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舞蹈是一门以肢体为媒介来传达情感的艺术,它可以在舞台上进行表演,展现艺术的魅力与价值,也可以自娱自乐,随意起舞自由发挥。而舞蹈表演是舞蹈演员对舞蹈编导艺术构思的创造性体现。舞蹈演员在进行舞蹈表演的过程中,需要具备良好的舞蹈感觉才能展现其艺术素养、创造力和表现力,否则就无法表达作品的人物形象和内涵。
舞蹈演员在舞台上进行舞蹈表演离不开舞台环境、舞伴的配合和观众的积极反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舞台声光设备越来越先进;服装、舞美的设计水平也日益成熟。先进的舞台声光设备、合理的布景服饰,可以在舞台上营造良好的表演氛围,使舞者塑造的作品形象更加准确、完美,这是舞台环境对舞蹈表演的作用。当作品在舞台上展现时,可能有些演员会因为环境的变化分辨不清方向,听不到音乐节奏甚至忘记动作等。因此,舞蹈者在表演时应当注意力集中,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在舞台上表演舞蹈作品,除了完美的展现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外,其宗旨就是服务观众。动情表演时希望能够打动观众,使之欢则开怀大笑,悲则伤心欲哭。可见,舞台感觉培养的重要性。
舞蹈是一种技艺性很强的艺术。舞蹈演员在舞台上如果做不到紧张有度,松弛有度,把握不了呼吸的尺度,脚背该绷紧时不绷紧、手臂该舒展时不舒展,就会严重地破坏表演效果。如果基本功不扎实,完成技术技巧时肢体躯干就会扭曲变形,严重的甚至会出现摔倒或扭伤等后果。舞者在表演过程中要熟练地掌握动作快慢的节奏、用力的时间、动作路线和呼吸特征等等,这些都关系到作品的表演质量。平衡觉也叫静觉,是身体感觉的一部分,它和人体的位置、身体的平衡状态密不可分,舞蹈中的跳转技术都是需要平衡觉来支撑。另外舞台上的方向感、位置感也是属于身体感觉的范畴。舞蹈的媒介是舞者的肢体,所以舞蹈表演离不开对身体感觉的培养。
自我感觉是舞蹈艺术感觉的关键,其本质是一种自我意识或演员意识。舞蹈演员在舞台上所刻画、塑造的作品形象正是由其自身的心理活动、情绪起伏和大脑认知所产生的自我意识体现。舞蹈表演是一种行为艺术。演员在台上忘掉自己,全身心投入到自己创造的角色中去。表演是对生活的选择提炼和加工,如果只是如实的照搬生活,那么整个表演过程只能像是一部生活的记录片,索然无味。舞蹈演员在表演某个作品之前,一定要认真将作品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时代特征以及人物个性研究透彻,否则就可能会出现张冠李戴的尴尬局面。另外,在表演非原创作品时也不能够完全照搬,刻意模仿,而是需要舞者在表达作品时体会自己内心的感受,使自己对作品有自己的内心意象,从而舞出自己的个性特点。由此看来,舞者对外部环境和身体认知的感觉大部分属于技术问题,而对艺术认知、艺术构想和自我意象的感觉才是真正的艺术本质问题。因此,舞蹈表演离不开对自我感觉的培养。
舞台感觉是舞者对舞台环境、舞伴和观众的感觉。要培养良好的舞台感觉,就要将舞蹈演员在平时的训练和排练中把镜子当观众,把排练厅当成影剧院的舞台,多注意细节,养成良好的舞台表演习惯。舞蹈表演是集体事业,每一个在舞臺上进行表演的人,无论是独舞作品还是群舞剧目,无论是领舞演员还是群舞演员,都应全身心投入到表演之中,否则就难以达到编导或者作品本身所需要的艺术高度。因此,群体意识的培养对于舞者从事舞蹈表演领域活动必不可缺。教师在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进行舞台表演,积累舞台经验;要求舞蹈演员在舞台上不仅仅只是表演,还得注意在表演过程中与舞伴的配合,以及利用舞台声光设备、布景服饰和道具等产生更好的舞台表演效果。
要培养良好的身体感觉就得从每一个动作训练入手、掌握科学的动作要领及特点、把握好发力的时间与收紧的部位、设计合理的动作路线、完善身体的协调性,才能使每个动作舒展、流畅、优美。在舞蹈教室或是排练厅,舞者可以通过镜子的映像来了解自己的动作是否舒展、是否到位。舞者在长时间进行舞蹈训练的过程中,只有不断提高对自我的认识、不断提高动作质量、丰富大脑的舞蹈记忆功能才能获得良好的身体感觉。舞蹈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除了重视舞蹈动作技术、技巧的规范性还应该注重对身体感觉的培养。
自我感觉是舞蹈演员对自己心理活动、情绪起伏和大脑认知的感觉。演员自我感觉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与灌输,更需要舞蹈演员在平时养成多观察事物、注意事物的特征、用心去感受事物以及对生活的感悟、对角色的理解及推敲的好习惯。
总之,舞蹈感觉是舞蹈演员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从艺术学的角度上来讲,它发于心理,表于形体,是心理和形体的高度统一。良好的舞蹈感觉除了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视培养还需要舞者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日积月累,提高自己的艺术素质。此外,还要扎根生活,从中获得丰富多彩的感性知识,并努力在艺术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艺术表现力,使感觉成为表达现实生活的艺术手段,从而提高舞蹈表演水平。(单位: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青少年文化宫)
舞蹈演员在舞台上进行舞蹈表演离不开舞台环境、舞伴的配合和观众的积极反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舞台声光设备越来越先进;服装、舞美的设计水平也日益成熟。先进的舞台声光设备、合理的布景服饰,可以在舞台上营造良好的表演氛围,使舞者塑造的作品形象更加准确、完美,这是舞台环境对舞蹈表演的作用。当作品在舞台上展现时,可能有些演员会因为环境的变化分辨不清方向,听不到音乐节奏甚至忘记动作等。因此,舞蹈者在表演时应当注意力集中,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在舞台上表演舞蹈作品,除了完美的展现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外,其宗旨就是服务观众。动情表演时希望能够打动观众,使之欢则开怀大笑,悲则伤心欲哭。可见,舞台感觉培养的重要性。
舞蹈是一种技艺性很强的艺术。舞蹈演员在舞台上如果做不到紧张有度,松弛有度,把握不了呼吸的尺度,脚背该绷紧时不绷紧、手臂该舒展时不舒展,就会严重地破坏表演效果。如果基本功不扎实,完成技术技巧时肢体躯干就会扭曲变形,严重的甚至会出现摔倒或扭伤等后果。舞者在表演过程中要熟练地掌握动作快慢的节奏、用力的时间、动作路线和呼吸特征等等,这些都关系到作品的表演质量。平衡觉也叫静觉,是身体感觉的一部分,它和人体的位置、身体的平衡状态密不可分,舞蹈中的跳转技术都是需要平衡觉来支撑。另外舞台上的方向感、位置感也是属于身体感觉的范畴。舞蹈的媒介是舞者的肢体,所以舞蹈表演离不开对身体感觉的培养。
自我感觉是舞蹈艺术感觉的关键,其本质是一种自我意识或演员意识。舞蹈演员在舞台上所刻画、塑造的作品形象正是由其自身的心理活动、情绪起伏和大脑认知所产生的自我意识体现。舞蹈表演是一种行为艺术。演员在台上忘掉自己,全身心投入到自己创造的角色中去。表演是对生活的选择提炼和加工,如果只是如实的照搬生活,那么整个表演过程只能像是一部生活的记录片,索然无味。舞蹈演员在表演某个作品之前,一定要认真将作品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时代特征以及人物个性研究透彻,否则就可能会出现张冠李戴的尴尬局面。另外,在表演非原创作品时也不能够完全照搬,刻意模仿,而是需要舞者在表达作品时体会自己内心的感受,使自己对作品有自己的内心意象,从而舞出自己的个性特点。由此看来,舞者对外部环境和身体认知的感觉大部分属于技术问题,而对艺术认知、艺术构想和自我意象的感觉才是真正的艺术本质问题。因此,舞蹈表演离不开对自我感觉的培养。
舞台感觉是舞者对舞台环境、舞伴和观众的感觉。要培养良好的舞台感觉,就要将舞蹈演员在平时的训练和排练中把镜子当观众,把排练厅当成影剧院的舞台,多注意细节,养成良好的舞台表演习惯。舞蹈表演是集体事业,每一个在舞臺上进行表演的人,无论是独舞作品还是群舞剧目,无论是领舞演员还是群舞演员,都应全身心投入到表演之中,否则就难以达到编导或者作品本身所需要的艺术高度。因此,群体意识的培养对于舞者从事舞蹈表演领域活动必不可缺。教师在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进行舞台表演,积累舞台经验;要求舞蹈演员在舞台上不仅仅只是表演,还得注意在表演过程中与舞伴的配合,以及利用舞台声光设备、布景服饰和道具等产生更好的舞台表演效果。
要培养良好的身体感觉就得从每一个动作训练入手、掌握科学的动作要领及特点、把握好发力的时间与收紧的部位、设计合理的动作路线、完善身体的协调性,才能使每个动作舒展、流畅、优美。在舞蹈教室或是排练厅,舞者可以通过镜子的映像来了解自己的动作是否舒展、是否到位。舞者在长时间进行舞蹈训练的过程中,只有不断提高对自我的认识、不断提高动作质量、丰富大脑的舞蹈记忆功能才能获得良好的身体感觉。舞蹈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除了重视舞蹈动作技术、技巧的规范性还应该注重对身体感觉的培养。
自我感觉是舞蹈演员对自己心理活动、情绪起伏和大脑认知的感觉。演员自我感觉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与灌输,更需要舞蹈演员在平时养成多观察事物、注意事物的特征、用心去感受事物以及对生活的感悟、对角色的理解及推敲的好习惯。
总之,舞蹈感觉是舞蹈演员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从艺术学的角度上来讲,它发于心理,表于形体,是心理和形体的高度统一。良好的舞蹈感觉除了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视培养还需要舞者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日积月累,提高自己的艺术素质。此外,还要扎根生活,从中获得丰富多彩的感性知识,并努力在艺术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艺术表现力,使感觉成为表达现实生活的艺术手段,从而提高舞蹈表演水平。(单位: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青少年文化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