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李密之“孤”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jr6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篇《陈情表》,因其情而动人,因其辞而感人,多少孤寂情,谁解其中味?仅一个“孤”字的书写,就折射出如此之深的文化政治内涵,《陈情表》确为值得反复诵读的名篇。
  【关键词】李密 陈情表
  李密的《陈情表》是古典文学抒情艺术的佳作。文章陈述了自己和祖母刘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表露了对朝廷知遇之恩的无限感激;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畅达。语言如泣如诉,感人肺腑,难怪能打动杀戮成性的晋武帝司马炎,至今读来仍然有着催人泪下的艺术感染力。
  其中,李密之“孤”更是令人慨叹。
  一是出身孤独,《陈情表》中,李密对自己孤独无依的情况和情感多有论述。第一段中谈及自己的身世时说道“伶仃孤苦,至于成立”,长辈上“既无伯叔”,平辈上“终鲜兄弟”,晚辈上“晚有儿息”,亲属上“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以致于“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这些描述形象地勾勒了一位在孤独中长大的孩子的凄苦形象,让人不忍卒读。
  二是情感孤苦,文章第一段李密还书写了其他的一些情况和情感譬如“苦”情和“弱”情,但分量远远不及“孤”情,为什么李密一提及“孤”情就有控制不住的表达欲望,乃至于后面还提到“况臣孤苦,特为尤甚”?笔者认为实在有必要深入探讨。
  李密这样极力渲染自己的孤独和孤苦,目的何在呢?
  从表现手法上看,多写“孤”情可以更加凸显祖母刘抚养自己的艰辛和不易,这是衬托的手法,但笔者认为这只是文章的浅层的原因。
  更深层次的原因远不止如此。首先,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宗族观念强烈。家族的兴衰成败和每个成员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而在古代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一个家族繁荣强盛与否,和家族人口特别是男人的多寡有着密切的联系,家族人丁兴旺,“七郎八虎”则意味着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办事,甚至称霸一方。家族的成员也会引以为荣颇感自豪。反之,单亲甚至几代单传的家族则显得势单力薄,在没有政治背景的支援下,在人情世故中就会处处被动,家庭成员也会遭人歧视受人白眼。显然,李密就不幸出生在这样的家族中。家族中三代单传,并且李密的幼年时家族既没有强大的政治背景,也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我们可以想象李密幼年的处境,除了祖母无私的抚育,恐怕再没有人关注过这个默默承受“门衰祚薄”重压的孩子。在别人的冷眼中长大的他没有其他孩子的那种左右逢源,所以,这种人丁不旺带来的孤独感对李密心灵的伤害,可能是持久的和最严重的,即使长大了,这种伤害也像潜在的伤疤一样,一遇到合适的气候,便在心中隐隐作痛。理解了这一点,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李密在文章中泼墨如水不可抑制地书写“孤”情了。
  其次,李密不可能在文章中任由感情的潮水任意蔓延,不加限制,他知道這篇文章要达到的目的。相反,李密之所以如此行文,也是理性冷静思索之后做出的决定。晋司马氏政权是在对曹魏政权进行强行篡夺的基础上上台的。在中国正统观念中这样的政权是不合法的。司马炎上台伊始,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的局面。从内部看,他的祖父、父亲为了给司马氏家族夺取帝位铺平道路,曾经对曹操以后的曹氏家族及其附属势力进行过残酷的屠杀,但这件事所造成的阴影至今仍然横亘在人们的心中。内心忠于曹魏的势力貌恭而心不服,随时可能伺机作乱。从外部看,蜀汉虽平,孙吴仍在,虽说此时的东吴已不足以与晋抗衡,但毕竟也是不小的威胁。所以这一切使得司马炎在政治上倍感孤立。而最为封建帝王,最大的恐惧莫过于政治上的孤独,这一点通过晋武帝太康元年大肆分封宗室为王并使其掌握兵权可以看出。而现在,李密的《陈情表》却让他看到了现实中自己的影子。李密在生活中是孤独的,晋武帝在政治上是孤独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正是这种处境上的契合,使晋武帝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也是《陈情表》能够打动晋武帝的重要原因。李密能够深刻洞察晋武帝心理上的弱点,并在行文中对症下药,得益于他洞悉人性的睿智和对天下局势的深刻把握。
  一篇《陈情表》,因其情而动人,因其辞而感人,多少孤寂情,谁解其中味?仅一个“孤”字的书写,就折射出如此之深的文化政治内涵,《陈情表》确为值得反复诵读的名篇。
  【作者简介】郭景岩,男,河南焦作人,中学高级教师。
其他文献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也是人的基本技能之一,口语更是人们进行双向或者多向交流的工具。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新理念下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口语交际课也同样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积极参与交流。我根据新课标的具体要
期刊
【摘 要】图式阅读理论把传统的阅读观念、心理学观点和一些全新的认知心理学、语言学已及人工智能理论融合起来,将阅读过程解释为读者在语篇的各个层次上和各个层次之间的从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种信息处理方式相互作用的过程,即读者的知识和语篇中的各个层次(即字—词—句—篇章—语义—结构)中的信息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这样自上而下的建构不仅能让教师从纲要的角度全面把握文本,更利于学生对阅读文本的整体认知。  【关
期刊
每个人都有某方面发展的潜能和机会,也都有自己相对的优势智力和弱势智力。学生的智力发展没有高低之分,只有优劣差异,它们各具特点,并有独特表现方式,有的学生在某一种或几种智能上表现突出,呈显性状态,另一些学生则在其他智能表现突出,而大多数孩子的很多潜在的智能则有待于家长、老师和他自己去认识、挖掘、开发。因此要重视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能优势,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智能潜力,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每一个学
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和实施,新的教学理念给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然而,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误区。审视当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依然处于困惑中。下面就从新课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几种误区入手,探讨其对策。  一、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误区  1、课堂教学时间分配上的误区:  当今教师认为少讲或不讲就是适应新课改。在过去的语文课堂上,老师讲得多、讲得细,学生不是听讲就是做笔记,几乎没有
期刊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首先要尊重学生,把学生当作有独立思维的人,并使其在德育教学活动中发挥主体作用;其次要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中;三是语文教师不仅要提高业务知识,更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塑造良师形象,力求通过身教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四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有良好的情感参与,或褒或贬、或抑或扬,充满激情,使人感悟,令人振奋,从而博得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在入情入境
期刊
【摘要】教师必须能够更好的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改革完善,并且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形成于提高。本文主要对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进行了研究,由克服学生的传统从众心理入手,提出的几点有关于培养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建议以及意见。  关键字:语文教学,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一,克服从众心理,以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让学生学会质疑则是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