一是揭示了强人类活动影响下流域水循环演变机理与水资源演变规律,并进行了科学的定量归因分析;二是创建了超大流域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综合模拟工具,定量预估了海河流域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的演变趋势;三是提出了“量—质—效”全口径多尺度水资源利用综合评价方法和高效利用机理,确定了海河流域农业和城市高效用水标准;四是创建了流域水循环多维临界整体调控理论与模式,提出了总量控制目标。
  流域尺度的水循环在“自然—社会”二元驱动下加速演变,从演变规律上看具体体现在六个方面:(1)流域内部的水循环通量加强,海陆水汽大循环下的跨流域水汽循环通量在流域水循环总通量中的比例下降;(2)流域地表和地下水循环过程的联系减弱,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的循环重复量减少,不重复量增加;(3)流域土壤和地下水循环过程的联系减弱,土壤水下渗补给地下水量减少,地下水循环更新周期延长;(4)各项人类活动的总效应,使得流域水循环的垂向通量增加,水平向通量减少;(5)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驱动下,流域广义水资源量增加,狭义水资源量减少;(6)具体到海河流域,通过定量的归因分析,发现在上述水循环演变规律中,人类活动贡献占62%,自然变异占38%。
  上述演变规律的发现是原创性的,在世界上是第一次,已经发表在国际顶尖的水资源期刊《Water Resources Research》等上面。上述演变规律,一是为今后水资源预测提供了科学指导,为水资源评价、水资源配置、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二是上述规律在我国北方地区和高强度人类活动地区,以及世界其他类似地区,具有普遍性和共性,为水资源的科学调控提供了定量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2006年973项目文本中提出了变化中的“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模拟与调控这一核心科学问题,国际社会在7年后,确定为2013—2022年世界水文界研究的唯一主题,并据此提出了今后10年的6大核心任务,这些我们都在本项目中基本实现了。
  记者:我国一方面存在严重的缺水问题,另一方面水资源利用效率很低,还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这确实有点太不可思议了。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王浩:保障水安全,必须在指导思想上坚定不移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思路,多管齐下,实现治水思路的转变。
  首先是要采取经济措施,通过全成本水价调控,体现水的开发利用全过程链条中资源成本、检测成本、评价成本、环境成本、治污成本、生态成本、工程成本、工程造价,及机会成本(丧失水源)的价值规律要求,促进水交易过程中等价交换原则;应适当微利保本和减少利润税收,同时在需求侧,按国际通行做法,达成合理的支付意愿,世界上缺水国家,水价支出普遍占家庭收入是2%~2.5%左右,全亚洲地区只有0.8%,而中国仅为0.5%,虽然水很珍贵,但没体现在经济成本上,供水价赔本运行。早在2004年,北京市水务部门提交的阶梯水价方案曾获听证通过,但由于实际施行难度大,物质、技术条件尚不具备,涉及查表到户、水表更换、人户分离、一户多房、人口确定等具体问题,最终市发改委通报暂缓实行民用阶梯水价。
  其次是要采取行政管理措施。依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建立三条控制红线: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制度,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建立用水效率控制制度,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建立水工程区限制纳污制度,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要层层分解,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
  最后,就是水法、法律措施,实施取水许可,论证项目的水资源评价,以流域为基础的流域区域相结合的管理制度,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两手发力,不仅是政府的力量,也需市场的力量的指示精神,探索融资机制、投资机制、偿还机制和价值核算机制。
  记者: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江河湖海水污染、水污染源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行从水源地到水龙头全过程监管。”我国在面临缺水问题的同时,水污染现象也同样严重,请问防治水污染有哪些对策?
  王浩:从表面上讲,要建设清洁、生态、海绵小流域,而具体来说则是12个字:“源头减排、过程阻断、末端治理”。特别是源头减排,要实现经济结构转型,最大化减少城市群对流域水循环的干扰和冲击,最好的办法是在源头减排上下更大的功夫。采用清洁生产的技术和工艺,调整产业结构,减少污染物的产生等。我希望各有关方面把更多的功夫花在这方面,只有遏制住源头,才是改善我国目前水环境现状的根本。
  另外,在过程阻断方面,要点是切断产生污染的社会水循环和接纳污染的自然水循环之间的有机联系,构筑循环结构,阻断污染物进入水体,层层设防。从措施上讲,所有涉及社会水循环涉及产生污染的过程要全封闭运行,源区零排放(自然降解),减少进入自然水循环。进入河流的污水就需要搞末端治理,如污水处理厂、原位修复、恢复湿地、生物氧化床等,这都是末端治理措施。
其他文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高校思政课提出了新要求。现在国家非常重视高校思政课,思政课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在积极进
酵素技术,自1897年布希纳(德国医生)的一次科学发现至今已逾百年,20世纪40年代,日本科学家岛本觉也发明了酵素菌技术并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直到80年代后期,酵素及其自然疗法,在民
随着农产品安全日益受到重视,生产无公害有机绿色食品的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正在快速发展。这就要求不用或少用化学肥料、化学农药和其它化学物资,在促进作物增长的同时不产生和积累有害物质,减少环境和土壤污染。为满足这一需求,我国微生物肥料生产发展较快,大量具有特殊功能的微生物制品和多种微生物肥料陆续问世。现国际上已有70多个国家生产、应用和推广微生物肥料,中国目前也有数百家企业年产约数十万吨微生物肥料应用于
5月19日,随着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才让,孟建民院士等各级领导、专家手中的金沙飞扬,标志着中科钢研节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钢研)碳化硅产业化项目在京正式启动,昭示着我国高品质、大规格碳化硅晶体生长技术的研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使国内相关领域技术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伴随其产业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将有望摆脱碳化硅半导体衬底片依赖进口的尴尬局面,突破大尺寸碳化硅制备技术的产业化壁垒
摘要:本文以石化行业汽油吸附脱硫装置(S Zorb)为背景,分析研究了固体颗粒环境下膨胀节的故障原因,在国标通用性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了反复的设计改造,最终得到一种耐磨高强度的新型膨胀节。设计改造后的膨胀节不仅降低了制造成本,更大大提高了其使用寿命,解决了行业重大难题。  关键词:膨胀节;冲刷;耐磨;长周期  1 概 況  中石化长岭分公司1#S Zorb(催化汽油吸附脱硫装置)于2010年11月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