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新课程改革后,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对计算教学的目标进行了适当调整,降低了计算教学的要求,学生进行计算练习的量减少了,计算的难度降低了,学生的实际计算能力有所下降,计算正确率下降、口算能力减弱,计算兴趣不高等。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加强计算教学,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计算真正成为学生的最爱呢?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教师在计算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落实教学,夯实学生计算的基础
加强计算教学,上好新授课,牢固掌握有关数的基础知识和计算的基本法则,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基础。
1、让学生牢固掌握数的知识
数学中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的认识,乘法口诀,运算定律和性质,及和差、积、商的变化规律,都是运算法则的依据,也是计算的基础性知识。牢固掌握这些基础性的知识,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非常重要。小学数学教师尤其要为学生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基础:
重视数的组成教学,为学生打牢学习加减法的基础。
熟记乘法口诀,为学生打牢学习乘除法的基础。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理解每句口诀,在此基础上,还要要求学生把口诀背得滚瓜烂熟。
熟练进行小数、分数、百分数的互化,为学生找牢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混合运算的基础。
2、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法则
计算法则是计算方法的程序化和规则化。如果不懂算理,只靠机械训练,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更谈不上灵活运用。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樣方法,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法则,
(1)利用教具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的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发展。”可见人的手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想发展学生的思维,就必须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
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学具,是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而且可以把抽象的算理具体化,化难为易,缩短掌握计算法则的过程,特别是课上人人动手操作,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的投入到推导计算法则的过程中去,增强计算的自觉性。
“同分母分数加减”是五年级学生新接触的知识,所以对算理不能理解,尤其是法则中“只把分子相加减”更感到困难,在教学时,教师分别把两个相等圆平均分成4份,其中一个圆取1份用红色表示,也就四1/4,另一个取2份,用黄色表示,也就是2/4。上课前,通过投影演示,请学生观察:什么变了?什么没变?1个1/4加上2个1/4是多少?学生通过观察演示,明白了1/4 2/4,分母没有变(也就是合在一起,还是将圆平均分成4份),只是合在一起后,所取的份数变成了原来所取份数的和,也就是两个分子相加,就是和的分子,这样通过演示,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为什么同分母分数相加,只把分子相加的道理了。
(2)运用迁移规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算理和法则。
所谓迁移,简单的说就是学生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对新知识产生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能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法则”时,首先复习了商不变的性质、小数点位置移动规律、整数除法等知识,然后,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引入新课“小明去商店买文具,每支笔0.3元,他用1.2元可以买几只笔?”学生因为有生活经验,所以很快就得到答案。可以买4支笔。如果让学生用竖式解答时,学生就产生了疑惑,0.3除以1.2,商4应该写在哪呢?教师可适当点拨:如果都是整数就好了。教师紧接着追问:这里的小数能不能变成整数呢?怎样变成整数呢?如果把除数变成整数,要是商不变,有什么办法?组织学生讨论研究,找出办法:除数扩大10倍,要使商不变,被除数也得扩大10倍。这里的教学就是抓住了“把除数是小数转化为整数而商不变”这个小数除法法则算理的关键,帮助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铺路”,使学生已有知识与新知识发生联系。
(3)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由繁到简,准确灵活地运用法则。
要严格要求学生用法则进行运算,还应要求口述计算过程。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开始要学生从通分开始,写出写全过程,熟练后可直接写出结果最后,总结规律直接写结果。如1/6 1/7时,引导学生得出:分母互质,分子是1的分数相加,和的分母是两个分母的积,和的分子是两个分母的和。这样,就大大提高了计算的速度。
二、加强练习,培养学生计算的技巧
为了促进学生熟练掌握计算的技能,加强练习是十分必要的,练习时要注意科学性,富有趣味性,讲求实效性。
1、加强口算训练,提高口算能力。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一是要坚持口算训练,每堂课在授课之前,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安排2至3分钟时间进行口算练习,这样长期进行,持之以恒,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二是要采用多种方式训练。三是加强特殊题目的口算。
2、引导学生总结,掌握计算技巧。灵活运用运算性质、运算定律,提高计算速度。如由125×8=1000想到1.25×8=10,由25×4=100想到2.5×0.4=1,由3.14×2=6.28想到3.14×4=12.56,由1/8=0.125想到3/8=0.375等。
三、培养习惯,提升学生计算的实效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学生的计算习惯。教师在计算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以下计算习惯的培养。
1、培养学生认真校对的习惯。学生无论是把题目抄写到作业本上还是草稿纸上,都要要求学生对所抄写下来的题目进行认真核对,看数字有没有抄错,零有没有抄掉,小数点有没有抄错位,符号有没有错误等。
2、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要求学生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确定运算顺序,选择合理的运算方法。审题时要做到一审数字,不能看错、写错。二审运算顺序,先算和后算的不能颠倒。三审运算符号,加号不能看成除法,加法不能当作减法计算。
3、培养学生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学生书写工整、格式正确、字迹端正、做到不潦草,不涂改,保持作业整齐美观。计算时要细心,不能马虎,更不能想当然。
4、培养学生自觉验算的习惯。教给学生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并将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严格要求,做到不验算不交题。
一、落实教学,夯实学生计算的基础
加强计算教学,上好新授课,牢固掌握有关数的基础知识和计算的基本法则,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基础。
1、让学生牢固掌握数的知识
数学中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的认识,乘法口诀,运算定律和性质,及和差、积、商的变化规律,都是运算法则的依据,也是计算的基础性知识。牢固掌握这些基础性的知识,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非常重要。小学数学教师尤其要为学生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基础:
重视数的组成教学,为学生打牢学习加减法的基础。
熟记乘法口诀,为学生打牢学习乘除法的基础。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理解每句口诀,在此基础上,还要要求学生把口诀背得滚瓜烂熟。
熟练进行小数、分数、百分数的互化,为学生找牢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混合运算的基础。
2、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法则
计算法则是计算方法的程序化和规则化。如果不懂算理,只靠机械训练,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更谈不上灵活运用。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樣方法,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法则,
(1)利用教具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的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发展。”可见人的手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想发展学生的思维,就必须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
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学具,是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而且可以把抽象的算理具体化,化难为易,缩短掌握计算法则的过程,特别是课上人人动手操作,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的投入到推导计算法则的过程中去,增强计算的自觉性。
“同分母分数加减”是五年级学生新接触的知识,所以对算理不能理解,尤其是法则中“只把分子相加减”更感到困难,在教学时,教师分别把两个相等圆平均分成4份,其中一个圆取1份用红色表示,也就四1/4,另一个取2份,用黄色表示,也就是2/4。上课前,通过投影演示,请学生观察:什么变了?什么没变?1个1/4加上2个1/4是多少?学生通过观察演示,明白了1/4 2/4,分母没有变(也就是合在一起,还是将圆平均分成4份),只是合在一起后,所取的份数变成了原来所取份数的和,也就是两个分子相加,就是和的分子,这样通过演示,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为什么同分母分数相加,只把分子相加的道理了。
(2)运用迁移规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算理和法则。
所谓迁移,简单的说就是学生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对新知识产生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能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法则”时,首先复习了商不变的性质、小数点位置移动规律、整数除法等知识,然后,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引入新课“小明去商店买文具,每支笔0.3元,他用1.2元可以买几只笔?”学生因为有生活经验,所以很快就得到答案。可以买4支笔。如果让学生用竖式解答时,学生就产生了疑惑,0.3除以1.2,商4应该写在哪呢?教师可适当点拨:如果都是整数就好了。教师紧接着追问:这里的小数能不能变成整数呢?怎样变成整数呢?如果把除数变成整数,要是商不变,有什么办法?组织学生讨论研究,找出办法:除数扩大10倍,要使商不变,被除数也得扩大10倍。这里的教学就是抓住了“把除数是小数转化为整数而商不变”这个小数除法法则算理的关键,帮助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铺路”,使学生已有知识与新知识发生联系。
(3)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由繁到简,准确灵活地运用法则。
要严格要求学生用法则进行运算,还应要求口述计算过程。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开始要学生从通分开始,写出写全过程,熟练后可直接写出结果最后,总结规律直接写结果。如1/6 1/7时,引导学生得出:分母互质,分子是1的分数相加,和的分母是两个分母的积,和的分子是两个分母的和。这样,就大大提高了计算的速度。
二、加强练习,培养学生计算的技巧
为了促进学生熟练掌握计算的技能,加强练习是十分必要的,练习时要注意科学性,富有趣味性,讲求实效性。
1、加强口算训练,提高口算能力。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一是要坚持口算训练,每堂课在授课之前,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安排2至3分钟时间进行口算练习,这样长期进行,持之以恒,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二是要采用多种方式训练。三是加强特殊题目的口算。
2、引导学生总结,掌握计算技巧。灵活运用运算性质、运算定律,提高计算速度。如由125×8=1000想到1.25×8=10,由25×4=100想到2.5×0.4=1,由3.14×2=6.28想到3.14×4=12.56,由1/8=0.125想到3/8=0.375等。
三、培养习惯,提升学生计算的实效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学生的计算习惯。教师在计算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以下计算习惯的培养。
1、培养学生认真校对的习惯。学生无论是把题目抄写到作业本上还是草稿纸上,都要要求学生对所抄写下来的题目进行认真核对,看数字有没有抄错,零有没有抄掉,小数点有没有抄错位,符号有没有错误等。
2、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要求学生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确定运算顺序,选择合理的运算方法。审题时要做到一审数字,不能看错、写错。二审运算顺序,先算和后算的不能颠倒。三审运算符号,加号不能看成除法,加法不能当作减法计算。
3、培养学生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学生书写工整、格式正确、字迹端正、做到不潦草,不涂改,保持作业整齐美观。计算时要细心,不能马虎,更不能想当然。
4、培养学生自觉验算的习惯。教给学生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并将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严格要求,做到不验算不交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