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在分析我国企业技术联盟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我国企业技术联盟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完善我国企业技术联盟运行机制,提高其运行效率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技术联盟;运行机制;企业联盟
中图分类号: F279.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9-0042-01
1 我国企业技术联盟的现状分析
我国企业的技术联盟是80年代初期随着国外技术联盟的蓬勃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实施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整体来看,我国企业的技术联盟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80年代初期到1992年。在此期间,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受政府政策的鼓励,也出于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一些企业开始与其他企业(主要是国外企业)进行技术合作,引进国外的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但由于在此阶段企业所承受的市场压力并不大,创新动力不足,对参与技术联盟兴趣不大,企业技术联盟发展的速度并不是很快。
第二阶段是在1992年我国开始全面推行市场经济管理体制以后,在企业自身资源的局限和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越来越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下,企业单靠自身力量很难立于不败之地,合作成为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此阶段,企业技术联盟得到快速发展。据调查,在我国73.8%的企业有过参与企业技术联盟的经历,其中有65.1%是在1991年后组建的。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企业技术联盟取得了一定成就,技术联盟的发展速度加快,朝着多元化趋势迈进,逐渐追求更高层、更深入、更广泛的联盟关系。联盟成员实力呈现出强强合作、强弱合作、弱弱合作等多元化态势,而且联盟的行业分布也日趋多元化。我国企业的联盟已涉及通信、电子、材料、生物技术、石油化工、汽车制造、食品制造等多个行业,并将继续扩展。
2 我国企业技术联盟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企业技术联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企业组建的绝大多数联盟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总体来说,我国的企业联盟还存在如下问题:
(1)技术开发水平较低
据国家科技部内部研究报告,在我国企业技术联盟中,围绕解决生产技术问题的高达56.3%,开发新产品只占39.4%。但在发达国家,企业技术联盟的重点是开发新产品,而不是解决生产技术问题。这表明,我国企业技术联盟的技术合作水平不高,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2)技术联盟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
据一项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年由于知识产权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导致的知识产权与核心技术的流失都在1000件以上,直接经济损失上亿元。知识产权与核心技术的流失问题已成为技术联盟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3)分配机制没有理顺
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技术联盟顺利发展的纽带,是合作深入发展的动力。然而,企业和科研机构在合作中存在短期化倾向,个别企业领导人不注重企业的长远发展,把技术联盟作为权益之计,拿到技术后拖欠技术费用,丧失企业信誉,阻碍了技术联盟的发展。
(4)风险投资机制不完善
技术联盟创新同其他技术创新活动一样,合作各方都存在风险。对于企业来说,面对承担高风险的巨大压力,往往对很多高心技术成果望而却步,或者对于大多数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企业愿意承担部分风险,但不愿意承担全部风险,因而希望国家通过有关政策或风险投资机构、金融机构介入,共同承担风险。
(5)联盟的管理水平较低
中国企业由于受市场洗礼的时间相对较短,企业内部的改革仍在不断进行,运作技术联盟的困难比较大。这其中有些是过去管理体制的弊病造成的,使之缺乏联盟的动力。
2 提高我国企业技术联盟运行效率的对策建议
针对我国企业技术联盟运行中存在的以上问题,在借鉴跨国公司成功的技术联盟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应从以下方面作出努力。
(1)改善技术联盟的运行环境
我国企业技术联盟刚起步,各方面的体制还不健全,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
首先要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制定有关联盟的长远规则和短期实施计划,引导企业联盟朝着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行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规模结构的方向发展,其次要完善信息交流平台,加强信息网络建设,运用信息技术的技能,为我国企业参与技术联盟提供良好的基础和条件。此外,还要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建立健全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技术联盟的健康发展。
(2)慎重选择联盟伙伴
麦肯锡公司的研究表明,强、弱联盟的成功率一般只有30%左右,而弱弱联盟的成功率却在40%,强强联盟的成功率则在67%。因此我国企业在选择技术联盟的伙伴时,合作的关键在于联盟能否产生优势互补或优势相长的效应,而不在于合作伙伴的实力强大与否。
(3)确立适宜的治理结构
我国企业选择合理的联盟治理结构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降低管理成本,使合作双方的责、权、利相对称,并抑制机会主义行为发生。二是联盟的组织结构应该保持必要的弹性。使联盟成员都能够对市场环境和合作关系的变化作出适当的反应。三是必须明确界定联盟各方的合作内容,并通过保护性协议使联盟各方的其他权益不受侵犯和损害。
(4)强化组织学习机制
技术联盟的关键在于获得合作伙伴创新的知识和技能,而不是简单的技术引进。因此在联盟过程中需要企业去主动学习对方的核心知识技能,建立可行的学习机制是技术联盟的关键因素。因此需要建立起有效的团队学习机制,使我国企业在联盟过程中学到有益的知识,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5)保护核心竞争优势
企业加入技术联盟组织后,有可能无意地将自身的核心技术或市场知识转移给合作伙伴。这些核心技术或市场知识正是企业在联盟前的竞争优势所在,一旦让合作伙伴掌握,企业会在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位置。因此我国企业在参与技术联盟尤其是与国外企业结盟时,要切实保护好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尤其是核心技术。
参考文献:
[1]程海.技术联盟的模式与机制探究[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6:29。
[2]修振威.企业技术联盟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2。
[3]陈隆,张宗益.合作技术创新对技术联盟能量效率的影响[J].管理学报,2004(7):125-128。
[4]金荣学,钟书华.培育和发展我国企业技术联盟的战略意义[J].科学进步与对策,2000(9):46-48。
[5]谢富纪,沈荣芳.建立企业技术联盟,推进企业技术进步[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2):99-100。
【关键词】技术联盟;运行机制;企业联盟
中图分类号: F279.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9-0042-01
1 我国企业技术联盟的现状分析
我国企业的技术联盟是80年代初期随着国外技术联盟的蓬勃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实施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整体来看,我国企业的技术联盟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80年代初期到1992年。在此期间,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受政府政策的鼓励,也出于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一些企业开始与其他企业(主要是国外企业)进行技术合作,引进国外的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但由于在此阶段企业所承受的市场压力并不大,创新动力不足,对参与技术联盟兴趣不大,企业技术联盟发展的速度并不是很快。
第二阶段是在1992年我国开始全面推行市场经济管理体制以后,在企业自身资源的局限和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越来越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下,企业单靠自身力量很难立于不败之地,合作成为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此阶段,企业技术联盟得到快速发展。据调查,在我国73.8%的企业有过参与企业技术联盟的经历,其中有65.1%是在1991年后组建的。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企业技术联盟取得了一定成就,技术联盟的发展速度加快,朝着多元化趋势迈进,逐渐追求更高层、更深入、更广泛的联盟关系。联盟成员实力呈现出强强合作、强弱合作、弱弱合作等多元化态势,而且联盟的行业分布也日趋多元化。我国企业的联盟已涉及通信、电子、材料、生物技术、石油化工、汽车制造、食品制造等多个行业,并将继续扩展。
2 我国企业技术联盟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企业技术联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企业组建的绝大多数联盟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总体来说,我国的企业联盟还存在如下问题:
(1)技术开发水平较低
据国家科技部内部研究报告,在我国企业技术联盟中,围绕解决生产技术问题的高达56.3%,开发新产品只占39.4%。但在发达国家,企业技术联盟的重点是开发新产品,而不是解决生产技术问题。这表明,我国企业技术联盟的技术合作水平不高,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2)技术联盟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
据一项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年由于知识产权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导致的知识产权与核心技术的流失都在1000件以上,直接经济损失上亿元。知识产权与核心技术的流失问题已成为技术联盟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3)分配机制没有理顺
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技术联盟顺利发展的纽带,是合作深入发展的动力。然而,企业和科研机构在合作中存在短期化倾向,个别企业领导人不注重企业的长远发展,把技术联盟作为权益之计,拿到技术后拖欠技术费用,丧失企业信誉,阻碍了技术联盟的发展。
(4)风险投资机制不完善
技术联盟创新同其他技术创新活动一样,合作各方都存在风险。对于企业来说,面对承担高风险的巨大压力,往往对很多高心技术成果望而却步,或者对于大多数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企业愿意承担部分风险,但不愿意承担全部风险,因而希望国家通过有关政策或风险投资机构、金融机构介入,共同承担风险。
(5)联盟的管理水平较低
中国企业由于受市场洗礼的时间相对较短,企业内部的改革仍在不断进行,运作技术联盟的困难比较大。这其中有些是过去管理体制的弊病造成的,使之缺乏联盟的动力。
2 提高我国企业技术联盟运行效率的对策建议
针对我国企业技术联盟运行中存在的以上问题,在借鉴跨国公司成功的技术联盟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应从以下方面作出努力。
(1)改善技术联盟的运行环境
我国企业技术联盟刚起步,各方面的体制还不健全,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
首先要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制定有关联盟的长远规则和短期实施计划,引导企业联盟朝着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行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规模结构的方向发展,其次要完善信息交流平台,加强信息网络建设,运用信息技术的技能,为我国企业参与技术联盟提供良好的基础和条件。此外,还要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建立健全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技术联盟的健康发展。
(2)慎重选择联盟伙伴
麦肯锡公司的研究表明,强、弱联盟的成功率一般只有30%左右,而弱弱联盟的成功率却在40%,强强联盟的成功率则在67%。因此我国企业在选择技术联盟的伙伴时,合作的关键在于联盟能否产生优势互补或优势相长的效应,而不在于合作伙伴的实力强大与否。
(3)确立适宜的治理结构
我国企业选择合理的联盟治理结构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降低管理成本,使合作双方的责、权、利相对称,并抑制机会主义行为发生。二是联盟的组织结构应该保持必要的弹性。使联盟成员都能够对市场环境和合作关系的变化作出适当的反应。三是必须明确界定联盟各方的合作内容,并通过保护性协议使联盟各方的其他权益不受侵犯和损害。
(4)强化组织学习机制
技术联盟的关键在于获得合作伙伴创新的知识和技能,而不是简单的技术引进。因此在联盟过程中需要企业去主动学习对方的核心知识技能,建立可行的学习机制是技术联盟的关键因素。因此需要建立起有效的团队学习机制,使我国企业在联盟过程中学到有益的知识,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5)保护核心竞争优势
企业加入技术联盟组织后,有可能无意地将自身的核心技术或市场知识转移给合作伙伴。这些核心技术或市场知识正是企业在联盟前的竞争优势所在,一旦让合作伙伴掌握,企业会在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位置。因此我国企业在参与技术联盟尤其是与国外企业结盟时,要切实保护好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尤其是核心技术。
参考文献:
[1]程海.技术联盟的模式与机制探究[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6:29。
[2]修振威.企业技术联盟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2。
[3]陈隆,张宗益.合作技术创新对技术联盟能量效率的影响[J].管理学报,2004(7):125-128。
[4]金荣学,钟书华.培育和发展我国企业技术联盟的战略意义[J].科学进步与对策,2000(9):46-48。
[5]谢富纪,沈荣芳.建立企业技术联盟,推进企业技术进步[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2):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