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实”点亮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

来源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z7413355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一节真实的、动态生成的课,如一首歌,歌到情处泪双流;似一杯酒,酒将醉时笑语多;像一首诗,诗言有尽意无穷。师生沉浸其中,在彼此的心灵碰撞中,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那是一种多么美妙的境界!但遗憾的是,有的教师教学观念与教学实施中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些教师依然在“穿新鞋走老路”、一些教师则走到一个极端,在课堂中一味地追求课堂的热闹与形式、手段的新颖多样,过分地追求课堂的“完美”与“成功”而背离了“真实”。数学课堂在新课程改革的美丽光环下缺失了最重要的教育目标,学生的数学素养无法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因此,作为课改下的教师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深刻领会新课程的精神实质,追求真实有效的课堂教学,用“真实”点亮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真正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下是当前数学课堂的几个“失真”现状的思考。
  一、“动态生成”错失——阻碍了真实资源的获取
  真实的课堂是能暴露学生错误的课堂。从很大意义上说,学生的错误就是一种资源。关键是教师如何充分挖掘、利用这样生动鲜活的教学资源,使“错误”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让学生在错误中进步。而不是千方百计地防止学生出错、更不能掩盖已出现的错误,要珍惜错误,善待错误,学生完全不出现错误的课堂是虚假的课堂。因此,当课堂中出现这样那样始料未及的“错误”时,就需要教师能直面尴尬,冷静思考,巧妙地捕捉其中的“亮点”资源,并灵活地调整教学进程,才会使课堂在不断的“生成”中绽放“真实”的美丽。如《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先提出了这个问题:我们以前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学生很快回答出了“米”,教师点头微笑,这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还知道微米、纳米呢!”同学们面面相觑,教师显然没想到会出现这种情况,也愣住了,课堂一下子陷入了“尴尬”,不过教师轻描淡写地说:“这个大家以后会学到的。”接着就开始做练习了。从这个过程看,教师对这个生成资源没有任何心理准备,更缺乏及时的调控处理,学生这种难能可贵的真实想法便很可惜地被抹杀了,实际上也阻碍了课堂上鲜活的生成资源的获取,更打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积极性。
  其实在课改中倍受关注的“动态生成”的理念恰恰追求了课堂这种真实本色的回归,它意味着在生动可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着“学生”这个资源的重要提供者,根据学生的真实需要随时作出调整,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相互砥砺与启迪,共同研究与成长,从而使课堂因真实而更具魅力。简言之,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地关注“生成”,才能使课堂真实本色的回归成为现实。
  二、“创设情境”牵强——丢失了学生的真实体验
  新课程特别倡导用具体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数学活动。可以根据教材的各主题插图,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设故事情境;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内容,创设与学生生活贴近的生活情境;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创设数学问题情境。但要避免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甚至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如:听过五年级的一节课,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你们喜欢去儿童乐园玩吗?生:喜欢!师:老师现在就带你们去儿童乐园玩(出示一幅主题图)。想去吗?生(大部分):想!(这时听到有两位男生在嘀咕。)生1:假的。生2:骗人的……在课堂中,老师并没有也不可能真的要带学生去儿童乐园,只不过想借这句话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恰恰起了反作用,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已超过教师的预设,他们已在长期的“创设”中学聪明,明白老师不可能真的带他们去玩,因而出现了以上一段“小插曲”。这样的情境创设不仅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没有贴进学生亲身的生活体验,促进教学。试想,假如这位老师说:同学们,喜欢去儿童乐园玩吗?看!老师这儿有一些小朋友在儿童乐园里兴致勃勃玩耍的图片。仔细观察,从图上你能获得什么信息?这样可能就不会出现那样的尴尬。
  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教学中在创设情境时就应该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考虑到情境的现实性,思考这样的情境创设是否有价值?绝不能对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的理解过于追求形式,为了情境而情境。对于某些知识点,我们并不需要牵强附会,硬凑上一个情境,而因此丢失了学生的真实体验,丢失了数学课的数学味。
  三、“合作交流”泛滥——掩盖了学生的真实想法
  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作为新课改的一个重要内容,走进我们的课堂。它打破了以往僵化沉寂、相对封闭的学习状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享资源的意识和能力。但一时间,这合作交流成了“香饽饽”,人人用之,课课用之。问题是,合作交流这一学习方式应该与教学目的相吻合,要看需不需要而非必须。
  尤其是公开课,常发现学生各自围坐在学桌旁,整节课不管需不需要讨论,都“合作”或“交流”一番,乍看起来是热热闹闹。细细一瞧,认真切磋的有之,无所事事者有之。有些问题的答案一目了然,又何须大费周折地讨论一番呢,纯属浪费时间,多此一举。在有些课上,教师必要的讲解不见了,师生间的相互对话也少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流于形式,大有泛滥成灾之感,而且也大大掩盖了学生的真实想法。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所以答案也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如果我们只追求心中的那个标准答案,忘却了学生的千差万别,那才是我们课堂最大的缺陷。真实的课堂应该是学呼唤着教,教催生着学,质疑与探究并行,求索与遐思共进。我们应当允许我们的课堂既有生生间的合作交流,也要有学生独立的思考空间,要能让不同的学生都有平等展示的机会,展示学生独特的个人的真实想法。
  四、“表扬激励”廉价——忽略了学生的真实情绪
  新课程评价观提倡多鼓励学生,其本义也是来自对学生个性的尊重与宽容,让评价成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但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迈入误区,或肤浅评价、或廉价过剩。课堂中老师:“嗨、嗨,你真棒!”等表扬声不绝于耳,这样的评价方法单一死板,缺乏具体的指向,这种形式主义和虚情假意充斥着课堂,课堂评价语言与形式的千篇一律,使评价显得乏力、做作、廉价,给人“作秀”之感。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对教师的此类评价产生麻痹厌烦心理。尤其是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直接夸奖,有时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
  课改注重对学生的激励与评价,一个个甜美的微笑,一个个欣赏的动作,一句句赞美的话语,犹如在孩子的心灵上播洒了缕缕阳光。平等、朴实、充满真情实意的赞扬,才能真正打开学生的心扉,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让学生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体悟到课堂是朴实的,学习是扎实的,最终也使学生体悟到了生命的真实。不能用一些廉价的表扬替代了针对实际、多元评价的内涵。课堂教学只有以“真实为基石,以情感为纽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尽情投入,力所能及,才能真实地提高。
  掌声雷动的课并不一定是好课,有特色的、符合课改方向的课才是好课;环环相扣、天衣无缝,一帆风顺的课不一定是好课,磕磕碰碰、一波三折、柳暗花明的课才是好课。玉自璞中琢,艺从真中来。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我们吃透新课程的理念精髓,遵守数学教学的规律,摒弃一些弄虚作假、花俏低效的做法,回归学生的社会生活和体现对学生人文的关怀,用“真实”点亮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构建“真实”、“朴实”、“扎实”的数学课堂,让数学教学返朴归真,实实在在。
其他文献
“以学定教、以学评教”的教学评价标准在笔者所在地区如火如荼的开展着,笔者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的形式,提升自我对“以学定教、以学评教”的进一步认识,就初中物理课堂而言,“以学定教、以学评教”是真正达成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教学行为和行为准则。而达成以学定教的行为方式有很多,其中问题链的形式就是其中的一种。下文,笔者以苏科版《电流和电流表的使用》中的问题链,谈谈如何采用科学、合理的问题链来激发学生真正参
[摘 要]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即学生应具备、能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价值观念。培育核心素养的课堂活动,应是整合学科或跨学科教学资源,把“聚焦学科”的课堂升级为“聚焦素养”的课堂,立足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找到师生共鸣的节拍,形成灵动的教育和师生发展合力,达到“教学灵动、过程优化、素养提升”的目的。   [关键词] 核心素养;灵动教育;实践研究  初中阶段,正是
[摘 要] 教学大纲要求,学习讲求团队化,以小组形式学习讨论,一则可以通过合作讨论查漏补缺,提升自我;二则可以锻炼自身在公众面前的表达,完善自身。目前的农村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没有将合作精神融合在学习思想中;随机分组,缺乏合作基础;分工不明,效率低下;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没有形成正确的评价体系。应增强师生双方的合作意识,强化合作技能,建立规范的合作流程,尊重学生能力的差异,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摘 要】 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社会的发展趋势对教育领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教育体制的变革,以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传统的、僵化的教育模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显现出其中的弊端,“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被动地、机械地进行学习,极大地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如果继续延续着这种教育模式,社会的发展必将缺少创新动力,难以推动社会持续向前发展。因
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我们都知道学生与生俱来就不相同。他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心理倾向,也都有不同的智力,而且都具有自己的智力强项,有自己的学习风格。每个学生就是一座宝藏,就看老师和家长如何去挖掘。用发现的眼光看待孩子,那么教育就会处处充满惊喜。  案例一:  我们班的杨文就是一名个性很独特的孩子。  主要问题:天真烂漫,不明事理。课堂上常常控制不住自己,小动作层出不尽:把文具当作玩具,铅笔、橡皮、尺子,
我家有只“大蟒蛇”——爸爸。他属蛇,长得高高的,壮壮的,圆圆的脸上长着一对炯炯有神的眼睛,眼睛上面长着两条又黑又粗的眉毛。他的鼻子肉嘟嘟的,远远看去,就像一个大蒜头。大大的嘴巴,长着两排又黑又黄的牙齿。爸爸爱穿红星色的衣服配黑裤子。帅极了。  你别看爸爸平时和蔼可亲,要是发起火来,可凶啦!有一次,我想多看会书。没想到惹爸爸生气了,只见他眼睛瞪得大大的,咬牙切齿,拳头握得紧紧的,像一条大蟒蛇,差点把
期刊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初中思想品德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思想品德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他们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并在实际生活中反映到行动中。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探究思想品德知识的过程中受到教育,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发展。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主动的进行知识探究,并能够运用思想品德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实例,提高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使课堂教
《纲要》指出,幼儿园要通过 “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新课程改革明确强调:我们的幼儿教育不仅要增强幼儿的体质,更要通过体育锻炼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不断发展,促进他们身心和谐发展。而户外的体育活动就是增强幼儿体质,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