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林州市小麦单产水平低的原因,除自身地理位置、土壤肥力不足外,还与水利设施薄弱、栽培管理不当等因素有关,分析林州市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今后的发展对策,以为山区旱薄地小麦生产提供指导。
关键词小麦;问题;发展对策;河南林州
中图分类号S5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2-0055-01
林州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太行山东麓,位于河北、山西、河南三省交界处。全市土地面积2 046 km2,其中山坡、丘陵占86%,耕地5.07万hm2。小麦是林州市的主要粮食作物,近几年,小麦单产维持在3 675 kg/hm2左右[1]。
1小麦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水利设施薄弱,灌溉成本高
林州市水资源匮乏,素有“十年九旱”之称,麦田灌溉主要靠红旗渠及库塘水源,灌溉成本高。红旗渠保灌面积由原来的2.33万hm2下降到目前的1.33万hm2,灌溉成本由免费上涨到300~450元/hm2。林州市3.33万hm2小麦中,浇水需225~300元/hm2的麦田大致只有0.67万hm2左右,平均单产在6 750kg/hm2左右;浇水需375~600元/hm2的麦田大致有0.67万hm2左右,平均单产在5 100 kg/hm2左右;浇水需675~1 050元/hm2的麦田有1.33万hm2左右,平均单产在3 000 kg/hm2左右;另外0.67万hm2小麦是纯旱地小麦,虽然有机井,但深度在300 m以上,浇水费用需1 500元/hm2以上,主要是靠天吃饭,干旱年份,产量不足750 kg/hm2,甚至绝收。
1.2人均耕地少,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
林州市人均耕地不足666.67 m2,人均麦播面积只有333.33 m2,再加上浇水成本高,小麦种植效益不足1 500元/hm2,严重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2-3]。目前,在家种地的主要是老人和中年妇女,科技水平低,栽培管理粗放。此外,耕地少,也不利于机械化操作及统一技术管理。
1.3栽培管理不当
(1)连年旋耕。近几年来,整地的主要方式是旋耕,旋耕深度为10~15 cm,在土壤10 cm以下形成犁底层,土壤渗水肥能力下降,使耕作层水肥浓度过大,对小麦根系产生影响,出现烧根等现象。同时,由于土壤坚实,根系下扎困难,浅层根多,抗逆性差。
(2)有机肥施用量逐年减少。农民承包土地后,有机肥施用量逐年减少,致使土壤板结,使土壤中的水分、空气含量下降,影响有益微生物的繁殖,导致其数量下降,从而影响小麦产量。
(3)镇压、中耕划锄面积减少。近几年,旋耕不耙压,播种后不镇压已是小麦播种时出现的普遍现象,再加上中耕划锄(镂麦)面积越来越少,造成田间蒸发量大,跑墒、失墒严重,若冬季有效降雨少,一旦遇冷空气或倒春寒,易出现旱寒交加导致的死苗现象。
2林州市小麦生产的发展对策
2.1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扩大灌溉面积
2011年,林州市投资9.7亿元在全市开展“珍爱生命线,重修红旗渠”水利建设3年大会战,通过重修红旗渠,使田间渠系、机具配套,麦田保灌面积扩大到2.33万hm2左右,降低了灌溉成本,增加了小麦单产,下游乡镇村浇水成本降低到300元/hm2。到2015年,全市小麦平均单产水平将提高到4 950 kg/hm2左右。
2.2扩大土地流转面积,提高农民种粮的经济效益
林州市人均耕地面积少,一家四口的农户麦播面积也只有0.13 hm2,农户很难从种粮中取得收益。因此,各级政府应积极引导农户进行土地流转,扩大土地流转面积,实行适度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户种粮积极性[4]。
2.3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1)加大旋耕深度,增强小麦的抗逆性。为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的通透性,增加土壤的微生物数量,小麦种植地可2~3年深耕1次,以提高小麦的抗逆性。
(2)培肥土壤,提高土壤肥力。为提高土壤肥力,在小麦生产中,要用地与养地结合,大力培肥地力。一般施优质粗肥、二铵、硫酸钾、硫酸锌22 500、300~375、150、15 kg/hm2作底肥。结合浇拔节水,追施尿素225~300 kg/hm2,以平衡氮磷肥的用量,达到培肥地力的目的[5]。
(3)耕后耙耢、播后镇压。实践表明,播前耕翻后或旋耕后耙压,或小麦播后对麦田进行镇压,受旱、受冻偏轻;反之,旋耕后未耙压,播后未镇压,土壤耕层暄松,水分散失较快,影响次生根喷发,冬季透风,根系受冷受旱,死苗现象较重。
(4)扩大中耕划锄面积,增强小麦抗旱、抗寒性。中耕划锄可以提温、保墒、促进弱苗尽快升级。在科技培训中,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户对中耕划锄好处的认识程度,增加中耕划锄面积。
3参考文献
[1] 赵献林,康明辉.浅谈目前我省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1995(6):6-8.
[2] 张丽俊.汾阳市小麦生产中存在问题及解决的对策[J].大麦与谷类科学,2011(2):50.
[3] 郑强,冷传娥,宫本善,等.当前优质专用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J].山东农业,2001(11):33.
[4] 李爱华.目前小麦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农业,2008(2):5-6.
[5] 季书勤,赵淑章,张德奇,等.河南省中产灌区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6(1):41-43.
关键词小麦;问题;发展对策;河南林州
中图分类号S5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2-0055-01
林州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太行山东麓,位于河北、山西、河南三省交界处。全市土地面积2 046 km2,其中山坡、丘陵占86%,耕地5.07万hm2。小麦是林州市的主要粮食作物,近几年,小麦单产维持在3 675 kg/hm2左右[1]。
1小麦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水利设施薄弱,灌溉成本高
林州市水资源匮乏,素有“十年九旱”之称,麦田灌溉主要靠红旗渠及库塘水源,灌溉成本高。红旗渠保灌面积由原来的2.33万hm2下降到目前的1.33万hm2,灌溉成本由免费上涨到300~450元/hm2。林州市3.33万hm2小麦中,浇水需225~300元/hm2的麦田大致只有0.67万hm2左右,平均单产在6 750kg/hm2左右;浇水需375~600元/hm2的麦田大致有0.67万hm2左右,平均单产在5 100 kg/hm2左右;浇水需675~1 050元/hm2的麦田有1.33万hm2左右,平均单产在3 000 kg/hm2左右;另外0.67万hm2小麦是纯旱地小麦,虽然有机井,但深度在300 m以上,浇水费用需1 500元/hm2以上,主要是靠天吃饭,干旱年份,产量不足750 kg/hm2,甚至绝收。
1.2人均耕地少,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
林州市人均耕地不足666.67 m2,人均麦播面积只有333.33 m2,再加上浇水成本高,小麦种植效益不足1 500元/hm2,严重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2-3]。目前,在家种地的主要是老人和中年妇女,科技水平低,栽培管理粗放。此外,耕地少,也不利于机械化操作及统一技术管理。
1.3栽培管理不当
(1)连年旋耕。近几年来,整地的主要方式是旋耕,旋耕深度为10~15 cm,在土壤10 cm以下形成犁底层,土壤渗水肥能力下降,使耕作层水肥浓度过大,对小麦根系产生影响,出现烧根等现象。同时,由于土壤坚实,根系下扎困难,浅层根多,抗逆性差。
(2)有机肥施用量逐年减少。农民承包土地后,有机肥施用量逐年减少,致使土壤板结,使土壤中的水分、空气含量下降,影响有益微生物的繁殖,导致其数量下降,从而影响小麦产量。
(3)镇压、中耕划锄面积减少。近几年,旋耕不耙压,播种后不镇压已是小麦播种时出现的普遍现象,再加上中耕划锄(镂麦)面积越来越少,造成田间蒸发量大,跑墒、失墒严重,若冬季有效降雨少,一旦遇冷空气或倒春寒,易出现旱寒交加导致的死苗现象。
2林州市小麦生产的发展对策
2.1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扩大灌溉面积
2011年,林州市投资9.7亿元在全市开展“珍爱生命线,重修红旗渠”水利建设3年大会战,通过重修红旗渠,使田间渠系、机具配套,麦田保灌面积扩大到2.33万hm2左右,降低了灌溉成本,增加了小麦单产,下游乡镇村浇水成本降低到300元/hm2。到2015年,全市小麦平均单产水平将提高到4 950 kg/hm2左右。
2.2扩大土地流转面积,提高农民种粮的经济效益
林州市人均耕地面积少,一家四口的农户麦播面积也只有0.13 hm2,农户很难从种粮中取得收益。因此,各级政府应积极引导农户进行土地流转,扩大土地流转面积,实行适度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户种粮积极性[4]。
2.3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1)加大旋耕深度,增强小麦的抗逆性。为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的通透性,增加土壤的微生物数量,小麦种植地可2~3年深耕1次,以提高小麦的抗逆性。
(2)培肥土壤,提高土壤肥力。为提高土壤肥力,在小麦生产中,要用地与养地结合,大力培肥地力。一般施优质粗肥、二铵、硫酸钾、硫酸锌22 500、300~375、150、15 kg/hm2作底肥。结合浇拔节水,追施尿素225~300 kg/hm2,以平衡氮磷肥的用量,达到培肥地力的目的[5]。
(3)耕后耙耢、播后镇压。实践表明,播前耕翻后或旋耕后耙压,或小麦播后对麦田进行镇压,受旱、受冻偏轻;反之,旋耕后未耙压,播后未镇压,土壤耕层暄松,水分散失较快,影响次生根喷发,冬季透风,根系受冷受旱,死苗现象较重。
(4)扩大中耕划锄面积,增强小麦抗旱、抗寒性。中耕划锄可以提温、保墒、促进弱苗尽快升级。在科技培训中,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户对中耕划锄好处的认识程度,增加中耕划锄面积。
3参考文献
[1] 赵献林,康明辉.浅谈目前我省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1995(6):6-8.
[2] 张丽俊.汾阳市小麦生产中存在问题及解决的对策[J].大麦与谷类科学,2011(2):50.
[3] 郑强,冷传娥,宫本善,等.当前优质专用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J].山东农业,2001(11):33.
[4] 李爱华.目前小麦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农业,2008(2):5-6.
[5] 季书勤,赵淑章,张德奇,等.河南省中产灌区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6(1):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